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蓓 王晓燕 王松云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题项目“创新性思维在思政教育中的研究与应用”(2020SJB1252)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沈蓓(1988-),女,汉族,江苏泰州人,硕士,南京中医药大学翰林学院思政讲师,研究方向为学生思政教育;王晓燕(1984-),女,汉族,河南洛阳人,硕士,南京中医药大学翰林学院思政讲师,研究方向为学生思政教育;王松云(1987-),女,汉族,江苏泰州人,硕士,南京中医药大学翰林学院思政讲师,研究方向为学生思政教育。
摘 要:本文从国内外高校思政教育内容的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以及如何培养大学生创新性思维等几个维度展开论述,旨在通过分析当前国内高校思政教育的现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创新意识萌芽于国内高校的思政教育,积极探索高校思政教育的新思路、新模式、新方法。
关键词:创新性思维;大学生;高校思政教育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12.075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还是创新的竞争,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
1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我国的经济已经由高增长阶段进入到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阶段的供给侧需要依靠创新去驱动,而创新最重要的要素是要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是我国最有潜力的创新能力储备人才,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迫在眉睫。
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我国培养人才的要求从专才变成了博才,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更是呼之欲出。高校应当重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这已然成为当下中国社会对高校思政教育的普遍期待,甚至成为许多大学思政教育工作者和顶层管理者的自我要求。近年来,很多国内大学都在争创创新型大学方面做出了一些努力,但收效却甚微,归根结底,是其培养的大学生依然将创新还落于表面和口号上,并没有从本质上深刻了解创新能给自身以及社会带来的价值。
创新时代,要求高校大学生具备鲜明的个性、隐藏的危机意识、强烈的竞争意识、敢于超越权威的向上精神、开放灵活的处世态度、积极的合作意识以及很强的创新能力。针对以上特质,拥有创新性思维是大前提,高校在培养和管理大学生的过程中需对这种思维加以保护和宣传,这才是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必由之路。
2 国内外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发展与现状
近代的欧洲,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应试教育成为唯一通行的教育制,这就导致国外的高校思政教育,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以引导学生往高分数、高学历的路线上前进为主,培养的社会精英也多是在校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而其它素质,如思维习惯、创新能力等则被忽视和淡漠了。后来,欧洲国家的经济逐渐进入到平稳、低速的发展阶段,成绩优异的精英出现了供大于求的现象,素质教育才应运而生。
20世纪60年代开始,新加坡、韩国、日本等国家因人才短缺,也催生出了以成绩为准绳,以考试为媒介,迅速筛选人才的教育机制,高校思政教育顺应当下社会形势,其内容多偏向于引导学生把所有精力都放在读书和学习上,其它教育内容则暂时被搁浅或淡化。当时的调查显示,以日本为代表的东亚国家,高校学生对学习的热情,排在全球第一,这既是高校思政教育的结果,也是当时的社会环境造成的。
到了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70年代,国外的教育专家和经济学者研究发现,应试教育的结果已经到了影响国家发展的地步。这是因为,第一,大学生为了在考试竞争中拔得头筹,导致学业压力过大,从而造成了多种心身疾病;第二,成绩优异的大学生在进入社会后,由于缺乏辩证思維和创新意识,多无法给社会创造额外价值,且由于线性思维带来的局限性还导致了生产效率低下,这也是后来很多大学生面临毕业就失业的原因所在,时代的发展再一次催生出了高校思政教育的变革,即将大学生除学习能力之外其它能力的培养重新提上日程。
如今,很多国外的大学已经将社会需求和大学生的个人能力或研究兴趣紧密结合了起来,并将其作为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依据。而我国的高校在这方面,做得还相对比较保守。
在我国,传统的高校思政教育观念依然占据主导地位。传统的高校思政教育观念认为大学生成绩的高低是度量大学生优秀与否的绝对优势指标,这就造成了很多国内的大学生唯分数论,唯与得分挂钩的知识点论,而忽视了去了解知识背后的原理和研究发现过程,这就导致了教育上的一个显著弊端,即考完就忘的现象,甚至有很多大学生直言不知道大学到底学到了些什么。由于传统思政教育模式的根深蒂固,大学生的思维被固化,大学生的行为也跟着错误思维在发展,比如分数就是一切,于是死记硬背,不去深挖知识背后的原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从而难以适应未来复杂多变的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要求。创新性思维的提出,无疑给了国内高校思政教育和大学生一道曙光,因为创新性思维提倡高校给大学生提供一个宽松、思想自由的环境,以大学生的多元化、标新立异为培养目标,但要注意,多元化与标新立异绝不能与过度自由化、随心所欲画上等号。
除此之外,我国当前的思政教育模式还限制了大学生的活动方式,比如教育场所永远是在限定的教室、办公室等地,老师讲学生听,效果甚微,学生也疲于这样的模式,在心理上产生了极大的排斥,甚至有部分思政教育工作者将思政教育单纯地与工作业绩挂钩,并没有真正从学生的角度思考如何精准地帮助到他们。
3 培养创新性思维需要大学生具备的三个特质
我国高校思政教育的培养优势表现在大学生整体水平较高,但弱点却是突出的人才较少。值得思考的是,我国缺乏具有创新能力人才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具有创新性思维的大学生通常具有哪些特质。
3.1 多方面知识储备量大
创新性思维首先基于知识量的储备,这似乎没有任何争议。但是,对这里知识的界定需要有更深的思考,它不仅包含了单科的知识点和关键点,还包含了其它学科的知识框架、思维方式和具体内容。一个领域的巨人可能是另一个领域的侏儒,但具有多学科知识储备的人即使是侏儒,也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侏儒,强大的基础足够让一个大学生在另一个领域也能看得更远更广,思考得更迅速更全面,将知识连接得更紧密、更细致。
3.2 具备极强的好奇心和丰富的想象力
好奇心和想象力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任何人身上都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大学生无论是在完成任务还是在学习过程中,极强的好奇心和丰富的想象力都可以令其持续不断地产生创意,同时,还能提升其看问题和思考问题的深度与广度。好奇心需要刻意培养,而想象力需要一定的知识储备,它们是建立在大学生以往认知的基础上的,想象力还需要一定的积累,广泛的涉猎和丰富的阅历。引导大学生对事物保持好奇心,寻找事物之间的联系,善于提问,多问为什么,保持学习的心态,然后再通过自己的想象力将知识串联起来,创新性思维便有了初步的模型。
3.3 不急功近利和不盲目跟风的价值取向
大学生在创新实践中,通常会遇到困难。困难是常态,但是如果困难过多、外界利益诱惑又过大,就会出现普遍在困难面前退却的结果。如何能改变这种状况?需要依靠的是坚定的目标,以及随之而来的良好心态。创新本身就是一项高强度、高标准、高要求的活动,无论是从宏观层面,还是从微观细节来看,它都有其独有的要求。大学生在实践创新的时候,需要反复斟酌,保持初心、保持兴趣,在过程中不断凝练、修正、提升目标设定,最终才能实现价值最大化。
4 培养大学生创新性思维措施的几点思考
依据当前人工智能发展的新形势,对于培养高校大学生创新性思维需采取以下措施。
4.1 创造更加宽松的、有利于大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和时间
个性化教育是如今创新时代对培养多元化人才的客观要求,也是高校在学生管理工作中需实施的创新要求。高校应坚持在学生管理和思政教育中运用个性化管理思维,创造更加有利于大学生发展个性的平台,或以课堂讨论、课程论文、小组展示等多种形式带动学生理解知识,并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和创新能力。
4.2 在应试教育中多引入主观题的内容
虽当前国内的应试教育形式暂时不会出现较大变革,但在其内容上,却可以不再以死记硬背的客观題为主,而是多引入主观题,这样既可以鼓励大学生灵活分析问题而非盲目套用背诵字段,又可以从另一方面引导大学生训练自己的多重思维能力。
4.3 坚持问题导向,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马克思说:“问题就是时代的声音。”在对大学生的思政教育中,如果教育工作者没有深入实际发现新问题、新矛盾,而只是就显性的问题就事论事,那就不可能形成新的认识,拿出新的方法,提出好的建议,培养大学生创新性思维也就成了一句空话。同时,思政教育工作者也要鼓励大学生以问题为导向,自行去弄清楚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他们多方面的能力,开拓他们的思路,开阔他们的眼界,从而使创新能力得以提升。
4.4 帮助大学生拆除默认前提和预设
大多数时候,大学生会习惯性走入思维定势,并给问题施加过多的默认前提和预设,拆除这些预设,不被惯性思维束缚是解放大脑、激发创新意识的重要前提。聚光灯效应让大学生只关注到眼前明显的事实,但擅长创新思考的学生则热衷于挖掘隐于暗处的设想。在思政教育中,要多引导学生思考自己接受了哪些预设,并质疑它们,挑战它们,为创造出更多好想法制造土壤。在识别和拆除了惯性思维和预设前提后,一个有效激发创新思维的方法就是头脑风暴。头脑风暴既能让学生的思维充分活跃和涌动,也能在讨论的过程中产生更多新想法。
4.5 助力大学生搭建和积累素材库
激发创新性思维更为重要的是日常的积累,创新和灵感并非无中生有,而是生活中的经验积累,过往的思考、读过的书籍都可以在平时授课或与学生交流时帮其建立灵感素材库,并引导其进行记录和整理归类,比如思考某个创意是如何产生的,与自己当下的情境有无相似之处等,当学生有意识地去观察和参与学习时,会看到更多平常被忽略的内容,提高自身的创新性思维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勤学好思才能拥有一个创新大脑。
大学阶段是青年学生人生“拔节孕穗期”的关键时期,需要高校思政工作者的正确引导和精心栽培,注重大学生的主动参与度,创建大学生自我施展的平台机制,拓展育人方式的渠道,优化思政教育资源,是每一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创新与提升教育方式的重要举措,也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性思维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徐瑾.以创新性思维推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J].农村科学实验,2017,(10).
[2]吴丹青,王倩.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技法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0,(44).
[3]周璐.问题导向教学模式中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研究[J].山西青年,20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