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行“适合的教育”校家社协同“双减”

2022-05-17 01:15刘克风
中学生报·教育教学研究 2022年22期
关键词:适合的教育提质增效双减

刘克风

[摘要]2019年,我校开始走“适合的教育”课程建设之路,2021年7月24日国家颁布“双减”政策。我校在落实“双减”政策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推进“适合的教育”是落实“双减”的有效抓手,可以达成学校、家庭和社会的一致认同,让“双减”从被动变为主动,即让“双减”工作成为校家社协同努力去完成的一种“自觉”,真正做到“减负”而不“减质”,实现“提质增效”的目标。

[关键词]适合的教育;校家社协同;双减;提质增效

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加快发展面向每个人、适合每个人、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体系”,教育领域专家学者面对我国教育的现状,呼唤“适合的教育”,这是我国传统“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优秀文化的回归,我校(初中)开始步入“适合的教育”课程建设之路。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颁布《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我校在落实“双减”政策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推进“适合的教育”是“双减”的有效抓手,实施“适合的教育”举措,可以让“双减”变被动为主动,即成为师生、家长和社会的一种“自觉”。本文从我校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过重的表象,着眼分析探究问题所在的根由,以问题为导向深入探索解决的办法与途径,尝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真正做到“减负”而不“减质”,实现“提质增效”的目标。

一、学生作业和校外培训负担过重的表象

“双减”政策的实施已一学期有余,但从作业布置、课外辅导、课堂教学、家长的愿望、社会的价值取向等方面呈现出来的现象看,“双减”依然在路上。

(一)学生作业

为了扎扎实实地落实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学校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上学期期中开始,要求各学科教师每天都要在年级公示栏公示各班作业的内容和预计完成的时间,每科不超20分钟,总量不超90分钟,到期末进行了调查问卷。

学校“双减”调查问卷第1题:上学日放学后,你是否能在90分钟内完成书面作业?

从调查结果来看,初一初二学生不能在90分钟内完成书面作业的比率仅在四分之一左右,初二稍高,初三毕业班能完成作业的不到六成,并且这个作业量还是老师根据学生差异性分层次设置的。

从毕业班各科作业量的问卷调研情况看,时、量偏大的排位是语文、数学、思政、英语等。

(二)校外学科性培训

对于本校学生参与校外学科培训情况,学校进行了问卷调查,因为周一至周五放学后有校内的托管,校外的培训只能在周末和节假日进行,调查数据显示,各年级参与的学生人数相差不多,仍然占比在15%以上。

学校“双减”调查问卷第2题:本学期,你有没有参加校外学科类培训?

学生学科性校外培训是教育“内卷”的突出表现,虽然政府在严查严管上下了很多功夫,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条件优越的家庭可邀请教师上门进行“一对一”的辅导。

(三)校外特色特长类培训

政府严查严管的是“学科性校外培训”,但对音乐美术等特长项目并不进行限制,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仍是一种负担。对初一新生,设置问卷:

学校“双减”调查问卷第3题:小学六年级,你有没有参加校外特色特长类培训?是何特长培训(选择体育、书法美术、音乐舞蹈)?

结果显示20%的孩子都有参加,排位是美术书法、音乐舞蹈、体育。初中招生,教育行政部门严禁公开测试成绩,初中学校招生择优失去了某种依据,又不能进行公开招生考试,所以一段时间新生招生出了“密考”一词,接着“密考”又被严查。在这种情况下,初中招生便向素质特长考量方面转移。家长普投孩子的简历到“名校”,精美装订的简历竟然达到一厘米的厚度!内容多是孩子参加钢琴、舞蹈、绘画等艺术项目的各项考级证书,以及各种有级别的竞赛获奖证书,还有孩子获得的各级优秀干部等荣誉证书。孩子们真不容易!

二、“双减”仍在路上的思考

(一)作业难减的原因

我校的各科作业量控制在20分钟,教师难以接受也要接受,他们普遍反问“20分钟能干什么?”所以他们会悄悄地搞些定性但定量不了的“小动作”,如,学校组织问卷和作业量及内容公示时,老师会交待学生,课外阅读不计作业,校内自习时段的练习不计作业,背诵内容不计作业,自修时段老师的抽测不计作业,等等。老师们达成共识的观点是:作业可让学生“温故而知新”,反复训练可减少考试时出错。

(二)校外学科性培训发生合理性转移

“双减”督导白天7节课之后停止授课,政策许可的校内“托管”下午4:30开始,学生下午6:30放学,走读生离校,这段时间长达2小时,在习惯上称之为“430”模式。校内的各种命名为特长或特色或素养或拓展或阅读或自修等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开展得顺理成章,很难控制定义为“学科性”的培训。尽管校内托管属服务外包,需要家长缴费,但家长并没提出过多的意见,因为家长与学校似乎達成了某种共识,这种学习方式似乎更安全、更有效和更经济,老师也减去了下午4:30之后大约一个多小时的劳作。“430”托管模式对学生学习时间的紧紧把握有利于稳住考试分数,老师和家长达成了共识,也实现了“双赢”,校外培训机构参与“托管”,学科性和非学科性的培训转移到了校内,也就达成了“仨赢”。

(三)校外的非学科培训仍给学生很大的压力

校外培训不限制体育和艺术,所以“学科性”的培训向体艺培训转换。关于艺术教育,应该是培养孩子崇美尚美的价值取向和构建艺术空间的想象力,从而具备创造美的能力,而不是机械式地重复训练。如果孩子从小就开始艺术方面的考级准备,所获等级证书也只为在选择学校时发挥作用,各种获奖证书只是证明孩子曾经达到了某一阶段的训练水平,并不能说明他本身具备了对应的艺术气质。可能在考试过后就交回给了老师,不会具备持之以恒的艺术向往和情趣素养。但这个等级证书就是重要!

“双减”的呼声也似乎提醒了家长不可“减”,就好像一群孩子赛跑,都会担心自己孩子的速度慢下来,谁减速谁就会吃亏!所以,以往的“拼官”和“拼钱”,都比不上给孩子“打鸡血”地“拼娃”!

(四)改变家长固化的观念需要时间

初三年级,备考任务重,同一课堂很难实施差异性施教,所以在平行班(教师基本不变)按学生学业发展的层次分班施教,A班按普高招生备考,B班按重点职高招生备考,以学生学业水平为导向因材施教,以实现差异发展和共同进步。但有的家长就是接受不了孩子职高或技校的选择。大部分家长对职高还不认同,总认为职高不是高中,去职高就是去混日子,成不了才也就不了业。于是家长想尽千方百计,也要让孩子读普高。

我国平民阶层传统文化观念根深蒂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认同感改变很难。

(五)社会仍将学历等同于能力、将知识等同于技能

今年“两会”全国政协委员洪明基提出:“按国家普职1:1的计划,就有一半的初中生上不了普高,意味着他们基本与大学无缘了,要么辍学,要么上职高。”他认为:“职业技术学校尚未形成体系,国家的投入有限,教学质量跟不上,管理不严密,社会口碑差,家长们不愿意让孩子去读职校。”洪委员代表了很多初中生孩子家长的心声,也就是他们认为中考分流为时过早,希望有关职能部门给孩子一个上普通高中的机会。这个提案可行吗?

21世纪20年代,我国缺的是科技和工匠!许多企业及服务性单位和部门急需的不是坐办公室的思想者、管理者和经营者,而是手脑并用的能工巧匠和实践者。这样看来,20多万的本硕生去做“骑士”谋生就是一种迫不得已的选择了,农民工父母辛辛苦苦供养出来的大学生子女,还不如当初的自己,本以为读书可以改变命运,结果却那样扎心!

三、“适合的教育”政策导向与校家社协同“双减”的契合分析

2018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发布《关于深化教育体制和机制改革的意见》提出:“营造健康的教育生态,大力宣传普及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全面发展、人人皆可成才、终身学习等科学教育理念”,以解决我国教育发展的主要矛盾,即“人民群众对教育资源的巨大需求与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

“适合的教育”是全面發展和面向全体的教育实施表述,是新时代国家教育意志的全新表达,以实现教育的更加均衡、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发展,每一个学生都当作具体的、鲜活的、生动的具有不同禀赋特点的个体,意义重大。

我国平民阶层传统文化观念根深蒂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认同感改变很难。我读中学的20世纪80年代,我国刚刚恢复高考,社会缺少的是文化和知识,但当代社会告诉我们,从书本上获取的文化和知识,并不能很快就与社会的需求接轨!高学历的人不一定能干好所有的事;即使在同一专业,高学历的人也不一定就强过低学历的人。

21世纪20年代,我国缺的是科技和工匠!德国的“精密制造”在享誉全球之时,德国第7任联邦总统(2017年1月10日去世)赫尔佐格还在强调,“为保持经济竞争力,德国需要的不是更多博士,而是更多技师。”“工业技师”,正是德国制造强盛的秘密所在。

孩子没有彰显出他优秀的品质可能是我们能够提供的舞台太小,或是我们根本就觉得没有必要去思考,因为我们要应对中考和高考。国际教育重视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强调满足不同禀赋的学生需求,这是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中较薄弱的部分。

“唯分数论”价值导向造成了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教育万象成为社会的热点,推行“适合的教育”举措,校家社协同“双减”,势在必行。

四、“适合的教育”达成“双减”自觉且提质增效的探索

我校在推行“适合的教育”举措上实现了几个转移:一是从学生适合学校的教育向学校适合学生个体的教育转移;二是从普适性的教育向差异性的教育转移,如发展校本活动课程;三是从学科分数的评价向学生成长的评价转移;四是从关注优秀学生向关注全体学生转移。具体举措有:

(一)优化校内托管,解决培训乱象

学校与家委会合作,优化“430”校内托管模式,大力推进我校体美劳“三善”活动课程建设。我校计划组建20多个校本社团,从周一至周五,每天16:40-18:30固定2个课时开展活动。活动课程的内容不允许是校外学科培训的转移,全部开设符合学生禀性特长的体育、艺术、科技和劳动项目,校外聘请的每个社团教师都是有特长专长的教师,另配置一位本校专业或特长相关教师。有效解决校外培训“乱象”、学生压力过大、家长“打鸡血”式“拼娃”的“内卷”问题。

(二)明确作业功能,分层布置作业

作业的基本功能是巩固学习内容,在此基础上培养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最重要的是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坚决杜绝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的无效增负类型的作业,杜绝照搬无重组的成套重复性作业,严禁给学生带来厌烦作业的惩罚式作业。

学校要求某些学科如音、体、美、信息、综合、健康、校本等学科的作业在课堂内完成;对于课程内容较多的学科作业,根据学生的情况设计不同类型作业,以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对于较低层次的学生,要求完成好基础性作业;对于中等层次的学生,在基础作业之上,增加难度稍大的弹性作业和个性化作业;对于上等层次的学生,在弹性作业和个性化作业之上,设置实践性和探究性作业,以及跨学科的作业练习。

学校通过作业内容和时间的公示,同时进行学生问卷的监督,接着聘请专家进行作业优化设计的讲座和学习讨论,然后组织作业设计评比竞赛等方式,让教师重视适合学生的作业设计和布置,并将其作为专业发展的课题来探索,让教师作业“减负”从被动走向主动,从自律走向自觉。从而实现学生作业减负增效的真正目的。

(三)丰富校内活动,搭建展示平台

学校定期举办全校的主题节日,邀请社会知名人士和家长协同举办,如科技节、体育节、美育节、英语节、劳动节、语艺节、音乐节、班主任节、义卖节、生涯规划节等,每年元旦前举办一次大型的科技文化艺术展演,对社团课程和主题节日活动成果进行表彰和展示,让家长看到孩子在主动参与的节日活动中才能的展现和生命力的绽放,感受到孩子的成长不仅仅只有课堂教学这个唯一的平台,考试成绩也不是评价孩子优劣的可靠依据,真正认识到“只见分数不见人”对孩子身心健康的危害。

(四)开展生涯教育,引导合理选择

“适合的教育”与社会需求和国家职业教育政策契合。我校遵循国务院《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2019.01.24),开展学生生涯规划引导工作,特别是在初三年级下学期,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引导部分很难考入普通高中的学生选择与自身禀赋相适应的职业技术学校或学院。

(五)校家社协同,“双减”提质增效

学校单方面地推进“双减”工作是很困难的,需要社会、家庭与学校共同努力去完成,需要我们去接纳、认同、尊重和信任。让家长认识到,不是只有读普高才是孩子唯一的出路,所以还得耐心地与家长沟通交流。

“减负”不仅仅是校长和老师的事,也是需要学生认识和觉醒的事,更是家庭和社会的事;“减负”也不是一蹴而就阶段性的事,而是长期连续性的事。

五、总结和反思

我校开展“适合的教育”达成“双减”自觉的实践探索,收获很多,感受很深。实践证明,即使我们的初衷不是和兄弟学校拼学科成绩,但学生的文化学科成绩测试结果不仅没有下降反而得到了显著提升!我们总结出一个宝贵的经验:对学生来说,只要其兴趣驱动了自主求知的欲望,学生的成长就会内化为由内向外的生长,学生的学习也就从被动变成了主动,正如人本论创立者之一的罗嘉思所说,“谁也教不会别人任何的东西”。学生在身心健康的条件下,在阳光向上的环境中,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协调共济的教育有效经验指向下,“分数”提升也就水到渠成、自然而然。

当然,我们在“双减”上所作出的努力,从根本上来说不是为了提升学生的考试成绩。我们充分认识到,“成绩至上”的评价体系,以及“读书改变命运”的名利追求,会导致学生认为:人生只有为“分数”而奋斗这条唯一的道路可走,没有第二条出路!

最让学校反思和着手整改的,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几乎每一所学校,都存在学生抑郁的现象,甚至有自残自杀的案例。这些事件的发生,大多来自学生的学习压力。我校在发生了一起“有惊无险”的事件后,一周内增高了走廊和楼梯的护栏,更换了各栋楼通往楼顶平台的陈旧铁门。并在一个月内,在原有心理咨询室的基础上,增建了心理工作室和心理减压室。

孩子们的压力太大了!但老师们还没有普遍认识到“减压”的重要性,只认同“寒门出贵子”只有靠拼搏的道理。如在孩子心理承受力明显不够的情况下,还在使用“激将法”继续施压;在孩子心理抑郁都有明显的症状时,还在公开的场所采用严厉批评的方式;发现班上情绪低落的七八个学困生自发建起了一个QQ群,还不知道及时介入加入疏导……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心理老师的事,也不仅仅是校长、书记、德育干部、班主任的事,每一个学科老师都应懂得心理健康教育常识,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肩負起学生身心健康教育的重任。

有学历不等于有文化,有知识不等于有能力,信念重于学问,品格强于能力,信仰是最精准的理论,有了家国情怀才会淡化个人功利。没有什么比身心健康更重要,也没有什么比品格更宝贵,坚信劳动创造幸福,实践出真知长才干,让教师坚持“德育为先、全面发展、面向全体、知行合一”的理念育人,让孩子向着“德育为先、五育并举”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新平.何谓“适合的教育”[N].中国教育报,2017.5.1.

[2]冯建军.“适合的教育”——内涵、困境与路径选择[J].南京社会科学,2017.11.

[3]顾理澜.“双减”背景下数字化赋能家校社协同育人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22.4.

[4]王贤德.“双减”背景下义务教育协同育人的困惑、澄明及实践路径[J].中国教育学刊,2022.2.

[5]周洪宇.从“双减”到“双增”:焦点、难点与建议[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22.3.

猜你喜欢
适合的教育提质增效双减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适合的教育:江苏教育的当下期待
“适合的教育”思考与实践
他们在谱写一本“穷人教育学”
适合的教育是适合学生学习的教育
基于扁平化管理的精益烟叶生产模式的实践应用
新形势下基层国土资源工作提质增效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