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轶男
摘 要:项目式教学是一种新颖的教育模式,其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展开知识的教授与能力的培养。在开展过程中应当注重培养学生发现、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带动其对数学学科学习的欲望与激情。基于此,本文重点探究了新课标背景下初中数学项目式教学的有效性策略,以供相关人士交流参考。
关键词:项目式教学;初中数学;实施策略
引言:
项目式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学习兴趣,推动其综合素养全面发展,倡导终身学习的习惯培养。初中数学教育应当遵循项目式学习的发展与实施渠道,在项目学习当中,教师决定一个主题并提供相对应的资料,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水平以及认知能力发现与提出问题,解决发现的问题,并在此过程中发展知识并加以改进。在项目式教学的具体过程中,教师也要积极创设驱动性的问题,促使学生动力满满地投入到问题的探究与学习当中,最后在评估与改进当中完成自身不足的改进与提升。
一、营造问题课堂,增强学生解题能力
问题课堂是项目教学法的一种简单呈现形式,是通过为学生布置有关的驱动问题,让学生展开探索与解答的一种教学形式,能够让学生对自身的学习目标进行清晰与明确,强化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初中学生在数学学习当中增强解题的能力,可以发展数学学习的思维,增强数学学习的意识,以此降低数学学习的难度等[1]。
例如,华东师大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平行四边形》一课的教学开展中,可以为学生布置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特征以及判定定理等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与解答。通过问题,学生可以运用实际生活中的存在的平行四边形展开探究,如电动伸缩门、庭院竹栏杆等,利用这些实际物体的特点解答问题,以此能够更为清晰地了解数学知识,认识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提升数学学习的素养。学生也可以引入不同的实际生活的平行四边形的事物,拓展学习的思维,深入了解数学知识的内涵,增强数学学习的能力。
二、划分学习小组,强化分工合作
初中数学知识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难度,倘若学生仍旧采用单打独斗的方式去完成知识的探究,很难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对此教师应当积极的将学生划分多个学习小组,从而有效强化分工合作探究效果,同时每名学生负责项目中各自探究方向,并且在整个过程中保持密切的沟通与交流,以保证整个小组的任务完成的更加高效与顺利,增进彼此之间的友谊,提高自身的团结合作意识,也能增进项目式学习的最终成效。
例如,华东师大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数据的收集与表示》这一课的过程中,本单元的重点是让学生对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的意义进行了解。此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基本学习,科学的划分多个合作小组,让学生在小组探究当中共同对“全班学生上学方式”这一问题进行统计与调查,学生可以在各自的小组之内互相分工合作,比如与的学生负责整理数据,有的学生负责收集数据,然后再共同对总体数据进行分析与总结,最后在此过程中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促使项目式教学的效率更加理想。
三、构建翻转课堂,自主制定项目任务
自主制定项目任务是学生学习能力进一步提高,达到双管齐下的学习境界的有效渠道,能够切实促进学习目标的进一步完成。初中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自主制定项目任务,需要对学习的内容具有深入性的了解,明确学习目标,确定学习结果等,才能展开自主的制定。所以教师在教学当中应当积极构建翻转课堂,让学生作为学生的主体,激发其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挖掘其内在潜能,以此促使其科学自主的制定项目任务[2]。
例如,华东师大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扇形统计图》一课的教学开展中,可以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自由地构建学习的过程,让学生自主制定项目的任务。如,根据长时间项目课堂的学习,学生首先可以制定“理解扇形统计图作用”的任务,奠定学习的基础;其次可以制定“根据实际案例制作扇形统计图”的任务,升华对扇形统计图知识的理解;最终可以制定“根据一张扇形统计图的数据,将有关数据信息进行表達与描述”的任务,增强对数据表示知识的应用能力。学生自主去设置与制定不同的学生任务,能够构建更加完整的项目学习任务,形成系统化的学习方式与思维,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塑造优质的学习体系,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学习效率,发展自身的数学综合素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构建翻转课堂也属于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方式,既能帮助学生学习能力得以提升,还能降低教学的乏善可陈。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中数学教师要不断了解现阶段学生的认知能力以及学习爱好等因素,从而在设定项目式教学过程中更加契合学生的具体学情与发展状况,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激情与欲望才能得到有效的调动。除此之外,教师在展开项目式教学过程中,也要遵循以生为本的教育原则,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踊跃的进行交流与互动,敢于提出其见解与疑问,鼓励其踊跃的对知识进行创新与探究,从而促进对知识的透彻性理解与吸收。
参考文献:
[1]何国平. 合作学习背景下初中数学项目式教学探究[J]. 科学咨询, 2020.
[2]郑烈平. 网络环境下初中数学项目式学习的教学实践[J]. 福建教育研究, 202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