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同创,人文化成:中国现当代文学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

2022-05-16 02:29李海燕
关键词: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创新人才培养

李海燕

摘    要:高校人才培养是育人与育才相统一的过程,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却普遍存在育人育才相分离、学生主体性相对忽视、综合能力有待提升等问题。针对信息化时代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面临的新形式、新问题,高校教师应积极探索以“师生同创、人文化成”为主题的教学改革,革新传统理念,创新教学模式,重构师生关系,强化实践教学,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

关键词:中国现当代文学;人文化成;交互主体;人才培养;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2)04-0069-03

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需要解决好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的问题。如何实现育人与育才的统一、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成为近年来高等教育领域深化综合改革的焦点。国内外学者分别从理论研究、高校视角、专业建设、单一课程改革等角度对育人机制进行了多方位探讨。但现有研究大多忽略传统人文学科在精神领域的现代价值转换以及授者与受者之间的互动式践行。有关中文类课程的育人建设探讨较少涉及,从中国现当代文学视域出发的研究论文仅见杨路宏的《淡化文史知识 强化育人功能——中国现当代文学课反思》、张敏的《课程思政背景下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改革研究》等少量篇目。其中,杨路宏主要从“美育”目标、文本鉴赏、师生互动等角度进行了教研探讨[1],张敏主要从改革必要性、基本原则、实施路径等方面进行了论述[2]。两篇论文的研究广度与深度有待进一步加强,对于育人建设中人文化成、师生关系等问题未曾提及,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育人建设与“课程思政”探讨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本文具体剖析了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中的主要问题,深入探究了“师生同创、人文化成”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改革,并竭力挖掘其现实价值与意义,从而为高校文科教学改革与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一、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中的主要问题

信息化时代的来临给人们带来极大的挑战,《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实施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国现当代文学传统教学在教育信息化的大环境下面临着诸多难题,这些问题亟需解决。

(一)育人与育才的分离

高校专业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任,但以往教师大多重智育轻德育、重专业技能轻人文素养、重知识传授轻价值引导,传统教学普遍存在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成才教育与成人教育相分离的现象。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亦多注重学生的阅读、赏鉴、写作等专业素养,相对忽视学生的思政教育、人格塑造与精神滋养,未能充分实现育人与育才过程的统一。

(二)学生主体性的相对忽视

长期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普遍采用行为主义教学模式,它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以教师讲授、学生听讲为主要形式。该模式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未能有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师生互动性不强,教与学均存在较大弊端。20世纪末以来,教师普遍认识到传统教学的弊端,尝试改变“以教带学”的教学模式,开始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与主动性。但“知识中心论”在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中根深蒂固,教师虽然意识到学生主体性的重要性,开始采用问题导向法、专题报告法、写作实践法等现代教学法,但教师讲授法仍为主要授课方式,学生主体性仍需进一步发掘。

(三)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有待提升

所谓综合能力,即个体适应和改造自然与社会的能力,它主要表现为求知、做事、交流、创新、反思等能力,其构成要素则为知识技能、方法策略、情感态度价值观[3]。在综合能力的三种要素中,知识技能是基础,方法策略是核心,情感态度等非智力因素是发展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时代育人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4]。但以往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多采用灌输式理论教学,学生普遍沉浸于上课听写、复习抄写、考试默写的模式中,专业知识虽得到提升,但创新反思等应用實践能力有待提升,未能实现人才培养与回馈社会的充分对接。

二、“师生同创、人文化成”的培养模式创新

针对信息化时代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面临的新形式、新问题,高校教师应积极探索以“师生同创、人文化成”为主题的教学改革,转变教学观念,提升育人能力,创新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为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提供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和对策。

(一)革新传统理念,倡导“人文化成”

所谓“人文化成”,最早出自《周易·贲卦·彖传》:“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5]主要表达了“文化即人化”的中国人文思想。其实质是“对人自身(内在自然)的人化,即人类主体通过教育、教化、舆论等方式,合乎道德性与合乎审美性地感化、涵化具有动物性(本能、兽性、蒙昧)的人自身,以体现人的尊严感”[6]。在不断提高人们道德情感境界的基础上,以“人文”来“化成天下”。但现代高等教育却普遍存在重知识技能轻道德人文的弊端,中国现当代文学教育虽属于人文学科,传统教学亦多注重文学史知识的传达、作品赏鉴能力与艺术审美能力的提升,但对中国现代文人与文化的思想熏陶、人文教化等功能却较少涉及。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教育要“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7]。从这一培养目标出发,中国现当代文学积极推行“人文化成”,全面提升学生的个人修养与专业素养,完成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与手法

传统教学多注重专业知识传授,现代教学应努力发掘专业内容中的思政元素,设计相关课程思政教学模块,选择优秀思政案例、故事、活动等教学材料融入专业课程。中国现当代文学可分为发生期文学、发展期文学、“十七年”文学、新时期文学、新世纪文学等几大部分。在教学内容选择上,教师应注重选取知识分子为探索强国之路在文化与文学方面所作的现代化努力,将历史阐释与现实观照相结合,形成具有鲜明时代性的价值判断与审美判断。如突出晚清文化变革、文学界三大革命、“五四”文学革命、三十年代革命文学运动、四十年代抗日文学思潮、“十七年”革命历史题材、反思文学、寻根文学、青春写作等文学思潮与文学现象的介绍阐释,让学生了解现代文学发生发展的历史背景,引领学生重返历史现场,感受革命精神与现代化热情,强化青年学生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强烈使命感。

从教学模式來看,中国现当代文学应积极建设开放性课堂,充分运用“互联网+”新形态教学模式,全面引进慕课教育,将网络课堂和实体课堂相结合,探索线上与线下、课堂与课外等多方面结合的新型教学流程,构建现代慕课与传统课堂相结合的“双线”混合式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效果。另外,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可积极推动精品课程建设与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打造在线开放学习平台,使教学面向校园内外,以“人文化成”教学理念带动大学精神与人文传统的社会传播。

(三)重构师生关系,形成交互主体

一直以来,高校教师在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应用以及考核方法采纳等方面均占据主导位置。“以学生为主体”教学理念的大力推行,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大为提升,但部分教师却矫枉过正,将课堂完全交给学生,忽视了教师的主导功能和监督功能。而无论教师主体论,还是学生主体论,都只是单一主体,面临着主体失衡、师生对立的问题。新时代高校教师应彻底改变教学中的二元对立关系,既能严格履行组织者与引导者的主导任务,又能高度发挥好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重构师生关系,形成“教”与“学”同为主体,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的交互主体。具体方法上,教师可从三个方面着手:首先,强调自主学习,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意让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学习者,教师由单一的讲授者转变成讲师与教练双重身份,从而形成教学相长的“交互主体”。其次,变“单一知识复制与技能传授”为“全息式化成”。在一门课程教学中完成综合性训练,让学生既掌握理论知识,又提高创造能力,更提升人文素养,从而体现大学教育的本意。最后,变“三写”为“三创”。通过自拟考卷、学术辩论、作品发表与出版等方式将旧有的“上课听写、复习抄写、考试默写”转变为“有点创新、来点创意、多点创造”。

(四)强化实践教学,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迫切需要知识水平高、应用能力强的新时代大学生。但传统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大多注重学生的知识积累,对实践应用有所疏忽,学生的创作和创业能力普遍不强,踏入社会后往往面临各种困境。要改变这种现状,新时代高校教学亟需强化实践教学,推动校企之间的联动,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第一,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师可加强学生赏鉴与评论文学现象、作家作品等方面的训练。如多方采用专题报告法、讨论法、写作训练法等教学手段对现当代文学作家作品进行分析和探讨。教师可在课前设置好研讨话题,安排学生课下进行文本阅读、文献查找、评论赏鉴、写作训练等各项实践任务,课上则引导学生进行汇报交流,并根据教学内容通过辩论、朗诵、表演等手段增强教学趣味性,激发学生审美与创造潜能,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第二,教师可倡导多元化创意写作,着力提升学生的纯文学文体、学术论文、应用公文、新媒体文体等多维写作能力。第三,建议并督促学院成立写作实践及社会实践导师制,为每位本科生配备一位导师,指导写作实践与社会实践。第四,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制订学生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计划,鼓励学生走出教室,开展社会调查,进行社会实践。第五,利用学期与假期构建开放式实践体系,通过校企、校地互动,实现教学资源上的优势互补,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师生同创、人文化成”培养模式的现实价值与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8]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目前已成为教学改革的焦点与热点,“人文化成”培养模式的核心便是思政教育和道德教化。该模式的推行与实施,既有利于进一步推动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也是一大助益。

从师生关系来看,现有观点多忽略授者与受者之间的互动式践行,或强调“教师主体论”,或推崇“学生主体论”。“师生同创”关系的构建,突破了传统单主体论,倡导师生关系由对立转变为双向共赢的“交互主体”,促进了师生的平等互识、共同发展。

从培养效果来看,“人文化成”培养模式不仅增强了学生阅读、评析和独立钻研各类文学作品的能力,更引导学生形成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升了学生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个人修养,从而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并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现代大学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培养医生、律师、工程师等专家,而是培养高品格人才以上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所以课堂便成为“人文化成”的重要场所,教学亦是“文化化人”的关键手段。正是在“人文化成”的教学活动中,师生由主客对立关系转变为师生同创,共同感受到文学和文化的魅力,体验到情感与生命的复杂与美妙,领略到自我素养的提升与完善,从而完成育人与成人的根本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杨路宏.淡化文史知识 强化育人功能——中国现当代文学课教学反思[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

[2]张敏.课程思政背景下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改革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21(2).

[3]孔帆鹰.在探究学习中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5.

[4]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EB/OL].(2019-03-19)[2020-10-08].http://cpc.people.com.cn/n1/2019/0319/c64094-30982234.html.

[5][宋]朱熹.周易本义[M].苏勇校注.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95.

[6]黄有东.“人文化成”:“文化”的中国古典意义[J].现代哲学,2017(4).

[7]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EB/OL].(2016-12-08)[2021-06-20].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2/08/c_1120082577.htm.

[8]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78.

[责任编辑  韩晓雨]

猜你喜欢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创新人才培养
《圣经》文学价值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
《圣经》文学价值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
中职美术创新教学实施的方法探究
读写结合探寻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新路径
中职 《电机与拖动》 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