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融媒体中心内容生产与“新闻+”模式研究

2022-05-16 20:41姜业宝
新闻文化建设 2022年3期
关键词:新闻模式

姜业宝

摘要:随着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深度融合,基层融媒体中心建设成为关注焦点。在基层融媒体中心建设工作中,内容生产是核心和关键,其最终质量反映着基层融媒体建设的融合效果。在“内容为王”的时代下,基层融媒体要做好内容生产,结合受众的差异化需求,充分利用多种传播平台进行内容生产和输出,扩大基层融媒体的社会影响力,充分发挥基层融媒体中心服务民众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基层融媒体中心;内容生产;“新闻+”模式

在新媒体时代,基层融媒体中心建设承担着极其重要的内容生产、传播和舆论引导的功能,要坚持以先进理念为引导、以内容为核心、以管理为保障,通过内容生产创新与管理,体现基层融媒体中心的“新闻+”的多功能模式,更好地占领舆论的主导权,充分践行引导群众、服务群众的时代责任和功能。

一、基层融媒体中心内容生产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体制机制僵化

在基层融媒体改革过程中,体制机制改革动力明显不足,基层融媒体长期处于僵化的体制机制框架中,媒体机构内部缺乏创新活力和改革意识,在管理运营机制和绩效激励等方面存在较大滞后性[1]。各融媒体平台间缺乏深度有效的联动和链接,平台资源无法实现有效互融和共通,融媒体中心尚未形成“合署办公”模式,在战略部署、权责分配、任务规划方面不够清晰。

同时,基层融媒体中心经营机制模式相对单一,局限于单一的广告经营模式,没有形成“媒体+”的产业融合体系,缺乏良好的自我造血功能,不利于基层融媒体中心的独立和可持续性发展[2]。基层融媒体中心在人员绩效管理方面相对滞后,没有构建出完善的绩效激励机制和体系,难以激发新闻编辑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加之基层政府及相关部门缺乏对融媒体中心建设的政策支持和配套保障,导致基层融媒体中心建设的落地实施受阻。

(二)基层融媒体中心内容生产创新不足

当前基层融媒体中心的生产内容大多集中于本地资讯,在内容生产的优质度、创新性、趣味性方面存在一定缺失,以用户需求为主的原创内容较少,无法吸引用户的关注。同时,在“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的新闻生产流程中,新闻编辑人员往往对同一内容素材进行多次重复加工和利用,导致受众群体产生信息审美疲劳,暴露出融媒体中心内容生产同质化的问题,导致基层融媒体平台吸引力差,用户流失严重。

(三)运营资金匮乏

当前基层融媒体运营短板较为突出,财政处于不完全供血的状态,在现有的“事业管理、企业化运行”的管理机制下,基层财政运营资金相对匮乏,无法有效覆盖基层融媒体中心内容生产的运行成本和费用[3]。

(四)平台建设的新技术支撑不足

基层融媒体中心内容生产的新技术应用不够成熟和深入,中心建设不够完善,功能研发明显不足,导致平台的优质内容生产能力偏低,缺少足够的用户体验。例如,一些基层融媒体中心在无人机航拍、人工智能、VR/AR等新技术的应用上还不够成熟和先进,难以出现吸引固定用户的爆款内容。

(五)融媒体人才匮乏

基层融媒体中心建设离不开人才的支持。然而,当前的基层融媒体中心人才队伍质量总体偏低,人员老化、引进困难,加之缺乏公平高效的分配激励机制,使媒体人才的职业规划和晋升通道受阻[4]。另外,由于当前基层融媒体中心建设尚处于摸索阶段,对于媒体融合的深刻内涵理解不够深入,在新闻内容生产的业务流程中存在表象化的现象,基层融媒体中心建设过程中缺乏市场意识、创新意识和用户意识,导致融媒体内容生产创新、传播和管理较為滞后,不利于基层融媒体中心的发展。

二、基层融媒体中心内容生产的“新闻+”模式分析

(一)完善基层融媒体中心体制机制变革

第一,转换思维观念,坚持“受众本位”,强化融媒体中心内容生产的服务理念,转变融媒体中心掌控信息生产、发布、传播的主导姿态。基于用户的视角进行思考和设计,打造契合受众需求的融媒体个性化产品,提升基层融媒体中心内容生产的品牌影响力和传播效力。在融媒体平台中设立受众反馈、问询等栏目,加强融媒体平台与用户间的双向互动和交流,及时改进和优化基层融媒体中心的内容生产,促进融媒体产品的迭代更新。同时,在基层融媒体中心改革的过程中,要强化“融合”思想理念,从创新多元的“融合”视角进行布局和设计,实现融媒体的内容、渠道、流程、产品、平台、产业模式的全方位深度融合和转型。

第二,重构融媒体中心管理体制改革,打造与本地域发展相契合的基层融媒体中心,突破原有体制机制的束缚和限制,如重组和优化基层融媒体中心内部,采用中心化、规模化、扁平化的管理模式和方法,明晰各部门的职责权限,并对基层媒体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包括广播、电视台、新闻网站、内部报刊、政务网站,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将其设定为基层唯一的官方主流媒体。在机制体制改革的过程中重点做好机构合并、部门重组、业务互融、人员整合、用人机制转变、经费划拨等工作,推进基层融媒体中心的建设和发展[5]。

第三,要重构基层融媒体的事业体制改革,运行“事业化单位、企业化管理”的机制,打造双轮驱动模式,更好地服务群众和引导群众。在企业化管理的体制下,实现采编和经营的有效分离,充分发挥“媒体+模式”的优势,不断创新广告融合方式,采用植入广告、原生广告、内容营销等方式,提高基层融媒体中心建设的经济效益。

第四,创新人才引进机制,构建科学完善的人才激励机制,加强基层融媒体与周边区域的人才合作和交流,采用兼职、特邀、特聘等方式,招募高水平的融媒体人才[6]。构建完善的薪酬晋升机制,形成“按岗定薪、同岗同酬、多劳多得”的薪酬分配体系,充分调动新闻编辑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创新基层融媒体中心平台功能

第一,新闻宣传调度功能。基层融媒体中心负责新闻宣传的统一对接工作,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实现新闻统一指挥和调度,依照“统一指挥、统一信源、分级策划、统一标准”的原则,开展纵横向的新闻指挥调度、内容监测监管、考核评估等工作,形成融媒体中心宣传“一张网”的舆论平台。

第二,资源整合功能。基层融媒体中心内容生产要形成“新闻+”的模式,不能局限于新闻信息的内容生产和传播,还应涵盖新闻、政务、服务、电商等内容,成为一种技术整合的泛内容汇聚平台。并在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依托下,整合基层融媒体中心技术,为基层融媒体中心的内容生产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

第三,舆情内容监测功能。基层融媒体中心是新闻工作的重要中枢,应当重点关注舆情内容的监测和监控,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为支撑,实现对网络舆情的实时在线监控、预警监测、效果追踪,实现融媒体中心内容生产传播的一键到位、负面舆情一键处置、舆情走向追踪及舆情引导等,更好地提升基层融媒体中心的舆情处置能力。

第四,专业人才汇聚功能。基层融媒体中心内容生产和传播的关键是人才[7]。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的大背景下,基层融媒体中心要充分体现专业人才汇聚功能,吸纳宣传管理、资源汇聚、舆论监测、社会治理等方面的专业融媒体人才,转变人才团队“空心化”的现象。

(三)创新基層融媒体中心内容生产理念

首先,基层融媒体中心内容生产者要逐渐由单一化走向多元化,转变单纯由专业机构、专业媒体人进行内容生产的现象,吸纳更加多元的内容生产主体,充分发挥用户在融媒体中心平台的“复合体”作用,更好地开拓基层融媒体中心优质内容生产的渠道和视野,加速基层融媒体中心内容供给侧结构的改革。

其次,基层融媒体中心要对海量的信息进行筛选把关,做好内容生产的深度创作和精度提升。全面树立用户思维,引领基层融媒体内容生产模式更加多元共存,整体提升基层融媒体中心生产的内容和表达的风格,更好地与用户的爱好和需求相契合,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最后,要充分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全面覆盖娱乐、社交、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内容,汇聚政务、电商、数据智库等多种功能,拓宽融媒体中心内容生产视野,以全资讯的视角进行内容生产创作和传播,较好地实现融媒体中心内容资源智库化、传播智能化。

(四)优化“新闻+”模式下的内容生产流程

在“新闻+”模式下,内容生产是整个过程包括选题、采访、写作、编辑、视频制作等诸多环节,在媒体融合背景下,基层融媒体中心内容生产呈现出移动化、社交化、智能化的新趋势,要将其渗透到基层融媒体中心内容生产制作的全流程。

第一,信息采集的优化。在“新闻+”模式中,信息采集是内容生产的上游环节,可以在信息采集中引入云库,将其作为内容采集、存储和共享的智能数据库,全面采集用户的各种情绪、态度、观点和行为数据,充分体现共享思维和理念,实现信息采集价值的最大化,确保信息采集的移动化、实时化和精准性。

第二,选题策划的优化。为了更好地体现选题策划的预期效果,要优化基层融媒体中心内容生产的选题策划流程,结合内容生产的移动性和社会化发展新趋势,吸引更多的用户参与媒体选题,紧紧围绕时事热点、社会关注焦点等内容,进行重大选题的统一策划和集中报道[8]。同时,通过阅读量、点赞、评论和转发量等数据,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话题的热度和关注度,筛选出价值高的选题进行统一策划。

第三,信息加工流程的优化。在基层融媒体中心的“新闻+”模式中,信息加工是内容生产的核心环节,主要包括内容的表现形式、文本写作、视频制作等。在当前短视频和直播方兴未艾的趋势下,要利用基于移动化的新型视频内容业态获取更多的受众群体,从内容、技术、商业运营等不同角度进行内容信息的加工、编辑,实现单次信息采集和多元信息的生成与传播。同时,由于互联网具有良好的开放性和互动性,可以利用大数据算法的精准推送和分析,为人们获取更多的信息扩宽渠道。

第四,信息审核流程的优化。基层融媒体中心内容生产把关与核查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基层融媒体中心作为监测平台,要对内容选题、政治立场、传播时机等方面进行监管,对内容传播方式和标准进行严格甄别和筛选。同时,为了更好地提高舆情监测的效率,要充分利用智能化、大数据的数字化、可视化技术,进行新闻稿件的智能筛选、核查等工作,及时进行舆情数据的反馈,引导内容生产的正确导向。

第五,注重内容生产与传播的同步并行。首先,变革传播理念。融媒体时代下的内容传播不仅是单向的传播,还包括双向甚至多向传播,受众群体也不是信息接收者单一角色,也可以成为内容传播的生产者和再传播者。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偏好、情感等因素,利用朋友圈、好友、群聊等方式进行内容链接和分享,实现对融媒体中心内容的再传播,体现出移动化、社交化的内容传播特点和趋势,为内容传播注入了新的动力;其次,打造多平台传播矩阵。基层融媒体中心要致力于自主可控平台的打造,集中自身的优势力量和优质内容资源,加强自主可控平台的技术研发,并将市场化的运营机制融入到自主平台的建设中。在“新闻+”的模式中实现用户的汇聚,较好地提高用户的黏性,利用优质内容吸引用户和留住用户。在打造自主可控平台的同时,还要加强与其他平台的合作,打造多平台传播矩阵,实现各平台之间的共联互通,弥补自主平台流量不足、用户少的短板;最后,增强用户的互动式参与。基层融媒体中心内容传播要吸纳更多的受众群体,增强用户互动参与的积极性。依托大数据进行“用户画像”,精准分析用户的阅读、点赞、评论、转发等传播行为数据,及时精准地获悉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并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实现内容传播效果的及时反馈,提高用户黏性。

第六,强化内容生产的技术支撑。一方面,运用大数据传播精准赋能新闻全生产。基层融媒体中心新闻生产和传播要借力大数据,运用VR全景新闻、可视化新闻等新型传播方式,为新闻全生产精准赋能,全方位、全样态、深层次地提高融媒体中心新闻生产和传播的深度和广度。积极打造大数据融合智库平台,为融媒体中心新闻全生产提供智能选题,聚焦基层受众群体,实现新闻全生产的精准化推送和差异化传播;另一方面,运用新技术创造内容传播新景观。大数据能够挖掘隐藏于数据背后的潜藏价值,可以利用大数据精准定位受众群体,获悉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实现基于地理位置、用户兴趣和社交媒体的个性化模式推荐,实现对个性化内容的精准智能传播。还可以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新闻生产和传播,在VR、AR等虚拟技术的依托下,为受众群体带来身临其境般的沉浸式体验和感受,创设出“百人百面”的个性化场景和界面。

三、结语

基层融媒体中心建设是极其重要的战略性工程,对于提升基层媒体新闻生产效率和传播影响力有重要作用。在分析基层融媒体中心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前提下,从制度建设、理念更新、流程优化、内容传播、技术支持等维度,探讨基层融媒体中心内容生产的“新闻+”创新模式,以更好地推进基层融媒体的深度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婷.县级融媒体中心内容生产与“新闻+”模式探析[J].东南传播,2019(10):38-40.

[2] 李显鹏.“项城模式”: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标杆[J].记者摇篮,2019(7):115-116.

[3] 邢燕洁.浅谈如何抓好县级融媒体中心融合报道——以洛阳县级融媒体中心报道成功案例为例[J].西部广播电视,2020(3):199-200.

[4] 顾敏霞,邬金刚.江苏县级融媒体中心的“新闻+政务服务商务”实践与探索[J].视听界,2021(5):30-35.

[5] 任雪娇.融媒体对广电合并的影响及未来发展模式探析——以BBC全媒体中心和央广央视合并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9,10(16):250-251.

[6] 张艳红,邓秀松.长江云:融媒时代“新闻+政务服务商务”运营模式的思考与探索[J].视听界,2021(5):36-37+40.

猜你喜欢
新闻模式
运用关联理论解读新闻标题修辞手法
人物采访技巧在电视纪录片创作中的应用
自媒体时代传统媒体保证新闻真实的重要性
“互联网+”时代新闻采访教学的困境与出路
高端饭店业产学研模式研究
永续债券探析
新闻版权合理使用制度的反思与重构
解构口语化新闻的语言特征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中学数学创造性教学的模式与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