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晓敏 潘丽杰 王俊林 净卫娟 李旭凌
急性心肌梗死是在冠状动脉病变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急性缺血性坏死。当前,临床针对急性心肌梗死主要通过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手术进行治疗,该术式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康复速度快等优势[1,2]。调查显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后6 h内完成再灌注治疗可有效降低疾病死亡率,如果救治时间能够提前在发病后1 h内,疾病死亡率将会控制在1.2%左右[3]。因此,尽早、尽快充分的再灌注治疗,对于改善患者预后质量意义重大。美国AH协会推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后到完成球囊扩张时间要<90 min,其国内医院只有30%能够达到该标准,而我国医院达标率更低[4,5]。当前,国内关于急诊绿色通道如何开通方面的研究较多,主要集中在入院急救、多学科急救协作等方面,关于急诊室就诊流程方面的研究则较少,急诊套餐化管理概念最早由海军总医院在模拟救治重伤员过程中提出,该模式是由护士负责主导干预,针对相同病种伤员展开紧急救治[6,7]。本研究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护理中实施套餐化管理的应用效果,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前瞻性数字双盲法将2020年1~12月我院急诊救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0例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50例。对照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18~79岁,平均年龄(47.10±1.40)岁;梗死部位:前壁14例,下壁11例,侧壁13例,前壁合并下壁12例。研究组:男30例,女20例;年龄18~80岁,平均年龄(47.00±1.50)岁;梗死部位:前壁15例,下壁10例,侧壁12例,前壁合并下壁13例。2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在院伦理委员会监督下进行。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①患者年龄>18岁,<80岁;②急诊科室救治,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③接受PCI手术治疗,专人讲解研究内容后自愿加入。
1.2.2 排除标准:①恶性肿瘤、免疫功能缺陷、凝血功能异常等;②精神疾病、智力异常、思维混乱、沟通交流存在障碍;③研究资料不全,中途退出或死亡。
1.3 方法
1.3.1 对照组入院后即刻给予救治常规干预。急诊医护人员立即实施常规急诊护理救治,常规诊断患者疾病情况,有靶向性展开救治干预或者开放绿色通道展开紧急治疗。救治过程中,医护人员必须严格遵照医嘱要求帮助患者能够绝对卧床休息,相关注意事项告知患者及其亲属,急救箱准备工作必须保证全面性。
1.3.2 研究组加用套餐化管理。
1.3.2.1 建立急诊套餐化管理小组:管理小组成员包括急诊室医师、护士长、护师、护士、心内科医护人员、相关辅助科室医护人员。管理小组共同为患者制定套餐化管理方法,小组成员全部经过急性心肌梗死疾病理论知识、急诊护理技能专科培训。组长负责对督导组员干预工作,不定期组织模拟演练与考核评测。
1.3.2.2 套餐化管理方案的实施:①预检分诊环节:患者若已确诊,立即将其送入抢救室展开治疗,没有既往病史者,急诊分诊护士要根据其主诉信息、临床症状、体征情况进行疾病初步判断,疑似病历立即送入急诊抢救室展开治疗,同时联系急诊医师负责接诊,而后完成急诊挂号等后续工作。②抢救环节:分诊护士送入疑似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有急诊护士负责,入科后立即进行心电图采集,床旁标志物检测、吸氧支持,建立静脉通路,遵医嘱给药。同时做好动态心电图采集等相关护理,不需等待急诊医师开具相关医嘱。急诊护士要协助好急诊医师评估患者病情、采集患者病史、办理好住院手续等工作,提前同会诊医师、介入室医师进行联系,使其做好相应准备;心内科医师对拟行PCI术的患者进行评估,与患者及家属做好术前沟通,比如手术宣教、告知等工作,整理患者病历等资料,协助其完成相关手术检查,做好生命体征情况监测。③转运环节:患者若拟行PCI术,急诊室接诊护士与值班医生负责在除颤仪监护下将患者送入介入手术室,同介入科室医护人员做好患者交接工作。介入科室医护人员接到急诊PCI通知后,立即准备好介入室、介入器械及所需物品,负责手术操作的医护人员同时做好相关准备。
1.4 观察指标
1.4.1 对比患者救治流程时间情况:就诊到分诊评估时间:患者入急诊室就诊到护士完成初步评估所用时间;就诊到完成心电图采集时间:患者入急诊室就诊到完成十八导联心电图采集所用时间;就诊到导管室激活时间:患者入急诊室就诊到入导管室所用时间;就诊到用药时间:患者入急诊室就诊到遵医嘱用药所用时间;就诊到完成手术准备时间:患者入急诊室就诊到准备实施PCI手术治疗所用时间。
1.4.2 对比患者诊治项目时间情况:进入-出急诊室时间:患者进入急诊室后急诊救治所用时间;球囊扩张时间:患者进入急诊室就诊到行PCI术治疗球囊扩张所用时间;住院治疗时间:患者入院到出院总天数。
1.4.3 对比患者救治成功情况、护理满意度:①救治成功情况:急诊救治2 h后,患者心肌酶下降、心电图 ST段回落,胸痛情况有明显减轻,生命体征情况以及趋于稳定既可评价为救治成功。②护理满意度:科室自制急诊套餐化管理满意度评价问卷对患者或患者亲属展开调查评价。问卷包括急诊护理操作、疾病专项知识、护理工作态度、就诊接待流程4个方面内容,单方面评价0~25分,评分越高代表护理满意度越高。
1.4.4 记录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2.1 2组患者救治流程时间情况 研究组患者就诊到分诊评估时间、就诊到完成心电图采集时间、就诊到导管室激活时间、就诊到用药时间、就诊到完成手术准备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救治流程时间情况
2.2 2组患者诊治项目时间情况 研究组患者进入-出急诊室时间、球囊扩张时间、住院治疗时间均短于对照组,2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诊治项目时间情况
2.3 2组患者救治情况、护理满意度比较 研究组成功救治率、护理满意度(急诊护理操作、疾病专项知识、护理工作态度和就诊接待流程)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救治情况、护理满意度比较 n=50
2.4 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n=50,例(%)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症状主要为胸痛、甚至心前区、胸骨后压榨性疼痛、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等,该疾病的发生同疲劳过度、情绪激动、寒冷刺激、暴饮暴食、吸烟与过量饮酒等因素有密切关系[8,9]。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急骤,病程进展快、预后质量较差。所以,及时有效的急诊救治措施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来讲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10,11]。高效系统优质的急救干预措施在可有效促进患者康复和改善预后质量,提高救治成功率[12]。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如果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临床救治有护理干预,则可提高其生存率。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质量的高低同早期再灌注治疗时间关系密切。越早开展早期再灌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质量也就越好。常规救治干预模式中,救治干预流程过于繁琐复杂,患者各类诊治项目耗用时间较长,各科室医护人员直接协同工作不理想,所以很难优化救治流程,会对患者预后造成不良情绪,而且该模式已经很难适应当前急诊室救治工作的相关要求[13]。急诊套餐化管理明确规定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救治护理工作流程、内容及相关医护人员的工作分工,所以无论是在缩短各项救治流程操作时间、各类救治项目操作时间方面,还是提高成功救治方面均表现出明显优势[14,15]。本研究显示,研究组就诊到分诊评估时间、就诊到完成心电图采集时间、就诊到导管室激活时间、就诊到用药时间、就诊到完成手术准备时间、进入-出急诊室时间、球囊扩张时间、住院治疗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提示套餐化管理在缩短各项救治流程时间、各类诊治项目时间方面效果理想。分析认为,救治常规干预工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要通过分诊护士综合评估后,才能接受分诊进入急救干预流程,本次研究组实施的套餐化管理中,由医院120救护车转运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急诊抢救室后直接开展抢救干预;抢救室护士直接为患者进行心电图采集[16,17];抢救室护士护理认为通过套餐化管理优化后,工作任务、内容、流程等得到明确界定与分配,护理工作能够有章可循,有条不紊进行,有效节约了人力资源,各项救治流程时间与各类诊治项目时间均得到明显减少[18,19]。本研究显示,研究组成功救治率、护理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套餐化管理在提高成功救治率与护理满意度方面效果理想。分析认为,套餐化管理的优势突出表现在将急诊工作中内容直接赋权给通过急性心肌梗死系统培训的管理小组成员,医师完成诊断工作前,护士可以根据套餐化管理中的相关流程为患者实施初步评估、分诊、心电图采集和监护、床旁标志物采集、吸氧支持等干预,为后续医师的尽快尽早确诊工作提供有效依据,是提高成功救治率的关键,而护理满意度会随着成功救治率的提高而提高[20,21]。
综上所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急诊救治与护理工作中应用套餐化管理干预,可有效缩短各项救治流程、各类诊治项目的时间,提高救治成功率与护理满意度,该模式在临床上具有较高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