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素芳
摘 要: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社交软件的使用越来越普及,并且成为了家校沟通的重要交流工具。老师和家长的交流已经不局限于原始的电话沟通和家访,通过社交软件聊天对话框,也可以进行很好的交流。在小学德育教育的开展中,各种社交软件也承担着很重要的角色,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家长选择社交软件平台进行沟通与合作,共同担负起育人的光荣使命。并且,家长通过微信公众号也可以了解到学生在学校里的动态以及各项校园信息的发布。
关键词:社交平台;小学德育;应用
前言
社交平台作为学校和家长之间沟通的桥梁,在现代教育中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学校老师利用社交平台这个重要枢纽,在公众号里发布有关德育教育的文章以及学校里开展的德育活动,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的同时也弥补了学校教育的不足,推动德育教育的发展。借助社交平台,家庭与学校维持着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为培养出更优秀的学生共同努力奋斗。
一、创社交平台,搭建桥梁
社交平台的德育教育指的是,通过微信信息的多样化形式,让家长关注校園公众号,并且通过校园公众号推送的德育教育信息,家长能更及时的了解到学校德育教育的发展情况以及具体内容;或者家长和学生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发给校园公众号,社交平台搭建起家校沟通的桥梁,拉近家长与学校之间的距离,促进家校共同做好小学德育教育的开展工作。[1]
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由传统的面对面和书信发展到今天的网络社交,大多的年轻人不再热衷传统的社交方式,更多的是借助社交平台进行交流。小学阶段孩子的父母都是年轻人,新时代的教师要与时俱进抓住年轻人的心理特征,这样才能更好地跟家长沟通,做好家校共育工作。所以说,创建社交平台就是搭建了学校与家长的沟通桥梁。
二、设社交平台,拉近距离
学校中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内容大多为学科知识,德育教育缺少有效沟通。而社交平台恰好可以弥补这一板块的不足,搭建好师生之间沟通的桥梁。通过微信平台,教师可以更好的担负起“立德树人”这个教育的根本任务。[2]
例如,教师可以每周设置一个时间段,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里,把自己在德育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发给教师。教师把全班同学的问题搜集起来,进行分类整理,把遇到同种类型问题的学生集中起来,提供有效解决策略,并做好后续的追踪,保证学生的问题能得到彻底解决。
老师和家长的沟通非常有限,借助社交平台,可以进行很好的交流。比如,老师和家长可以互相添加微信,通过朋友圈来获得更进一步的了解,也方便平时的沟通。教师也可以创建班级的专属群聊,班级里的所有家长都可以在这个微信群中进行交流;教师也可以把一些重要信息设置为群公告,保证每位家长都能接收到;也可以在群里分享班级里的德育活动,学生在学校里的表现都是家长非常期待看到和十分关注的。
三、 建社交平台,争做表率
学生长期在学校里学习,家长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非常少。教师可以创建一个群聊,把班级里的每一位家长都邀请进来。每一次的学习任务都发在群里,让家长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多一些了解,同时家长也能起到检查和督促作用。有些作业的要求比较繁琐,直接把文件发送到群里,某种意义上也是给学生进行减负。家长直接进入群中查看,不仅可以省去很多的麻烦,而且非常高效。
教师建立班级的群聊,学生可以在群里分享日常生活的见闻,教师也可以把优秀学生的事迹发到群里,展示给相关家长及学生,也会激励其他同学争做表率,形成班级的良好班风。老师也可以鼓励同学们参加社区活动,做小小志愿者,然后把活动现场的照片发到群里,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氛围,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3]特别出色的事迹可以展示在校园公众号上,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学生也可以把自己身边的先进事迹分享在班级群里,或者是分享一些好的学习方法,形成互帮互助的良好风气,这本身也是对学生的一种德育教育。
四、借社交平台,多元评价
通过社交平台,学生的作业可以让更多的人看到,评价主体也会更多。教师挑选优秀作业发在班级群里,其他家长也可以进行评价,无形中会增加学生认真做作业的热情。其他师生和家长看到公众号上展示的优秀作业,可以在留言区进行点评,这时的评价主体就会更加多元化。其他家长和同学的赞美,也会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动力。教师可以给被公众号选中的同学设置奖励,合理运用奖励机制也会让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社交平台的建立,更加方便了学校与家长之间的交,流。作为了一种新型的家校沟通桥梁,社交平台能有效提升学校德育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也帮助家长解决了家庭德育中出现的常见问题。家长把遇到的问题发给校园公众号,就会有专业的德育教师跟家长进行沟通,帮助家长排忧解难。因此,社交平台值得应用及推广。
参考文献
[1]丁怡. “微信平台”在小学德育教育中的角色[J]. 科学咨询, 2020(42):1.
[2]胡雪平. 指尖上的“微信”在小学教育教学中的角色[J]. 学周刊:中旬, 2016(9):2.
[3]邝彩云. 基于微信的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施[J]. 试题与研究:高考版, 2021(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