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敏杰
(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 护理部,河南 郑州 450052)
跌倒是住院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护理安全(不良)事件的一种类型。住院患者跌倒是指其在医疗机构任何场所未预见性地倒于地面或倒于比初始位置更低的地方[1]。若患者从一张较低的床上滚落至垫子(地面)上也应视为跌倒[2],即坠床属于跌倒[3],由生理性因素或环境因素造成的所有无帮助及有帮助的跌倒均应包含在内。住院患者跌倒发生率是评价临床护理质量的核心指标和敏感指标,也是评价住院患者安全的重要指标[4-5]。因此通过监测住院患者发生跌倒的相关信息,持续引导临床进行护理质量改进,是住院患者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1 一般资料纳入本次研究的118例跌倒住院患者均来自2019—2020年河南省某三级综合医院非惩罚性护理安全(不良)事件上报表,2019年61例(51.70%),2020年57例(47.50%)。其中男82例,年龄64(53.25,78.25)岁,女36例,年龄74(64.00,81.00)岁。
1.2 信息收集通过临床各科室上报的非惩罚性护理安全(不良)事件上报表,提取发生跌倒住院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科室、跌倒发生时间、地点、跌倒后有无损伤、不良事件级别、有无陪护情况、当班护士等信息。根据临床科室、当班护士姓名、跌倒时间等信息了解并完善当班护士的层级、班次情况。通过查阅患者病历信息,了解该患者具体临床诊断及是否存在有肢体、视力、意识、认知或智能等障碍的信息。
1.3 纳入标准所有在住院期间发生跌倒或坠床;填写并上报非惩罚性护理安全(不良)事件上报表;同一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多次跌倒,每次跌倒均记录。
1.4 评估方法
1.4.1障碍类型 根据研究对象的自主运动、肢体肌力、视力、意识状态、认知及智能发育等情况判定患者是否存在有肢体活动障碍、肌力异常、视力障碍、意识障碍、认知障碍及智能障碍等情况[6-10]。发生跌倒的住院患者自身存在有上述一种或多种障碍者,均视为有障碍。
1.4.2不良事件分级 参照香港医管局《不良事件管理办法》中的分级标准,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制定《非惩罚性护理安全(不良)事件分级标准》[11-12]:0级,即事件在执行前被制止;Ⅰ级,即事件发生并已执行,但未造成伤害;Ⅱ级,即轻微伤害,生命体征无改变,需进行临床观察及轻微处理;Ⅲ级,即中度伤害,部分生命体征有改变,需进一步临床观察及简单处理;Ⅳ级,即重度伤害,生命体征明显改变,需提升护理级别及紧急处理;Ⅴ级,即永久性功能丧失;Ⅵ级,即死亡。
1.4.3 损伤情况 擦伤:指表皮剥脱,小而浅的创口,伴或不伴出血。挫伤:皮内或皮下及软组织出血为主要改变的闭合性损伤,局部疼痛、肿胀、皮下血肿等。骨折:骨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中断。贯通伤:指既有入口又有出口的损伤。颅内出血:指脑中的血管破裂引起出血。
1.4.4 护士层级 根据临床护理工作人员的受教育程度、工作年限、考核成绩、实际工作能力等多方面综合考评将护士划分为N0、N1、N2、N3、N4级5个层级[13-14]。
1.5 统计学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使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年龄)采用中位数及四分位数[M(P25,P75)]表示;计数资料采用频数和构成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对跌倒后是否造成损伤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发生跌倒住院患者的性别、年龄及存在障碍情况在纳入本研究的118例发生跌倒的住院患者中,男82例(69.50%),女36例(30.50%),男女比例为2.28∶1;患者年龄跨度较大,年龄最小者7月龄,年龄最大者100岁,中位年龄68(57.00,80.00)岁,<20、20~<40、40~<60、60~<80、≥80岁分别有14例(11.86%)、5例(4.24%)、18例(15.25%)、53例(44.92%)、28例(23.73%)。77例(65.30%)患者有障碍,41例(34.70%)患者无障碍。在患者存在的具体障碍类型中,肢体活动障碍、肌力异常、认知障碍、意识障碍、智能障碍、肢体活动障碍及视力障碍、肢体活动障碍及意识障碍、肢体活动障碍及智能障碍、认知障碍 及 视 力 障 碍 分 别 有31 例(40.26%)、16 例(20.78%)、2 例(2.60%)、7 例(9.09%)、9 例(11.69%)、7 例(9.09%)、2 例(2.60%)、2 例(2.60%)、1例(1.30%)。
2.2 住院患者发生跌倒的时间、地点、时机及陪护情况较多住院患者发生跌倒的时间集中在其进行晨晚间自由活动的时段(6:00—8:00、18:00—22:00),占比达37.74%。见表1。跌倒地点主要在病床旁、卫生间、病房内、病区走廊、病区外其他区域,分别有47例(39.83%)、30例(25.42%)、11例(9.32%)、12例(10.17%)、18例(15.25%)。跌倒发生时机有日常活动时(行走)、坐在凳子、轮椅、床上时、翻身、坐起、上下床时、如厕时、玩耍时,分别有26例(22.03%)、12例(10.17%)、41例(34.75%)、30例(25.42%)、9例(7.63%)。发生跌倒时,72例(61.00%)住院患者无陪护在场,46例(39.00%)有陪护在场。
表1 住院患者发生跌倒时间分布情况(n,%)
2.3 发生跌倒住院患者的科室、班次及当班护士层级分布情况从发生跌倒的住院患者科室分布来看,以内科[56例(47.50%)]、外科[32例(27.10%)]和康复科[27例(22.90%)]患者居多,内外科住院患者之和占总跌倒人数的74.60%,其次为妇产科和儿科[2例(1.70%)]和急诊科[1例(0.80%)]。在大夜班发生跌倒住院患者[44例(37.30%)]稍多于小夜班[42例(35.60%)],但无论小夜班、大夜班,发生跌倒的住院患者占比均高于白班[32例(27.10%)]。当班护士层级以低年资护士居多,住院患者发生跌倒的比率随护士层级的上升而降低(N1为50.80%,N2为43.20%,N3为5.90%),N1级护士当班时住院患者发生跌倒的概率是N3级护士的8.61倍,N2级护士是N3级护士的7.32倍。
2.4 发生跌倒后不良事件分级及损伤情况住院患者发生跌倒后,不良事件分级占比最多的是Ⅱ级[58例(49.15%)],其次为Ⅰ级[36例(30.51%)]、Ⅳ级[21例(17.80%)],Ⅲ级最少[3例(2.54%)]。发生跌倒后,82例(69.50%)住院患者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伤,36例(30.50%)患者无损伤。造成损伤的类 型 以 挫 伤[34 例(41.46%)]、擦 伤[21 例(25.61%)]居多,同时也有部分患者出现了较严重损伤,如 骨 折[16 例(19.51%)]、贯 通 伤[1 例(1.22%)]、颅内出血[5例(6.10%)]、关节脱位[2例(2.44%)]等,其他损伤类型有3例(3.66%)。
2.5 不同特征住院患者跌倒后损伤情况分析结果显示,不同跌倒地点和跌倒时机患者发生跌倒后损伤情况不同(P<0.05)。见表2。
表2 不同特征住院患者跌倒后损伤情况分析[n(%)]
跌倒是护理质量的核心指标和护理工作的一项敏感指标,对老年群体而言,也是其机体损伤的重要原因。如果能借助工具深度挖掘并辨别出可能发生跌倒的高风险人群和可能导致跌倒的高风险因素,提前规避风险,尽可能降低住院患者跌倒发生率,减少或避免住院患者发生跌倒后造成损伤或伤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发生跌倒的住院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这可能与男女行为方式不同有关,本研究结果与部分研究结果[15-16]相符。无论男女,发生跌倒后造成损伤比率较高的年龄段均为60~80岁,且跌倒后超过1/4的患者出现了骨折、颅内出血等严重损伤,在发生严重损伤的患者中,70%以上老年人年龄在60岁以上。这可能与老年人身体功能逐渐退化、自身患有基础疾病有关。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患者骨质密度、平衡能力、反应能力、视力等均出现退化[17-18],尤其是老年男性患者,经常有“不服老”的心态,依从性差,不愿意甚至拒绝家属或陪护的协助,在此情况下,更易发生跌倒。同时很大一部分老年患者患有慢性疾病或多病共存,尤其是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恶性肿瘤等疾病的老年患者,在发生体位改变、用药前后、心功能下降、肢体活动受限、血糖异常、体质下降时,住院患者发生跌倒的风险有所升高[16,18-20]。因此临床护理人员在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应将男性、高龄、有基础疾病的患者作为预防跌倒发生的重点关注人群,提高老年患者及其家属对预防跌倒及坠床的重视程度,加强对患者及陪护的健康宣教频次和力度,增强患者及陪护的防跌倒意识,尽可能避免或减少住院患者发生跌倒。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发生跌倒的住院患者中65.30%的患者自身存在有障碍,其中54.55%患者存在有肢体活动障碍且年龄均在60岁及以上;患者发生跌倒时陪护不在身边的比率高达61%;发生跌倒的住院患者科室主要分布在内科、外科和康复科。内科、外科和康复科住院患者以老年患者、手术后、危重、神经系统疾病、偏瘫居多[21-24],患者存在无法独立自主完成日常行为活动的现状。因此,针对存在有某种障碍的住院患者,应强调陪护协助完成日常行为活动的重要性[18],尤其是住院患者在进行上下床、如厕、改变体位等行为时,尽可能在家属或陪护的协助下完成,对减少或避免住院期间发生跌倒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结果显示,住院患者发生跌倒的高发时间段存在一早一晚两个高峰(早6:00—8:00,晚18:00—22:00)。这两个时间段主要集中在患者及陪护自主活动的时间,即患者起床后到开始治疗前、结束治疗后到睡觉前。发生跌倒地点主要集中在病床旁和卫生间;跌倒时机主要是患者在翻身、坐起、上下床和如厕时。因此应提醒患者在起床或如厕期间、在患者体位发生改变时应给予重视,提高警惕性,尤其老年住院患者,要遵循“起床三个半分钟”原则[25]:醒来在床上躺30 s,坐起来后床边再坐30 s,起床后床边站30 s。在早晚洗漱的高峰期,卫生间地面湿滑可能性较大,老年患者应注意,同时需对科室卫生员加大督导力度,加强对病房、卫生间地面卫生的清扫工作,尽量避免因地面湿滑、积水等外部环境因素造成住院患者发生跌倒。
本研究结果显示,无论是大夜班还是小夜班,住院患者发生跌倒的概率均高于白班,在大夜班(0:00—8:00)住院患者发生跌倒比率最高,小夜班(16:00—24:00)次之,这与上述住院患者发生跌倒的高发时间段吻合。当班护士层级越低,住院患者发生跌倒的例数越多,住院患者发生跌倒的比率随护士层级的上升而降低。这可能与夜班护理人员资源配置少、低年资护士值夜班比率高、年轻护士评估跌倒高危/重点人群的能力不足、对预防跌倒的理解认识不足等有关[26-27]。因此护理管理者应加强低年资护士对临床护理不良(安全)事件的警示教育和培训学习,促使其掌握跌倒高风险人群的特点,提高低年资护士对跌倒高风险人群的判断,加强低年资护士对跌倒高风险人群的警惕性,加强夜班人力资源配置,加强巡视,加强对住院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增强住院患者及家属对预防跌倒的防范意识,尽可能减少或避免住院患者跌倒的发生。
住院患者发生跌倒并不是某一种因素导致的结果,而是在多种因素交互作用下产生的结局。作为护理管理者,应深度挖掘造成本院/本科室住院患者发生跌倒的危险因素,完善预防跌倒的管理制度,优化预防流程;加强对临床护理工作者相关安全风险的培训力度,提高安全防范意识,有效指导临床护理工作者对住院患者及陪护开展更具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加强安全隐患排查和环境卫生监管力度,在高风险场所设立安全扶手、防跌倒标志,强化警示作用;调整高发班次、高发时段的临床护士人力资源配置,降低住院患者跌倒发生率和跌倒后的伤害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