郑 昕
创新驱动下新能源物流车应用的商业模式发展路径研究*
郑 昕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深圳 518055)
新能源汽车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能源物流车应用是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本文采用系统构成要素分析方法,依据创新动力机制相关理论,分析驱动新能源物流车的应用模式创新的政策、技术、资源、市场等关键要素的驱动作用,以及在新能源物流车应用的不同阶段,创新驱动要素的变化和对商业模式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能源物流车应用从平台构建、资源能力、服务能力、运营方式四个维度进行商业模式创新的演进路径。该研究为新能源物流车应用的商业模式创新提供路径选择的参考。
新能源物流车;商业模式;创新;政策;平台;技术;资源
新能源汽车是世界汽车产业发展的方向,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我国新能源汽车从2009年“863”计划的“三纵三横”技术研发路线制定到2020年实现500万的总产量目标,组织体系中加入新的要素或要素重新组合的商业模式创新对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化过程中,商业模式创新与技术创新同等重要(Teeced,2019),直接影响产业化进程[1]。
新能源汽车在物流领域的应用是一个较新的领域,相关研究主要是从应用项目、示范城市、企业层面等角度对商业模式典型案例进行介绍和分析,如国外有荷兰阿姆斯特丹的城市物流配送中转站模式、德国柏林的新能源城市物流配送中心模式;我国学者对上海、深圳、成都等绿色城市配送示范项目的模式创新进行总结,对地上铁、八匹马、传化慧联、沃特玛等公司的运营模式创新进行分析,对京东、邮政、顺丰等物流企业自运营和合作模式进行分析。可见,新能源物流车应用商业模式创新研究主要是从项目和企业层面进行探讨,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合作伙伴企业等利益相关者的关联分析较少,企业与外部创新参与者的价值共创、共享、共进的互动关系缺乏系统研究,创新驱动要素的分析不够全面。本文试图运用系统分析方法和创新动力机制相关理论探寻新能源物流车应用的商业模式创新的演进路径。
根据创新系统理论,创新动力机制由创新驱动要素构成,结合新能源物流车在应用领域的实践,本研究选择政策、技术、资源、市场四大要素作为商业模式创新的驱动要素。新能源汽车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不断推进新能源物流车的应用,政策成为该领域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技术是商业模式创新的源动力和支撑力,一方面是汽车的新能源技术引发新的商业模式,另一方面现代新技术与新能源汽车有效融合不断推进商业模式的创新。资源要素展现了产业的资源环境和创新条件,企业通过对产业资源的整合,构建新的产业链,并形成新的商业模式。市场是驱动创新的最活跃要素,市场占有率和市场利益的追逐是驱动商业模式创新的根本动力,物流业转型与升级的需求拉动商业模式的创新。四个核心要素在发挥各自的驱动作用的同时,相互影响、共同推动,形成商业模式与多驱动要素互动的螺旋式上升关系。
2.2.1 政策对商业模式创新的驱动
政策驱动主要是政府通过创新政策来构建一个完整的创新生态,在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过程中,政府运用多种政策工具对产业发展进行驱动、引导、拉动及保护,通过中央、产业、地方三级政策体系推进新能源物流车的应用。下面应用Rothwell﹠Zegveld(1981)的分类方法,从政策工具的角度,分析供给面政策、环境面政策、需求面政策[2]三大类政策工具在新能源物流车应用创新中的作用。
供给面政策驱动创新主要是指政府直接投入财务、人力、技术等相关要素的供给以驱动企业创新。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启动与发展前期,财政补贴政策的激励效果十分明显,由于购车补贴力度大,甚至“国补+地补”大于生产成本,政策红利催生新能源物流车运营公司的成立,组建产销联盟形成了新的产业链雏形,开启规模化的逆向产销模式。这种商业模式刺激了产销量激增,年产量由2014年的4千不足上升到2017年15.34万辆,但上牌的只有7.9万辆,车辆实际运营的比例更低,套取补贴和车辆闲置的现象严重。随后政策进行了调整,2014年开始实施购置补贴退坡政策,补贴由购置环节逐步向运营、基础设施建设、新动力等环节转移,产量明显受补贴退坡影响而下降,但全产业链补贴的激励促进了产销联盟模式向全产业链联盟、合作、互融、跨行等深度联合的商业模式发展。
环境面政策驱动创新是指政府通过行业标准、监管制度、特权、市场规则等的制定为企业创新创造有利的条件和环境。在新能源物流车的技术方面,通过《推荐车型目录》和《财政补贴》制定行业技术门槛,并逐年提高技术标准,从而驱动了新能源物流车性能快速提升,物流车适用场景的增加催生了多种运用模式;充电设施标准出台,为充电服务平台化的模式创新提供了技术支撑。在新能源物流车应用市场的规则方面,提出财政补贴要求年度行驶里程达到2万公里的条件,刺激运营商为提升车辆使用率而开展多种合作模式。在运营环境方面,出台了《运输结构调整行动计划》、《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城市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工程》等一系列文件,涵盖了从中观规划、制度设计到落地的补贴、路权、管理等政策,提出全面建设绿色生态环境,引导地方层面的绿色配送、集中配送、统一配模式创新。
需求面政策驱动创新是指政府通过政策调整市场的总需求,为行业提供稳定的市场,形成市场拉动商业模式创新。新能源物流车的推广应用没有像公共交通领域一样进行政府直接购买,但燃油车的限行与淘汰、新能源物流车的路权等相关政策无疑为新能源物流车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地方政策是新能源物流车应用落地的关键,以深圳为例,深圳市政府将新能源物流车的应用纳入到“大气环境质量提升”、“深圳蓝天行动”等城市发展计划中,率先实施燃油车限行和淘汰、新能源物流车的路权与补贴、绿色物流区建设等政策,良好政策和应用环境使深圳新能源物流车保有量处于全国首位。北京、上海、成都、天津等示范城市也出台了相关政策,实践表明,地方政策具有明显的扩大市场需求、激励商业模式创新的作用。
2.2.2 技术对商业模式创新的驱动
新技术是商业模式创新的源动力,并驱动商业模式持续创新。新能源物流车应用商业模式的创新首先来自新能源汽车自身装备的新技术,新能源汽车具有的智能感知技术和传输技术等为其实现信息化、平台化、智能化提供了技术条件,新能源动力技术和整车性能水平决定了车辆的应用场景和创新能力。其次,与现代通讯信息技术结合推进商业模式创新,通过移动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与物联网感知技术融合,使车辆运营全过程可视化、透明化,对车辆、电池、充电桩等进行实时监控和管理,提高运营的安全性、管理的精准度和效率;运用大数据采集技术、信息传输技术、以及云技术,实现运输环节与仓储、配送等物流链其它环节上的主体之间的信息和业务互联互通,实现供需信息高效匹配、规模化运营和集约化管理,形成新的协同运作的物流链;运用信息分析与处理技术、大数据技术,为智慧运输提供分析、预测,提供优化方案和智能决策;运用物联网技术准确获取车、货、桩、司机及相关服务信息,实现运营过程智能化控制,提供物流优化、智能结算、支付等增值服务,并不断拓展增值服务领域[3];运用平台技术搭建开放平台,建立与用户和外部资源的有效互动关系,实现多种形式的租赁和共享等运营模式,集聚更多第三方服务资源,增加创新力,形成共享、共创、协同发展的商业生态。
2.2.3 市场对商业模式创新的驱动
市场拉动创新是指由于市场需求和市场竞争的影响而引发的企业创新。首先,解决行业痛点、产业升级和转型的产业需求驱动商业模式创新,我国物流市场规模居全球第一,2019年社会物流总额为298万亿元,但物流费用占GDP的比重为14.7%,远高于欧美国家10%以下的水平,成本高、效率低、集约化程度低、信息化程度低等问题与物流业的快速发展不匹配,通过商业模式创新来推进行业升级和转型的需求十分迫切。其次,提升新能源物流车应用的竞争力是市场驱动商业模式创新的拉动力,新能源物流车进入物流领域面临传统物流模式的阻碍,要打破市场的平衡而替代传统燃油货车,需要通过商业模式创新获得竞争力。新能源物流车应用基于现代新技术,通过网联化、规模化、共享化、智能化等商业模式创新降本增效,有效解决行业痛点;通过跨界融合、互联互通、多元化服务等构建新的产业链和商业生态,培养竞争力,加速迭代传统的物流行业。
2.2.4 资源对商业模式创新的驱动
资源依赖理论表明,一个组织的生存需要外部资源的支撑,通过资源组合变化在创新中求发展。新能源物流车应用对外部资源的依赖较大,如需要政府、研发机构、充维企业、金融机构、用户、司机、平台、技术公司等的合作,企业通过联盟、重构产业链、重构价值网络、构建商业生态系统等方式获取外部资源。在开放的生态系统中,企业的外部资源越丰富,利基企业越能发挥创新力驱动商业模式创新,当双边市场的外部性显现时,形成资源和模式创新相互激励的演进关系。
新能源物流车应用发展阶段可分为启动阶段、技术提升阶段、示范阶段、市场化阶段,商业模式创新的驱动要素在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发挥着不同作用。创新驱动要素在产业发展不同阶段的状态与影响力如表1所示。
表1 创新动力机制要素的动态特征与影响力
政策持续创新,逐步完善政策体系,提供持续的推动力。政策在产业的不同阶段不断创新,发挥着不同的作用,驱动作用的变化主要有下面几个方面:(1)逐步建立从中央、行业到地方的三级政策体系,层层落实保障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2)补贴政策由购买环节向运营、基础设施建设、动力电池回收、新动力开发等环节转移,激发全产业链联动发展;(3)技术标准由无到逐步覆盖整车、核心部件、基础设施、服务等全产业链,新能源物流车应用的竞争力大幅提高,同时标准化促进了互联互通大平台的构建;(4)补贴退坡、路权扩大、监管加强等政策变化,逐步实现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的产业转变。(5)政策体系由单一财政补贴到形成包括宏观综合政策、推广应用政策、税收优惠政策、研发创新支持政策、基础设施政策和管理体系政策等方面的产业政策体系,为企业持续创新提供了向好的政策环境。从发展过程看,政策体系完善程度越高,对企业创新的推动力越大,创新的持久性越长。
技术持续创新,整车性能不断提升,为商业模式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源动力。一是在不断提高的市场准入技术门槛和应用场景要求的双重作用下,新能源物流车的整车性能和综合指标大幅提升,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场景催生出多种运营模式,出现以需定产的逆向订购模式和逆向产业链构建。二是现代信息通信技术与新能源物流车的融合度加强,不断呈现新的商业模式,新能源物流车应用向着规模化、集约化、网联化、平台化、共享化、智能化发展。技术的更新迭代不仅加速了车辆的淘汰换代速度,也驱动了商业模式的不断创新,甚至颠覆原有商业模式。
市场需求由弱变强,应用场景逐步细分,市场和竞争对商业模式创新既是机会又是挑战。伴随着政策推进,市场空间逐步加大,进入该领域的主体和群种迅速增加,呈现市场细分和专业化分工趋势,通过车企、桩企、物流企业、园区、电商、服务商等主体的“强强联合”、“战略联盟”形成新的产业链,出现长租、短租、分时租赁、充维服务、金融服务、信息服务等多种运营模式和服务模式的创新。从广州、深圳、上海、杭州、成都等示范城市看,市场需求与企业创新的动力和市场渗透效果呈正相关。当进入市场化阶段时,竞争加剧,企业由市场快速扩展向注重服务转移,竞争关系向竞合关系发展,共享创新逐渐成为商业模式创新的主要方式[4]。
社会资源日益丰富,跨界融合推进商业模式创新。外部资源日益丰富,企业对外部资源依赖也不断增强,除了利用技术资源进行创新外,跨界融合催生更多的商业模式,与地方政府、金融机构、城市合伙人、物流公司、大型电商、产业园等的多种合作模式;融资租赁、分时租赁、以租代售、长短租赁等多种运营模式;开放平台,建立共享机制,吸收第三方服务等异质性资源,扩大平台功能的增值服务模式。行业内的相互学习和效仿使企业的资源结构逐渐趋,创新难度增加,需要市场、政策、技术等外部因素推动生态系统向更高阶晋级,从而进入下一演化周期。
商业模式创新的一个重要方向是商业模式的边界逐步扩大,商业模式由企业关注自身价值的创造[5],到突破企业边界而重视外部利益相关者对企业价值创造的作用[6],再到基于现代信息通信技术的外部利益相关者参与的共同创新[7],基于这一思路,本文选择网络平台、资源能力、服务能力、运营方式作为商业模式构成的核心要素,通过这四个维度的变化和组合来探讨商业模式创新演进的路径。
平台化是现代商业模式的重要战略,平台构建是商业模式创新的核心。平台应用互联网、物联网、定位传输、大数据等现代信息通信技术不断创新,平台化建设一般需要经过封闭平台—开放平台—生态平台的发展过程[8]。
在发展初期构建封闭的运营平台。这时期企业拥有的资源和整合能力十分有限,主要任务以用户需求为中心、围绕主营业务设计和搭建自运营平台,为平台上的用户提供有效的供需信息匹配,运用信息通信技术提升运用的可控性、安全性及优化运营。
在发展期逐步开放平台。当企业的资源能力较强时,要积极寻求外部合作,设计开放平台机制以吸引外部主体加入,通过平台整合资源、共享资源,提高车辆和充电桩的利用率,实现重资产向轻资产模式转变,快速扩大规模,拓展服务功能,增加价值创造。平台的开放度越高、资源整合能力越强,商业模式创新能力越强。
稳定期构建协同发展的商业生态。当运营企业与外部资源之间的交互和依赖性较强时,需要进一步打破企业边界和产业边界,向平台型企业转型,运用双边市场的网络交叉外部性集聚资源,加速市场规模化、服务专业化。产业链上核心企业要构建系统的价值创造和价值分享机制,充分发挥利基型企业的价值创造力,建设共赢、互生、共享、共创的协同发展的商业生态系统。
产业链上的核心企业一般有两个方向发展:一是基于产业链进行纵向资源整合,构建新的产业链。新能源物流车应用是一个新的领域,进入该领域的企业需要具有发现或识别市场机会的能力,利用自身的资源禀赋和资源能力,整合内外部资源以构建新的产业链,切入到新的市场;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延长和完善产业链,向上整合研发机构、零部件企业,向下整合用户、司机、充维企业、第三方服务商等市场资源,形成新的全渠产业链。二是基于价值创造进行横向跨界资源整合,形成价值网。依据“互补性产生价值”原理,水平层次的跨界融合是企业价值创造的有效途径,通过跨产业、跨技术领域、跨部门、跨区域等的资源融合,建立来自不同领域主体的合作关系,形成基于平台的价值共创的价值网。
中小企业发展同样要充分利用外部资源。中小企业面对自身技术开发能力弱、资源整合能力不足、竞争力不强等弱点,需要寻找与大公司合作的机会,成为大公司的关键客户或供货商,加入到核心企业的开放平台,将自己的专项业务发展成为核心竞争力,在大公司的价值共创模式中不断提升价值创造力,利用平台资源壮大自己。
解决行业服务痛点、提升服务能力。在新能源物流车应用起步阶段,配套设施不匹配、司机体验差是硬伤,要迅速提升服务能力,一是强强联合,联合产业链上相关的服务企业,实现金融、保险、销售、充维、售后等全功能服务模式,加速服务功能扩展和服务能力提升。二是建立服务标准,如充电接口标准、支付标准、费用标准等,建立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服务平台,提升服务效率和用户体验。
基于现代技术进行智能化服务创新。智能化服务是未来的一个方向,新能源物流车要与车联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进行深度对接,提供更精准、及时、有效的服务,甚至颠覆传统的服务方式,如基于云的新能源物流车管理、自动诊断、自动修复、智能方案等智能化服务。另一方面,要进行共享化、专业化、个性化服务创新,构建开放的平台系统,整合资源提供覆盖新能源物流车全生命周期的一站式综合服务,利用利基企业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服务。
运营模式是新能源物流车运营企业对运营过程的计划、组织、实施和控制,是企业价值实现和价值创造的方式。在公司起步、外部资源不丰富的情况下,公司主要采取自运营的重资产运营模式,通过多种合作模式切入市场,根据不同的合作对象,采用自运营、长租、短租、城市合伙人等多种运营模式。不同于传统物流企业,运营商需要建立智能化的运营平台,为用户提供可视化的车辆控制、车辆管理,以及优化物流方案、大数据服务等。
当运营企业资源能力较强、开放平台构建完成时,可以向轻资产的共享模式转化,重点发展核心能力和平台服务,向商业生态系统发展。城市环境也是影响运营方式的重要因素,结合城市政策、绿色货运示范项目、应用场景,进行共同配送、集中配送、智慧配送等创新尝试。
新能源物流车应用在未来的发展中,政策、技术、市场、资源等影响要素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如无人驾驶技术、新能源技术、5G技术等即可能带来商业模式创新而推进企业发展,也可能带来颠覆性的变革,企业需要在机遇、挑战、危机中选择正确的商业模式创新路径,与产业同步发展。
[1] Timmers P. Business Models for Electronic Markets[J]. Journal of Electronic Markets, 1998,8(2):3-8.
[2] Rothwell R, Zegveld W. Industrial Innovation and Public Policy: Preparing for the 1980s and 1990s[J]. Frances Printer, London, 1981:10-12.
[3] 张彤.大数据背景下智慧物流业务体系构建与运营[J].商业经济研究,2019(21):86-89.
[4] 梁伟静,李玉英,孙凤芹,等.基于知识创新的物流生态系统协同演化机理与路径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9(01):98-100.
[5] Amit R, Zott C.Creating Value Through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s[J].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2012,53(3):126-135.
[6] Casadesus-Masanell R, Ricart J E. From Strategy to Business Models and onto Tactics[J]. Long Range Planning, 2010,43(2-3):195-215.
[7] Dutton W, Kahin B. Transforming Enterprise: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Implication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M]. Boston: MIT Press, 2005.
[8] 王宏起,汪英华,武建龙,等.新能源汽车创新生态系统演进机理——基于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的案例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6(04):81-94.
Business Model Development Path of New Energy Logistics Vehicle Application Driven by Innovation
ZHENG Xin
()
The application of new energy logistics vehicle is an important branch of the development of new energy vehicle in China. Based on relevant theories of innovation mechanism, this paper analyzes key elements, such as policy, technology, resources, market and etc., in driving the innovation of new energy vehicles application. It also makes a research on the impact of these key elements on the business model at different application stages of new energy vehicles. With this theoretical basis, it puts forward an innovation development path for the business model from four dimensions: platform construction, resources, services, and management mode.It can serve as a reference for the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of new energy logistics vehicle application.
new energy logistics vehicle;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policy; technology; resources; platform
2021-07-12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项目““互联网+新能源电动车”的城市物流模式创新研究”(项目编号:GD16XGL55);校级社科类重点项目“分享经济下新能源电动车物流模式创新研究”(项目编号:601722S23003)。
郑昕,女,湖北武汉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流通经济与管理。
F54
A
1672-0318(2022)02-0012-06
10.13899/j.cnki.szptxb.2022.02.003
(责任编辑:黄亚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