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显耀
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其潜能,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的健全发展,是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目标。挖掘和培养中小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是预防与解决未成年人成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心理行为问题的重要手段。被譽为“积极心理学之父”的著名心理学家塞利格曼提出,积极心理学的目标是实现从消极心理学到积极心理学的模式转换,实现从修复心理疾病到构建人类的积极品质的转变。对人类积极品质的建设应该成为心理疾病的治疗和预防的重要途径。积极心理学提倡培养人的积极心理品质,发挥个人优势,以积极体验为基础构建预防心理问题的防线。这一理念对我们贯彻落实《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育人目标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
同时,教育部所确立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其中一个方面是自主发展,强调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而这也是积极心理学的其中一个目标。基于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此为原则指导教师培训、班级建设、活动开展、家校等方面的工作,能够为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创造良好的环境与氛围。
一、关注正向能量的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取向兴起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由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和米哈里·契克森米哈((Mihaly Csikszentmihalyi)所首倡,主张从积极预防的角度出发,认识并培养人的长处、能力和美德,让个体和社会充满生机,拥抱积极的生活。自诞生以来,积极心理学日益成为一门显学,受到心理学研究者的重视和广大社会的接受。英国剑桥大学于2005年首度成立积极思考研究中心;哈佛大学首度开设于2006年的积极心理学课程成为该校最受欢迎的课程。而在此之前,传统心理学偏重于从消极、病理的角度来了解人的心理活动,心理学研究者们关注的是变态行为或病态心理等心理学中消极的部分。积极心理学摆脱了以往“缺陷心理学”或“医学模式”,而转向关注帮助个人通过发掘内心正向的能量,在个人内心建立起对抗挫折的缓冲区,从而在面对逆境与困难时保持掌控感,即使在遇到困难时也能保持积极与乐观。
二、将积极心理学运用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一)加强培训,提升专业
积极心理学的理念相对传统的教育理念是比较新颖的,要使积极心理学的教育理念真正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作用,应当对学校全体教师开展积极心理学的全面培训。一方面,这样的培训可以使教师自己从中受益,通过学习积极心理学提升个人幸福感;另一方面还可以提升教师在积极心理学上的专业性,从而更好地在教育工作中渗透积极心理学的理念。通过培训,学校教师可以遵循“学习、践行、教育、融入”的模式推行积极教育,帮助学生理解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优化学校现有工作,从而实现积极教育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效果最大化。
(二)全面推行,各科渗透
学生积极心理的培养不仅仅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任务,更是渗透到学校的所有课程当中去。在各自任教的课程中,教师在设置课堂目标、开展课堂教学、创设课堂情境时,都要充分考虑如何激发学生的积极体验。尤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调动学生的情感,对学生的表达及时给予鼓励和反馈,帮助学生在各科的学习中处于乐学状态,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
(三)营造环境,建立氛围
学校是学生学习与活动的主要场所,充分利用学校环境建立积极的氛围,对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有着重要的意义。例如,在校园楼梯、走廊墙壁等位置可以安排以暖色调为主的美德与优势的壁画,设立橱窗展示学生在积极行为方面的成就,在显眼处安装大屏幕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成就,这些都可以是学生课间休息或上学放学的驻足交流的好处所。这样的环境,可以让学生在校期间浸润在积极的教育氛围中,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培养学生的积极特质。
(四)班级经营,增强归属感
班主任和学生可以共同设计个性化班级名称、班徽,通过讨论建立班规,并以不同风格布置课室,展示积极的教育元素。这个过程可以让学生充分参与到班级文化建设中来,提高学生对班级文化的参与感与认同感;而学生在此过程中也可以得以发掘自己的优势,鼓励学生大胆实践,促进师生交流,加深彼此认识,提升学生对班级的归属感。
(五)巧设活动,提供展示平台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学生的考试成绩在对学生的评价中占了绝大部分的内容。往往很多时候,学生在学业考试上的成绩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而出现较大的差异。那些在学业考试中表现不好的学生很容易做出对自己不利的自我评价,从而可能在其它活动中也失去兴趣和信心。这就需要学校在了解学生的特点后,根据学生的情况开展类型丰富的活动,让全体学生参与其中。更重要的是,学校应当为这些活动设定一定的难度与层级,让学生可以循序渐进,不断挑战新的难度,不断获得新的成就。
例如,体育课在教学生跳绳的时候,可以针对不同的年级设置不同难度的花式。各年级学习的难度从低到高,每学会一个难度就可以接着学下一个难度。这种循序渐进、有一定难度等级,学生通过一定努力后就可以达成目标的设计,一方面能让学生不断地获得战胜困难、提升自我的成就感;另一方面又能让提高学生对活动的专注度,不会因为重复练习同一个内容而觉得枯燥乏味,也不会因为活动难度太高、无法完成而丧失兴趣和信心。
(六)家校联动,“1+1>2”
家庭和学校是未成年人学习与生活的最主要两个场所,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成长。如果两者脱节,学生容易变成“两面人”(学生在学校和家里的表现完全不一致,没有将在学校所学的内容在家庭生活中践行)。教育行业流传着一个“5+2=0”的公式,揭示的就是学校和老师周一到周五的教育成果在学生周末回到家里两天就化为乌有的现象。要杜绝这种现象,就需要学校和家庭的联动。一方面,孩子的成长过程也是需要家长不断学习的过程;另一方面,学校帮助家长更深入地了解学校的教育理念能增强家长对孩子教育的参与感。因此,学校可以通过举办家长积极心理学培训、举办积极心理学主题的亲子活动、将家庭积极情绪与行为表现纳入学生评价等方式帮助家长在家里为孩子营造积极的氛围,两者形成联动后能够实现“1+1>2”的效果。
当前的教育,关注学生所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而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对我们帮助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真正实现素质教育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责任编辑:洪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