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2”发展战略引领下常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助推城乡文旅融合研究

2022-03-17 13:30陈国锋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大运河常州运河

陈国锋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常州 213164)

大运河是规模最大、修建时间最早、路线最长的人工运河。如今大运河北接京津冀,南通长江经济带,衔接“一带一路”,贯通新时代我国各大战略区域,新时代大运河也成为国家布局的新纽带。2019年《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的发布标志着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成为国家战略,该文件提出的建设目标是“打造大运河璀璨文化带、绿色生态带、缤纷旅游带”,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也为运河沿线城市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新机遇。大运河常州段自春秋战国开挖,至今历经三次大型运河工程改道,现今大运河呈橄榄型围绕常州市核心区,城河相依的城水格局成为常州独特的城市风貌。大运河孕育了常州的历史和文化,如今随着大运河文化带与长三角一体化建设的稳步推进,常州市文旅中轴区位优势凸显,常州“五个中轴”“三个中心”“两个示范”战略(简称“532”发展战略)为大运河文化带文旅融合提供了新指引,未来常州有望成为集文化、旅游、生态、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区域综合新枢纽。如何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与常州城乡文旅融合进行关联,在“532”发展战略指引下从空间布局、文化传承、乡村振兴等方面打造品牌化、整体性的城乡文旅IP,融入大运河文旅圈值得探究。

一、“532”发展战略下常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助推城乡文旅融合的内在机理

乡村作为文旅发展的重要载体,其发展也成为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战略的重要构成。文旅融合的物质空间载体、消费主场主要在城乡两地,常州城镇文旅主要以交通便利、市场集散、人口聚集、公共服务设施齐备、媒体传播快、人文娱乐丰富等优势深受旅游人士青睐,满足了新时代“快消式”短途旅游文化体验需求,而乡村文旅则以优美的自然风貌、独特的民风民俗、新奇的特色产品、原始的村落布局吸引着大批游客,满足了后现代城市人群文化体验的新需求。城乡文旅融合是常州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乡村与城市资源禀赋迥异,只有在文旅融合过程中实现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综合效益发展,才能推进常州乡村与城镇文化、旅游、生态、经济相互促进、共生发展。常州为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积极打造全国休闲旅游目的地和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近年来高效率释放城市新区建设,历史古镇(村)、聚合空间、山水廊道的文旅投资项目,推动了旅游与文化、农业、工业、茶业和新型城镇化等深度融合,以大运河文化为主要内涵的丰富生态文旅资源是推动常州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极。常州城乡文旅融合秉承着“以运河文化搭台,生态旅游唱戏”的理念,以“532”发展战略中的文旅中轴为目的建设大运河文化为内核、生态休闲农业发展的休闲旅游产业,为常州乡村经济发展赋予新动能。2022年,常州市将紧抓《常州市旅游促进条例》正式施行的契机,统筹实施大运河—老城厢文旅综合提升、旅游度假区提档升级、文旅产品融合创新、文旅品牌塑造传播和文旅公共服务提质增效等五大工程51个重点项目(工作),全年将投资近200亿元,形成一批有集中度、显示度的阶段性成果,打造一批具有支撑性、引领性的标志工程。

“城乡融合发展已经成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要目标。”[1]目前,常州正积极探索城乡融合发展新路径,坚持市域统筹,聚焦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空间均衡发展,系统优化城市空间格局,加快推进常金同城化、常溧一体化,助力常州加快建设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常州自被纳入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点区以来,狠抓特色资源,走特色发展道路,城乡文旅融合为常州“城乡发展新格局”建设注入了新动能。城乡文旅融合仍然秉承了“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宜融则融、能融尽融”的基本思路。城乡文旅融合不仅有助于带动乡村文化、旅游等产业的创新发展,同时有助于充分发挥乡村振兴建设的优势,塑造乡村文化旅游品牌,打造优秀的乡镇企业,促进乡村民众增收与就业,缩小城乡经济产业发展的差距,促进乡村文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常州城乡共融化发展。在国家大运河文化带及文旅融合战略部署下,以常州城市文旅品牌带动乡村生产、生活、生态文旅旅游体验空间建设,最终打造城乡融合、协同共享的文旅新组合,能为常州乡村振兴发展赋予新功能,以“532”发展战略布局打破常州城乡文旅融合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过程中的空间局限,“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激活文化和旅游资源潜能、催生文旅新业态”[2]。

二、 轴心牵引,开发城乡文旅特色线路

《京杭运河江苏段绿色现代航运发展总体建设方案设计》以“绿色”“现代”为主题,统筹空间布局,构建以京杭运河为主轴,江北、江南两个片区四个文化特色段,沿线八市城镇段为核心,重要船闸、重点航段为多节点的“一轴四段八核多节点”的布局框架,常州处于“八核心”的吴文化段,江苏境内分布在大运河畔的古镇有宿迁的皂河古镇、淮安的河下古镇、扬州的邵伯古镇、镇江的丹徒古镇、常州的奔牛古镇等,这些运河古镇记录了传统民居建筑、漕运文化、运河自然风貌等。基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助推城乡文旅融合,可以为常州文旅中轴打造大运河古镇游。定位江苏省内运河沿线核心城市的文化点,摸清古镇遗产类型,做好旅游产品的需求定位,将常州地域文化融入运河不同朝代文化,可促进常州地域文化与运河文化的关联,拓展常州城乡文化的历史维度。

常州作为“中吴要辅、八邑名都”,也是吴文化、齐梁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古镇遗产类型出现了同质化倾向。常州市内奔牛镇水路、陆路、空运交通便利,大运河穿镇而过,但江南小桥流水的古镇古街与其他运河古镇区别甚微,对目的是体验异地文化的省内游客吸引力不足。常州市应以运河古镇奔牛镇为小枢纽,利用其便利的旅居环境与交通区位优势,打造常州市内城乡文旅线路,将体味千年原始风味的杨桥古镇,江南的“清明上河图”——焦溪古镇,齐梁故里的孟河古镇,保留春秋阖闾城遗址的雪堰古镇,以古镇为名片进行联动,带动乡镇发展,将市内运河公园、风景名胜区等项目进行串联,在彰显常州都市风貌的同时将乡镇生态旅游纳入其中。利用运河古镇的历史资源、文化资源、山水资源,将常州打造为长三角休闲旅游度假中心。当前常州已建成6家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20多家省四星级以上乡村旅游区,形成了天目湖—南山、曹山—瓦屋山、长荡湖、茅山、太湖湾等业态丰富、功能融合的乡村旅游集聚区。常州市应以古镇为轴心将历史古迹、生态观光、文化体验相融合,连片开发文旅资源,将旅游资源开发与古镇传统村落保护、大运河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相结合,探索常州城乡文旅高质量融合路径。对于已经被城市建设覆盖的古镇,可联合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开发常州“非遗”精品,而对于城市建设尚未覆盖的古镇,文旅项目开发应以环境保护,发展生态旅游、休闲旅游为主。

三、因“常”制宜,打造乡村旅游综合体

常州应围绕长江经济带发展、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两湖”创新区建设、老城厢复兴发展等,发展工业旅游、研学旅游、康养旅游、红色旅游等新业态。利用常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促进城乡文旅融合的关键就是根据常州本地乡村农业特点、自然资源禀赋,满足城乡经济融合发展需求,保持常州乡村农业的基本属性,将大运河文化融入常州本地乡村农业文化,发展旅游配套服务、观光农业、休闲娱乐,促进常州运河沿线乡村旅游、休闲农业、运河创意园区的资源整合,探索城乡文旅融合发展新形式,开展运河文化主题的公益节庆活动。进一步挖掘常州大运河沿线生态涵养区域功能,将码头文化、农耕文化相融合,发展旅游农业、休闲农业。以常州城市交通、服务设施等为轴心,完善周边乡村配套的公共卫生间、乡村道路、停车场等,基础设施较好的乡村可开展岸上、水上旅游休闲娱乐项目。常州不仅是历史名城,工业发展也取得了亮眼成绩。以艺术造型、工业设计等为主的创意产业为常州产业发展提供了支撑,增添了更多现代人文气息,创意园区也成为城市文旅融合的重要推手。工业遗产是常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要资源,常州运河五号创意街区将“古运河畔老工厂”打造成了“常州文化新码头”,街区利用原常州恒源畅厂、常州第五毛纺织厂、常州梳篦厂、常州航海仪器厂等工业遗存和文化遗迹,建成了一个功能完善、服务全面、氛围独特的创意平台。

城乡文旅融合可将常州城市发展历程与乡村发展脉络进行关联,兴建城乡融合的特色创意园区,以园区为载体进行运河建筑景观改造,打造创意乡村旅游综合体。乡村旅游综合体与传统的乡村旅游不同,它几乎涵盖了旅游业的所有要素、相关行业,如饮食、生活、旅游、购物和娱乐。常州应基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在运河沿线科学选择适宜建设乡村旅游综合体的位置,将生态旅游城市建设作为主要目标,保留、修复沿河周边历史建筑、遗迹。同时,利用农业观光等项目与农互动,打造常州茶叶基地,开发“观光体验+农业新科技+茶叶采摘”的体验式农业,将其作为江南茶叶的宣传窗口。以南山寿眉茶、天目湖白茶、茅山青峰茶为主开发旅游特产,在综合体公共区域展示一些茶品,辅之本地名菜,从而形成独具本地特色的餐饮娱乐休闲活动。此外,培育常州乡村旅游综合体“软环境”,城乡融合的关键除了“硬条件”建设外,还有赖于无形的“软环境”,应以“美丽乡村”为精神内核,提升乡村居民素质,提升乡村休闲旅游的品质与品位,吸引更多本地城市居民就近体验乡村风貌,基于休闲旅游市场需求促进常州乡村旅游综合体的可持续发展。

四、智慧赋能,拓展文旅传播新渠道

《“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提出,“大力发挥科技创新对文化和旅游发展的赋能作用,全面塑造文化和旅游发展新优势,这为文旅创新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3]。随着城市智能化建设的发展,云计算、AI、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为常州大运河文化助推城乡文旅融合提供了技术支撑,为旅游区域智能化建设提供了新业态,也为文旅产品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持与媒介渠道。

(一)智能建设——增强文旅项目体验

古为今用,智慧赋能,常州城乡建设与文旅融合都离不开新技术支撑。我国文化科技融合进入了新的增长阶段——文化数字化阶段,文化数字化发展形成了文化数据资产化、文化产业数字化和文化空间智能化“三化融合”的生态体系。科技与文旅产业相互赋能,成为传统观光经济向综合体验经济转型的有力支撑。例如,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利用5G大带宽、低时延、高可靠的移动网络,融合VR、AR、AI等前沿技术,建设了5G+VR全景直播、5G+AR文物修复、5G+AI游记助手、5G+AI智能识别、3D感知安防等创新应用。新冠肺炎疫情改变了公众的旅游消费习惯,进而带来了行业性的生态变化,具体表现为:从“远程低频”到“近程高频”,从空间在场到遥在体验,从无差别经营到分众化经营,以及管理方式的数字化转变。常州可在较为偏远但风景优美的运河古镇设置全景直播摄像头,利用5G大宽带将实时景观传递到运河博物馆,这样游客可快速领略常州独有的运河风光,从而促进常州偏远乡村旅游资源的全面利用,同时优化游客体验,提升常州运河博物馆在文物保护、智慧管理、游客服务三大领域的智慧化水平。常州正在深入实施“智慧旅游”工程,应引导并支持企业研发“智慧旅游”各类平台终端,重构业务流程。要推动运河沿线精品小剧场建设,通过沉浸式体验、互动式参与,增强文化旅游产品的代入感,真正让常州文化遗产活起来。

2020年,常州市荣获中国城市信息化50强第22名,为促进城乡协同,实现数字乡村与数字城市协同建设,智慧城乡文旅建设成为打通城乡智慧融合的“最后一公里”。运河周边城乡智慧景区建设需要考虑旅客服务、景区安全、生态保护、智慧业态、旅游营销、景区管理等需求,利用旅游大数据、应急管理、景区导览、咨询求助等应用,实现游客的分流,保障景区居民的正常生活空间。智能文旅管理方面,可在运河公园路灯上挂载WIFI模块,实现公园无线覆盖,为游客及本地居民提供“智慧出行”服务,提升游客的科技体验感,这也便于后台收集游客数据,从而实现乡村运河文旅资源的有效部署。在智能景区建设中采用人脸识别系统,疫情期间利用科技提升景区公共安全管控能力,保障游客安全和游玩体验,从而“活化运河动态要素,丰富运河特色体验”[4]。

(二)智能传播——推介常州大运河文旅IP

文旅融合的关键是实现常州运河文化元素与旅游活动的结合,将传统旅游物质化的吃、住、行转变为一种文化消费与精神享受。大运河IP开发实现了旅游商业价值与文化传播价值的正向关联。常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入选国家级、省级非遗目录的项目众多,应利用常州文化打造具有常州特色的运河文化IP,以“非遗”作品展现运河历史风貌。在休闲娱乐文旅项目中提供常州大运河文旅IP沉浸式体验,利用智能设备升级常州景区,人文景区应注意“IP”商业化形态,挖掘常州大运河文化价值,以国潮风带动运河跨地域的“IP”跨界合作,开发文创衍生产品,提升大运河IP影响力。智能媒介传播也为常州大运河文旅IP快速传播奠定了基础。IP化离不开网络的推波助澜,具备常州特色的大运河文旅IP,可利用短视频、微信公众号推文、B站旅游up进行推广。此外,常州城乡文旅融合面临“从线下空间到线上空间”的大迁徙,打卡“网红”景区成为城市品牌化、文旅IP化发展的序幕,文旅IP推广需要通过流量、内容、阵地、全链路多层面发力,与消费者进行深度沟通。常州文旅IP应基于用户需求,促进周边产业带、公益助农等多元价值的实现,为推动文旅消费提质扩容。2022年常州将积极构建“季季有亮点、全域皆精彩”文旅节庆品牌矩阵,提档升级“常州文化旅游节”“常州夜生活节”“常州乡村过大年”传统节事,举办江苏省第十三届乡村旅游节等文旅大会。丰富数字文旅消费,上线“一键触达、沉浸式阅读”数字文旅5G融媒彩信,扩大“云演艺”“云展览”“云课堂”等数字文旅产品供给,提升支付环境、消费环境、购票方式等便利程度。

五、统筹治理,塑造常州生态文旅新空间

(一)统筹治理常州运河河道

大运河丁堰段是目前常州唯一保留通航能力的河段,但还有部分河道具有蓄水灌溉、排水排涝的作用,城乡文旅项目设计开发过程中除了展示沿河遗产外还需强调修复。常州的丁堰近百年常遭洪涝灾害,2015年起,常州市启动了大运河由西向东从中吴大桥(西大王庙)至戚墅堰大桥运河两岸的保护及环境整治,目前已初见成效。随着水利枢纽站的建成,运河公园的投用,丁堰从曾经的严重污染、易涝地段,转变为休闲胜地。常州中心城区的绿地结构将根据“四圈十轴、多廊多园”来布局,其中四圈与十轴均提出了将依托大运河形成绿色空间与滨水绿轴。运河水质关系城乡生态旅游项目效果,因此,常州大运河河道治理应秉承绿色发展理念,通过改善运河水质,盘活城乡运河水资源。

统筹常州大运河河道治理工程,需要打破空间思维局限,在挖掘与开发常州城市运河资源外,还需与沿河村镇进行连通,实现常州河湖水系的贯通,增强运河水文化的物理辐射空间,形成城乡文旅政策、城乡空间规划、运河资源的合力。将常州大运河河道与沿途湖泊、水库进行融合开发,“以点串线”汇集常州乡镇的运河资源,最终形成“连线成面”的城乡文旅新格局。通过农业水利工程、河道水利工程的协同规划,调剂常州农业灌溉用水,科学引排,将水患变为水利,以运河为轴心形成良好的水生态,从而提升常州运河周边的生态环境。

(二)保护常州运河生态环境

2022年常州将全力落实省“太湖丘陵生态绿心”建设,重点保护以滆湖、长荡湖、新孟河为主的河湖水系及生态湿地;以湖荡地区为生态基底,科学划定城镇开发边界;借助“花木”优势资源,谋划“两湖”创新区“大地景观”,实现地区生态景观环境的可持续提升。常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助推城乡文旅融合离不开运河生态环境的保护。文旅融合项目开发以运河生态为基,“维护运河生态本底”[5]才能将具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城乡风貌“原汁原味”地呈现给大众。例如,奔牛镇以“保护原住民,容纳老民房,减少拆迁量,降低建设难度”为核心的建设原则,打造生态宜居、历史与人文融美的运河古镇。常州奔牛镇将适时启动“江南运河第一河口公园”和“奔牛老街复兴工程”两个核心项目的建设。常州文旅融合应强调生态优先,规范城乡文旅与旅游项目设施建设与运营,旅游景区建设之前需进行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估,建设过程中应秉承绿色理念,合理划定景区环境管控单位,设计运河生态环境精细化管控方案。景区应做好垃圾分类、污水处理等工作,设置标语劝导游客文明旅游,共同保护运河环境。

“大运河本体的保护和传承利用中存在‘重列入世界遗产的大运河文化,轻作为国家重点文物的大运河文化’等现象。”[6]我国文旅小镇开发过程中遗迹损毁、历史风貌破坏等现象频发。因此,常州市政府在文旅开发之前应进行全面评估,依据文物保护方案修复历史古迹。要加强大运河文化带文化遗产的保护性开发,对有关遗址进行周边环境整治与抢先修复。应提高本地居民的保护意识,共同维护古镇风貌,形成独具地域特色的运河旅游景点。同时,要“营造文化与生活共栖的功能空间, 实现保护、传承、利用的总体要求”[7]。打造常州大运河滨水生态空间,运河生态公益建设应秉承保护与传承的基本逻辑,以常州地方文化为引领,在运河两岸建立常州“非遗”展示馆,给游客展示常州留青竹刻、梳篦、乱针绣、金坛刻纸、孟河斧劈石盆景、龙泉印泥等。河道景区设计应秉承生态、绿色理念,设置沿河运动步道、自行车道、慢跑道,两岸可利用常州特色的乡土植物进行造景,同时可根据运河桥梁位置设置最佳观景点。为增强游客体验,提升景区项目互动性,保护不可修复遗迹资源,可利用虚拟技术,用VR、AR展示常州大运河文化;在沿河古镇可借助灯光秀、实景秀等展现遗址遗迹。还可利用运河畔工业遗址,例如厂房、工业设施等,将其升级为专题博物馆及文创产业群。

总之,随着常州“532”发展战略的推进,常州城乡文旅深度融合将为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注入新动能,畅通城乡文旅市场大循环,使国内城乡旅游市场相互促进,在文旅项目实践中助推文化创造,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真正实现文化进步。

猜你喜欢
大运河常州运河
常州的早晨
独占鳌头的运河传奇
秀美大运河 千年韵古今
大运河,行走山东
文化,让运河“活”起来
《中国运河志》简介
如泰运河谣
大运河:最后的绝唱
常州非遗 灿烂多彩
遇见“大运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