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唯物史观视域下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

2022-05-16 03:27王聚芹彭路垚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新形态唯物史观创造

王聚芹 彭路垚

[摘  要] 资本逻辑主导的资本主义文明在征讨世界的进程中构建了西方文明支配东方文明的权力关系,赋予资本主义文明永恒性和普世性,以满足资本增殖的需要。马克思基于唯物史观批判了资本主义文明,撕碎了资本主义文明永恒性的外衣,并指出东方落后大国亦有可能跨越“卡夫丁”峡谷,拥抱社会主义文明形态。因此,苏联率先开始探索,但惨遭失败,而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正确指导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最终在建党百年之际宣告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之所以富有生机与活力,就在于坚持人类解放价值指引、注重现代化事业协调发展、走和平发展道路实现大国崛起等,为世界文明增添了新的色彩。

[关键词] 唯物史观;文明;新形态;创造

[中圖分类号] D6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4479(2022)03-0014-10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也是人类文明形态更替的历史。马克思基于唯物史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原理指出了五种社会形态更替的历史规律,每一次社会形态的更替都是人类文明形态的进步。近代以来,资本主义文明代替封建文明重塑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但资本主义文明为维护在世界范围内的主宰地位,将资本主义文明抽象成人类的一般文明,赋予其永恒性和普世性,以满足资本的逐利运动。马克思指出了资本主义文明的二律背反,澄清了资本主义文明的前提,划定了资本主义文明的发展界限及未来发展道路,撕碎了资本主义文明的永恒性面纱——这只不过是人类历史发展阶段上产生的特定文明。马克思也清楚地认识到人类文明形态的更替并不完全遵循“依次进场”的运动规则,“历史常常是跳跃式地和曲折式地前进的”,社会主义国家由于国情和时代发展的特殊性,也有可能实现跨越式发展,拥抱社会主义的文明形态。俄国基于国情和人民的历史选择,发动十月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国家,率先开始了社会主义文明形态的探索,但以失败告终。然而,中国坚持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指导实践,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世界各国寻找适合自身国情发展的现代化道路提供了典范。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一、资本主义文明的二律背反及历史向度

“资本一出现,就标志着社会生产过程的一个新时代。” 资本的出现,不仅标志着社会生产的新时代,更将人类文明推向了一个新高度,催生了资本主义文明。资本主义文明是人类历史发展特定阶段上的特定产物,并在实现现代化进程中遵循资本逻辑的内在需要,扩大世界市场的疆域,确立其文明形态的影响力和主导权。

资本主义文明代替封建文明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样也向世人展现了资本主义文明的生命力和独特贡献。首先,开启了世界历史的大门。“创造世界市场的趋势已经直接包涵在资本的概念本身中”,由于资本增殖的驱动,力求突破空间场域,开辟世界市场。新航路的开辟和地理大发现,为人类展现了波澜壮阔的世界图景,自此打破了各民族相对平行的历史,形成了统一的世界历史,加强了世界各民族的互联互通,正如马克思所说:“过去那种地方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的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概言之,资本的增殖逻辑使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具有了世界性意义。其次,开启了现代工业文明的浪潮。资本的概念不但孕育了世界市场,更孕育了现代工业文明,这也是资本主义文明主要特征。资本与科技是一对孪生兄弟,资本的增殖原则要求加快生产效率,最大化实现资本逐利,这便内在驱动了科学与技术深度融合,改变生产工具,发展生产力。英国瓦特改良型蒸汽机的投入使用,拉开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大幕,马克思赞扬道:“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封建所有制的生产关系已经适应不了生产力的发展,封建文明的历史走向了终点,以大工业生产组织形式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工业文明攀登到人类文明的制高点,取得“绝对权利”。

资本主义文明的历史性贡献翻开了人类文明崭新的一页,但绝不是人类历史这本书的最后一页。资本主义文明遵从资本的运行逻辑,也必然导致人类社会的灾难。马克思指出:“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从资本主义文明的源点看,资本的原始积累充满着暴力与血腥。通过暴力手段剥夺农民土地,酿成“羊吃人”的悲剧;通过残酷的殖民掠夺积累货币财富,使殖民地人民深陷水深火热的生活中;通过毫无人性的贩卖黑奴获取免费劳动力,致使大量黑人失去了生命与家园。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就是使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强制分离,“这种剥夺的历史是用血和火的文字载入人类编年史的”。从资本主义文明的发展过程看,资本主义在不断收紧对无产阶级的绳索。而且,随着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转换,还借助政治、军事、文化手段攫取高额垄断利润,发展到新帝国主义时期,更是编制了一张全球逐利的大网,剥削手段更为隐蔽和残酷。从资本主义文明发展的结果来看,“在一极是财富的积累,同时在另一极,即在把自己的产品作为资本来生产的阶级方面,是贫困、劳动折磨、受奴役、无知、野蛮和道德堕落的结果。” 资本主义向资产阶级展现了自由的、民主的、博爱的文明,但是向无产阶级展现了奴役的、专制的、剥削的文明,一种文明针对不同人的两种表达形式只能是人类文明的缺陷,不是人类文明的终结。

资本主义文明的二律背反如何解决,人类未来发展的出路又在何方?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国民经济学的二律背反,澄清资本主义文明“劳动创造价值”的前提是“异化劳动”,是特定历史阶段的特定产物,不具有历史永恒性。资本主义文明下的异化劳动与其文明相悖,“劳动为富人生产了奇迹般的东西,但是为工人生产了赤贫……劳动生产了智慧,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愚钝和痴呆”。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互为因果,相互影响,异化劳动的消除必须以私有财产的扬弃为出发点,因此马克思指出了资本主义社会迈向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道路。“自我异化的扬弃同自我异化走的是同一条道路”,“共产主义是对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对私有财产的扬弃就是既克服又保留,当资本主义的矛盾运动发展到最顶点时,一个新的文明即共产主义文明就将来临。共产主义文明脱胎于资本主义文明,对私有财产积极扬弃,吸收资本主义文明一切有益成果,完成“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随后,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阐明了生产力和交往形式的辩证关系,考察了政治上层建筑对国家所有制的依赖关系。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规律被揭示出来,生产力和交往形式的矛盾运动促使资本主义文明确立、发展和完善,进而跨入新的文明形态——共产主义,这是资本矛盾运动的历史必然性。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里开宗明义,“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人类文明经历了各个阶段,发展到资本主义文明的时代,仍逃离不了“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阶级对抗,反而使阶级矛盾彻底化和尖锐化,无法实现人类的真正解放;仍脱离不了资本主义所有制对生产力的桎梏,反而为了存活消灭部分生产力,无法全面自由地发展生产力。资本主义文明的内在悖论,无法在原有的制度框架下得到根本性解决。马克思遂直指资本主义文明生存的根基——私有制和雇佣劳动制,提出消灭私有制和雇佣劳动制,倒转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与劳动的关系,以实现“现在支配过去”的目的。毫无疑问,“现在支配过去”是资本与劳动矛盾关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高度紧张而实现的跃进姿态,以达到共产主义之地步。此时,共产主义由于是“过去支配现在”,每个人实现自由全面的发展,消除了阶级对立、奴役剥削、复归了人性,人类文明将迎来新的篇章。最后,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阐述了资本逻辑运行的规律和内外界限,指明了资本主义文明必将被共产主义所替代的历史必然性。

资本主义文明被牢牢地固定在历史发展的具体阶段上,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将资本主义生长出来的文明成果加以理念抽象成人类文明的永恒,无疑是对人类文明和历史的亵渎。资本主义文明随着资本人格化的资本家世界逐利,获取了支配性权力,给世人呈现一幅美好繁华的景象,殊不知,繁华的背后是此文明导致的重重危机和灾难。马克思主义澄清资本主义文明前提,划定资本主义文明历史界限,以幽灵的形式“告知世人、发出指令并敦促行动”,提供了一条科学的、符合历史的、特定的道路以实现资本主义文明向共产主义文明的迈进。

二、东方落后大国的社会主义文明形态如何可能

资本主义文明在资本逻辑主导下,以摧枯拉朽之势占据世界文明的顶端,力求同化世界各民族文化,将之作为“普世文明”,引领各民族走上资本主义发展的同质化道路。资本“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的文明”,即西方的资本主义文明。试问,西方的资本主义文明能否带着“普世之光”惠及整个世界?非也,资本逻辑一旦运行,资本主义文明之光瞬间减半,挖掘出城市与农村、野蛮与文明、农业与工业、东方和西方相对立的巨大鸿沟,建立起统治—被统治、中心—边缘、支配—從属的权力关系。诚然,资本开创世界历史,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强行将其他各民族国家纳入资本运行的世界,但绝不是引领其他各民族国家迈入资本主义现代化进程,而是将之作为资本增殖的原料供应地、商品倾销市场和灾难转嫁之所。故而,世界各国必须遵循历史发展规律和立足具体国情,实现跨越式发展,摆脱资本主义国家的奴役和剥削。

(一)东方落后国家跨越“卡夫丁峡谷”的可能性

马克思早期将目光聚焦于欧洲,依据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推论出社会历史各阶段的文明形态,认为东方较之西方处于落后状态,东方亦必经历资本主义制度的灾难,才能迈入共产主义。然而,世界历史的发展超出了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西欧国家没有如期迎来无产阶级革命的爆发,而封闭落后社会情况复杂的俄国释放了革命的信号。根据世界革命出现的新形势,晚年马克思、恩格斯将目光聚焦于东方国家,开始从整体性的视野重新审视东方国家发展道路的特殊性,预测东方落后大国是否有可能实现跨越式发展,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从而超越资本主义文明。

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分析俄国的社会结构,思考俄国有没有可能跨越“卡夫丁峡谷”以“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实现旧文明形态向新文明形态的转换。马克思在1877年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中提到:“如果俄国继续走它在1861年所开始走的道路,那它将会失去当时历史所能提供给一个民族的最好的机会,而遭受资本主义制度所带来的一切极端不幸的灾难。” 这一结论是马克思基于俄国的具体国情和革命形势所作的科学论断,认为俄国有可能把握历史发展机遇,走上不同于资本主义的现代化道路,减轻资本主义制度所带来的灾难。这一结论也严厉批判了俄国自由主义民粹派思想家米海洛夫斯基对唯物史观和《资本论》的误解,断然反对他把“关于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历史概述彻底变成一般发展道路的历史哲学理论”。俄国的社会结构不同于西欧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结构,俄国人民的历史活动在俄国的土地上已然洒下了催生社会主义发芽的种子。马克思在给俄国查苏利奇的回信中,进一步澄清了资本主义生产的起源被明确地限制在西欧各国,不能简单地套用到俄国。俄国之所以具有特殊的社会结构,是因为农村公社所体现出来的二重性。农村公社的二重性构成了“两个源头”,既是农村公社生命力强劲的源头,又是农村公社逐步解体的源头。马克思之所以认为俄国有可能跨越“卡夫丁峡谷”,是因为一方面俄国没有像东印度那样遭受殖民者的征服,保持了民族国家的独立性,为农村公社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另外,俄国得天独厚的土地优势和农村公社公有制的存在以及农民习惯的“劳动组合关系”等都是俄国走向社会主义道路的有利因素。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叩开了世界各民族交往的大门,俄国在历史的同一时间与资本主义文明照面,因而“俄国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把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肯定的成就用到公社中来”。最后,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1882年俄文版序言中,对俄国未来的发展道路做出唯一可能的答复:“假如俄国革命将成为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的信号而双方互相补充的话,那么如今的俄国土地公有制便能成为共产主义发展的起点。” 马克思与恩格斯基于唯物史观的立场,深入剖析俄国的时代环境和具体国情作出了关于俄国可能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设想,并指明了前提和基础。所以,俄国所处的历史阶段是具体的、特殊的,打开俄国文明形态转换的大门要通过“特制钥匙”,抽象的、一般的历史哲学“万能钥匙”打不开这扇大门。

中国的未来发展道路问题也是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分析了中国的社会结构和中国与世界交往的历史必然,对中国社会发展前景大胆预测,认为中国可能走向社会主义道路。资本主义国家的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处在社会变革的前夕,而这次变革必将给这个国家的文明带来极其严重的结果……那么,它们说不定就会看见这样的字样:中华共和国自由、平等、博爱。” 中国处于社会革命的前夕,表明中国已酝酿了社会革命的内外条件。第一,从外部条件看,中国人口众多、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为资本增殖提供了巨大的市场,资本主义文明的存活和发展需要与中国建立关联。英国发动的鸦片战争从根本上说是实现资本增殖的武力手段,暴力打开中国与世界交往的大门,破除中国与世界的隔绝状态,将之纳入资本主义文明运行的世界。中国隔绝的状态被打开之后,面临的就是解体的过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闭棺材里的木乃伊一接触新鲜空气便必然要解体一样。” 第二,从内部条件看,中国的传统社会结构正在面临崩塌的境地。中国传统社会的经济结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这种自然经济保持了中国传统社会的稳定性和封闭性,但资本主义的大量商品倾销改变了中国的经济结构,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换成为中国经济结构的发展趋势;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结构依靠父权制和家长制的权威维系,但资本的增殖逻辑逐渐破化和侵蚀父权制和家长制的权威;中国传统社会的文化结构以宗法家庭为背景,以儒家道德伦理为核心,但资本主义文明得以存在的条件是“原子式”个人,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现实基础必然产生激烈对抗,中国社会革命爆发已成历史之趋势。

马克思与恩格斯基于唯物史观,指出东方落后大国的社会结构不同于西欧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结构,表明东方落后大国可能跨越“卡夫丁”峡谷,走上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需要强调的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未来发展道路和关于东方社会主义国家的未来发展道路并不存在矛盾之处,恰恰是社会发展形态更替统一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东方社会主义国家具有特殊的国情,在把握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同时,尊重人民主体的历史选择,把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可能”变为“现实”,开始了社会主义文明的探索之路。

(二)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文明形态的探索与失败

对于俄国的未来发展道路,列宁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认为俄国的未来发展道路只能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文明将成为人类文明的引领。正如他所言:“只有无产阶级专政,只有社会主义国家才能够达到而且已经达到了高度的文明。” 列宁在领导俄国无产阶级革命时,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把握时代本质和分析俄国具体国情,科学解答了马克思主义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所面临的时代课题,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俄国的具体国情结合起来,制定出符合俄国发展的社会主义革命理论、方针、路线和政策,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新成果——列宁主义。列宁主义绝不是照搬照抄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当成绝对的、永恒的、一般的哲学公式,而是立足于唯物史观,针对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具体情况做出正确指导。列宁主义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性的基础之上结合俄国的具体情况指导俄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辟了社会主义文明探索之路的苏联模式。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文明的探索亦是俄国实现现代化的过程,面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难题,列宁认识到:“在一个小农生产者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里,实行社会主义必然通过一系列特殊的过渡办法。”列宁主义的新经济政策从根本上说,是吸收借鉴资本主义文明的一切肯定成果用以建设社会主义事业,这一政策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真正解读和灵活运用。正如他所言:“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

列宁成功指导了俄国的革命和建设,显示了社会主义文明强大的感召力和生命力,与之对垒的西方资本主义文明为之一颤,东西方的权力结构在国际舞台上随即发生改变。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和社会主义的建设深深鼓舞了落后民族国家逐步走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信心。尤其二战结束后,实现独立的半殖民地和殖民地国家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扩大了社会主义阵营,重塑了国际经济政治格局。世界的发展形势发生了新的转折,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力量,不但人口规模庞大、人心凝聚,而且在很多重要的方面超过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力量。社会主义文明所表现出来的强大生命力使资本主义深受震撼,也迫使其不得不进行内部改革,缓解资本主义的内部矛盾,形成合力与之对抗,以便向世人证明资本主义的“文明优越”。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在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各个领域展开了旷日持久的激烈较量,整个世界笼罩在冷战氛围之中。但随着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社会主义文明探索之路惨遭挫折。究其本源,苏联在建设社会主义中没有将马克思主义与苏联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而是长期固守和遵循以全盘国有化、指令性经济和一党专政为主要特点的教条式的斯大林模式,没有依据蘇联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情况对生产关系进行改革。此外,马克思和列宁强调社会主义文明在同一历史阶段超越资本主义文明最有力的前提和条件,是要积极占有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肯定成果用以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资本主义文明虽然天生带有根本的内生性缺陷,但资本主义文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在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无疑为社会主义文明的建设提供了充足的养料。可以说,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恰恰在于忘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髓和原则,没有对苏联建设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忽略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发展前提,模糊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把具体的、特殊的东西当成了永恒和绝对并付诸于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文明的实践,以至于社会主义文明探索之路荆棘丛生。

三、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探索、确立与创造之路

资本的增殖逻辑开启了世界历史的大门,作为东方大国的中国被迫卷到了世界的历史进程中,成为资本逐利的重要场域,这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也预示着一场社会革命的必然来临。1840年以后,世界形势发生惊天巨变,资本主义文明依靠“绝对权力”实现了超越和宰制,五千多年灿烂的中华文明就此蒙尘。中国人民开始思变,探索救亡图存之路,太平天国的农民运动、清朝统治者的洋务运动、清朝士大夫阶层的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的“扶清灭洋”和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都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性质,都没有推动中国文明形态的转换。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让中国人民相信落后的东方大国也可以走出一条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现代化道路。

各种救亡图存方案的失败,证明了中国的社会革命必须立足于中国的具体国情,走中国自己的道路。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带领中国人民走上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预示着中国旧文明形态向新文明形态的历史转换。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联系在一起,并非是历史的偶然,而是历史的必然,“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必须经由一场彻底的社会革命来为之奠基,而这场社会革命历史地采取了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的定向”。简而言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代化事业的联系由中国社会革命的实践所决定,由中国发展的历史规律所决定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如何立足、生存、发展、完善、创新?如何正确指导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如何实现社会主义文明形态的探索、确立和创造?唯一的路径和选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紧密结合,从最本质上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正确指导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从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然而,在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探索中,总会伴有坎坷和磨难。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由于忽略了中国革命的特殊情况,把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经验——城市中心主义的模式,机械照搬到中国的革命实践中,致使中国红军遭受巨大损失。毛泽东同志深入分析中国的国情和革命形势,坚决反对形式主义,主张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路线以指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特别在延安整风运动中清除了把马列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思想,确立了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的方向。毛泽东同志坚持唯物史观的基本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国情的结合,开创了毛泽东思想,成功指导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是中国同一历史过程的两个方面,统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之中,并在每个历史时期或特定阶段展现出不同姿色。新中国成立之后,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中国没有全盘照抄苏联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而是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进行“一化三改”,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开启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确立之路。毛泽东立足中国社会的现实情况,首次提出了要从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四个方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同志立足中国国情把握时代脉搏,开创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指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描绘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图景。邓小平理论,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迈上新台阶。随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把握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时代特征,全面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中国新世纪的现代化道路提供了科学指导。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问题,形成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继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现代化事业进行顶层设计和科学规划,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进入到新時代的历史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党一百年时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也预示着人类文明新形态迎来重要的发展机遇期。首先,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只有准确把握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才能“对症下药”“精准治疗”。目前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越来越迫切,但是中国的发展却呈现出不平衡、不充分的特点。新时代现代化建设解决的主要问题就是实现生产力的充分平衡发展,贯彻新发展理念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其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容发生变化,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因此,党中央作出了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科学规划,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未来发展方向。最后,新时代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发生了变化。中国“站起来”摆脱了任人凌辱的历史,奠定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基础;中国“富起来”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促使人类文明新形态迈向新阶段;而新时代“强起来”是中国历史使命新的召唤,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彰显人类文明新形态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引领力。

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艰辛探索,找到了适合自身国情发展的道路,创造了中国发展的奇迹。从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到举足轻重的世界大国,从经济全面落后到经济总量跃至世界第二,从人民温饱问题难以解决到推进共同富裕,从国际秩序旁观者到全球治理贡献者,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程铸就了百年辉煌。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乎历史规律,符合中国国情的实际发展状况,契合人民群众的主体选择,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正因为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守正创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类文明新形态才得以创造。

四、人类文明新形态何以为“新”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过程中探索、确立和创造出来的,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国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而形成的文明形态,其实质不同于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文明形态,更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形态,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明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新”在以人民为中心的發展思想,“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协调发展,“新”在吸收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为我所用,“新”在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世界文明多样性。

(一)人类文明新形态“新”在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以人类解放为价值引领

人类解放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价值引领和最高目标。资本主义文明将“物”与“人”的关系颠倒,是少数人攫取大多数人利益的文明,导致贫富差距鸿沟,劳资矛盾无法缓和等社会现状。面对资本主义文明人为物役的残酷社会现实,马克思主张积极扬弃异化劳动,实现人类解放,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和信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人类解放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我们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追求老百姓的幸福”“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等,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就是强调人民的主体地位,人民群众是历史、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也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主体,更是保持人类文明新形态生机与活力的源泉。人类文明新形态从探索、确立再到创造,始终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新民主主义革命解放了深受三座大山压迫的中国人民;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使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达到总体小康的生活并迈向全面小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通过脱贫攻坚的伟大胜利,消除了绝对贫困,开始了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道路。人类文明新形态引领人民群众的全方面发展,不能局限于物质层面,更要满足人民群众在民主、公平、安全、教育、卫生等各方面的要求。总之,人类文明新形态展现了人的主体性,而不是物的主体性,真正做到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二)人类文明新形态“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协调发展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社会文明的协调发展,实现全面均衡推进。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文明形态整体发展不协调不平衡,过分强调重工业的发展,农业和轻工业发展迟滞,因而导致苏联经济畸形发展。中国共产党以此为鉴,坚持系统观念,立足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体性视域把握本质特征和运行规律,并根据不同时代的发展特点和趋势与时俱进。毛泽东同志在《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等重要论著中指出苏联模式发展的弊端,提出了适合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理论观点,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协调健康发展。党的十三大立足中国发展的新时期提出了党的基本路线,要“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16](p236)。党的十七大在建设现代化社会主义的目标中加上了“和谐”,推动和谐社会的发展。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立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体进行科学规划,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五位一体”统筹推进全面发展。新时代新目标必须贯彻新发展思想,构建全面协调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发展理念是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的有机统一,贯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创新发展为中国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协调发展厚植经济优势补齐发展短板,实现平衡发展;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实现经济效益和保护生态共赢;开放发展解决中国发展的内外联动问题,继续扩大对外开放融入世界经济;共享发展是共同建设共同享用,营造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人类文明新形态要求全面协调发展是立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坚持系统观念,这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解决中国现代化建设问题的根本方法。

(三)人类文明新形态“新”在积极吸收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为我所用

吸收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是人类文明新形态创造的重要条件和前提。资本主义文明的出现是历史的重要分界线,在历史发展的特定阶段代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因此,马克思指出人类解放的正确道路是对资本主义文明进行扬弃,保存资本主义文明中积极的合理因素,克服资本主义文明中消极的腐朽因素。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文明形态的失败也验证了吸收人类文明成果的重要性。列宁实施的“新经济政策”为苏联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好了头,吸收借鉴资本主义文明的肯定成果用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但却没有坚持下去,因而导致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受阻。吸收借鉴包括资本主义文明在内的一切人类文明优秀成果是中国共产党人运用辩证否定观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条件。中国文化素来以善于学习、海纳百川而闻名于世,学习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可以少走弯路,实现跨越式发展。改革开放之后,中国扩大对外交流,吸收借鉴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在内的一切有益成果,促进了中国的快速发展。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吸收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的重要性,要坚持扩大对外开放,并根据现实需要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满足中国高质量发展要求,为世界经济发展做出中国贡献。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发挥我国巨大市场的优势扩大内需,以供给制改革为主线,推动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成为吸引国际商品和要素资源的引力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是中国与世界交往的通道,进一步推进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吸收借鉴其他成熟大型经济体的经验,服务于中国现代化事业的发展。积极吸收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提供了充足养料,也是人类文明新形态永葆青春的重要前提。

(四)人类文明新形态“新”在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世界文明多样性

资本主义文明的发展历程无疑充满着暴力与血腥,伴随着殖民与战争。时至今日,美国著名政治家赛缪尔·亨廷顿仍鼓吹“文明冲突论”,认为随着世界各文明力量的变化,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将成为未来世界各国冲突的根源,西方文明与非西方文明的冲突在所难免。亨廷顿立足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立场,迎合了美国等西方统治者的心态与野心,面对资本主义文明开始衰落的迹象,主张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团结其他文明对抗和遏制儒家文明和伊斯兰文明,其实质是为西方的文化扩张甚至是武力扩张提供理论依据,深刻地反映了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国强必霸的丛林法则。而中华文明自古奉行“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天下太平”等和平思想,早已超越了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国强必霸的逻辑,人类文明新形态展现的是中国和平发展的愿望,倡导以和平的方式解决国际冲突,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新中国成立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改革开放后“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新时代“一带一路”的建设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等都表明中国的崛起走的是和平发展的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百年大会上指出:“和平、和睦、和谐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来一直追寻和传承的理念,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称王称霸的基因。” 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天生具有和平发展的基因,始终尊重各国家和各民族的文明,始终坚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不同的国家和民族孕育了不同的文明,凝聚着一个国家或者民族的精神追求和价值追求,体现着独具特色的文化特征和民族气质。每一种文明都不是孤立存在,而是相互联系,因此只有相互尊重彼此交流,相互借鉴彼此补充,坚持平等彼此共存,才能推动世界文明多样性发展,营造世界和平的美好环境。人类文明新形态尊重各国和各民族的文明,借鉴吸收其他文明的优点,走出了一条独具中国特色的和平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2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2] 习近平.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21-7-2(01).

[3]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5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4]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8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5]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6] 吴晓明.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新文明类型的可能性[J]. 社会科学文摘, 2019(09): 74-77.

[7]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4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8]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3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9]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19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63.

[10]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10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8.

[11] 列宁. 列宁全集: 第38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7.

[12] 列宁. 列宁选集: 第4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13] 列宁. 列宁全集: 第39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6.

[14] 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 人民日报, 2017-10-28(001).

[15] 習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第3卷[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20.

[16]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6.

责任编辑  陈建娜

猜你喜欢
新形态唯物史观创造
唯物史观下史料实证素养培养实践研究的思考
新形态西装
图书馆未来的新形态、新趋势探索
中关村科技园区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研究
站在唯物史观的高度解析历史虚无主义
毛泽东青年思想的唯物史观底蕴
论阿来小说《尘埃落定》中的唯物史观
激活时装新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