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新兵”征战冬残奥会初体验

2022-05-16 13:35:02王曦
中国记者 2022年4期
关键词:冬季两项引导员新兵

□ 王曦

全国疫情发展变化使我的首次冬残奥会报道之旅还未出发就步步惊心。在北京冬残奥会开幕的前一天,我才排除疫情风险,又万幸买到了当天最后一张从成都到北京的动车票,历时近11个小时赶到北京,“艰难”地开启了我的首次冬残奥之旅。

本次冬残奥会,我主要负责拍摄残奥单板滑雪项目,由于冬残奥会的项目相对较少且集中,我还被分配去支援拍摄残奥越野滑雪和冬季两项,我们摄影团队的15名记者每天奔赴在张家口的雪上赛场,相互照应,互相学习。

□ 3 月8 日,王曦在比赛中拍摄。

冬残奥摄影的变与不变

冬残奥会开始前,编辑部就提前给我们打了“预防针”:冬残奥会的报道重点主要是通过摄影的方式体现残奥运动员在比赛中体现出的自强不息的精神、人与人之间的爱和友谊、冬残奥会组织工作的完善,并讲好残疾人运动员勇于突破的拼搏故事。通过9天的拍摄感受,这一思想已经牢牢刻画在我的脑海中。

在9天的赛程里,我拍摄的100余张照片通过新华社中英文图片专线对外播发。我拍摄的加拿大选手纳塔莉·威尔基在越野滑雪女子短距离站姿比赛中率先冲过终点线获得金牌庆祝的照片,在冬残奥会闭幕式巨大的“钟表盘”上向全世界展示;冬残奥第1个比赛日,我记录下的中国代表团旗手郭雨洁在冬季两项女子短距离站姿比赛中夺金挥手庆祝的时刻,在《光明日报》冬残奥会专版、《中国妇女报》头版采用……

从熟悉的夏季奥运项目到陌生的冬季奥运项目,变的是报道的“战场”,不变的是在寒冬低温下克服困难坚守摄影点位的“敬业”精神,不变的是作为国际奥林匹克摄影队IOPP中的一员,与美联社、法新社、路透社同台竞技时应具备的“职业”精神,不变的是追求记录完美的竞技瞬间、情绪的细节瞬间和转瞬即逝的绝对瞬间的“专业”精神。

□ 上图 3 月7 日,中国选手王鹏耀(右)和纪立家在比赛后庆祝。当日,2022 北京冬残奥会残奥单板滑雪男子障碍追逐-UL 级比赛在崇礼云顶滑雪公园举行,中国队包揽该项目前四。

□ 中图 3 月9 日,中国选手王跃(右)与引导员李亚林在比赛中。当日,北京2022 年冬残奥会残奥越野滑雪女子短距离(视障)比赛在崇礼国家冬季两项中心举行。

□ 下图 3 月9 日,获得2022 年冬残奥会残奥越野滑雪女子短距离(视障)冠军的奥地利选手卡丽娜·埃德林格(左)带着导盲犬和引导员洛伦茨·约瑟夫·兰普尔在颁奖仪式上。新华社记者 王曦/摄

一场雪上比赛的赛道,动辄两三公里。从起点到终点,分布有好几个摄影点位,但即便站到了好位置,能否拍出好照片仍然是最关键的考验。根据项目负责人的统一安排,在残奥越野滑雪和冬季两项比赛中,我都在起终点附近的点位,可以拍摄到运动员出发和冲线后表现情绪的照片。由于越野滑雪和冬季两项使用的是同一块场地,都在终点设置了高台,登上高台后观察四周,在最高位置的角度上,我发现还能够使用长焦镜头拍摄到运动员在赛道上的画面,让我的拍摄有了更多的选择和设计。通过我所在之处的目及范围,拍摄到“好照片”的机会增加,画面也能够和在赛道旁的同事形成互补,做到更加全面丰富地展现运动员在比赛中的状态。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在3月6日残奥单板滑雪男子障碍追逐LL2级资格赛中,年过五旬的奥地利选手伯恩哈德·哈默尔在冲线时出现失误,几乎是翻滚着顽强地过了终点线,而当时整个摄影团队只有我一个人在终点位置,也正好记录下了这一瞬间。

体育赛场上的状况瞬息万变,除了运动员本身竞技时的“动作片”,我更关注的是赛场上随时可能发生的情绪细节和瞬间。3月7日,在张家口云顶滑雪公园,残奥单板滑雪障碍追逐项目经过前一天的预赛,在男子UL级小项中,5名中国选手成功晋级。在经过第二天的半决赛后,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决赛中将出现前所未有的4名中国选手同场竞技的场面,直接包揽该项目的金银铜牌。预见到这一情况后,从选手出发起,我就一直举着相机,生怕漏过任何一个瞬间。除了要拍摄到四人同框竞技的画面外,我还特别留意中国队随队人员的反应。在中国选手纪立家、王鹏耀、朱永钢、张义琦陆续冲过终点后,我也定格了中国队随队人员欢呼雀跃的瞬间。而由于我在最正面,站的角度遗憾没有拍到4名中国选手高举五星红旗同框的画面,但在赛后的告知仪式上,我也记录下了三名中国选手包揽金银铜牌的激动瞬间,在现场见证了中国选手在这个项目上创造的历史。此外,包括男子障碍追逐LL2级决赛获得前三名的选手冲过终点后倒地相拥、男子障碍追逐LL1级美国选手迈克·舒尔茨外露的义肢、女子障碍追逐LL2级中国选手李甜甜和胡年佳在比赛后对着电视转播“比心”等感人瞬间,都是在运动员竞技动作之外随着比赛进程而表现出的真实情绪和细节。

摄影记者首先是记者。随着北京冬奥会期间“冰墩墩”大火后,冬残奥会的吉祥物雪容融接力“上班”,又成为众多媒体关注的对象。因此,在本次冬残奥会赛事进行的过程中,我格外注意拍摄雪容融和包括志愿者、运动员、礼仪人员等在内的互动瞬间,留下许多资料照片,又恰逢编辑部“雪容融和好朋友们”策划,这些在赛场外随手拍摄的照片就派上了用场。在残奥冬季两项和越野滑雪项目中,所有视障小项里每位运动员都会和引导员一起参与比赛,而运动员与引导员之间的互动,除了在赛场上,赛场下同样值得关注。对于视障运动员来说,引导员就是他们的眼睛,带领着他们完成比赛。3月9日的张家口赛区颁奖广场,在残奥越野滑雪男子短距离(视障)颁奖仪式上,获得季军的瑞典选手塞巴斯蒂安·莫丁在引导员埃米尔·延松的带领下走上领奖台,并为他佩戴上这枚铜牌,虽然莫丁眼睛看不见,但站在引导员旁边,我知道他在心里能看见台下欢呼喝彩的人们和奖牌上闪耀的荣光。同样在当晚,获得残奥越野滑雪女子短距离(视障)冠军的奥地利选手卡丽娜·埃德林格带着她的导盲犬一同站上最高领奖台,也吸引了在场所有人的目光。

从“两个奥运”看立足本地报道的成果转化

通过体悟新华社北京冬奥会报道和亲身参与北京冬残奥会报道的经历,作为分社记者,要尽快将参加冬残奥会报道的历练快速转化为做好本地报道的经验。

每场比赛前,场馆的摄影经理讲解本场比赛摄影注意事项时,都会被来自美联社、路透社、盖蒂图片社等媒体的记者围得“水泄不通”。我也不例外,从拍摄的第一场冬季两项比赛时,提前研究拍摄项目的竞赛流程和重点运动员,提前了解赛场摄影点位分布,提前准备各个焦段的镜头……总之,体育摄影的专业性要求一切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因此,作为分社记者在报道本地负责的行业、口线时,同样应具备专业的态度,练好新华社记者深入调研的“基本功”,充分了解所负责领域的背景信息,提出专业的、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报道。

冬奥赛场上,自己负责的运动项目和比赛场馆就像在开展本地报道时的分工领域。每场比赛前的摄影位置、该位置所能拍摄覆盖到的比赛范围,都要要求以“通讯社记者”的身份站在奥运赛场,以IOPP的职业标准进行拍摄。四川是一个地形地貌十分丰富的省份,虽然地处南方,但冰雪资源富集,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特别是在四川西部的雪域高原上,屹立着大片雪山冰川。我所负责的调研基地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位于川西高原,曾发生过2008年汶川地震和2017年九寨沟地震,经过近几年灾后重建,其境内的生态本底恢复良好,5大滑雪场和3大雪山盛景组成丰富的冰雪资源格局。通过对调研基地扎实调研,摸清底数,重点围绕冰雪产业带动高原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旅、乡村振兴等方面高质量发展做文章,重点体现把“雪山冰川”的生态优势发挥好,使其转化为带动民族地区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的“金山银山”。

冬残奥会的关注度没有冬奥会那么高。如何在项目相对冷门的情况下挖掘出精品的稿件?因此,在做好赛事成绩报道的前提下,摄影团队加强和同场文字记者的充分沟通,一系列关注体现残障人士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精神的精品摄影稿件,如《轮椅冰壶——“你的身后有我,放心”》《“你是我的眼”》《我看不清世界,但我想让世界看到我》等陆续被挖掘出来。而随着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成功举办,全国各地的冰雪运动热度必然会持续上升,一批从事冰雪运动行业各环节的代表性人物会不断涌现。在全媒体时代,综合运用无人机、穿越机、H5等新媒体技术和手段,以文图视形式讲好当地群众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高原地区少数民族青年群体,在冰雪运动中不断成长发展的故事,并争取形成系列的、涵盖冰雪产业和冰雪运动各个环节的精品人物故事。

猜你喜欢
冬季两项引导员新兵
互助泽安 夯实基础 当好安全发展“引导员”
冬季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会冬季两项运动项目特点与制胜规律
新兵,请入列!
政工学刊(2021年6期)2021-06-08 06:48:58
认知、辨析与整合:国际冬季两项项目研究实践前沿
冰雪运动(2021年5期)2021-04-19 10:44:16
冬季两项女子短距离运动员训练策略研究
新一代(2020年15期)2020-12-23 06:54:43
冬季两项:雪地上的枪声
大学生(2019年7期)2019-07-05 11:20:11
点亮初心,打造出版精品——出版新兵成长记
科技传播(2019年24期)2019-06-15 09:29:44
公共文明引导员就在您身边(下)
北京纪事(2016年5期)2016-05-07 11:08:57
日本培养炸弹引导员协助夺岛
环球时报(2014-04-04)2014-04-04 10:50:40
领着“新兵”向前走
中国火炬(2011年4期)2011-08-15 06:5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