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乡村义务教育质量提升的困境与对策

2022-05-16 13:24陆远志
基础教育参考 2022年4期
关键词:减负提质乡村教育双减

陆远志

[摘   要]“双减”政策的出台,进一步明晰了学校教育改革的方向和路径, 其中“减负提质”的工作核心,对乡村义务教育既是一个挑战,又是一次质量提升的机遇。同时,区域教育发展不均衡是当下基础教育的短板和痛点,全面提高乡村义务教育质量刻不容缓。文章基于对乡村学校的大量调研,全面剖析乡村义务教育质量提升存在的问题,结合工作实践和思考,提出乡村教育质量提升的方法和对策。

[关键词]“双减”政策;乡村教育;减负提质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只有办好乡村教育,才能更好地助力乡村振兴。“双减”政策的落地,在全面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同时,也对乡村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一、乡村义务教育质量提升的现状与困境

1.教师结构性缺编是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短板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学生流向城市,乡村学校萎缩,学生少、规模小,导致教师编制数量减少。但事实上,对学校、班级所需要设置的课程、课时却并无变化。在编制总量控制下,无法保障每个学科都按课程要求配备学科专业教师,这就造成了乡村学校普遍存在学科教师结构性缺编,教师跨学科、多学科任教的现象普遍,其教学质量也常无法得到保证。

2.学校管理松散、随意是质量低下的根源

学校管理缺少严格的制度保障,校长就是一个“维持会长”,以人情管理为主。在学校管理松散和教师结构性缺编背景下,学校的课程设置与管理严重失衡。表面上看,班级课表上都开足开齐了课程,但执行中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偏科”。一些学校在保证语文、数学学科的基础上,再把小科目的课程“搭配”给学科教师,保证每名教师的课时“均衡”,以实现学校工作量管理的“公平”。这就导致很多学校和教师把主要精力都放在语文、数学上,甚至音乐、美术等艺体类专业的教师也把主要精力用于上好语文、数学等所谓“主线”学科,让“五育并举”的育人理念成为一片“真空”和一种奢望。

3.家校共育的教育格局无法形成

在市场经济转型和农村产业调整、结构调整的背景下,农村青壮年家长绝大多数外出务工,留守儿童和隔代抚养现象屡见不鲜。以贵州省遵义市习水县为例,目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比例为8.3%,由隔代老人或其它亲戚朋友代管的学生达9.8%,寄宿制学生比例为34.1%。这部分学生家长多忙于生计,没有精力和时间看护孩子,也不太重视对孩子的教育,而隔代老人多受教育水平较低,缺少教育意识和知识,只能满足学生的生活需要而无法配合学校教育。学校对学生的教育就成了“单边作战”和“一厢情愿”,教育合力无法形成,教育环境难以优化。

4.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不高,教学质量提升困难

调研发现,乡村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堪忧。一是老龄化逐渐凸显,教育理念和教学观念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二是新招考教师的准入门槛低,优质毕业生进入教师队伍的比例小,新入职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接受与认可程度不高,学科专业素养良莠不齐;三是新招考教师入职前后没有得到系统的专业培训,入职后由于教学任务繁重等原因,外出学习和培训的机会少,学校自身也缺少学科专业骨干对他们进行引领和指导。例如,调研中的一位教师已工作6年,却从未参加过外出培训和交流,其课堂教学水平也不尽如人意。

此外,乡村学校教研缺少体系,教师教研能力薄弱,教学水平低下。调研发现,很多乡村学校规模小、人数少,多数学校一个学科只有一名专业学科教师,往往是每位教师都交叉跨学科任教,专业上没有同伴,无法互助;没有引领,无法成长。特别是村级学校,即使能够常规性地开展一些听评课活动,也是处于浅层的交流和研讨,或者是随意性的零敲碎打,实质效果不大。常态化教研体系的缺失导致很多乡村学校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陈旧、教学观念落后,上课一言堂,一讲到底,学生被动学习,效率低下。

“双减”政策要求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同时提高作业设计与布置的质量,但对乡村薄弱学校来说,优质的作业设计无疑是一个严峻的考验。此外,“双减”课后服务“5+2”模式的全面实施,意味着教师工作量明显增大,用于研究、学习的时间也更少,特别是拓展课程的开发、设计和研究,对乡村学校和教师也存在较大困难。

二、乡村义务教育质量提升的思考与对策

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破解乡村教育质量提升困局,实现“双减”背景下的“减负提质”,习水县教育体育局积极探索,总结出了提升乡村义务教育质量的有效措施。

1.思想引导,价值引领,凝聚乡村教育质量提升的正能量

乡村教育的关键在乡村教师。要加强对乡村教师队伍的职业信念教育,增强乡村教师的职业自信心、认同感和使命感,厚植教育情怀。加大国家人才工作政策的落实,表彰先进、鞭策后进,形成尊才、惜才、爱才的良好氛围。切实提高乡村教师待遇,让乡村教师真真正正地体验到职业幸福感和获得感,吸引优秀人才进入教师队伍,全力保障乡村教育质量提升的师资要求。

挖掘乡村学校中的典型、模范,通过制作短视频、专题报道以及评选“最美乡村教师”等形式,对在乡村教育中贡献大、付出多的教师进行大力宣传,利用榜样的力量影响更多人。在职称评聘、名師骨干评选中,指标向乡村一线教师倾斜。县级层面分层次搭建村级、乡镇级、县级教师赛课平台,为乡村教师打通专业晋升和发展的通道,让青年教师真正感受到自己在乡村教育这个舞台上也能施展大作为。

2.优化布局,整合资源,全面夯实乡村教育发展的基础

乡村学校的小规模、小班额现象相对地消耗了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所以优化乡村教育资源是大势所趋,调整布局刻不容缓。相关职能部门应做好顶层设计,优化学校布局,按国家有关政策,将乡村小规模(50人以下)教学点集中到乡镇中心学校,整合教育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把乡村初中、小学和幼儿园办精、办强,进一步提升教育质量,实现教育公平。将乡镇小规模的初中和小学合并为九年一贯制学校,既可以减少管理职数,提升管理效能,还可以把部分紧缺学科师资进行整合,缓解乡村教师结构性缺编问题,也有利于学生的小初衔接。同时,要不断优化编制管理,将不适应现代教学要求的教师从一线转入管理辅助岗位,争取编制、人事部门的支持,探索“民转公”教师提前退休办法,逐步优化教师队伍,提高乡村教育质量。

3.专家治校,强化管理,探索具有特色的乡村学校管理体系

校长是学校内涵发展、质量提升的关键因素。要加强校长及后备干部的选拔、培养和管理,建立校长队伍的梯次培养机制;立足实际,加大对校长的培训,着力提升校长领导课程教学和引导教师发展的能力,让校长成为学校管理和课程建设的专家型人才,成为名师骨干的领跑者,成为有情怀、有担当、有水平的校园“指挥长”;完善校长及学校中层管理干部队伍培训体系,根据地区实际精准化设置培训课程,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定期举办校长论坛、校长管理知识考试等,多渠道、多元化促进校长课程领导力和管理能力的提升。

同时,加强学校管理,用强有力的制度促进学校各项工作的规范化运行,通过行政手段保障学校教育教学秩序的正常运转。一是引导和帮助乡村学校健全学校管理制度,实现用“制度管人、情感待人、待遇留人、法纪治人”的良好生态;二是建立健全督导制度,精准抓实督导检查,要让督导真正“长牙齿”,用好督导结果,定期定点巡回督导,督促规范办学行为,提高教育质量;三是加强课程管理力度,优化学校资源配置,认真开好国家课程,积极开发符合校情的校本课程,丰富学生学校生活,形成办学特色,全面推进五育并举,让乡村学校素质教育落地落實。

4.改革评价,健全机制,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导向功能

认真贯彻实施《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切实加强义务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是科学设置针对乡村学校、教师、学生层面的评价内容,优化评价方法,实现对学校、教师考核评价的多元化、立体化,以此推进课程改革。在学校评价中,除了党建、管理、安全、培训和教研等方面的因素,对教学质量的评价也要打破唯分数、唯排名的桎梏,坚持遵循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发展性评价与增值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例如,在教学质量考核评价中,可将学生的学业成绩分两部分测算,其一是对所有学生学业成绩按比例以等次的形式呈现,并对不同等级进行赋分,叫作等级分;其二是对所有监测学科的学业成绩用标准分测算,呈现学校、班级、学生的学科均衡发展情况,由此得到学校、班级、学科的学业基础分。期末时同用样的办法计算出学校、班级、教师的学业完成分,用完成分减去基础分形成发展分,从而直观地呈现学校、班级、学科的学业发展情况。通过评价杠杆引导学校、教师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和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让乡村教育这块短板能真正补齐。

二是以评价促进学校和教师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审美能力和劳动实践能力,健全监测与考核评价体系,以评价推动学校全面贯彻五育并举育人理念。加大学科学业水平监测的命题改革培训,提升教师的命题能力,关注学生素养培育,通过监测手段和方式的变革来撬动教学方式的改革。同时将音乐、体育、美术、信息技术、劳动教育、阅读等课程纳入县级层面常态化监测,并按课时权重纳入学校和教师考核。

5.搭建平台,优化培训,搭建科学的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平台

一是加大教师全员培训力度,通过网络研修、集中培训等方式,实现乡村学校教师的全员培训。科学制定三年教师培训规划,形成完善的培训体系,坚持“坊式研修、立足课堂、任务驱动、精准施策”的培训思路,分类别、分层次制定培训课程体系,实现教师专业阶梯式成长。

二是积极实施乡村教师跟岗轮训,让乡村教师获得前往优质学校跟岗学习的机会。通过县域内统筹或学校与优质学校自主结对的方式,实施乡村中小学教师跟岗轮训,由县域内优质学校的骨干教师、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或成员担任带教,开展为期一至两周的跟岗轮训,带教学校从班级管理、课堂教学、作业设计、教研活动等方面精准设计培训课程,并形成考核制度和细则。

三是着力推进“三名”工程,充分发挥名师、名校长、学科带头人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探索“三名”工作室引领下的乡村教师专业发展体系。分区域或集团为教师组建名师工作室(坊),制定《名师工作室管理办法》和《名师工作室研修课程指南》,确保工作室(坊)高效运行。

四是实施名师送课、送教下乡制度、城镇和乡村教师交流轮岗制度,推动城镇名师、名校长和学科带头人下基层,实现专业引领和示范。

五是积极探索“互联网+教育”创新机制,用好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三个课堂”,实现优质资源共享。

六是探索县域内教研员、名师骨干挂帮乡村薄弱学校制度。由名师工作室(坊)牵头形成团队,对乡村薄弱学校实行结对帮扶,每月不少于一次进校指导,开展送课、专题讲座、课堂指导等形式的帮扶并形成制度,纳入名师骨干的履职考核和优质学校的考核,以此建立灵活、持续的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机制,促进乡村教育质量提升。

6.科研兴教,形成体系,发挥教研对学校教学的引领作用

教研是引领和驱动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原动力。只有通过“教研兴校”,加强对乡村学校的指导,才能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深化教学改革。

一是要加大县级层面教研队伍建设力度,完善县、乡两级教研机构。县级由专职和兼职教研员组成学科中心组,引领和指导县域内教学改革、教学科研,定期组织主题研讨活动。同时,以乡镇为单位构建学科教研组,学校或乡镇内错峰排课,实现定时间、定地点、定主题、定主旨发言人开展集体备课等研讨活动,逐步形成县、乡、校三级联动教研体系。

二是推行教研责任区制度,形成教研员深入学校、进入课堂开展教学视导的常态化机制,落实教研员倾听教师需求,帮助教师查找和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鼓励其树立专业自信,使教研员真正能够引领教师专业发展和成长。

三是加强乡村学校校本课程建设的指导力度,充分利用“5+2”课后服务契机,开发校本拓展课程,满足学有余力的学生进一步挖掘潜能,发展特长,实现个性发展,对学力不足的学生辅困扶差,确保“不让每一名孩子掉队”。

四是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积极推进“教育+互联网”新模式探索,加快数字校园建设,用好“三个课堂”,将城区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到镇、村学校,解决农村学校学科教师紧缺和结构性缺编问题,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五是积极探索乡村学校走教制度,实现补短解困。对区域内交通相对便利的乡村学校师资进行整合,建立同学科课程由相对优秀的学科教师跨校授课的走教制度,解决乡村学校音乐、英语、美术、体育、信息技术等薄弱学科教师紧缺的现状。

三、结语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乡村振兴的号角已经吹响,把“双减”这一惠民利国的政策落实好,更是时不我待。只要用情怀、爱心、坚守唱响美好教育的主旋律;用新理念、新思维、新方法培育驱动教育前行的原动力;用勤勉、敬业、奉献构筑起教育的主阵地;用团结、互助、示范打造引领教育发展的骨干团队,守住初心,秉承公心,润物无声,做乡村教育的点灯人,美好教育的光芒就会绽放。

(责任编辑 姚力宁   校对 郭向和)

猜你喜欢
减负提质乡村教育双减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教育功能的缺失及其认识论根源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乡村教育治理的困境与突破
心灵之窗
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及现实意义
转变教学行为 落实“减负提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