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府井《拉洋车》:公共雕塑的符号创建和启示

2022-05-16 12:08史华威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车夫雕塑符号

史华威

(中央民族大学文学院,北京 100081)

引言

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孕育出各种形式的艺术作品,雕塑作为“永恒的艺术”,高度凝练着时代的精神面貌和文明程度,它以物化的实体、曼妙的形态和特殊的材质,在时间的流逝中诉说着遥远的故事,体现着当代社会的艺术美和技术美。世界雕塑成果数不胜数,根据实物遗迹及史料推断,中国古代雕塑是世界三大雕塑源头之一,中国雕塑的历史相当悠久[1]。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雕塑已不再拘泥于“雕”和“塑”的皂隶之事,其定义的边界和覆盖的领域越来越宽泛。

雕塑受制于实体,雕塑家在规定的载体上发挥,依附空间表达思想情感和观念,在实体的细节处进行揣摩和打造,往往选择最具张力的瞬间,以静止的方式呈现出来。雕塑家将情感投射到具体的社会生活中,运用想象、夸张等方式,创造出带有强烈个人色彩的审美作品。雕塑通过在形态模式、时空结构、表达方式等建构过程中对符号的提取和建构,最终以整体契合的审美形态呈现在公众面前。

北京知名商业街王府井,具有数百年的历史底蕴,经多次改造和扩建,老北京文化因素融入其中,位于街道中央的铜塑系列,还原出了地道的老北京风貌,其中《拉洋车》(图1)①备受欢迎。2001年由北京市东城区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北京市王府井地区建设管理办公室联合整理编辑的《今日王府井》一书中,《凝固的风景线——王府井大街的雕塑及匾额》一文中写道:“看到他,人们不由地想起了老舍先生的名著《骆驼祥子》中的祥子,因此不少人亲切地把车夫称为‘祥子’。”[2]56可见其普及和受欢迎的程度。

图1 《拉洋车》

在中国知网以“公共雕塑”和“符号”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并没有出现相关的文章。但在资料收集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对雕塑符号的探讨主要集中在以下3个方面:一是从符号学或艺术符号学角度出发,论证雕塑符号的合理性,并附相关的实例说明;二是从雕塑的某一文化内涵出发,总结文化符号对于雕塑的重要性;三是从公共雕塑或城市雕塑对塑造城市形象和发挥功能的层面进行论述。虽然关于雕塑符号的宏观研究蒸蒸日上,但通过具体的雕塑作品去反观雕塑符号的理论研究还存在进步空间。故本文从北京王府井《拉洋车》铜塑的完成过程入手,详细分析符号的提取和形成方式,总结其成功的要素,并分析其带给公共艺术的启发。

一、 雕塑符号的提取和主题表达

一个雕塑家是否具有发现和创建符号的自觉意识,能否正确地提取与个人理念和情感表达相契合的符号,能否根据提取的符号形成具有艺术性的排列组合并同时兼顾雕塑语言的和谐匹配,对于雕塑作品完成效果的好坏和艺术境界的高低起着毋庸置疑的重要作用。在《拉洋车》主题的确立和符号的提取过程中,艺术符号的发掘和合理运用参错重出,这需要雕塑家长久的历练和敏锐的艺术灵感。《拉洋车》铜塑作为王府井大街一期整改(1998年5月至1999年8月)中文化建设落到街景的重要体现,以晚清时期历史和老北京的生活状况为主题,以老东安市场为地标,成功打造出别具一格的“追忆”雕塑,获得了广大群众的一致认可。

(一)独特的地域和文化符号

王府井大街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元代,明代后期开始逐步发展成为拥有洋行、珠宝店、高档商铺的综合性商业步行街,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买全国,卖全国”的大流量交易成为其常态。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促成全国市场的统一发展,而王府井大街发展的活力不足,其商业地位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东城区政府对其进行了一期整改,在新中国成立50周年前完成了阶段性的成果展示。

一期整改工程的核心出发点是“以人为本”,对于王府井大街承载的数百年历史,北京市东城区政府与各部门进行协商,最终提出要“三结合”,即“商业与文化结合、传统与现代结合、民族与国际结合”[2]41,同时考虑文化对人们价值观、行为和生活方式塑造的重要影响力,加强情感输出,通过开发具有特色的且与王府井大街的历史文化内涵相契合的艺术品,让人产生情感共鸣。出于以上因素的综合考虑,东城区政府决定在新东安门前树立雕塑,让老东安市场成为文化建设的重要地标。

通过了解东安市场的历史和发展历程,挖掘和老北京人内在的情感联系,从而确立雕塑符号的主题。过去在东华门摆摊的小商贩主要聚集在王府井大街的东侧(老东安市场),来来往往的人力车夫接送客人,这是老北京人的共同记忆和无法抹去的回忆。这里虽然现在已改造成新东安大厦,但站在大厦前,人们怀旧的情绪挥之不去。东安市场始建于1903年,因其交通便利、商品种类齐全、位置得天独厚,成为闻名中外的商场。1923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北京指南》中称“东安市场为京师市场之冠”。新中国成立后,老东安市场紧跟政策的脚步,逐步发展成为百货、食品、饮食、文化、娱乐五业并举的大型市场,“使得‘逛市场(即东安)’成为老北京人生活中的一大乐趣”[2]79。结合整改的指导方针,“北京城市雕塑建设管理办公室与王府井大街开发建设管理办公室,以‘历史性、艺术性、趣味性、融合性’为要求,联合向社会征集王府井大街的雕塑方案”[3]。至此,关于老东安市场文化雕塑的“追忆”主题确立,并开始向全社会征集适宜的雕塑艺术品。

(二)意象符号的确立

符号是符号学领域的基本概念,几乎可以覆盖全部领域,是一种“携带意义的感知”,即符号是意义的载体,意义借助具体的符号生长。符号本身可以理解为可以被人们所感知的客观实体,是衔接客体和意义的中介桥梁。艺术符号是符号学领域的一个分支,由德国哲学家卡西尔首次提出,他认为“艺术可以被定义为一种符号语言,是我们的思想、感情的形式符号语言”[4]51。其学生苏珊·朗格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拓展了艺术符号学,用符号的理论对艺术进行了全方面的阐释,并提出“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4]51。“形式”是在创作艺术作品之前构建的基本框架和设想,而“符号”是实现设想的具体表达,符号的提取和创建是雕塑构思的基础。

根据北京城市雕塑建设管理办公室主任于化云回忆,当年共计征集到数百件作品,其中中标的仲马、史抒青、郝重海三人设计了王府井的牌匾和井盖,时宜创作了《理发》和《单弦》,琴噶创作了《拉洋车》。

雕塑家们认真查看了清末民初东安市场商贩云集的老照片,发现络绎不绝的顾客、熙熙攘攘的人力车夫和拥挤的“洋车”,充斥着东安市场。“洋车”是重要符号,指一种载客用的两轮人力车,车夫将车的套绳拴在腰上和肩膀上,以此控制车行进的方向和速度,19世纪末在亚洲开始流行,由日本传到中国,因此被称为“东洋车”,后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改称为“人力车”②。“洋车”的兴起对当时北京的交通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不仅推动了北京交通的近代化,而且大大缩短了各行各业用工用人的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方便了人们的生活,而且其价格低廉,消费群体不受限制,几乎人人都能坐得起。尽管“洋车”遍及全中国,但北平的“洋车”数量比同时期的上海三租界的总和还要多[5]。因此,“洋车”作为20世纪初期特有的交通方式,以北平为兴盛的顶点,以当时首屈一指的东安市场为具体地标,体现了晚清时期首都北平的盛况。

另一个提取的符号是“人力车夫”。20世纪20年代开始,我国人口大幅增长,经济每况愈下,工厂陆续倒闭,人力车夫大量出现,北京成为全国从事人力车夫人数最多的城市。除此之外,很多京籍的文学家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创作了很多反映老北京社会面貌和人民生活状况的作品,如以买车的三起三落为主要情节的《骆驼祥子》,文中的“洋车”不仅是具象的车,更象征每个人心中的理想和执念。

《拉洋车》中的“洋车”和“人力车夫”,不仅凝聚着社会历史文化,反映了当时的经济发展状况,而且作为文学中的象征符号在广大群众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记。

二、 雕塑语言符号的特征和意义

雕塑通过呈现出来的立体的空间结构、充满个人色彩的形态和整体感情的表达来传达雕塑家的思想和情感。雕塑分为形式语言和本体语言两大系统。形式语言是由作品的外部结构、组织形态和视觉特点来决定的,分为具象形式、抽象形式、意象形式和观念形式等等”[6]。本体语言是组成雕塑实体的基本元素,由材质、体量、空间、色彩等构成。雕塑家通过对这些元素的排列组合,构成完整的雕塑作品,传达作品的意义。

(一)具象写实的符号排列

具象写实的雕塑语言实际上是西方传统雕塑的概括性说法,是通过写实拟态的语言构造出客观存在的物体,并借此传达目的的一种形式。雕塑作品《拉洋车》,在区政府等相关部门的商议下,决定以“追忆”为主题,实际上已经在雕塑家创作之前形成判断,也就是雕塑家已经知道要“做什么”。契合王府井的历史文化氛围和文化建设的要求,提取以表现人物为中心的雕塑符号,由人物来完成历史事件的回忆。接着是考虑“如何做”,也就是需要雕塑家确立人物突出的特征,以真实性和客观性为第一原则,坚持在细节上还原历史真实,带给观众情感冲击。

形体的塑造是人物造型的重中之重。观众欣赏作品的第一步,往往是在视觉上进行综合把握,在此过程中会形成各种各样的情绪,包括恐慌、紧张、放松等。形体或形态应准确地把握动态线条,抓住最典型的特征,相互配合最终完成构建。“体量”是具象写实语言中的关键词,即在三维立体空间中的体积、量感和大小。通过堆积叠加,形成“体”。《拉洋车》以真实的人体身高为参考,头部、颈部、臂膀,再到四肢和脚,都遵循真实的人体比例。“量”的表现除了体现在大小上,还要在细节的凹凸上下功夫,即营造视觉上真实的“有鼓有陷”、参差不平的感觉。在具体的面部塑造上,清晰明显的抬头纹和粗狂的眉毛,眼神坚定中带有疲乏和无奈,鼻头圆润,嘴唇略厚且呈微笑状,整体的表现十分轻松,似乎毫不费力。这不仅是底层人民的面貌写照,也传达着乐观积极的精神风貌。作品定格的是车夫正在拉车时的状态,车夫两手轻松地搭在车把杆上,左脚稳稳地落在地上,右脚膝盖弯曲向后拉伸,身体向前微倾,脑袋略微向右倾斜,将正在拉车的场景还原出来,形成一个封闭但又开放的空间,呈现出人物的活动性和运动的不确定性,散发着生命力和张扬的个性,其空间的意向是扩展的和连续的,拉车的动作不会因此而静止,反而带给观众某种延续和嬉戏的味道,比传统的雕塑多了几分观赏和娱乐的性质(图2)。

图2 《拉洋车》:人力车夫

服饰作为市民生活风貌的体现,以外在的方式适应时代和经济的变化,展露出别样的风采,其变化迅速而直接,最能反映一个时代的风貌。《拉洋车》中人力车夫的服饰以清末流行的“内穿袍外穿褂”为主,配上裤腰高阔的肥裤脚,还用棉线栓几圈作为细节辅助,并注重裤脚和两肩的褶皱,脚下踩着一双老北京布鞋,彰显了清朝服饰的一大特点——烦琐。除此之外,“脑后垂辫”的造型更是点睛之笔。清朝遵从满族的发饰风俗,前半部全部剃光,后半部留至耳门,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君主专制统治结束,人们才纷纷以剪辫子为风潮,表明自己的政治立场。但据史料记载,1914年“北京下等人,至今剪辫子者甚稀,凡以事捉将官里去者,无论是非曲直,先将其辫子铰去”[7],辫子作为中国清朝的象征标记,和清朝的建立与灭亡紧密联系在一起。

“洋车”是西方工业革命的产物,设计上以省力为原则,有人坐在车上,与车形成集体重力,在车夫的拉力下向前推进,而没有坐人的车,容易失去重心。跑起来稳当之后,车夫不必时刻紧握车把杆(行话叫“拐棍”),只要轻轻用虎口扶着保证车不会翘起来,就能控制好速度和方向,保证乘客的舒适感受。雕塑作品中整个“洋车”几乎与地平线平行,两个车轮撑起了整个车,在车夫的引导下,能够感受到平稳和舒适,这也符合力学上的受力原则。

(二)超越写实的符号组合

当时在最终确认《拉洋车》的呈现形式和车拉杆断开的决议之前,各方专家和政府工作人员进行了激烈的讨论。之前国内一些雕塑完成之后,会在下面加一个台座,还会贴一个“禁止触摸”的公告牌,使作品与观众保持审美距离。但是北京城市雕塑建设管理办公室主任于化云坚决反对,他认为:东安市场的雕塑就是普通人民生活的写照,用链条或者台座,会割裂与人民的距离,不符合最初的目标,我们设计的洋车就是要让老百姓上去坐一坐,回忆回忆老北京的味道。因此,“琴噶的《拉洋车》不是一个写实的雕塑,它中间的杆是断开的,留给人以想象空间,他的寓意是要表现一个时间、历史的概念”[3]。

雕塑的空间形态可以分为两个维度:一是通过视觉可以明确认知的结构关系;二是一种心理的,需要调动多种感官综合运作的具有隐喻性质的空间形态。《拉洋车》作为一组公共雕塑,不是传统意义上单体的、独立的雕塑,而是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相互映衬的雕塑。在创作过程中更加关注与观众的互动性,表现为某种吸引、邀请和共建的情感输出和感化,使观众能够自愿主动地介入该雕塑的共创空间。在此基础上,雕塑的介入有益于促进公共空间的包容性和方便性,同时通过特定的具象传播作品中蕴含的文化内涵。雕塑安置在王府井步行街的街道上,老东安市场的门前,使得外来的游客和北京人都能够产生情感的共鸣,体验在特定场所和特定场合下,独特的老北京风貌和人文艺术精神。拉车杆与“洋车”的断裂设计,让公众有了直接与雕塑作品互动的机会,在实用和审美的综合考量下,使游客能够长时间逗留和娱乐。很多游客都争相排队坐上“洋车”,切身感受老北京的历史和文化。《拉洋车》为公众提供了一个充满趣味性和文化性的公共空间,在这空间环境中,雕塑对于公众的可参与性,与传统的带有强目的性和说教意味的雕塑不同,它增加了为人们提供休息、娱乐和交往等多种功能(图3)。

《拉洋车》整个雕塑以铜为基本材质,色彩呈现一种较暗的古铜色,对于人类的感官认识而言,此种材质往往蕴藏着历史的年代感,在具象写实的雕塑中,以隐性的方式和其他符号链接后,整体散发着历史和时间的韵味。车夫形体面貌的细节刻画和瞬间的运动状态,加上充满历史气息的服饰和造型,其身后承载厚重年代感的“洋车”,在古铜色的照耀下,形成流动和运动的空间。

图3 游客坐在“洋车”上拍照

在“人力车夫”的创作中选择以具象写实的语言重点把握人物的整体面貌和精神,“洋车”作为具有代表性的交通工具,以还原历史和真实为标准进行创造。而在两种符号的融合中,用超越写实的手法,将中间的杆断开,给作品留下了想象空间。

三、 雕塑符号的意义延伸和启发

(一)历史与审美结合的风尚

王府井一期工程于1992年开始,1999年结束。历经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质量逐步提升,因此文化和艺术建设迫在眉捷,增强人民的信念感和使命感,有效传播价值观和国家治理理念刻不容缓。在当代社会,趋利、金钱至上的氛围在艺术领域开始蔓延,为了不让功能先行的艺术理念充斥审美领域,艺术家要坚定地认识到高度文明的社会更需要对历史、传统文化和人性美德的塑造,艺术品作为与人心灵契合的特殊中介,更应该重视其立意的准确和正确价值观的输出。

艺术家如何提取有意义的符号?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历史,了解历史和融入历史,才能更好地理解艺术符号所承载的意义和故事,才能更好地运用符号创作出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品。当代公共艺术发展迅猛,各大城市的公园、广场、商业中心都迫切需要艺术品,这就要求创作者在提取符号之前,认真考量公共领域的历史文化和人民需求,选择适当的艺术形式和塑造方式创作既契合人民需求又体现个人风格的艺术品。《拉洋车》作为融合历史文化和人民需求的公共雕塑,利用具象的形式符号,逼真地还原出清末下层人民的生活面貌,以当时的特定产物人力车夫和“洋车”,反映人民困苦的生活和积极开朗的精神风貌。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琴噶对中国传统的具象写实手法的掌握程度,以及他对传统文化所保持的敬畏和继承的心,在具体的创作过程中,他始终坚守中心主题“追忆”,反映中国历史的文化符号,在造型上提取与人民情感诉求契合的一人一车,在手法上以具象写实为主,配合以超越写实的风格,给作品留下广阔的想象力和衍生空间,在文化内涵上认真考量清末人力车夫的生活,从辫子、衣着、面部等细节,极力表现中华儿女的气质,表现出不忘历史坚守传承的意志。

用铜的材质配合深古铜的颜色,融合中国的历史、文化与人民深层的无意识情感,产生的意义已经完全超越形式本身,赋予作品更丰富的意义和内涵,在带给游客一种再现历史的新奇感的同时,也给老北京人以精神慰藉,令其产生共鸣,促使人民更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雕塑艺术追求永恒的定格,表现一瞬间的氛围,但因其时代和周围环境的改变,所起的作用不尽相同。雕塑语言不是抽象的语言,而是与人文精神和人民的需求息息相关,雕塑也不是复制的艺术,讲究符号的提取和排列,重视空间关系和整体构造。

公共雕塑由于面向广大群众,所以“看得懂”是第一原则。符号是外化的视觉形式,审美与人的心理和文化结构密不可分,是一种运作的过程。符号不仅仅是一种显性的组合,更是一种内涵神韵和精神的表达。符号内涵对于审美来说十分重要,审美是情感和符号的统一,是心理结构和符号的吻合,主观和客观的切合。不同的符号经过不同艺术家的组合和排列,会生发出新的意义。

(二)符号与符号的相得益彰

雕塑作品讲求各符号之间的相得益彰,有重点表达的符号,就有处于衬托地位的符号,有放有收,主次分明,符号和符号之间相互配合,和谐统一,才是完整的艺术品。

在符号外部还有其他符号,《拉洋车》是王府井“追忆”雕塑中的一组,还有《理发》(图4)、《单弦》(图5),它们共同构成老东安市场的“追忆”系列作品。清末的人力车夫、民初的路边理发和民国的街头说唱,以线性的历史发展规律和老东安市场的发展历程相呼应,以民众熟知的街头市井生活为原型,构建出清末到民国的街头景象。在王府井大街上,这三组雕塑只是其中的“追忆”类型雕塑,在大街中段的北京市百货大楼前,还有一座劳模的半身塑像,它取材于百货大楼的营业员,与雕塑后的百货大楼交汇相映,形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前期的历史画面。这些雕塑形成了一个历史顺序,清末—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而王府井南口的牌匾,以浮雕的形式悬挂在墙上,向前无限延伸。几组雕塑分别承担各自的功能:浮雕的牌匾象征着历史文化,代表传统雕塑的典雅;劳模雕塑不仅代表百货大楼的荣誉,还代表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早期雕塑创作的潮流,与三组“追忆”雕塑共同构成一道亮丽的景观,为王府井大街熔铸了历史、文化、商业、审美、实用、情感等标签,成为当时全国步行街争相模仿的样板。例如广州表现西关风情的上下九步行街的雕塑作品“凉茶档”“人桥”“老车夫”“门前倩影”等,将20世纪二三十年代广州人的生活情景展现眼前,西关情愫洋溢心间。武汉市江汉路步行街上被人们亲切地称为“热干面”“卖水”“竹床象棋”的雕塑,浓郁的“汉味”美化了步行街,真实地记录了老武汉的过去,引起了武汉人的共同回忆。

对于反映历史的雕塑,最适合采用具象写实的手法,精细的雕刻细节能够吸引人们回到过去。公共艺术的成功不仅在单独的作品上实现符号的相得益彰,更要在统一的符号系统里完成使命,发挥功能。

图4 《理发》

图5 《单弦》

四、结语

《拉洋车》雕塑作品,政府及雕塑家通过对老东安市场的历史的考察和对群众的走访,确立了“追忆”主题,构建出基本的形式框架。进一步研究老东安市场的老照片,从中提取出具有象征意义的一人一车符号,立足于王府井雕塑的整体结构,创建集历史、文化和情感为一体的艺术符号,使得雕塑家在表达个体情感和附注思想观念时有了载体依托,不仅能够表达现实存在的事物,而且能够创造出虚拟的存在,运用特殊的语言表达方式如形态、线条、色彩、光线等传达中心思想和情感,创建出精细逼真的面貌、服饰、辫子和车等具象形式的符号,根据“三结合”的指导方针,将人民的体验和感受排在首位,取消台座设计和“禁止触摸”的提示牌,并将车拉杆断开,赋予作品留白的空间,给人们以无限的遐想。一个成功的艺术品,能够让观众在欣赏的过程中发觉隐藏的文化信息和艺术精神,借助抽象的符号使具体的实体达到抽象艺术的境界,《拉洋车》的成功是公共雕塑的模范,它真正做到了符号形式和意义的统一,审美和历史的融合,在作品符号内部和符号间达到完美境界,此风尚还传遍了全国。

注释:

①本文中的图片均为作者2021年7月8日在王府井拍摄。

②在本文中,“洋车”即指“人力车”。

猜你喜欢
车夫雕塑符号
巨型雕塑
学符号,比多少
我的破烂雕塑
晏子的车夫
“+”“-”符号的由来
写实雕塑
人力车夫
胡适笔下的“人力车夫”
变符号
图的有效符号边控制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