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语言的“建设性”研究

2022-05-18 04:34高冉
新闻世界 2022年5期
关键词:新闻评论建设性主持人

高冉

【摘    要】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有表达主流媒体立场的独特作用,更加侧重于深度挖掘事实、表达观点。该类节目中的主持人除了主持的职责以外,还要担任评论员的角色,在评论的过程中会影响舆论导向,进而影响受众的认知和行为。因此,主持人的语言表达要具有“建设性”。本文以央视新闻评论节目《新闻1+1》为例,从话题导入、话语推进、会话总结等几个方面探究如何提升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语言的“建设性”。

【关键词】新闻评论;主持人;语言;建设性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是我国电视新闻节目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焦点访谈》《新闻调查》《新闻1+1》等新闻评论节目,针对各类公共事件、时事政策等选取最新话题,以详实调查和原创性评论还原事件全貌、解读事件真相、传播中国声音。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在发声时,既要以理性观点进行评述,还要为广大受众群体引领正确舆论导向。

《新闻1+1》是央视的一档直播类新闻评论节目,起初节目采用一位主持人加一位评论员的双人模式,2011年8月之后改版为一位主持人承担主持兼评论员的职能。当主持人身兼二职,站在什么样的角度、说什么样的话就变得尤为重要。如何从受众角度对最新的新闻话题展开评论,以“建设性”语言引导舆论、把握时代脉搏,就成了我们亟待研究的问题。

一、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概述

(一)定义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在近几年发展迅速,对于新闻评论节目的定义,学界也在不断探讨。中国新闻史学界泰斗方汉奇教授认为:“所谓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主要是指综合应用各种不同的电视表现手段,包括音响、图像、文字等等,对特定的新闻事实或者是新闻事件进行深度的报道,并且从不同的角度针对报道中的相关内容进行一定的解释、分析预测或者是价值评判等等,从而对该新闻事件有一个更加深入、全面的认识。”[1]在《广播电视辞典》一书中,赵玉明、王福顺教授认为:“电视新闻评论直接对新闻事实进行评论,反映电视台或记者、主持人的观点、主张,是引导舆论的重要手段。电视新闻评论要求就事论理,逻辑严密,思想深刻。与此同时,还要求充分运用多种电视语言符号和表达方式,增强其可视性。”[2]

(二)特点

首先,从节目性质来看,新闻评论节目除了具有新闻性、社会性,还需要具有导向性,节目要通过表明观点,对事实展开透彻分析,从而帮助大众形成对事件的正确认知。其次,从节目功能上来看,新闻评论节目大多以社会热点作为话题切入口,通过对整体事件的梳理探究,将舆论引导和社会监督职能集于一身,实现节目功能的多样性的同时,也加强了媒体和受众之间的沟通。最后,从节目形式上来看,节目播出时主持人在播评时常常搭配与新闻有关的画面内容,以达到“眼见为实”的传播效果。

二、主持人的语言特点

(一)“正能量”的话语

作为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尤其是主流媒体推出的评论节目,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同时,还要关注受众切实需求,反映人民的呼声,因此新闻评论主持人的语言应具备“正能量”。

《新闻1+1》在2021年12月7日的这期节目中,对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经济工作的会议政策进行了解读,回望2021年的经济收成,展望2022年的经济状况。国家的经济水平影响到人民的生活水平,这是大到国、小到家都会关注的事情,主持人在这里就发挥了党和政府的喉舌作用,起到了“上情下达”的效果。

2021年11月2日的节目,《如何让残障人士敢于出门,且无障碍通行?》,关注了近几年残疾人、老年人群体能否安全便捷出行的问题,以及城市无障碍设施、环境的建设进展。在节目中我们看到了中国残障人群生活质量的逐渐改善,并且看到了国家政策对于社会特殊人群的关照。最后主持人董倩评论说:“残疾人生活的便利化除了在硬件上的保障,另一方面是要从软件上保障,这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心里面装着他们,真正关爱弱势群体的地方,才是温暖宜居的地方。”这番评论能够引发广大受众内心深处的共鸣,起到传播正能量的效果。

(二)“口语化”的表述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侧重于使用口语化的表述方式,即语言要“平民化”,既富有感染力,又易于观众理解。比如央视主持人朱广权的经典语录“地球不爆炸,我们不放假”,就是以“有亮点”的口语化语言贴近观众。

《新闻1+1》在话题为“中国消费者买到‘加拿大鹅牌问题羽绒服”的节目中,向受众介绍了该品牌在我国的销售业绩,并连线消费者权益维护的相关人士共同探究中国消费者作为该品牌的最大客户,当买到问题商品时却无法退换,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以及会做出怎样的政策调整。在节目最后,主持人董倩说道:“中国人管消费者叫衣食父母,是来自中国消费者的利润‘养肥了这只鹅,如果永远‘双标,那么很快中国的消费者也会用‘脚投票。”在主持人的语言中,运用了许多通俗易懂的“口语化”词汇,表达出对广大受众的人文关怀,使得受众可以轻松理解主持人的语义及立场。

(三)“即兴式”的点评

现如今新媒体的信息传播速度已经远远超过了传统主流媒体的传播速度,公众会在网络平台上转载相关报道并发表自己对于新闻事件的见解。但主流媒体的权威性是不可替代的,公众希望在主流媒体上看到对于新闻事件的深层剖析,新闻评论节目的初衷也正是为了满足受众的这一需求。《新闻1+1》采用“新闻播报+新闻评述”的形式,在节目中与相关人士进行现场连线,力求为受众还原新闻全貌,展现最有价值的新闻。张颂教授也曾提到:“有稿播音锦上添花,无稿播音出口成章。”在节目直播过程中进行相关连线和即时新闻插播的时候,尤其考验主持人的即兴口语表达能力。

三、主持人语言的“建设性”

“建设性”这一名词意味着对于事态的正常发展有促进作用,顾名思义,建设性语言就是起到实际作用、推进会话进程或给予可行性建議的话语。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的语言要引导社会舆论方向,在带领受众挖掘新闻事实真相的同时还要为受众提供切实意见和建议,因此该类节目主持人的语言必定要具有“建设性”。那么何为主持人语言的“建设性”,本文认为建设性应贯穿在话题的导入、推进和总结的过程当中,主持人对于节目中这三个部分的话语掌控尤为重要。

(一)话题导入有依据

新闻评论节目通常在简短片头之后就是主持人简洁的开场白,节目的开始阶段主持人为观众介绍今天节目播评的主要新闻话题,使得观众了解本期节目的大致内容。节目开场话题的导入方式有很多种,但无论采用哪种方式,都应该使受众能快速了解内容。

第一,在新闻评论节目中我们最常见到的话题导入方式就是主持人开门见山地引入新闻事件、新闻热点,并对该事件进行概述,引出本期节目中讨论的话题。在《新闻1+1》中,这样的话题导入方式有很多,比如在一期主题为《野猪保护,“降级”了吗?》节目中,主持人董倩在节目一开始就说:“最近有这么一条新闻,国家林草局对外公布了一个《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征求意见稿)》,这次意见稿中‘野猪的名字不见了,这位野生的‘二师兄的确是个大反派,它在城里横冲直撞,在乡下祸害农田,甚至会危害人的安全。那么随着野猪被请出名录,它的未来会怎么样?野猪不需要保护了吗?人猪之间的矛盾我们又应该如何平衡,如何与它们和谐相处?我们一起来看今天的节目。”直接引出话题,让观众一目了然。

第二,在新闻中数字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可以表现事物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增强新闻事实的可信度。上文提到的一期主题为“残障人士无障碍出行”的节目中,节目开头主持人分别提到我国残疾人总数、视力残疾人数、肢体残疾人数,一连串的数字冲击,凸显主题,便于观众感知新闻。

第三,主持人会在节目开头导入话题时搭建“桥梁”,如提出关键词、运用诗句、俗语等,使得语言生动,引发受众关注。《新闻1+1》2021年2月23日的节目中,主持人白岩松接连提到“卡脖子”、“高科技”、“芯片”、“华为”等关键词,进而引出话题关键词“种子”。主持人以相关关键词为桥梁引出话题关键词,精准把握受众的好奇心,引发和推动受众了解新闻背景。在主题为“落叶不扫”的一期节目中,主持人董倩在节目开始用到了“秋来山雨多,落叶无人扫”这样一句古诗词导入本期话题。这种诗句、俗语的运用,体现了主持人语言组织的多样性。

(二)话语推进有方法

导入话题后,新闻评论节目进入正题,主持人沿着话题方向,接下来的语言就与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密切相关了。什么是需要重点播评的?怎样把握逻辑主线?如何才能为观众带来实际帮助?都要讲究话语推进的方法。

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的播评语言要具有很强的引导性,从而推进节目进程,引发受众关注和思考。在《新闻1+1》节目中最常见到的推进环节是主持人连线嘉宾,受众期望能够通过相关领域权威人士的专业解答挖掘新闻事件的真相,这时主持人就会代替受众问一些他们想知道的问题,话语会以词汇、特殊句式等方式推进。

首先,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用到的“请您”、“您如何看”、“下面您来”都属于一般话语推进词汇。除此之外,还有诸如“因此”、“好的”、“接下来”等词汇,作为上下核心话题的衔接,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带领受众进一步探究。

其次,我们常听节目主持人说“您怎么看待这种现象”、“接下来如何应对”、“是不是必须这样做”,这些都属于话语推进的疑问句式。主持人会利用这些句式对嘉宾进行重复询问或追问,在此过程中也会偶尔复述嘉宾提到的关键内容,这些语言有利于嘉宾抓住评论重点,从而为受众提供更多有效信息。

(三)会话结束有总结

当新闻评论节目即将结束时,主持人通常要对本期节目探讨的话题和专家学者在连线中给出的意见进行总结,才算成功完成一档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在最后总结中会采用两种方式,其一是对内容进行概括性总结;其二是针对本期播评给出建设性评论总结。在《新闻1+1》以“防疫”为主题的一期节目最后,对于相关案例的警示,主持人总结道:“我们的确不知道相关法条,但是在疫情防控还处在这么严重的情况下,我们真的应当留心关注要求我们做什么与不做什么,要知道在疫情下每个措施既是保护我们,我们也是其中去保护别人的人。”这就是概括性地再次陈述疫情常态下公民自身约束的重要性,提醒公民应当承担什么责任。

所谓“建设性”总结,就是主持人提出解决办法,在社会舆论引导中发挥作用。在主题为《老人如何“潮起来”》的节目中,主持人最后表示:“数字化时代,就需要孩子一点点地去反哺自己的父母,人口可以老龄化,但社会不应当老龄化,而且数字鸿沟在某种程度上更是数字机遇。”这段结束语,一方面针对数字化时代老年人使用智能化产品面临的问题,建议儿女给予父母更多的关爱、帮助,另一方面突出了数字机遇对于社会发展的作用。

四、主持人语言“建设性”的提升策略

(一)选取合适角度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闻工作者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党和人民立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政治坚定的新闻工作者。”[3]新闻评论节目每期主题都与新近社会热点、新闻事件有关,主持人在进行播评时要找准角度、摆正立场。首先,主持人要以理性的舆论视角切入话题,站稳政治立场。其次,主持人在播评时的语言表达必须抓住事物本质,有敏锐的鉴别能力,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把握话题角度。作为主流媒体的发声者,要做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从纷繁复杂的社会万象中抓住事实本质,更好地记录社会变迁、把握时代脉搏。

(二)强化逻辑思维

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的职责之一就是通过简短的节目,延伸扩散出许多受众“未知”的信息。這些隐藏于新闻事件背后的未知,有主要次要、内部外部、正面负面之分,作为正确引导舆论导向的主持人,要在观察和积累中形成自己的逻辑线,避免千篇一律的评论,延展信息的同时优化新闻价值。在与嘉宾交谈过程中,也应把握好核心内容,以清晰的逻辑思维引导双方话语进程,深化评论效果。

(三)擅于归纳总结

主流媒体做新闻评论节目,要立意高远,不仅要“说得对”,还要“说得好”,“说得好”很大程度上表现在主持人的归纳总结能力中。通过主持人的鲜明观点、透彻分析,引发受众思考,真正做到新闻播报和评论的有机结合。

结语

新媒体环境下,受众对于新闻的求知欲不断上升,希望了解新闻背后的深层内容以及问题的解决途径。新闻评论节目不断创新的同时,也对主持人的语言运用提出了更高要求,主持人在播和评的同时要把握好语言的“建设性”,更好地承担起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的责任。■

注释:

[1]方汉奇,李矗.中国新闻学之最[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

[2]玉明,王福顺.广播电视辞典[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1999.

[3]习近平在会见中国记协第九届理事会全体代表和中国新闻奖、长江韬奋奖获奖者代表时强调  做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N].人民日报,2016-11-7.

(作者: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播电视专业2020级研究生)

责编:周蕾

猜你喜欢
新闻评论建设性主持人
如果被无端指责,该咋办
以建设性新闻理念推动广电媒体转型
建设性新闻实践中值得注意的几个关系
阳原县第四实验小学
言论
移动互联网背景下新闻评论教学改革探索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评论的发展策略
行动导向教学法在“新闻评论”中的教学模式探索
新闻评论中的“神话”
小蛇圈圈绕的答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