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之路:美国社区学院与社会流动

2022-05-14 16:22刘若玢
职业教育研究 2022年4期
关键词:高职教育

摘要:社会流动是社会公平的一项重大议题,关注教育公平、改善教育质量是促进社会流动的重要手段。从意识到“大学的防护线”不可消除,到另辟蹊径走学术和职业复合发展道路,再到设计、开发和运用完备的“三引(3A)”流动性工具,美国社区学院对促进社会流动作出了突出贡献。但是,社区学院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表明,突破大学防护线,促进社会流动的道路并不轻松。基于反思我国高职院校在社会流动中的表现,借鉴美国社区学院择道而行的经验,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和高职院校的改革和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社区学院;社会流动;大学防护线;高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2)04-0090-07

“促进社会流动是教育的一项重要功能”,这在理论上是合乎逻辑的,但现实中,公平的教育能带来社会流动,建立在文化资本基础上的教育无法甚至会阻碍社会流动。由于实际教育活动中掺杂着多种复杂因素,教育始终无法满足所有人对“公平”的需求,但是,作为一项寄托人类未来希望的社会性事业,教育一直致力于“公平”,并在“社会流动”中贡献一己之力。目前,美国社区学院的发展方向也正在于此,在经历了产出危机、面临着社会问责之后,社区学院更加关注社会流动,并将其作为发展目标和评估标准,努力突破外界所拦设的社会流动防线。

一、美国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社区学院的流动性“骗局”

转学教育一度是美国社区学院(初级学院)促进社会流动的主要途径。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社区学院67%的学生主修转学课程,40年代至50年代初,主修转学课程的学生稳定在75%左右,转学率提高到33%。而后,随着美国社会需求的变化,转学项目成功率低等自身问题出现,20世纪70年代初至80年代末,繁荣了半个多世纪的转学教育逐渐衰落,美国社区学院也顺势将其办学定位转型,不再单纯作为大学的附属机构,而着重发展职业教育,满足企业与经济的需要,培养学生做好准备、适应生活、顺利就业,以便在短时间内获得经济成本的最大收益。

然而,如果社区学院职业教育的方向继续发展,那么社区学院有可能会远离高等教育系统。这时的职业教育为社区学院学生提供的是一种终结性教育,这类教育显然比不上转学教育为学生带来的社会流动性。但主修转学课程的人数不断减少,从 1973 年的近43%下降到1980 年的30%,到1985 年则下降到5%~15%;20世纪70年代后的社区学院转学率也是持续走低,曾落至5%;其中转学成功者多为出生于社会地位较高家庭的学生,但即使是成功转学的学生也在大学经常面临着巨大的学业困难。而对于“并没有获知职业领域的真实情况,糊里糊涂转入职业课程”的学生,社区学院提供的各项教育和支持也是低水平的,由此导致较高的辍学率和较低的毕业率。

社区学院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所显现出来的这一系列不足,受到了以卡拉贝尔为代表的冲突主义学派的尖锐抨击。他们似乎认為学生要经历了大学才能实现社会流动,而在社区学院完成的教育则不利于社会流动。当学生不能从社区学院转入大学,就算转学进入了大学,也很难正常取得学士学位时,社区学院便是充当了“大学的防护线”,由此,“两年制的社区学院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实现社会流动”,不过是大学和政府用来“安抚人心”的谎言。这类言论在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较为盛行,是对当时社区学院现实状况的无情揭露和深刻研批。而当“骗局”被拆穿,再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社区学院在上个世纪被指出的一系列不足是否有所改观?“大学的防护线”是否依然坚固?

二、社区学院另辟蹊径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社区学院试图通过振兴和改善转学教育来突破“大学的防护线”,在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下,如建立州层面转学委员会、加强转学政策的宣传与交流、关注课程衔接与学分互认、进行多种形式的追踪评估、提供多方面的支持与服务,社区学院学生转学成功和拿到学士学位的比率都有所提升。美国国家学生信息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2010年秋季社区学院的转学率为31.5%,在入学后六年内获得学士学位的比率为42.2%。”而且,在优质高等教育机构(Selectiv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中,社区学院转学学生学业成功率往往比其他类型的大学生更高。

然而,也应当注意到,美国社区学院的转学教育现状虽有所好转,但一百多年来,全美社区学院转学率居低,难上40%;各州之间的社区学院转学率差距较大;而且少数族裔等社会地位较低的群体在转学教育中仍然相对处于劣势。这表明了“大学的防护线”还未被突破。

实际上,为保证高质量“产品”的培养和产出,以及大学教育资源的有限性,大学必须控制加工数量,并对所有输送进来的“原料”进行严格筛选和把关,故而,这条由大学主导搭建的“防护线”是不可能被突破的。事实上,这条“防护线”也是不可以被突破的,“如果所有的大学和学院都随机挑选学生,那么高水平大学将不复存在”,学术能力不合格学生的大量涌入会摧毁大学的未来,甚至造成教育膨胀,引发学历贬值,带来更严重的教育质量问题。所以,人人都进入大学学习学术课程,将会产生超乎承载的危险,这完全是激进主义者追求教育绝对公平所出现的一种不冷静的、一厢情愿的诉求。

由此,社区学院不得不考虑是否有必要集中主力,突破“大学的防护线”。固然,大学能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教育经历,带来更高的社会经济地位和更大的社会流动,但这条通道无疑过窄,并且即使进入了大学,也不过是刚完成一次教育内部的校际纵向流动,而随着美国大学本科教育危机的出现,如2010年秋季入读大学的全日制本科生仅有59.8%在六年内获得学士学位,与社区学院学生转学后六年内获得学士学位的比率相差不大,进入大学也不再意味着能实现更大的社会流动,社区学院和四年制本科教育本身的质量才是影响学生转学以及能否带来回报的关键。或许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在社区学院和四年制大学间出现越来越多的逆向转学。要完成社会流动,绝不是仅靠“公平”的教育就能完成的。可见,长远来看,社区学院能否以及如何突破“大学的防护线”似乎也没那么重要,而更重要的是要提高教育质量,突破“社会的防护线”,直接为学生带来社会流动,这其实也是社区学院一直想要作为一个不依附大学而独立存在和发挥作用的高等教育机构的意旨所在。

正如科恩指出,“如果某类学院的使命只是让大部分学生获得学士学位,那么社区学院的出现将不过是一种失败”,而“只要社区学院能保证其良好的教育质量,这种社区学院滑向高等教育边缘位置的趋向是可以避免的”。所以,人们不必要求社区学院过度费力寻求突破“大学的防护线”,争做大学的附属,高等教育需要尊重学生发展的多样性,真正的教育公平是为学生提供可自由选择的多种机会。社区学院应注重提高自身的教育质量,既要为学生提供尽可能成功的转学教育,也要为学生提供优质高水平的职业教育,“提供给所有人,不分性别、种族、肤色、宗教、地理区域、经济状况,学术和职业一体化的教育”,以带来更充足的社会流动。

三、社区学院的流动性工具

为促进教育起点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提高学生的入学率、课业完成率和升学率、就业率,带来更充足的社会流动,社区学院围绕着学生从入学到完成的受教育过程,设计、开发和运用了一系列工具,持续关注和支持学生的学术、职业发展。这些工具可总结为三“引”工具(3A Tools),即引入工具(Access Tools)、引领工具(Assist Tools)、引出工具(Achieve Tools)。

(一)引入工具

1.开放入学工具

美国社区学院的教育理念是为每一个有可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提供公平、公开的入学和学习机会。始于1901年的美国社区学院(初级学院)最初是在“作为大学的‘减压阀’与‘过滤器’”的设计意图下诞生的,但机缘巧合下,它的产生和发展无疑担负起了本应由大学来承担的“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高等教育需求”责任,推动了美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普及化进程,在一定程度上也完善了教育的公平体系,使更多由于学费、学制、能力等各種原因而被大学“拒之门外”的人能够进入社区学院,提升自己的教育经历,获得更高的社会经济地位(Socioeconomic Status,SES),增加了进行和实现社会流动的可能性。

美国各州各县的社区学院对社会各级各类群体入学保持开放,具有性别、族裔、年龄等社会构成多元的学生群体。随着群众高等教育需求的广泛增长,社区学院容纳了越来越多非传统的18~21岁高中毕业的学生,如25岁以上学生、怀孕和育儿学生、退伍学生、残障学生、双重入学生①、逆向转学的大学生和学位后逆向转学的学生②。

2.困难帮扶工具

美国社区学院立足于为所有愿意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提供入学就读的机会。为帮助越来越多的有生活或学习困难的群体顺利入学,社区学院提供了资费和学业上的多种扶助,并发展了灵活、宽松的注册入学和就读方式。

美国社区学院多为公立,经费主要来源于州政府和当地政府,因此学生所需交纳的学费较低,约为四年制大学学费的三分之一,并且从学生入学到毕业,有来自联邦和州政府、私人机构、社区学院完善的资助和奖金体系。而即便是在新自由主义的冲击下,面临着财政危机和生源危机,社区学院不得不通过提高学费来维持资金收入,也没有在近年来的入学率下降趋势中产生过多影响,反而还在2015年推出的《学院承诺法案》(America's College Promise Act of 2015)影响下,开展着“免费入学” (Free College) 运动,进一步扩大奖助学金体系,吸引更多生源。大学承诺计划已在多个州推出,其中田纳西州是全美第一个社区学院免费入学的州,但目前的资助体系还不能覆盖学生每年全部的学费,不过在计划实施第一年,社区学院首次入学(刚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人数显著增加(增长28%),表明田纳西州承诺计划对该州首次入学率有一定影响。

除了资费帮扶,社区学院还通过积极的招生宣传,可随时就近入学,低门槛、多途径、简便的入学注册制度,非全或全日制的可选就读形式,两年到六年不等的弹性学制,多种教育项目或培训科目类型选择等,适应各类群体的多样需求,引入了更多有意愿接受中学后教育的学生。

(二)引领工具

入学后,社区学院将通过预科教育、灵活的专业二次选择制度、提供个性辅导等项目工具,为学生制定并引领其完成个性化成长路径,关注教育过程中的公平;并不断改革和完善学术和职业类型的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关注教育过程中的质量,帮助每位学生尽可能获得学业成功,实现社会流动。而不至于在“并没有获知职业领域的真实情况,而糊里糊涂转入职业课程”后,继续“糊涂”下去,成为在不知不觉中被“冷却”掉的人。

1.项目引领工具

近年来,在全美社区学院中较受欢迎的项目工具是比尔和梅林达·盖茨基金会(Bill&Melinda Gates Foundation)资助下,美国社区学院协会(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ommunity Colleges,AACC)于2015年发起的一项全国性项目,即指导路径项目(Guided Pathways)。两年来,该项目已在全美超过40个州的三百多所社区学院和大学中实施,形成了一股“指导路径运动”,并在取得阶段性成效后,于2017年末进一步推展第二阶段的指导路径项目(Pathways 2.0)。社区学院极力引进该项目,旨在提升社区学院的综合能力,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全程、全方位、结构化的学术和职业路径指导,并倾向为非传统学生、少数族裔学生等边缘群体尽可能提供最完善的帮助和学业支持。研究表明,实施“引导路径”项目后,学生在第一学年数学、英语课程的通过率和两年内全日制学生的毕业率上均有所增长。

除参与全美项目外,各地区社区学院在本州政府行政和立法机构和民间组织以及社区学院内部的领导层的关注、支持下,设计和实施了多个引领学生发展的计划和项目。比如为学生提供嵌入式辅导的导师项目(Mentorship Program);帮助学生获取和了解更多完成学业的机会、途径等信息,并提醒他们完成相应要求的早预警项目(Early Alert Program);针对包括低收入家庭学生、单身父母、残疾学生、寄养青少年、退伍军人等在内的未得到充分服务的大一学生的第一年经验试点项目(First-Year Experience Pilot Program,FYEp)。各州、县的社区学院无不在通过这些项目更全面、更细致地提高本学院的教育公平和质量。

2.课程引领工具

美国社区学院既包括学术性大学学士学位前两年的课程,也包括了各种类型的职业训练和继续教育的课程。通过设置灵活、实用、多样的课程,并不断改革、创新课程模式,社区学院给予学生高水平、高质量的学术和职业教育。当社区学院的职业教育一度被批评过于局限,而转学教育则因不利于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而遭诟病时,在联邦立法的推动下,美国学术和职业课程融合的教学改革开始在社区学院开展。改革將学术发展、职业技能、工作准备、“基于问题的学习”等内容要素聚集到课程中,改善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成效,提高了学生社会流动的多种可能。社区学院还通过与四年制大学、地区产业的互动合作,适时改革学术性和职业性的课程体系,融创出了通识教育、产学合作教育、现代学徒制、创业培训等多种课程模式,且实际情况也证明了社区学院的广泛合作能为学生带来更大的成功。

(三)引出工具

美国社区学院接纳了大量有意愿接受中等后教育的学生,但正如美国联邦教育部前副部长玛莎·坎特(Martha Kanter)所说,“我们需要的不仅是让学生进入这个系统,更重要的是要获得教育认证,顺利毕业。”在完成规定的学习年限后,社区学院将为学生提供灵活的毕业出口,尽力帮助他们取得转学和职业上的成功,以促进学生的社会流动。

1.“羊皮纸”工具

社区学院除颁发毕业证外,还能授予满足一定条件的学生相应的副学士学位证书、学士学位证书或职业技能资格证书。毕业证书证明了学生的学习经历,而学位证和资格证则体现了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层次。学生在获得副学士学位证后,可以转入社区学院的三年级学士课程或者四年制大学继续深造,进一步获得学士学位证,也可立即就业;学生在获得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后,则可以进入相应的岗位工作。

马克特等人于2018年的研究显示,学位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对职业教育学生的“羊皮纸效应”是客观存在的,相比只有高中教育经历的同龄人,社区学院学生更有可能就业,且就业者的收入要高出约21%,而获得副学士学位(AAdegree)的人则多赚大约40%,那些获得副学士学位的比在社区大学注册但没有完成学分或很少学分的同龄人的收入多10%~50%。除了受经济收入方面的影响,徐迪和特瑞穆博的研究表明,学位证和职业资格证还会带来职场竞争力和就业机会的提升,并且这些影响对女性更为显著和有效。

由此证明,学位证书的确是一项积极性工具。美国社区学院学位授予制度的完善不仅打通了高职教育通往大学本科教育的升级通道,满足了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满足了学生获取高学历的愿望,更有效地提升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层次和办学质量,在培养学生操作技能的同时,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等方面的培养,整体提高了毕业生综合素质,更能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从而带来更大的社会流动。与此同时,社区学院也在不断完善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制度,例如,2015年美国教育部职业技术与成人教育司发起的“可叠加证书制度”,学生通过自身努力,可在某一领域不断地获得更高一级的技能证书,且不同证书还可以转化成其获得副学士学位所需的学分,即是将证书教育嵌入学历教育,既满足了企业和市场的需求,也为个人搭建起了向上升级的流动阶梯。

2.双向通渠工具

一直以来,社区学院不断加强和四年制大学、产业的合作,为学生的未来转学或职业发展打通纵向和横向的流动渠道。一方面,社区学院会和一些四年制大学进行合作项目,包括签订转学协议,每年固定输送一定名额的转学生。比如2018年,加州社区学院与加州大学签订了“强化学生转学”(Enhancing Student Transfer) 协约,即只要加州社区学院学生完成 “加州大学转学路径” (UC Transfer Pathways) 课程,绩点达到一定要求,就能保证被加州大学录取,而无须过度担忧名额有限的问题。该备忘录对于社会经济地位处于劣势、学术准备不足的学生而言,为他们铺平了高等教育通道,提供了接受更高层次的本科教育直至研究生教育的机会,更有益于边缘群体的社会流动。另一方面,社区学院密切和公司产业,尤其是本地区公司产业的合作,在联合培养职业技术人才的同时,输送合适的毕业生就业。以佛罗里达州的希尔斯波路社区学院(Hillsborough Community College)为例,该学院锁定那些具有就业增长潜力并且在地方就业市场上有较大人力需求的产业领域,和这些领域的雇主商谈,达成产学合作意向,公司人力资源管理部的专业技术人员与学校的教师协作,根据雇主要求设计培养方案,并把工作要求与学位及证书的获得条件相匹配。随着公司就业机会的出现,公司职业中心员工与教员合作,确定潜在的求职者,或将工作资格与职业中心数据库中的在校学生和校友相匹配。使用雇主定义的标准对候选人进行筛选后,为他们提供一系列软技能研讨会,协助他们创建简历和准备面试,然后安排与潜在雇主进行现场面试。这为社区学院解决了毕业问题,学生也能够从中获得当下复杂而充满活力的劳动力市场所需要的高技能要求,在职业发展中获得成功。

然而,将学生引出学院并不是教育目的,引出的目的是为入学学生提供向上流动的途径。引出工具的最后运用并不意味着流动性工具设计开发的终结。当学生在社区学院完成最后一环节后,社区学院会通过自身或者政府、美国社区学院协会及其他的地区性社区学院组织,对引出去的学生进行跟踪调查。一是为了给予学生更长远、更充足的支持,尽可能地帮助他们解决毕业后在就学或就业上遇到的难题;二是能够根据校友或是接收毕业生的雇主和大学所提供的反馈,进一步改进和修正课程教学,提高下届学生的培养质量。

四、对我国高职院校的反思与借鉴

(一)分析我国教育在社会流动中的表现

充足的社会流动对社会各系统、各领域良性循环的重要性不言自明,而发展教育是促进社会流动的一项重要手段。2020年,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公布的《2020年全球社会流动报告》中的数据证明,近年来我国普及教育工作已取得一定成就,但是在关注教育质量和公平上,还需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行动。

改善和提高教育质量和公平是一项涉及全社会的复杂系统工程,作为教育系统中的一环,高职院校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我国高职院校主要是为学生提供职业教育及训练,帮助学生“好就业”,但“好就业”的岗位缺乏“专属性”的职业地位和向上社会流动的机会及空间,已经毕业的高职学生难以通过高职教育从社会下层进入社会中上层。高职院校学生往往会通过专升本、自考、考研等途径提升学历,以求取社会流动的更大可能性。并且有些地方政府把高职院校专升本率作为评估学校发展的重要指标,社会把高职院校专升本率作为择校的重要参考,高职院校也更愿意鼓励学生“专升本”,并将其作为一项重要的办学内容,不断强化高等数学、英语等应试课程。然而,高职院校这种逐“高”轻“职”、逐末舍本的做法,显然是不可取的。高职院校的创设定位是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且实际上高职院校学生专升本面临着多方面的困难,成功率极低。所以,我国高职院校应更加关注如何通过完善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和公平体系,促进社会流动。

(二)我国高职院校促进社会流动的改进措施

我国高职院校促进社会流动的两大手段是为学生提供技术技能培养和升学助力。然而,通过技术技能培养,促进学生社会流动,首先面临的困境是社会流行着“学力不如学历”的观念,认为技术人才不如学术人才,高职院校不如本科院校,专科毕业不如本科毕业,长此以往,在高等教育迈入普及化阶段,以及高职院校扩招之际,将极大地限制高职教育对社会流动的作用。故而,要强化高职院校通过技能培养促进社会流动的功能,必须先要破除这一偏见。除了向社会宣传、普及“技术人才和学术人才地位平等,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同等重要”的观念,更重要的是要祛除造成这一观念出现和固化的源头。一直以来,政府、学校等方面都将高职教育放置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相对较低的地位和层次,“先建设一流大学,再发展特色高职”,在这种先大学后高职的排位导向下,民众普遍认为“考不上大学才去读高职”“读专科不如去打工”等。因此,我们迫切需要在科学、合理的体系引领和制度保障下,摆正高等职业教育和高等学术教育、高职院校和大学的位置,转变人们对高职教育和高职院校的偏见,发挥高职教育促进社会流动的正向功能。

一个科学、合理的高等教育体系,是指形成相互平行、协调的高等学术教育体系和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只有在不分优劣的体系引领下,才有可能纠正歧视和吹捧的偏差。建立一个独立且强大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并以此带来规模巨大的社会流动,需要高职院校、政府、企业、大学和高中等其他层次教育机构在设计、开发、运用流动性工具的各个阶段共同协作。在引入过程中,政府要鼓励家庭和学生选择填报高职院校,接受职业教育,高职院校也要增强自身吸引力,打出品牌和特色,以及在招收常规的学生群体外,关注弱势群体,弥补大学教育的遗漏,探索面向辍学者、残疾人等缺乏选择机会与培训机会的群体,授予其高等教育所蕴藏的流动性财富;在引领过程中,政府要关注高职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条件,加大设施、师资、资金、课程、教学等方面的支持,高职院校要加强内涵建设,不断提高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形成特色与优势,培养人才的不可替代性,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引出过程中,除了关注高职院校专升本、考研等单方面的转学率,要联合大学构建起中等、专科、本科和研究生层次齐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改变高职教育是职业道路“终结教育”的定位,并且着手为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建立一个独立于高等学术教育体系的科学、合理、多层次的学位授予制度,逐步改变高职单一实施专科层次教育的局面,满足学生进一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此外,在高职学生就业方面,需要构建中国职业教育资格证的框架体系,建立统一的职业资格证书评价体系以及职业证书和毕业文凭之间的互换机制,完善相配套的行业门槛准入制度,并严格检查与执行,改变“多证在手”但含金量低的现状,凸显高职毕业生的就业优势和职业地位。对每位毕业生,高职院校不仅仅是统计当年的毕业情况,更要细致、持续地关注其去向和长期发展,并将校友关于母校对其社会流动助力情况的反馈纳入到高职院校的自我质量评估中,以持续改进高职院校的社会流动机制。

注释:

①双重入学生是通过“双重入学”项目(Dual Enrollment)进入社区学院的学生,允许学生在就读高中的同时,在当地学习机构(多为社区学院)学习一部分大学课程,所取得的学分可用于获取高中文凭和大学文凭。

②逆向转学的大学生包括“暂时性逆向转学学生” ,即就读四年制学校后,为完成学业临时转学到两年制学院的大学生和“暑期大学生” ,即利用暑期就读两年制学院以获得转给四年制学院学分的大学生;学位后逆向转学的学生指就读四年制学院后已获得学士学位或其他高级学位的学生,为谋求个人发展或职业发展,参加社区学院的课程学习,更新职业知识或重新开始新职业。

参考文献:

[1]万秀兰.美国社区学院的转学教育[J].比较教育研究,2004 (3):77.

[2]孫曼丽,周志群.美国社区学院“转学教育”的历史变革[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122-127.

[3]彭振宇.美国社区学院通识教育特色及其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12(16):83-88.

[4][15]PINCUS F L. The False Promise of Community College: Class Conflict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J].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1980(6): 356.

[5]康绍芳.社区学院:大学的中转站还是防护线[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3):67-72.

[6]李政云,詹丹.近三十年来美国州层面转学系统建设及其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2015(4):97-102,109.

[7]SHAPIRO D, DUNDAR A, HUIE F, et al. Tracking Transfer: New Measures of Institutional and State Effectiveness in Helping Community College Students Attain Bachelor’s Degrees[M]. Herndon: National Student Clearinghouse Research Center, 2017: 9.

[8]North Carolina Community College System. 2019 Equity Report: Identifying Access and Academic Progress Gaps in the North Carolina Community College System[R]. North Carolina Community College System, 2019.

[9]COHEN A M. The Case for the Community College[J].American Journal of Education, 1990(4): 439.

[10]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 Graduation Rate from First Institution Attended for First-time, Full-time Bachelor’s Degree Seeking Students at 4-year Postsecondary Institutions, by Race / Ethnicity, Time to Completion, Sex, Control of Institution, and Acceptance Rate: Selected Cohort Entry Years, 1996 Through 2010[EB/OL].(2017-09)[2021-01-20]. https://nces.ed.gov/programs/digest/d17/tables/dt17-326.10.asp? current=yes.

[11]HILMER M J. Human Capital Attainment, University Quality, and Entry-Level Wages for College Transfer Students[J]. Southern Economic Journal, 2002(2): 457-469.

[12]COHEN A M, BRAWER F B. The American Community College(second edition)[M].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Publishers, 1989: 385.

[13]劉隽颖.新自由主义冲击下美国社区学院的组织变革[J].比较教育研究,2019(7):29-35.

[14]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ommunity Colleges. Community College Enrollment Crisis? Historical Trends in Community College Enrollment[R].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ommunity Colleges, 2019.

[16]李政,徐国庆.指导路径项目:美国社区学院的深度变革之举[J].外国教育研究,2019(6):17-29.

[17]JENKINS D, LAHR H, FINK J, et al, Columbia University CCRC. What We Are Learning about Guided Pathways. Part 1: A Reform Moves from Theory to Practice[R]. Community College Research Center,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2018.

[18]NAVARETTE L, COOPER D, HOWE M, et al. Community College League of California, Research and Planning Group for California Community Colleges (RP Group). Elevating Equity for Social Mobility: Examples of Equity-Focused Practices and Partnership[J]. Community College League of California, 2017.

[19]陈晶晶,陈龙根.学术性与职业性融合——美国社区学院课程模式改革的新趋势[J].比较教育研究,2012(1):50-54.

[20]ROBERTSON T C. Access to Success: Truman, Obama, andthe Evolution of Presidential Agendas for Community Colleges[J]. Pro Quest LLC, 2011: 122.

[21]MARCOTTE DE. The Returns to Education at Community Colleges: New Evidence from the Education Longitudinal Survey[J]. Education Finance and Policy. 2019(4): 523-547.

[22]XU D, TRIMBLE M. What about Certificates? Evidence on the Labor Market Returns to Nondegree Community College Awards in Two States[J]. Educational Evaluation and Policy Analysis, 2016(2): 272-292.

[23]劉松颖.美国高职教育学位制度特色聚焦[J].教育与职业,2013(22):102-103.

[24]ATWATER K. Workforce Partnerships a Win for All[J]. Community College Journal, 2014(3): 6.

[25]张瑶祥.高职院校“好就业、难招生”现象分析——基于社会分层视角[J].教育研究,2013(5):90-95.

[26]朱芝洲,蔡文兰,李静.类型教育视角下高职院校的“学术漂移”及治理——基于组织同形理论视角[J].职教论坛,2019(7):6-11.

[27]唐智彬,石伟平.国际比较视野中的职业教育吸引力问题[J].教育科学,2009(6):62-67.

(责任编辑:刘东菊)

The Road to Break the Line: American Community Colleges and Social Mobility

LIU Ruo-bin

(Xiamen University, Xiamen Fujian 361005, China)

Abstract: Social mobility is a major issue of social equity, and attention to educational equity and quality improvement is an important means of promoting social mobility. From realizing that the "university's line of protection" cannot be eliminated, to taking a different path by combining academic and vocational development, to designing, developing and applying a complete "3A" mobility tool, American community colleges have made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s to promoting social mobility. The U.S. community colleges have made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s to promoting social mobility. However,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community colleges for more than 100 years shows that it is not an easy road to break through the university protection line and promote social mobility. Finally, based on reflecting on the performance of China'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social mobility and drawing on the experience of American community colleges in choosing their own path, suggestions are made for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China'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Key words: community college; social mobility; university protection line;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作者简介:刘若玢(1997—),女,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国防教育学、高等教育学。

猜你喜欢
高职教育
基于供给侧改革理念的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策略研究
新视角下的高职酒店职业英语听说教学模式改革探讨
高职软件技术实训考核评价标准构建
高职院校新开设无人机专业的探讨
“营改增”对高职会计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