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思贤
摘要:为推进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对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困境作分析,发现民办高校普遍存在课程定位不明确、师资队伍参差不齐、教学内容未满足学生需求,教研结合难推进等困境,规范课程管理、优化师资队伍、重构教学内容、提升教师科研能力等将会是解决问题,推进课程建设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内容重构;教研结合
1.引言
为践行高校立德树人的任务,全国各高校除开设专业课程,还开设了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和身心素质的通识教育课程,其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旨在培养大学生自助与助人能力,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的课程。2021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的发布进一步强调了课程主渠道的作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越来越受重视。有学者提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普遍存在部分领导和学生不重视、课程目标定位不明确,缺乏优秀教师、教学方法具有局限性、课程内容缺乏实践性、课程评价缺乏科学化等困境,并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议[1]。然而,民办高校因其办学理念、管理制度和人才培養目标的不同,遇到的困境及其原因有所不同,结合民办高校实际对困境进行分析,探索出路,对解决实际困境,推进课程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2.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困境
民办高校多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其课程设计更注重实践性,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民办高校生源普遍学习动力不足[2],自我效能感较低;教师资质参差不齐,科研能力有待提升,因此,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遇到一些困境。
2.1课程定位不明确
民办高校多定位为应用型高校,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为主,重专业教育轻通识教育,因此,很多民办高校对通识教育课程并不重视,为了完成文件要求而开设,并未将其与专业课程、人才培养紧密结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未得到领导的重视,课程定位不明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课程的取向不明确。在很长一段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多以问题解决为取向,重点关注学生心理问题和问题学生[3]。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理念的更新,越来越多高校开始重视学生的发展需求,逐渐向发展取向转变。民办高校在理念更新方面相对滞后,加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压力,仍然以问题解决取向为主,但同时要兼顾大多数学生学习心理知识,促进自我成长的需求,因此,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取向处于转变期,在问题取向与发展取向间徘徊,取向未明确。
第二,课程设置不完善。虽然已有文件要求“对新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必修课,大力倡导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选修和辅修课程,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全覆盖”,但仍然有部分民办高校不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仅面向新生开设公共必修课,其余年级均未有相关的选修或辅修课程。
第三,课程目标不明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包含三个层面[4]:一是知识层面,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增强自我保健和心理危机预防意识;二是情感与意志层面,学会自我悦纳、自我调节、自我管理;三是技能层面,通过能力提升,完善心理素质,促进全面发展。然而,许多民办高校在课程考核中,只注重知识层面的考核,未能体现其他层面的目标。
2.2师资队伍参差不齐
师资队伍参差不齐是很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普遍困境,在民办高校尤为凸显。由于民办高校在教师招聘上缺乏优势,引进优质师资较难,教师流动性较大,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难以同时保证数量与质量。随着高考扩招,民办高校的生源越来越充足,授课需求较大,按照师生比1:4000配备的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难以满足全覆盖的授课需求,因此,大部分高校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兼职队伍。师资队伍参差不齐是很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面临的问题,但民办高校在教师的培养上有待加强,因此问题尤为突出。
2.3教学内容未满足学生需求
由于定位不明确,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仍然以教材为主,未能与时俱进,因材施教。随着网络的发展,线上课程的普及,学生获取基本心理健康知识的渠道已较为丰富,单纯的“教教材”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民办高校大学生注重实践,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自我效能感低、专注力和意志力相对较差,宜增加心理体验和行为训练的比重,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自我探索、自我完善。目前,专门面向民办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仍然比较缺乏,因此,教学内容未能满足学生需求。
2.4教研结合难推进
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参差不齐,兼职占比较大,难以组织集体的教研讨论;且兼职教师以辅导员居多,辅导员工作任务繁重,难以专心投入科研,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研结合面临着难推进的困境。
3.民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出路
3.1明确课程定位,规范教学管理,推进课程建设
近年来,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文件已明确指出了方向,民办高校要从领导层面开始重视该课程建设,规范教学管理,推进课程建设,如课程设置、师资队伍的配备、教师成长的平台搭建等等。
首先,要明确课程的取向,虽然大学生的心理不可忽视,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面向的是全体学生,应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出发,明确课程的发展取向,关注大学生心理发展的任务,挖掘大学生的潜能,帮助大学生学会处理与自己,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树立自助与助人意识,掌握自我调适和帮助他人的技能,促进和谐社会心态的形成。
其次,明确课程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在教学中融入思政,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树立自助与助人意识,形成积极向上的心态。
3.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胜任力
要突破师资队伍参差不齐的困境,民办高校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胜任力。组织专兼职教师队伍参加教学技能培训、教学竞赛,以赛促教,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技能。创设科研平台,加强交流合作与指导,有助于提升教师队伍的科研能力,做到以研促教,教研结合。
3.3重构教学内容,优化课程设置
教学要满足学生的需求,教师不能做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要“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因此,要突破教学内容未满足学生需求的困境,教师应参考多本优质教材和国家金课等线上资源,基于学情分析和调查,结合学校特色和时事热点,重构教学内容,务必使教学内容紧贴生活,紧贴时代,紧贴学生需求。
在课程设置上,可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需求,开设选修课程,如《恋爱心理学》、《心理学与生活》、《求职心理调适》等等。
3.4加强科研指导,推进教研结合
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教育专项、德育专项课题已明确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其中,这为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科研能力提供了重要的平台。作为教师,应把握机会,结合教学与工作经验,积极开展科研,做到以研促教,教研结合。学校科研管理部门,可以为教师提供科研能力提升专题培训,组织交流学习,促进教师进步。此外,可以开展跨学科、跨学校的科研合作,构建资源共享、学科交叉的新文科建设格局。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提升學生自助与助人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主渠道。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困境,有赖于一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教学管理部门、科研管理部门和学校领导共同努力,合力突破。目前,已有不少民办高校走在突破困境的路上,其成功经验为其他高校提供了重要的借鉴。通过明确课程定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重构教学内容、加强科研指导,将有助于突破困境,推进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
参考文献:
[1]叶荣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困境与出路[D].安徽工业大学,2014.
[2]林峰,林娜,胡春国.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J].大学,2020(48):61-63.
[3]马永亮,王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现状与展望[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81-83.
[4]李忠艳,雒文虎,胡菊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困境及突破[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1,39(12):145-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