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免疫学与影像学改变分析及与预后相关性研究*

2022-05-14 12:18喻承伟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2年9期
关键词:免疫学影像学肺部

林 燕 喻承伟 贺 燕

江西省萍乡市第二人民医院 337000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具有较强的传染性,主要依靠呼吸道飞沫传播与接触传播,亦可通过消化道与气溶胶传播,所有人群均为易感人群[1]。既往研究表明[2]:新型冠状病毒对人体危害性较大,能通过刺突蛋白与细胞血管紧张素转化酶Ⅱ结合,从而引起呼吸道、心脏及神经系统疾病。由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发病早期临床症状缺乏典型性,再加上疾病具有较长的潜伏期,导致临床诊疗难度较大,严重者将会迅速发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影响患者预后[3-4]。由于临床上对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发病机制尚未阐明,在不同版本诊疗方案中均较为重视肺部影像改变,并以肺CT检查为主,胸部X线检查为辅,并已达成共识[5]。既往研究表明[6-8]:血液学检查、免疫功能检查等实验室检查用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中具有一定的价值,能根据检查结果调整治疗方案,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因此,本研究采取回顾性研究方法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为对象,探讨患者免疫学与影像学改变,并分析其与预后的相关性,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20年1月1日—3月31日本院收治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33例,为了避免影响研究结果,其中合并症有慢阻肺2例,系统性红斑狼疮1例,未纳入研究对象,最终选取30例作为研究对象;男16例,女14例,年龄15~85岁,平均年龄(43.06±4.59)岁;住院天数10~43d,平均住院天数(21.75±4.56)d;临床严重程度:普通型26例,重型1例,轻型3例;合并症:2型糖尿病2例,高血压、冠心病1例,精神分裂症1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硬化,代偿期1例,轻度贫血1例,脂肪肝1例。

1.2 入选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中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断标准;(2)两次荧光RT-PCR检测新型冠状病毒核酸阳性;(3)均能完成免疫、肺CT检测,且患者均可耐受;(4)具有完整的基线及随访资料。排除标准:(1)精神异常、认知功能异常或具有肺部疾病病史者;(2)既往存在免疫功能缺陷性疾病或CT检查质量欠佳;(3)难以排除其他病毒感染、伴有自身免疫系统疾病者。

1.3 方法

1.3.1 治疗及分组方法: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方法治疗,指导患者卧床休息,加强支持治疗,充分保证热量,注意水、电解质平衡,维持体内环境稳定;加强患者生命体征监测;及时给予有效的氧疗措施,并配合抗病毒治疗干预;对于病情危重患者,常规给予高流量氧疗或有创机械通气治疗。根据治疗转阴后是否出现复阳情况将患者分为预后较差组与预后良好组。

1.3.2 检查方法:(1)标本采集。所有患者入院后取空腹血5ml,30min离心,速度3 500rpm,血清分离后,放置在低温下,备用;(2)测定方法。取上述分离的血清标本,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两组CD4+、CD8+及CD4+/CD8+水平,仪器为美国BD Caliur流式细胞仪,配套试剂由BD公司提供;采取免疫比浊法测定IgM、IgG、补体C3、C4,配套试剂由长征公司、万孚公司提供;(3)肺部CT检查。所有患者均常规完成肺部CT检查,分析其影像学改变情况。采用美国GE16排螺旋CT机进行检查,检查前向患者讲解新型冠状病毒的肺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肺CT检查的注意事项等,提高患者检查配合度。取仰卧位姿势,根据患者情况设置相关参数。设定管电压为100kV、电流为50mA,层厚设定为5mm,扫描范围从胸廓入口到两侧肋膈角,将扫描获得的数据、图像传输到专业软件中进行处理,完成相关图像的重建。将最终获得的数据和图像由医院2名影像学医生共同阅片,详细观察患者原始断面图像、多平面充足显示不同的断面图像,最小密度投影显示立体病灶,详细记录病灶的部位、病灶数目、病灶密度及肺段等[9]。(4)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软件对患者免疫学与预后进行相关性分析。

2 结果

2.1 不同预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免疫学指标比较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常规方法治疗,根据治疗转阴后复阳情况及治疗预后进行常规分组,并完成免疫学水平测定,结果表明:30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预后较差5例,占16.7%。预后较差组CD4+及CD4+/CD8+水平均低于预后良好组,CD8+水平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免疫学指标比较

2.2 两组患者免疫球蛋白水平比较 两组患者C3、C4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预后较差组患者IgM、IgG水平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免疫球蛋白水平比较

2.3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患者影像学特点分析 所有患者均完成肺部CT检查,结果表明:26例普通型患者中以肺部磨玻璃影为主,两肺外带可见磨玻璃影高密度影;3例轻型患者中仅见散在的斑片状阴影,其中1病例肺部未见明显影像学改变;1例危重症患者则表现为肺组织弥漫性高密度影,边缘模糊,肺组织部分实变,见图1。

2.4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免疫学与预后的相关性 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预后与C3、C4水平无相关性(P>0.05);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CD4+及CD4+/CD8+水平高,预后较好,呈正相关性(P<0.05);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CD8+、IgM、IgG水平高,预后较差,呈负相关性(P<0.05)。见表3。

表3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免疫学与预后的相关性(r,P)

3 讨论

新型冠状病毒具有包膜、颗粒呈圆形或椭圆形,常为多形性,直径在60~140nm,能与人体黏膜细胞血管紧张素转化酶Ⅱ结合并进入人体内部。因此,新型冠状病毒主要感染人呼吸道,对人具有较强的感染能力。截至2020年3月,数据显示我国确诊病例约有80 303例,且由于病毒传播速度较快已经到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10]。因此,加强新型冠状病患者CT结果:可见肺组织弥漫性高密度影,边缘模糊,肺组织部分实变毒肺炎的防控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积极掌握患者预后的免毒病疫学指标与影像学征象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11]。

a b c

本研究中,预后较差组CD4+及CD4+/CD8+水平均低于预后良好组(P<0.05),CD8+水平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预后较差组患者IgM、IgG水平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从结果看出,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预后较差组患者常伴有机体T淋巴细胞水平降低及紊乱,导致免疫球蛋白水平异常,加剧病情发展。T淋巴细胞是来源于骨髓的多能干细胞,成熟的T淋巴细胞经血液分布在外周免疫器官的胸腺依赖区定居,可经淋巴管、外周血管和组织液等进行再循环,发挥细胞免疫及免疫调节等作用[12]。既往研究表明[13]:T细胞的再循环有助于广泛接触进入人体内的抗原物质,从而增强机体免疫应答,长期保持免疫记忆。但是,对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由于机体病毒的持续复制、增殖,将会损害患者肺部组织及免疫水平,表现为T淋巴细胞水平紊乱,可加剧病情发展。CT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常用的辅助诊断方法,借助影像学检查,能确定病灶的部位、病情严重程度,能评价患者预后[14]。本研究中,26例普通型患者中以肺部磨玻璃影为主,两肺外带可见磨玻璃影高密度影;3例轻型患者中仅见散在的斑片状阴影,其中1例病例肺部未见明显影像学改变;1例危重症患者则表现为肺组织弥漫性高密度影,边缘模糊,肺组织部分实变;从本研究结果看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常伴有典型的CT影像学特点,且不同的疾病严重程度影像学特点存在差异性,可指导临床诊疗。为了进一步分析新型感染冠状病毒肺炎患者预后与免疫及影像特点的关系,本研究中对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CD4+及CD4+/CD8+水平高,预后较好,呈正相关性(P<0.05);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CD8+、IgM、IgG水平高,预后较差,呈负相关性(P<0.05)。说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预后与免疫存在相关性。因此,临床上对于确诊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应加强患者免疫水平测定,配合肺部CT影像学检查,为预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预后及其合理治疗提出建议,从而良好地改善患者的预后状况[15]。

综上所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常伴有免疫学异常,且胸部CT检查影像学改变明显,与患者预后存在相关性,加强患者免疫学、影像学检查可预测患者预后,给合理治疗提出建议,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状况,节约医疗资源,减少治疗花费。当然,由于本研究入组患者有限,尤其是危重型患者例数较少,同时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疫情还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因素,故需对更多病例及数据进行研究分析。

猜你喜欢
免疫学影像学肺部
2022 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专题介绍
《中国免疫学杂志》关于彩图处理的有关说明
星形诺卡菌肺部感染1例并文献复习
观察肺结核合并肺癌的CT影像学特征及诊断价值
盐酸氨溴索在慢阻肺合并肺部感染的临床应用
探讨高分辨率CT在肺部小结节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卵巢甲状腺肿影像学分析1例
中医药院校《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教材分析与创新
拯救营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