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地区农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式保护策略研究

2022-05-18 12:03刘向红
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档案资料文化遗产物质

刘向红

(河北石油职业技术大学 信息中心,河北 承德 067000)

1 前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指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包括九个方面: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传承和振兴[1]。立档被列入第二项,所以档案式保护是非遗保护的重要措施。档案式保护通过各级保护单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材料的收集、整理、研究、利用等活动,借助摄影、摄像、录音、文字描述和绘画形成电子档案,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从“非物质”到“外化物质再现”, 是实现其活态保护和长久保存的重要途径[2]。

中华文明源自农耕、本在农耕,我国70%以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在广大农村地区,产生于农耕文明,农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乡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乡村振兴是农业农村发展的一次战略机遇,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应积极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功能与文化功能,促进乡村文化建设的振兴[3]。笔者所在的课题组以河北省承德地区农业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通过对其保护现状和档案管理情况的调研,结合国内非遗档案管理的优秀案例,提出了农业非遗的档案式保护策略。

2 承德地区农业非遗概况

我国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乡村生产和乡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地域性的乡村信仰、道德观、价值观。所以,农业非物质遗产不仅表现在“天、地、人“和谐统一的思想观念、农业生产和知识及农业生产工具上,也反映在乡村宗教礼仪、风俗习惯、民间文艺及饮食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与农耕活动相关的神话传说、农耕信仰、农业时令、农谚、歌谣、农舞、生产和商贸习俗、传统的生态农业系统和景观等[4]。

以承德地区非遗项目为例,从发源地、发源缘由分析,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源于乡村,是地域性农耕文明的体现。如省级非遗“一百家子拨御面”植根于隆化县张三营镇特色农产品“一百家子白荞面”,体现了当地的饮食文化;省级非遗萨满舞作为一种游牧民族祭祀性的舞蹈,目的是祛病禳灾、祈神护佑;国家级非遗丰宁满族剪纸,源于民间,取材于乡野,凝聚了乡村文化和智慧,还有丰宁满族吵子会、河灯习俗、山桃木雕刻技艺、大黄米酒等非遗项目都是成长于乡野,和农耕文明息息相关,或为风调雨顺祈福、或源于地方特色农产品,都可归结为农业非物质文化遗产。

笔者所在的课题组分析了承德地区195项市级以上非遗项目的发源地、发源缘由,按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十类法梳理了承德地区非遗项目,其中76%的项目产生于农村地区,可归属于农业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代表性项目见表1。

表1 承德地区代表性农业非物质文化遗产

3 农业非遗档案保存现状

笔者所在的课题组对承德地区农业非遗开展了多方面调研,一是对传承人、传承地进行田野调研,了解当地农业非遗的传承保护情况;二是对非遗管理部门进行调研,了解管理部门的保护措施、非遗档案管理情况;三是对相关网络资源进行调研,以掌握非遗项目的网络传播情况。在调研中,课题组痛心地发现,乡村走向城镇化的过程中,城镇化直接影响农业非遗的生存环境,一方面传统文化断层、消解、濒危,另一方面新的文化没有融入乡村。农村非遗正面临严重的危机,受到不同程度的损毁甚至消亡,尤其是农业非遗的档案管理情况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档案资料分散,数字化传播手段缺失,共享度低

首先,非遗数字档案资料保存在四级非遗保护中心,国家非遗保护中心和省级非遗保护中心,对国家级和省级非遗档案资料保存的较完整,一般会保存非遗的口述档案以及文字、图片、视频档案,市级非遗保护中心保存市级以上非遗项目的申报材料,即符合申报要求的文字、图片、视频材料,县级和市级非遗保护中心的保存材料多有重叠;其次,高校及科研单位承接的相关研究成果资料在本机构内部留存,各类媒体制作的非遗系列报道材料和专题视频材料分散于媒体制作者处和互联网平台;少量具有地方代表性的非遗实物档案保存于各地博物馆,大量非遗实物档案被民间机构及个人(主要是传承人)收藏。非遗数字档案和实物档案多头管理,采录和管理耗能过多,共享度低[5]。

另外,网络传播手段缺失,官网资料更新不及时。承德地区没有非遗官网,承德地区非遗资料在河北省非遗官网上只更新到2015年,缺乏有效的网络传播途径,社会公知度低。

3.2 非遗原始档案遗失严重

我们调研的非遗管理部门多数存在原始档案资料流失、损坏的现象,主要是源于传承人去世、管理人员变更、管理制度不严谨、对原始数据重视不足、管理人员专业素质缺乏等原因,有些在非遗普查中收集到的珍贵剪纸作品遗失后,随着剪纸老艺人的离世和老龄化再也无法弥补。

3.3 灰色文献数量大、难以收集[5]

高校、科研机构研究的成果资料,民间机构及个人手中保管的档案资料,历史价值及研究价值较高,但由于未公开出版,也未在网络文献中出现,都属于灰色文献,难以收集、无法共享。尤其是民间机构和传承人收集的档案资料,很难面世,能够接触到的人相对较少,随着传承人离世,有些珍贵档案资料将永久遗失。

3.4 缺乏实物档案,缺乏接收机制

调研中发现,一些非遗传承人希望捐赠和展示自己的非遗作品,却苦于无管理部门能够接收。如丰宁满族剪纸省级传承人石俊凤因为经营剪纸艺术馆,收集和创作的一些珍贵剪纸作品只能自行保管和处理;兴隆县雾灵皮影传承人闫贵宾保存了大量自己刻制的皮影作品,也同样面临捐赠无门的现实。

3.5 活态档案未能及时采集和保存

活态档案是非遗档案独有的特色和重要组成部分,承德地区农业非遗项目近年来参加的各种非遗表演、展示活动、获奖档案材料、平时创作和培养传承人过程中的视频材料,都属于活态档案,但这些档案资料有的散存在互联网平台、自媒体,有的由于传承人和参与者没有采集意识,随着活动结束就自然流失了。

3.6 发展不均衡问题

产业化和非产业化的农业非遗之间、国家级非遗和市级非遗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产业化、国家级的农业非遗如丰宁满族剪纸、板城烧锅酒、滕氏布糊画等项目社会关注度高,在传承与保护力度、档案资料留存、传承人培养、可持续发展、政府支持力度、网络传播等方面都有不错的表现,而非产业化或者产业化规模较小的的市级非遗项目如王家荞面碗坨、糜子面大饽饽技艺等由于重视度不足、社会关注度低,在以上方面就存在较多问题。

4 农业非遗档案保护策略

从上述问题反映出,非遗项目级别越高,受到的关注度越高,可获取的档案资料相对较多,反之,级别越低的非遗项目不仅关注度低,可公开获取的档案资料也非常有限;但是即使档案资料较多的非遗项目,由于诸多因素,公众和研究者可以在开放获取的资料也有限而且分散,制约了农业非遗的传承和保护。另外,由于工业文明的冲击,农业非遗的文化生存空间正在发生断代和割裂,如果再不加强档案管理工作,很多农业非遗就会逐渐走向消亡。参考日韩和国内其他省市对于非遗档案管理的成功案例,课题组制订了承德地区农业非遗的档案式保护策略。

4.1 制订政策,多主体参与

日本的非遗档案是国家文部科学省总体布局,文化厅牵头,国立非遗研究机构、非遗传承人和民众均积极参与的群体性管理主体模式,各级博物馆、档案馆、地方非遗研究所也积极发挥作用。[2]韩国研究者也建议建设各领域的合作网络,包括公民领域、政府领域和传承人(组织)领域,建立它们之间的互联互通关系,从而构建更加有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归档体系[6]。江苏扬州则立法促进档案部门、文化主管部门和相关单位密切协作,以全面、系统、专业的档案管理方式建立载体和形式丰富的非遗档案资源库[7]。

承德地区的档案管理工作可以效仿日本非遗档案管理模式,通过行政法规,采用合作互动的方式建立非遗档案。市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文旅新局牵头,各级非遗保护中心配合,档案部门积极参与,形成横向和纵向组织相合的方式,参与建档的主体应该包括政府、传承人、文化市场(如文化企业等)、公民、学术界(大学、研究机构等)等不同领域的行为者,通过横向网络和伙伴关系来实现各主体之间的结合,充分利用群体智慧的力量将农业非遗档案建设起来[8]。

另外,应建立非遗档案的呈缴机制,加强灰色文献的收集,尤其是非遗传承人保存的非遗档案。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组织、个人等民间收集到的非遗档案应在充分核查和讨论的基础上,进行筛选、评估并归档,使之得到合理利用。

4.2 抢救性记录,留存“原汁原味”的活态档案

活态档案是非遗档案独有的特色和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通过非遗纪录片、非遗专题展览和非遗体验场所,让市民了解身边的非遗“活档案”。以剪纸技艺为例,应当以视频、3D技术等手段,一方面还原剪纸艺人进行作品创作设计的过程、作品剪或刻的制作过程以及合作创作过程,对于一些体现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剪纸工艺,如剪制纤细的批毛和北方粗狂的剪纸线条的表现手法,要突出展现;另一方面要还原剪纸艺人进行传承、培训的过程。

4.3 档案部门参与和专业化管理

档案部门具备专业的档案管理经验,遗憾的是,很多地区的档案部门没有参与到非遗档案的管理工作。承德地区可以效仿“扬州模式”,通过政府制订法规政策,赋予档案部门进行非遗档案收集和管理工作的权力,规定相关部门呈缴非遗档案资料的义务。如2018年,扬州市八届人大常委会通过《扬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明确规定“档案等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工作”,2020年扬州市政府又出台《扬州市档案管理办法》,规定相关部门“要向档案馆报送档案目录和全文数据。市、县(市、区)级国家综合档案馆应当收集非遗档案,建立专题数据库”,进一步明确了档案部门在非遗档案管理中的职责[7]。

4.4 建设专题非遗数据库

建立非遗专题数据库是非遗档案数字化永久保存和大众传播的一个重要渠道,有利于通过技术手段抓取动态档案。各地都应该建立本地的非遗数据库,但现在各地的非遗保护中心由于人员、技术、资金等因素,很多没有能力建设和维护数据库平台。建议由高校及科研机构承接建库和数据维护任务,以我校为例,我校是本地唯一一所工科大学,技术实力雄厚,校方大力倡导产学研工作,完全有能力承担承德地区非遗数据平台的建设和维护工作,同时也能承担档案采集工作。笔者从事承德地区非遗数字化研究多年,已经建立了非遗数字平台的资源组织架构模型,并搜集了大量网络材料,但需要非遗保护中心提供本地非遗的档案数据材料,需要政府部门给予相关政策支持,以便我校合理合法进行非遗档案采集工作和建设非遗档案数据平台。

4.5 建立非遗传承人档案

非遗传承人在非遗档案的保存与传承方面起着关键作用,承德地区档案馆和各级非遗保护中心要加强与非遗传承人的联系,不仅要为国家级和省级非遗传承人建立个人档案,也要为市级传承人建立档案,同时应建立非遗作品和其他档案材料的捐赠机制。一方面,要征集非遗大师的代表作、成名作,不断补充和丰富非遗档案;另一方面,向传承人宣传档案征集工作的和意义,争取他们的理解和支持,增强非遗传承人的档案意识与捐赠意愿,将珍贵档案捐赠给相关机构永久保存;同时要对非遗档案进行科学整理、保护和广泛宣传,促使传承人和公众支持和参与档案工作。

4.6 以用为本,向社会公开,讲好非遗故事

由于非遗档案没有向社会公开的渠道,承德地区农业非遗的公知度较低。要以现有的非遗档案资源为基础,通过非遗数据平台展示、非遗精品书籍出版、非遗作品展览等多种方式,将非遗档案资源对社会公开,激发市民、乡民爱乡爱国情怀,吸引非遗传承人、专家学者、相关单位开展非遗档案研究,挖掘农业非遗与承德地区历史渊源和农耕文明的相关性,讲好农业非遗故事,体现出非遗档案的“藏为用服务”的特性。

5 结语

城市化进程和工业文明强烈冲击着农村非遗生存及发展的文化空间,而乡村振兴的国家战略需要通过讲好农业非遗故事,重振农村地域文化、传统文化,这就使农业非遗的档案式抢救与保护工作更为迫切和必要。非遗资源档案式保护的扬州模式给承德地区的农业非遗保护工作提供了成功样本,承德地区可以通过政府协调和政策保障,由文旅新局牵头,非遗保护中心配合,档案部门、传承人和民间团体积极参与,科研机构和高校提供技术支撑,形成良性循环的多方参与保护、以档案部门和非遗保护中心为主体的非遗档案管理模式,以实现农业非遗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档案资料文化遗产物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展览档案资料的收集和归档探讨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地质档案资料的保密工作探析
Tough Nut to Crack
新时期地质档案资料修复保护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文化遗产是“价值富矿”
探究地勘单位档案资料管理与利用
聚焦物质的分离与提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