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劼
摘要:民生新闻节目随着电视媒体的广泛普及而风生水起,以关心民生发展、反映百姓生活为主题,深受群众关注和喜爱,逐渐成为各大卫视的标配节目。近年来,随着民生新闻同质化严重、表现浅层化且琐碎,甚至有的出现娱乐化倾向等因素,逐渐褪去了往日的荣耀光环,当然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新媒体及短视频平台的兴起。在新时代下,民生新闻能否利用新的媒体生态实现自身转型升级成为我们必须思索的问题。为此,本文从多方面探讨了民生新闻的突围之道,打造有温度、有深度、有力度的民生新闻报道。
关键词:民生新闻;困境;突围
民生新闻节目的转型及提升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从内外部环境变化、传播模式创新、优质能送产出等多方面考虑,但其根本还是要通过把握舆论引导力、提高节目影响力、传递社会正能量,围绕民生福祉展开报道。
一、审时度势,深刻认识民生新闻之“困境”
随着互联网及短视频行业的兴起,融媒体时代已经到来,为民生新闻的发展提供了发展契机,但同时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相比于前些年的电视新闻节目,民生新闻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相比于近些年自媒体的发展而言,在传播力和影响力上都稍显逊色。这也正是民生新闻节目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在媒体林立的互联网世界脱颖而出,如何通过创新提升传统媒体传播力和影响力,如何更好地打造民生新闻节目,促进民生发展成为当务之急。
(一)民生新闻节目自身发展存在的问题
20世紀初,民生新闻节目开始起步,通过不断的发展、改进、升级逐渐形成成熟稳定的播报模式以及节目风格。民生新闻深入关注民生发展、报道群众故事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同时也打造了一批荧屏经典瞬间。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新生力量的涌现,传统固化的模式难以继续适应新的时代发展。针对国内多家民生新闻节目综合调研分析,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第一,素材过于烦琐,具体事件罗列,报道不够深入,传播表现乏力。民生新闻节目播报时长基本在60-90分钟,内容素材包罗万象,其中不乏警务案件、突发事件、诈骗盗窃、家长里短、邻里纠纷、情感纠葛、家庭矛盾等。民生新闻似乎陷入“求多”的误区,在有限的时间内不可避免地停留在事件的表面上,报道相对浅层化。此外,这些报道大多集中于负面选题,长期集中报道容易给受众造成负面事件常发的感觉[1]。大多数素材的报道一两句话就能解决问题,新闻报道成了具体事件的罗列,出现“泛平民化”趋势,民生新闻素材陷入广而浅、多而淡的旋涡,新闻价值不高。虽然有的素材问题比较尖锐,事件比较典型,值得深入探讨和追踪报道,但是节目组没有深挖事件背后的新闻价值,也没有进行深入报道,最终逐渐淹没于烦琐的事件罗列中。烦琐又缺乏价值的报道长篇罗列,难以体现出民生新闻之根本,触及不到民生新闻的内在价值。
第二,内容同质化严重,创新力度不足,可看性不足,受众审美疲劳。自2002年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推出《南京零距离》开创大时段城市民生新闻节目先河后,各大卫视纷纷效仿,不仅是节目形式的效仿,内容框架及报道也大同小异。地方民生新闻节目也逐步跟进,各地民生报道均是针对市民生活琐事、家长里短报道,内容大同小异,同质化严重。不同地方的地方特色、民俗风气、地区差异等差异化素材却没有得到重视,“窥一斑而知全豹”,看一档民生新闻节目就能看到别的节目的缩影,体现出创新力度不足的弊端,可看性不足,久而久之,导致受众审美疲劳。特别是新媒体平台涌现后,各式各样的报道形式、内容充斥在平台上,丰富了人们的观看选择,而民生新闻节目缺乏创新力度导致受众面收窄,加剧了民生新闻节目的凋零。
第三,民生新闻节目与受众缺乏互动,难以与网络媒体抗衡。时代的发展赋予了新闻传播新的理念,也在不断提高广大受众对民生新闻的传播需求,人们不再满足于单纯的“输出—接受”模式,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是自媒体,受众既是新闻的接收者,也是发布者和传播者,人们更迫切也更愿意第一时间参与到新闻信息的制作和互动中来,因此,倾听受众的需求和建议成为新时期新闻传播不可或缺的环节。而传统民生新闻显然在与受众互动方面缺少配套的技术支持和创新模式。新媒体的高时效、强互动等特点成为受众青睐的主要原因,传统民生新闻节目在这方面很难与之抗衡。
(二)新媒体平台涌现造成的外部危机
一方面,高速发达的互联网导致电视媒体受众资源流失严重。当一条新闻发生时,以今日头条、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平台的博主可以同步将该新闻信息公布于众,巨大的互联网流量可以在短时间内将该新闻打造成“爆款”新闻,随着各方自媒体竞相转发、评论,该新闻在短短数小时内就有可能成为“旧闻”。而此时,电视媒体可能还在赶赴现场的路上,这便是新旧媒体之间巨大的表象差异。
另一方面,碎片化的信息传播大大提高了受众的心理需求。随着5G技术的逐渐成熟和移动终端的迅速普及,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成为人们随身必备的通信工具。碎片化信息传播被新媒体迅速利用,如百字以内的博文、简短的朋友圈状态、15秒的短视频等,都将信息浓缩在碎片化的时间里。人们在闲暇之余就可以浏览几条信息,或者可以将一天之内的大事件看完。这种把人们生活之余的碎片化时间利用起来的模式很快便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并提升了人们的心理需求。碎片化的信息传播是传统民生新闻以及电视媒体无法做到的,作为传统媒体细分领域的民生新闻如何突破这四面楚歌之局,如何满足受众需要重获青睐,需要重点研究探讨。
二、推陈出新破困境,内外兼修促民生
地方民生新闻节目虽然没有主流官媒的影响力和强大资源,但是作为地方性官方民生报道,仍然承载着沟通当地群众与政府的桥梁作用,仍然是群众发声的喉舌,完全可以以小见大,做到从地方看全国,从局部看整体,从基层看民生。
(一)厘清行业发展规律,发挥自身优势技能
新媒体平台之所以深受群众喜欢和依赖,必然是掌握了新时代信息传播的规律,迎合了广大群众的需求。民生新闻节目自然要从规律着手,沉下心来冷静思考群众需要什么?群众喜欢什么?我们能提供什么?要想厘清这几个问题答案及问题里面的内在联系,坐在办公室里是想不明白的,还需要深入群众,在生活和体验中找寻答案。因此,必须要倾听群众的声音、关注群众的生活、解决群众的问题,从这三个角度出发自然能获得群众的信赖,收获群众的关注。此外,作为传统新闻媒体,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深度“讲好群众故事”,我们不妨可以把精力和资源投入到擅长的领域,把群众的故事讲好,再来听群众的评价。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技能,在实践中厘清行业发展规律,就可以保障优质内容的产出,优质的内容是一切信息传播的基础,也是广大群众关注和热爱的实质。[2]
(二)立足电视台“主战场”,开辟网络“第二、第三战场”
民生新闻节目只有坚持“内外兼修”,才能更好地促进民生发展。传统的民生新闻节目都是依托广播电视台展开报道的,新媒体及短视频平台吸引了大量的受众,尤其是年轻受众。民生新闻节目的创新需要立足时代发展、把握科技发展的机遇,利用新技术不断在新时期、新平台做出新贡献。
一方面,民生新闻节目必须要立足电视台这个“主战场”。地方电视台是地方的主流媒体,具有一定的传播力、影响力和公信力,也有一定的群众基础,承载着当地群众与政府的桥梁作用,是群众发声的喉舌,可以发挥巨大的聚合力。民生新闻节目要抓住这个优势,深入基层,用“脚力”去缩短与群众的距离,用“眼力”发现群众的关切,用“脑力”去挖掘群众背后的故事,用“笔力”去撰写有深度、有温度、有力度的新闻。充分发挥“主战场”的作用,打赢解决民生问题、促进民生发展的这场“漂亮仗”。
另一方面,要着力开辟网络“第二、第三战场”。作为传统的民生新闻节目,在新时期的发展中必然要打破传统的桎梏,充分利用新媒体下的多种资源,扩展多元化传播渠道,把受众喜欢的平台作为自己的“第二、第三”阵地,利用碎片化信息传递,让受众既能看到系列化、专题化的民生报道,也能看到一分钟甚至是一句话的“短新闻”。各大传统媒体均在抖音、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开通账号,实现传播渠道多元化,民生新闻节目也必然要创建自己在新媒体平台的发声喉舌,只有多元化的传播渠道才可以将优质的内容推而广之,才有机会在众多传播媒体当中赢得一席之地。
(三)打造有温度、有深度、有力度的民生新闻报道
无论传播技术如何发展、传播模式如何创新,信息传播的本质仍然是优质的内容。尤其作为电视媒体细分领域的民生新闻,不能为了流量和市场份额忽视自身的社会责任和使命担当。作为连接群众與政府的桥梁,要把群众的呼声、群众最迫切的需要反映给政府,也要把国家及当地的政策、建议带到群众当中。立足当地实际情况打造有温度、有深度、有力度的民生新闻报道。第一,抓住主要矛盾,深入报道群众故事,打造系列经典。倾听群众的声音、解决群众关心的问题,就要对新闻素材进行筛选,抓住主要矛盾,把典型性事件、深度性故事、群众最关心的问题选出来进行系列报道。例如,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各种网络谣言四起,人们纷纷进行生活物资储备,严重扰乱了市场供需,某电视台民生节目根据此线索展开深入报道,邀请权威专家进行疫情形势解读,从正面击破并阻止了谣言传播;深入全市各大超市、市场进行采访报道,确认全市生活物资储备充足、物价稳定,各方物资供需渠道畅通,给全市人民吃了一颗“定心丸”;深入群众,采访群众对疫情的看法以及对生活方面的影响,倾听群众的声音,并把大家的想法、建议报道出来,让全市人民安心、放心。此次系列报道就很好地抓住了主要矛盾,解决了群众最急迫的问题,及时阻止了谣言的散播,引导了正向舆论。民生新闻节目的优质报道需要深入基层发挥脚力去感知群众冷暖,用脑力去帮扶群众生活,才能获得更多的更有价值的新闻素材,才能做好民生新闻的报道,才能打造系列经典[3];第二,助力乡村振兴,让民生新闻散发“泥土味”。2022年是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五个年头,民生新闻的报道既要关注城市民生,也要走出繁华都市,走向田间地头,穿越幽静小路,把党和政府的“三农”好政策、措施带到田间地头,倾听农业从业者的急难愁盼,把他们关注的、需要的声音带到政府和广大群众的视野里。现阶段,乡村振兴涉及产业越来越大,群众致富路线也越来越多元,除了传统的农牧业、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外,特色产业和文旅产业不断扩大和升级,党和政府也大力支持乡村多元发展,各乡镇的特色产业、特色农产品、文旅产品都得到了长足发展。但是也面临着销售渠道单一、知名度不高等销售难问题,民生新闻报道可以在传统的报道宣传外,开展创新性推广,为乡村振兴增添强劲动力。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很多农户的农产品出现滞销。湖州广播电视台公共频道的民生节目《奇嫂当家》,通过丰富的传播资源开展多种特色助农活动,推出了地方美食推荐、特色农产品团购、特色旅游景点打卡介绍等,很好地为农户解决了产品的滞销问题,同时也受到了本地观众的喜爱;第三,助推政风民风建设,建设美丽家乡,传递社会正能量。关注群众的需求、解决群众的问题固然是民生新闻报道的重要举措,深入基层不仅要发现群众中问题,同时还要发掘群众的故事,讲述人物故事、发扬民风传承、增强文化建设也是新闻报道的重要职责。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大量的感人事迹,一个个故事组成了善良、奉献、淳朴的地区风气,民生新闻报道要把这些城市正能量做成专题报道深入跟踪,通过多元化的报道资源把奉献精神、牺牲精神、奋斗精神展现给更多的受众,通过文化的熏陶,精神力量的感染助力家风民风的建设,提振群众的“精气神”。增强精神文明建设、传播社会正能量不仅是新闻传播价值体现,更是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质举措。 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扩展民生新闻素材搜集,提高优质内容产出,“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为群众办实事、谋幸福自然能获得群众的关注和回馈。优质内容的产出和推广既可以展现权威媒体的舆论引导力、提高传播影响力和公信力,也可以获得更多受众关注,最重要的是可以促进城市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发展。因此,必须要多加重视优势内容的产出。
三、结语
无论新媒体传播还是传统广电媒体,今后围绕市场份额和受众资源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民生新闻节目的发展必须要推陈出新打破困局,内外兼修提高质量,为受众提供有温度、有深度、有力度的优质内容。
参考文献:
[1] 肖玲.新媒体环境下地方民生新闻节目的发展探析:以《成都全接触》为例[J].视听,2016(12):43-44.
[2] 靳惠茹.融媒体时代民生新闻节目的发展与创新分析[J].西部广播电视,2020(17):40-42.
[3]朱良志,王荣强.融媒体时代电视民生新闻节目舆论引导能力提升探究:以河北经视《今日资讯》为例[J].传播力研究,2020(24):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