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群 王海
摘要: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优先发展农业农村。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提及乡村振兴,要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乡村的发展迎来了新的曙光。社会各界也在积极探索乡村振兴的路径,志愿服务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大学生志愿者也积极投身到乡村振兴的浪潮中,本文通过分析当前大学生志愿者在乡村振兴中的现状,分析阻碍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的因素,探索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路径,让大学生志愿服务有效地助力乡村振兴。
关键词:乡村振兴;大学生;志愿服务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助力乡村振兴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2017年10月,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村农业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全党必须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并且正式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国的乡村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2019年1月,《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年)〉的通知》,要求组织和引导高等学校深入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因此,高校通过学校组织和鼓励学生自发组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在寒暑假期间,高校大学生通过科技、文化和艺术下乡的方式积极投身到乡村振兴的建设中来,为中国的乡村振兴奉献着青春和热血,为乡村振兴注入新鲜血液,为乡村振兴带去更多的希望。
2021年3月,“十四五”规划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为乡村振兴提出了更加具体的实施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说志愿服务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因此,乡村的振兴也需要志愿服者的力量,而大学生志愿者是志愿者中的主力军,探索大学生志愿者助力乡村振兴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现状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人数增多
2017年国务院公布的《志愿服务条例》,确保了志愿者的权益,也体现了国家对于志愿服务的发展高度重视。接着各个省份也陆续出台促进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政策,各高校也积极响应国家和政府的号召,通过在校内制定星级志愿者的评比方法,通过将志愿服务时数转化创新学分的方法,通过宣传志愿服务工作突出的大学生榜样的方法等等,大力鼓励学生参加志愿服务,鼓励学生成为注册志愿者。
十九大乡村振兴的提出,吸引了越来越多人的参与到乡村振兴的建设中,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对乡村振兴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高校也大力鼓励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到乡村振兴的建设中,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生志愿者参与乡村振兴的建设人数不断增多。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范围不断扩大
大学生志愿服务助力乡村振兴的范围在日益扩大,大学生志愿服务内容日益丰富,以往大学生到乡村参加的志愿服务类型主要是“三下乡”活动、西部计划和研究生支教等活动,随着乡村振兴的推进,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可以深入到乡村的文物保护和古村落文化的保护的文化建设领域,也可以参与到卫生清洁和污染治理的乡村环境保护领域,还可以参与到乡村产业振兴的技术支持和产品销售的经济建设领域等等,大学生志愿者深入乡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的各个领域,为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贡献着力量。
(三)大学生志愿服务有独特的优势
大学生主要是00后,他们很有青春活力,在志愿服务活动中表现出阳光、朝气、自信和大方,是志愿者队伍中很有生命力的队伍。大学生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往往很容易接受新事物,并且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在乡村参与志愿服务,能为乡村的振兴奉献一份力量,也有助于学生的成长成才。
(四)大学生志愿服务主要集中在寒暑假期间开展
大学生志愿者作为学生,需要完成大学里繁重的学习任务,所以他们通常只有寒假或者暑假的时候才有时间去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同时,在中国很多大学主要坐落在城市,通常离乡村有一定的距离,会受到交通工具、安全和时间的因素影响,大学生很难在非假期的时间参加乡村振兴相关的志愿服务活动,这也是大学生志愿服务主要在寒暑假期间开展的原因。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大学生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动机多样性
大部分学生都是想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帮助他人,锻炼自己的能力的同时也能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能发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这些学生在乡村振兴志愿服务活动中能克服困难,有更强的服务意识,志愿服务对象给予的评价良好。但是,有部分大学生没有深入学习志愿服务的精神,领会其内涵,只是听从学校的建议参加志愿服务活,也有部分大学生只是想更好地参与学校的评价评优活动而选择成为志愿者。如果不是主动想承担社会责任,主动助人的动机,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很难尽心尽责,志愿服务对象也可能得不到满意的服务,容易导致大学生志愿者获得感较低,志愿服务对象的满意度也较低。
(二)志愿服务内容与志愿服务对象的需要不匹配
乡村振興的关键在于乡村产业振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对乡村产业振兴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乡村振兴对科学技术有着很迫切的需求,但是由于大学生志愿者社会经验较少,知识储备还不足,通常不能对乡村振兴提供直接的科学技术支持。大学生志愿者主要提供的志愿服务活动主要是社会调查活动,文娱下乡活动,法制宣传活动,支教活动,参观访问活动和环境保护活动等等,通常是比较基础的志愿服务活动,与农民对科学技术的需求存在不匹配的现象。
乡村振兴需要一个很长时间的建设,很多项目的建设需要很长时间,所以对连续性和持续性较强的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需求比较大。但是,大学生志愿者往往只能在寒暑假的时候投入到当地的乡村振兴活动,有的服务一个星期,两个星期或者一个月不等,第二年的寒暑假不一定还去参加相同的志愿服务活动,连续性和持续性较低,影响了志愿服务活动的成效。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时间的提供与乡村振兴时间需求也存在脱节现象。
(三)大学生志愿服务缺乏统一的统筹协调的部门
各大高校的志愿服务活动主要是由团委负责,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的志愿服务活动主要是通过学校团委的组织或者社会上其他志愿服务组织。在乡村振兴建设过程中,没有统一的部门负责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各个志愿服务组织间的交流往往比较少,甚至出现几个组织的志愿者同时支持其中一个需要人数不多的项目,出现了一些资源不合理分布的现象。没有统一部门的统筹协调,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在招聘志愿者和培训环节都不完善,这也不利于志愿服务活动有效开展。
(四)大学生志愿服务保障机制不完善
志愿服务活动是指不以物质报酬为前提,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奉献个人时间的助人活动。志愿服务提倡的是一种奉献的精神,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大学生志愿者在实际活动中却出现了很多难题。比较突出表现在活动经济保障不到位,比如,需要用到交通工具时没有车费补贴,需要用到一些物品时也没有经费支持,大学生志愿者本来经济基础有限,活动经费的紧张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活动的有效开展。同时,安全保障不到位,大学生志愿者在活动中人身安全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有些组织比较重视的会统一组织购买保险,有些组织甚至没有给大学生购买保险,直接让大学生志愿者投身到活动中去,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安全意识不强,如果一旦在志愿服务活动过程中出现安全事件,大学生志愿者的权益很难得到有效保护。志愿服务活动的保障机制不完善损害大学生志愿者的权益。
(五)大学生志愿服务管理不规范
大学生志愿服务管理的组织多样,没有统一的管理,在志愿服务开展过程中学生的权益没有得到有效保护,降低了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比如大学生寒暑假参加的“三下乡”活动,有些高校认定为志愿服务活动,纳入学生的志愿服务时长统计,参与学校星级志愿者评比等评奖评优活动,大大提高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积极性。但是,也有一些高校把“三下乡”活动认定为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不纳入志愿服务时数统计范畴,不同的标准,往往让学生感受落差,打击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积极性。同时,在志愿服务活动过程中也出现管理不规范的现象,志愿服务时长的统计存在不规范的现象,比如有些志愿者团队采用打卡器记录志愿时长,有些用表格登记,不同方式统计服务时长势必会导致结果存在较大误差,高校间并没有建立统一的志愿者登记体系,大学生志愿服务助力乡村振兴建设并没有规范的平台,不同的评价标准和方式不利于志愿服务活动的有序开展。
(六)大学生生志愿者乡村情怀有待加强
农村以前经济发展比较慢,产业比较少,交通不方便和公共设施不完善,给人留下了贫穷落后的印象。近些年,农村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农村的经济和生活环境也有了很大的改观,但是整体水平还是落后于城市的发展。这导致了一些大学生在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时不愿意去乡村振兴的服务项目,有部分学生即使去了乡村振兴的服务项目,但是遇到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不太如意时,存在一些排斥情绪,不愿意与农民有深入的沟通交流,或者遇到困难时,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乡村振兴战略要求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乡村组织振兴,只要更多的人愿意投身于农村的建设,农村的明天一定更加美好。大学生志愿者对农村认识的不足,出现信心不足,畏难的情绪。如果大学生志愿者能对农村这块土地充满深深的感情,将换发出更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四、乡村振兴背景下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建设路径
(一)弘扬志愿服务精神促使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常态化
志愿服务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因此,各大高校要在教材制定,课程设计和课外活动中要融入志愿服务精神的内涵,让学生认同并主动弘扬志愿服务精神。乡村振兴建设中,需要大量的志愿者,高校可以利用这样的环境,组织学生深入农村,了解农村,投身农村建设,让学生在农村这片美丽的土地上奉献自己的力量,以实际行动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学校志愿服务组织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乡村振兴建设过程中岗位的需要,匹配相对合适的服务岗位,让学生可以跟随组织也可以自行到乡村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让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成为常态化。引导大学生志愿者在参与乡村建设过程,发现农村的美,亲近农民,热爱农村,热爱农业,为农村发展提供后备人才资源。在校园里形成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乐于助人的风气,有利于端正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以服务需求为导向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大学生志愿者在参与乡村振兴志愿服务活动前,应该深入农村,通过实地观察,走访调查,村委座谈和关键人物访谈等方式了解当地建设的需要,全面了解当地建设需要以后,根据自身团队的优势,与志愿服务对象共同制定服务计划,建立服务对象反馈机制和志愿服务活动评价体系,提高服务质量。在服务过程中要关注服务对象的满意度,及时调整不足的地方,志愿服务活动结束后要总结反思活动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为下次志愿服务活动积累经验。
(三)搭建专业平台统筹协调管理志愿服务活动
搭建乡村振兴志愿服务平台,在平台上发布乡村振兴需要志愿者的项目名称,参与活动的内容,参与活动的要求和需要的人数等信息,向社会各界招聘志愿者。而高校志愿者资源丰富,可以在平台注册,并对接相关的项目负责人,对接志愿服务活动事宜,避免因为没有统一管理志愿者的部门导致志愿志愿分布不合理的现象,实现志愿资源优化配置。同时,乡村振兴志愿服务平台的搭建,加强高校间志愿服务团队的交流与合作。还可以通过平台分享志愿服务过程中优秀的案例,促进相互学习,推动志愿服务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四)完善志愿服务保障机制
在志愿服活动中,常常出现志愿志愿者权益的不到有效保障的现象,甚至是活动经费和安全也的不到保障。志愿服务组织除了关注服务项目,也应该保护志愿者自身的权益保护和志愿者的发展。大学生志愿者满怀激情投身乡村振兴建设,应该让学生感受到受到足够的重视,提高大学生志愿者的积极性。在乡村振兴建设中,针对短期服务的志愿者和长期服务志愿者不同的特点,制定不同的激励措施,促使志愿服务运行机制更加健全。
(五)建立志愿服务规范的管理制度
志愿服务管理部门应该制定统一管理制度,对不同志愿服务组织进行指导和监管,统一志愿服务类型的界定,统一志愿服务时数计算的方式方法等等,让大学生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团队参加志愿服。规范的管理有利于吸引大学生志愿者到乡村参加志愿服务活动。
(六)培养学生的乡村情怀
高校要大力宣传国家乡村振兴的战略,认识到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主动承担起为乡村振兴培养人才的任务。学校倡导教师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团队,到兴村支援建设,有了老师的指导与培训,大学生志愿服务队伍更加团结有序。让大学生志愿者在参与乡村振兴建设活动中,更好地认识国情,感受农村的景色优美,了解农民的淳朴,看到农业的勃勃生机,理解农民在社会的发展进程中的重大贡献,也更好地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与担当,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乡村的热愛之情。
五、结语
实施兴村振兴战略是时代的呼唤,是人民的期盼,越来越多人投身到乡村建设。大学生志愿者有高度的社会责热感,有强烈的担当意识,有无私奉献的精神,他们成为支持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大学生志愿者用知识与汗水,让农村成为安家乐业的美丽家园不再是遥远的梦。
参考文献:
[1]蔡晓珊,黄旭欣,王婕.乡村振兴视阈下大学生志愿服务能力提升研究[J].探求,2020(05):80-90.
[2]包懿,黄媛.大学生志愿服务助力乡村振兴建设探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32(20):70-71+78.
[3]李延超.思政视域下大学生志愿服务对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研究[J].教育现代化,2020,7(28):145-148.
基金项目:南宁学院2020年校级科研项目(2020XJ21)。
作者简介:
梁群(1990.12-)女,广西容县人,讲师,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乡村振兴研究,大学生管理工作。
王海(1988.09-)男,广西容县人,高级实验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研究方向:软件工程、高校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