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昆
摘要: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能从化学的角度去认识科学、技术、社会和生活方面的有关问题,了解化学制品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懂得运用化学知识和方法去治理环境污染,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资源,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是学生在面临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挑战时,能做出更理智、更科学的决策。
关键词:初中化学;新课改;教学措施
新课改背景下,对初中化学课程做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广大初中化学教师积极进行教学措施探究。接下来,笔者将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通过分析当下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究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主体意识不强
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主体意识,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见解。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应该时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意识却越来越弱,教师在教学时并没有将学生的需求作为参考标准,而是以自身的教学策略为主开展各项教学活动,从而导致学生缺少表达自我的机会和舞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阻碍,极不利于学生综合学习素养的提升。
(二)教学模式单一
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通常采用“填鸭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通过向学生进行知识灌输,达到最终的教学目的。对于教师而言;“填鸭式”教学是非常高效的,教师按照计划向学生进行直接讲解即可,但对于学生而言,这种教学方式并不适用于每个学生。有些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较慢,单一化的教学模式极不利于他们进行知识消化和理解,反而会使得问题越积越多,严重影响学习效率。
(三)缺少实践机会
初中化学课程中除了基础的理论知识,还包括大量的实验学习。学生在初中阶段初次接触化学这门学科。教师考虑到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还不够,因此很少给予学生独立完成化学实验的机会。学生缺少实验操作锻炼,对于化学实验的注意事项和各种步骤都不熟悉,这对于之后的学习会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必须尽可能的为学生创造实验条件,帮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进一步学习理论知识。
二、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化学教学措施探究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按照教学内容选取相关的场景进行创设,学生在情境中能够更好地融入课堂,明确学习内容,为正式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初中化学知识较为基础,且与我们日常的生活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可以通过情境教学法将初中化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进行有机地结合,借助日常事物对本节课的学習内容进行大概的了解,学生在此教学方法下能够更好地进入学习状态,充分地激发自身的学习积极性。情境创设的方法有很多,包括师生问答、观看视频等。
例如,在学习金属与金属材料一章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进行提问:同学们,大家在生活中见过哪些金属呢?这些金属的形态和颜色是什么样的?请大家自由进行回答。教师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中的事物进行回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激发。接下来,教师可以借助金属标本向学生们进行展示讲解,通过观察实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的了解金属,极大地提升了教学效率。
(二)小组合作学习,开展实验操作
实验学习作为教学中的重要部分,应该受到教师和学生的重视。为了避免学生独自实验时产生的问题过多,教师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学习。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了解调查,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以小组的形式开展实验活动。学生在开展实验之前,首先要对实验步骤进行全面的了解,教师可以进行实验示范,抑或是采取观看视频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详细的讲解,学生在了解实验步骤和实验注意事项之后再正式开展化学实验。
例如,在进行制取二氧化碳实验时,教师可以鼓励各小组采取不同的制取方法进行实验,这有利于学生在总结环节进行实验对比。需要注意的是,每一小组之中需要一个小组长,组织小组成员积极开展实验活动,遇到问题时带领成员及时进行解决,起到监督引领作用。教师要及时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在适当时候对学生进行指导帮助,确保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实验结束后,由各小组代表进行总结发言,教师进行点评,全面评估小组实验成果,在课下及时进行查漏补缺。
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课程标准改革背景下,初中化学教学措施必须要进行适当的调整。教师要积极探究,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教学情境,帮助学生了解学习内容,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以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进行实验教学,促进学生综合化学素养和学习能力的全面提升,实现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优化。
参考文献:
[1]刘红.浅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化学教学质量优化与提高[J].南北桥,2019(1):34.
[2]刘勇.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文理导航(中旬),2017(6):40.
[3]曹严.谈新课程改革下初中化学教学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J].数理化学习(教育理论),2017(8):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