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吓妹
[摘 要]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有关废旧材料再利用的课题越来越多,保护环境已成为学校美术教育的内容之一。美术教师应立足课堂教学,把环保意识渗透到教学实践中,使学生在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和技能的同时,增强学生关注生活环境和注重环保的意识。本文以《花花衣》一课为例,从废旧材料巧收集、废旧材料巧运用、废旧材料巧装饰、环保意识巧渗透几方面,浅谈废旧材料在美术教学中的巧妙运用。
[关键词]小学美术;废旧材料;环保意识
一件好的美术作品诞生的关键并不取决于材料的贵贱,而取决于对材料的发现和利用。若能够物尽其用,把材料的价值最大化,那么,创造出来的作品就会与众不同。将废旧材料运用到小学美术教学中,对学生的成长发展、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环境的保护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一、废旧材料巧收集
小学美术教师都知道,课前布置学生收集各种制作材料其实是一件“苦差事”。“老师们非常善于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生活中所谓的‘废旧材料’,以及想象‘废旧材料’变废为宝的样子,却很少和学生一起去寻找、收集并发现这些‘废旧材料’的再生价值。”我们的送教下乡活动在莆田市荔城区新溪小学举行,我执教的是《花花衣》一课,通过对废旧物品的巧妙利用,引导学生合理选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和材料,大胆进行“变废为宝”的艺术活动,使学生初步产生关注环保和美化生活环境的意识。在送教下乡过程中,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学生创作材料的收集工作。由于是送教下乡活动,不是在本校上课,不知道学生会收集哪些材料,不知道他们会不会去关注生活中的各种废旧物品。作为执教教师,我考虑过是不是要自己把学生创作时需要的材料准备好,然后带到那里。现在,我庆幸自己没有那么做,而是和新溪小学的美术老师进行探讨,觉得应该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和发现,给他们亲自收集的机会。课堂上,看着学生自己收集到的各式各样的废旧物品,心里默默为他们点赞,为新溪小学的美术老师点赞。学生通过自己课前的发现与收集,说出“我收集了哪些废旧物品”和“大概可以用来做什么”,既做到了心里有底,又让他们倍感亲切。课前,引导学生对各种废旧材料进行观察、分析和收集,在这种很有意义的活动背景下,学生的生活常识和环保观念也在不断升华,学生不只是参与了学校美术课堂上的创作过程,而是真正把环保意识渗透到了自己的生活中,渗透在实际的教学实践当中。
通过设立美术“百宝箱”,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用探究美、发现美、创造美的眼光和态度来重新审视生活中的各种废旧物品,摒弃以前对废旧材料没用、脏污、老旧的印象,用心发现各种废旧物品的材料美和可塑美。路边偶然发现的一块小石头,用过的包装盒,各种造型的废旧瓶子……根据美术的学科特点,鼓励和提醒学生留心和积累身边各种各样的美术用材,相信学生的创意会随着千变万化的材料得到更好体现。
二、废旧材料巧运用
以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作力为核心,通过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达到发展想象力和创作力的目的,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执教《花花衣》一课时,上课伊始,赠送神秘礼物激发学生的兴趣,看一看,摸一摸,拆一拆,观察发现这些礼物的“原型”常常在哪里看到?引导学生把自己课前收集的废旧材料与小伙伴们一起研究对比,在交流分析中发现其材质、形状、颜色、花纹等方面的不同。
(一)依形巧思
不同的废旧材料本身有不同的造型,如圆柱形的可比克盒子,葫芦形的爽歪歪瓶子,造型各异的石头等,它们各不相同。我们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巧妙利用废旧材料自身的造型特点,可以几样物品组合观察,也可以单样分析,仔细观察其形状,不停地感受和联想:它像什么?可以把它变成什么?组合起来又有什么新奇的发现?用什么材料和什么方式进行巧变?慢慢地由宽泛的联想到确定目标,在一步一步动手实践中尝试向构想中的形象慢慢靠拢。
比如,肖奕諾同学的作品《参加舞会的女孩》,她用的是一个废弃的饮料瓶来构思创作,这个饮料瓶本身的造型非常特别,修长的瓶身很像女孩婀娜多姿的身影,大大圆圆的瓶盖好像一顶小帽子。肖奕诺同学依形巧思,心灵手巧地用废旧的褐色毛线在瓶盖下为女孩编起了长长的辫子,用粉色和蓝色的皱纹纸为女孩设计了参加舞会的礼服,礼服上用一颗颗废旧的小纽扣当点缀,犹如一位美丽的少女在盛装打扮,准备参加舞会,非常形象生动。
(二)依色巧想
各种废旧材料的颜色很多,上面的图案更是千奇百怪、各式各样,有各种颜色的啤酒瓶和白色的蛋糕盘,还有印着不同图案的各类盒子等,在构思时,可以从废旧物品本身的色彩或图案上进行巧想,发挥材料本身的图案特色,使作品的创意联想更为巧妙。
比如,有的学生带来饮料瓶,上面有一个萌萌的胖娃娃图案,课堂上这名学生高高举起饮料瓶,非常高兴地说:“老师,我要给它在背后加一对翅膀,头上再粘上一对触角,这样就能变一只超萌的小蜜蜂了!”
(三)同体巧构
同样一件物品,在不同的人眼里会产生不同的创意和联想,我们要做的就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和迁移想象,根据同一废旧物品的造型特点,展开自己的联想与创意,创作出具有特色的作品。
比如,张启阳同学的作品《自行车》和林程同学的作品《两只蜗牛》,都是用废弃的光盘设计制作而成的,但这两位同学却用自己的奇思妙想赋予了它们不同的生命色彩。张启阳同学用两个废旧光盘加一小节黄色电线,以捆扎的形式做出了一辆山地自行车,非常符合他活泼外向的性格。林程同学则用光盘和挂历纸来设计蜗牛背上的壳,以添画的形式表现蜗牛的头和身体,最后用两小节电线来当蜗牛的触角。
三、废旧材料巧装饰
在美术教学中,不同的废旧材料因其不同的造型、不同的色彩图案、不同的材质等,大大拓展了小学美术教学的创作素材,也大大拓宽了小学美术教学的创作表现形式,在充分发挥各种废旧材料性能的同时,学生也在寻找、发现、加工和创作的过程中体验到了变废为宝的无穷乐趣。
(一)表現手法多样
多样化的表现手法能使作品更具感染力。比如,在变废为宝的创作过程中,学生通过剪、贴、画等表现手段,适当应用夸张、简化、变形等方式,制作出各具特色的作品。
(二)材料综合运用
在创作中经常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废旧材料本身的造型、颜色已经很接近自己脑海中所要构思的形象,有时就是缺少了某些关键的局部要素,只需要添加综合材料来丰富造型。比如,一名学生在课堂上说:“我找到的这块石头应该是鸭子形的。”学生能明显看出自己收集物品的造型特色,而这名学生也没让大家失望,他用一枚黑黑小小的纽扣,充当鸭子的眼睛,再用橙色的颜料在鸭子扁扁的嘴巴上涂了色,一只十分灵动的小鸭子就这么展现在大家面前了。
四、环保意识巧渗透
环保意识的渗透意在“巧”字。教师要“巧”借教学中的各个时机,渗透环保意识,引导学生认识低碳生活,重视环保,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在执教《花花衣》一课时,从引导学生课前对废旧材料的巧收集,到上课伊始,先授之以鱼,赠送学生礼物,并在接下来的课堂教学中授之以渔,在直观对比欣赏中感受变废为宝的独特魅力,抓住时机借助多媒体展示人们乱扔垃圾,造成环境污染的各种场景,给学生视觉上的冲击和心灵的震撼。在接下来的教学中,以游戏闯关的方式引导学生争当环保小标兵,师生共同探究如何对废旧材料进行巧运用和巧装饰,进而巧蜕变。最后的拓展环节,意在升华本课内涵,我对学生说:“同学们运用废旧材料创作的作品可比老师送的礼物好看多了。”学生这才发现原来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学会了变废为宝的本事了。此时,巧借时机鼓励学生勇敢地传递美,邀请更多的人加入我们的行列,只要大家一起努力,就能让我们的地球母亲拥有一件美丽的“花花衣”。
虽然对于小学美术教师而言,环境教育及环保意识的渗透并不是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和任务,但时代赋予每一位教师教书育人的职责,美术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为环境教育和美术课程教学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巧用现有的资源,渗透环保意识,提高小学生利用废弃资源进行创意实践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戴宏宇.还材料以本原[J].少儿美术,2009,(04).
[2]王勇.物尽其用变废为宝[J].中国美术教育,2011,(05).
(责任编辑 冯 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