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晗
(汉江师范学院,湖北十堰 442000)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彻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同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满足学生发展需求和期待[1]。本文利用社会网络分析理论及方法有效判断大学生班级内部互动结构,提出了“牵头顾尾,稳搭桥梁”的建议,以期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亲和力,更好地促进大学生思政工作的开展与进行。
社会网络是社会成员之间关系的集合,社会网络分析是对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量化研究,实质上是行动者与行动者形成的关系网络,由点和联系两个部分组成[2]。社会网络分析通过研究行动者与行动者之间的关系网络,能够有效地分析其关系特征,并透析其关系对社会结构和个体行为的影响[3]。本文以社会网络分析理论为基础,将思政教育对象作为节点,观察并分析班级群体人际互动形成的关系网络,通过网络密度与距离方面的测度分析,探索学生群体思想行为,致力于有效服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本文以某大学19级班级为例,该班共有学生46人,班级经过新生适应期,同时通过集体课以及大量活动增加了内部沟通交流的机会。样本班级人际关系数据采取观察和谈话方式获得,在保密的原则上进行。为了保护被研究对象的隐私和实现数据结果的可视化,本文将对被研究者姓名进行编号。
在Ucinet中是用邻接矩阵的方式来表示网络关系的,邻接矩阵中的值便可以表示两个节点之间是否有链接,以及他们之间相互联系的程度。每一个节点代表一个学生,以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作为连接,最终得到46×46的互动关系二值矩阵模型(见图1)。若两学生之间关系值为1,则表明他们存在互动关系;若两学生之间关系值为0,则说明他们不存在互动关系。
图1 班级互动关系矩阵图(部分)
将班级互动关系二值矩阵导入Ucinet的Net—draw软件,经过可视化处理绘制出班级行动者社群图(见图2)。
图2 班级互动关系社群图
从图2可以直观地看出该班级社交网络整体结构,大致了解班级各行动者以及其位置。图2展示了3号、10号、28号处于关键位置,互动联系最多最密集。与此相反,可以看出部分学生处于社群图边缘地带,位于孤立状态和边缘地带对于学生发展极其不利,可以尽早引起教育者关注。
通过邻接矩阵可视化和节点间的互动行为可以发现,大学生的个体行为和班级群体思想观念是具有一定关联性的。从行为和思想这对范畴而言,人际互动构成的人际关系是能够影响大学生思想、观点的变化和形成[4]。一旦大学生的思想观点上升为价值观,则其思想动态就会反映在学生的行动中[5],因此把握节点行为是可以增强对大学生思想状态的准确性和预见性。
在社会网络图中,密度是用来判定各个节点间联系紧密程度的指标,因此可以通过网络密度分析来了解其班级组织结构的信息互动的情况。当群体内各成员间的联系越紧密,则社群图节点之间连线越多,网络密度也就越大。同样,关系紧密的群体会出现更多的信息交流,且该网络也会对其中个体行为和思想态度产生更大的影响;反之,则会出现信息不通、沟通渠道不畅等问题。
运用Ucinet软件进行对样本进行密度测度,由图3可知,班级成员之间互动共有46个节点,网络密度为0.2937。而现实中的社会网络关系数量是少于理想中的关系数量,梅休等[6]学者通过随机选择模型测量分析出0.5为最大的网络密度值,由此得出,班级互动联系网络密度符合该密度范围,整体网络完备性适中,各个节点之间联系较为紧密,说明内部集体交流沟通较多,学生个体行为更容易受到影响。
图3 班级互动关系网络密度图
距离指的是任意两个节点之间相互联系所需要经过的连接数,可以用它来表示整体网中的节点与其他节点产生关系的强弱程度[5]。具体指标主要是以节点间的平均距离(Averge Distance)来表示,若聚类系数值高,则表明该网络各个节点之间凝聚力强。
根据测度结果图4可知,各节点的行动者之间的网络平均距离(Averge Distance)为1.751,说明在班级互动关系网络中任意两节点平均通过1.8个节点就能建立联系,也就是说班级内部传递信息所需要经过的节点较少,班级内部信息沟通的渠道畅通,不需要经过太多节点。图4中距离测度的聚类系数(Distancebased cohesion)为0.639,该值说明了网络各节点之间凝聚性较高,同时也表明该班级同学之间聚集成员高,平时信息交流与互动频繁。
图4 班级互动关系网络距离测度图
通过对整体网络结构分析,可以看出班级内部关系紧密,学生之间信息传播的渠道畅通。由此发现,同辈之间横向式传播对于学生的影响尤为突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常见传播渠道为“教育者—被教育者”纵向式传播,教育者也应该重视“教育者—教育者”横向式传播,学生之间形成的互动网络也是思想传播的重要渠道。
1.点度中心度分析
点度中心度是指一个节点与其他节点直接产生联系的能力。想要知道个体的行为在班级网络中所产生的影响力有多大、其在班级的所在的话语权是大还是小,就可以通过点度中心度这一指标来进行判断。当一个节点在班级内互动关系越多,该节点点度中心度就越高,其对其他个体产生的影响力就越大,同时,引导班级话语主动权就越大。
运用Ucinet软件测度点度中心度,得出表1结果。
表1 班级互动关系网络点度中心性测度结果(部分)
根据表1可以得知,在班级互动关系网络中,点度中心度最大的是3号(31),说明该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互动能力最强,与其他行动者交流渠道最多。因此3号处于班级互动关系网络的中心位置,其掌握的话语权最大。紧接着就是10号(25),28号(23),7号(22),6号(21),很容易发现,这些学生更容易得到他人的认可,他们的行为、思想观念会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对其他同学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与此相反,学生31号(6),42号(7)和39号(8)在整个班级信息流通中处于较为被动状态,群体融入性差,甚至会成为教育者高度重视的对象。
2.中间中心度分析
在整体网络中,中间中心度是用来测量行动者对信息资源的控制能力,表示一个节点在网络中是否担任与其他节点信息传递的角色,因此来判定一个社会网络中哪些节点具有控制信息传递的重要地位。节点的中间中心度越高,则表明其在班级互动关系网络中很大程度上是扮演信息“桥梁”的角色,同时也说明该节点拥有着控制信息资源的重要地位。运用Ucinet软件测度中间中心度,得出表2结果。
表2 班级互动关系网络点度中心性测度结果(部分)
从表2中心度测度结果可知,中间中心度最高的是3号、10号、28号节点,这表明在整个班级互动关系中他们很大程度上扮演了“联络人”的角色,这些学生拥有较强的信息控制能力。在整体网络中,其他行动者很多信息资源都是通过他们获得的,也就是说他们直接影响班级内部信息流通,所以,他们在思政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人际交往中,人们往往会在信息传播过程中输出自身价值观念,因此,“联络人”在班级交往中具有一定的引导能力。
从密度与距离分析结果来看,样本班级互动关系整体网络完备性适中,联系较为紧密,但仍存在较多边缘化程度高的行动者,在班级信息向边缘学生传播和互动的过程中,还是会出现与他人交流少,自我价值与班级认同感出现差异的群体。在班级信息流通的动态过程中,极容易形成边缘区域聚集化,从而产生不可忽视的群体价值观,则对班级整体管理形成极大的影响,因此需要教育者密切关注班级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行为。
从中心度视角进行分析发现,3号、10号、28号、7号这些学生在班级互动关系网络中拥有中心位置,具有信息资源控制和传播的能力,同时在人际交往互动的过程中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其他同学,是班级内部重要的信息传递“桥梁”,他们能够高效地控制较多的信息资源并且能够与班级内其他同学进行有效互动。经调查发现,学生3号为班长,28号为学习委员,都是班级重要班干成员,拥有良好信息资源的平台。通过班级群体人际交往情况,了解群体价值观传递状况,及时把握学生群体中的关键人物和传播渠道,这为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是思政工作开展的着力点。
1.“牵头”——发挥核心人物的影响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重视并选择合适且具有影响力的学生群体来发挥榜样引领的作用。关键核心的学生往往自身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与影响他人的能力,同时也更容易在传播的过程中融入自身价值观,这些学生正是班级内的核心人物。根据羊群效应理论,信息传播中更注重“领头羊”的价值和作用,利用“领头羊”去引领班级个体行为。他们通过自身的示范作用,在社会网络中传播给身边的交往对象,长此以往,在班级内互动的过程中,不断去影响与引导其他同学,传递出相同的价值观,这是开展班级思政教育的基础。同时,在班级内部人际关系中,让学生自觉地去接受同辈引领的力量。
2.“顾尾”——兼顾边缘区域的学生群体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遵循学生成才和发展规律,从学生现实需求出发,提升思政教育工作的精准性和亲和力,思政教育工作要做好“三全育人”,重视边缘区域学生动态。因此具体分析成因,做好大学生日常思政工作,根据学生的需求给予帮助与指导,鼓励其与其他同学沟通协作,扩大班级活动参与群体,避免只是少数学生参与,最大程度发挥班级内整体凝聚力量。
3.“稳搭桥梁”——不断加强人际互动的积极性
班级是学生生活学习的基本单位,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依托的重要平台,而平台信息交流是否畅通是价值观传播过程的关键。抓住群体教育中核心传播人物就显得尤为重要,他们是班级内部信息的“闸门”和“滤网”,对班级信息传播过程中具有中心优势。班级成员相处时间长,学生之间更容易产生共同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更容易受到同龄人的影响。因此,要建立核心成员和其他成员之间的良性互动,发挥纽带作用,为班级整体思政工作搭建桥梁,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横向交流影响带动更多同学践行主流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