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积极心理学开创了西方积极心理学研究新方向,其提供人们用积极目光去看待事物,从不同方面来发现人类身上积极品质和力量,并利用这些积极力量让人们生活水平更高。而幼儿教师作为培养祖国花朵的重要环节,其身上肩负着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一旦幼儿教师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很容易给幼儿心理带来很多方面的问题。基于此,本文针对幼儿教师心理素质现状,通过利用积极心理学思想引导幼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感受大量积极情况,来提高幼儿教师心理素养。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幼儿教师;心理素养
一、积极心理学概述
积极心理学最基本的假设是每个人内心有两股力量,一股是消极力量,一股是积极力量,这两股力量属于均衡状态,最关键是看自身给哪股力量注入能量,从而给其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在正常情况下积极心理学研究主要有下面内容:第一,从主观层面上讲,积极心理学是分析人体的积极情绪,如成就、幸福感、快乐等情绪,其中最主要研究主观幸福感,注重人要满足过去和现在的生活,拥有积极情绪能让人们认知能力产生改变,如注意力拓展、工作记忆力更高、语言表达能力增加等,还能消除消极情绪所产生的生理学反应;其次,从个体层面上来看,积极心理学注重分析积极人格特征,如诚实、乐观、专注力等特点,且重视人格形成过程中的所有因素[1]。
二、幼儿教师心理素质现状
(一)、各种不良情绪
由于幼儿教师工作相对于其他学科幼儿教师而言,其具有较强的工作压力,工作任务过于繁重,根本没有空余的时间去参与业余活动,且工作薪资较低,让幼儿教师日常生活比较拮据,很容易导致幼儿教师具有自卑、抑郁、焦虑的负面情绪。同时,随着不良情绪不断增加,这其中不仅有内部因素,也有外部因素。
(二)、幼儿教师出现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让很多幼儿教师出现情绪较低、自我成就感降低等负面情绪,甚至将消极的情绪来对待幼儿,认为工作毫无意义。而导致出现职业倦怠的根本问题是由于有些幼儿教师在当上幼儿教师起就教学一门课程,在这几年时间内都一直在教学同一课程,教学内容并未有很明显变化,给幼儿教师教学积极性带来严重影响,导致其后来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感觉枯燥乏味,甚至后悔当幼儿教师。
(三)、人际沟通敏感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政府部门愈发注重幼儿教育工作,对幼儿教师提出更高要求,要求幼儿教师在所有方面都具有优异表现,给幼儿教师带来严重的心理负担。尤其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幼儿主体意识增加,传统幼儿教师在幼儿心中的地位越来越低,幼儿教师在教学中和家长、幼儿的沟通愈发困难,这让整个人际沟通变得更加复杂[2]。
三、利用积极心理学理念培养幼儿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
(一)、培养积极的情绪体验
积极的情绪体验能让人们满意面对过去和现在,其能让幼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拥有较强的幸福感和快乐,不断培养幼儿教师拥有社会责任感和人格力量,减少幼儿教师枯燥乏味的不良情绪。首先,幼儿教师要在教学中找到积极的重要性,将一些不愉快的遭遇从积极角度进行重新定义。如纳尔逊*曼德拉虽然被铁窗囚禁了27年,但也是因为这囚禁的27年让他成长为到如今,归根结底是由于其将囚禁作为磨练意志的机会,而不是将其作为压垮自己的牢笼。有的幼儿教师教学多年都在教同一课程,甚至教材都不会发生较大改变,这种情况很容易影响到幼儿教师的热情,让其产生倦怠的不良情绪,在这种情况下幼儿教师要学会通过自己的内心对看待教学,从内心真正体验到幸福感,看到幼儿进步的满足感;最后,要学会品位生活,在日常生活中要懂得放慢脚步,从不同方面去观察生活,用一种真诚的态度去看,去憧憬自己对未来的向往,就像化大量时间去准备一顿美餐;其次,充分表达自身感激之情,感受到周围的善意,在整个教学中幼儿教师和幼儿属于共同成长,其属于优势的主体,不只是幼儿教师给幼儿带来积极影响,幼儿也给幼儿教师带来积极影响,幼儿教师要学会去注重所有幼儿,去发掘幼儿自身的优点,去尊重幼儿个性化发展,让幼儿感觉到你的善意,才能进一步巩固两者之间的关系,幼儿教师也会从交流中得到较强的幸福感[3]。
(二)、培养积极品质
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其必须要拥有积极的性格,该性格是完成所有事情的基本要素。同时,在形成人格过程中,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通常内在因素重要性排第一位,其对外界因素具有决定性作用,内在因素来决定外在因素,外在因素只有在内在因素的帮助下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因此,通过对外在因素的因素来推动其形成积极人格,而积极自我认知是拥有积极行为的基础,幼儿教师要拥有积極的自我认知,如自身优点和缺点,并尝试去接受这样的自己,不会由于自身优点产生骄傲心理,也不会因为缺点而产生自卑心理,能正视自己各方面的特点,从而构建积极人格品质。有了积极认知就能从不同方面去分析行为背后的原因,引导幼儿教师将失败归功于不稳定因素,从而提高自身自信心。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不代表将所有失败全部归结于外在因素,只是让个体形成一个全新的观念,不过无论这种做法是否成功,都要懂得用乐观的心态去看待问题,从而给成功打下坚实基础。因此,幼儿教师要养成科学归因,从积极角度去看待问题,形成良好的解释方格,进而提高自身情绪状况、自我效能等,有利于其加强自身心理素质[4]。
四、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政府部门愈发重视幼儿教育,而幼儿教师作为引导幼儿的重要环节,其对于幼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其出现问题,很容易给幼儿心理和身体带来严重影响。因此,要合理利用积极心理学来培养幼儿教师拥有积极的心理状况,用一种全新的目光去看待问题,从而提高幼儿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刘锦涛,王晶.工作-家庭冲突对农村幼儿教师工作投入的影响——心理资本的调节作用[J].甘肃高师学报,2020,25(5):80-84.
[2]范会勇.幼儿教师付出—回报比与职业倦怠和积极心理健康的相关性调查[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6):143-147.
[3]金芳,姚芳玉,张珊珊,等.变革型领导对幼儿园教师组织承诺的影响——心理契约的中介作用[J].中国特殊教育,2020(7):82-89.
[4]张燕倪,吴迪.幼儿园教师心理韧性对应对方式的影响机制研究——领悟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21,37(11):56-60.
课题:大庆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大庆市幼儿教师心理素养提升路径研究》DSGB2021084。
作者简介:王冠舒,性别:女,籍贯:甘肃酒泉,民族:汉,出生年月:198605,职称:讲师,研究方向:发展与教育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