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网络语言在新闻报道中的“度”

2022-05-14 13:45:17吴芳芳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22年5期
关键词:网络语言新闻报道

吴芳芳

【摘要】进入21世纪,网络语言作为一种具有独特的亲和力和趣味性的“在线”交流语言,不仅在网上备受青睐、迅速传播,而且也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党和人民传播者的新闻媒体,面对来势汹汹、势不可挡、良莠不齐的网络语言,在新闻报道时应当秉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审慎态度,做到合情合理合规运用,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使新闻报道更具时代特征。

【关键词】网络语言;新闻报道;审慎态度

中图分类号:TN9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2.05.044

在新闻报道中,如果合理运用网络语言,易引起受众共鸣,增强亲和力和感染力。但若一味追求眼球效应,在新闻报道中使用低俗媚俗的网络语言,则会损害新闻传播的真实性、公正性和客观性。本文旨在探讨在新闻报道中,如何与时俱进、恰如其分地使用网络语言,增强文章的可读性、趣味性,同时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1. 网络语言概述

1.1 网络语言的含义

网络语言是指从网络中产生或应用于网络交流的一种语言,包括中英文字母、标点、符号、拼音、图标(图片)和文字等多种组合。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文字和符号,网络语言是网民们为了提高线上交流的效率或是达到诙谐、逗乐、个性等目的而创造的一种特定语言,它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不受地域和年龄影响,存在真假难分的现象。随着科技进步、互联网技术革新,这种语言形式因为反映某种现实,生动形象地体现了网民们当时的心情,发展迅速,大受青睐,被广泛运用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之中。

1.2 网络语言的分类

在新闻写作中,合理运用网络语言来进行表达与交流,才能更好地占领主阵地、掌握话语权。这就需要对网络语言有清晰明确的认知。大体上,网络语言的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谐音型:主要包括数字谐音、汉语谐音、混合谐音等。数字谐音指利用一串阿拉伯数字的读音和某些汉字读音相似,实现表达汉语意义与功能的作用,如1314(一生一世)、520(我爱你)、7456(气死我了);汉语谐音是指利用语音或方言同普通话相近的字、词,达到或幽默或亲切的表达效果,如稀饭(喜欢)、亿点点(一点点)、酱紫(这样子);混合谐音包括汉语谐音外语、外语谐音汉语、数字与英文组合谐音三种情形,如砍柴(can't)、粉丝(fans)、小P孩(小孩、年轻人)。

符号型:指利用特殊符号组合形成有趣的人物表情,表达说话者的想法。比如“^_^”(微笑)、“D”(张嘴大笑)、“Zzzz……”(打呼噜)。

语句型:一些社会热点会催生出一些新的网络句式,如“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该句出自一档综艺节目,而“我可能是喝了假酒”则来自于电竞圈,“XXX,我们走”最初来源于英雄联盟主播PDD的“皮皮猪,我们走”,类似的还有“元芳,你怎么看”“先定一个小目标比方说我先挣它一个亿”“我去输液了,输什么液,想你的夜”等等,这些网络句式在走红的同时,其使用范围及内涵也在不断变化。

从网络语言的分类中可以看出,“网络语言不仅是语言上表意、表音或表象的一种简单替换,它还表达了网民对自身、对社会、对时代的一种态度”。任何词语之所以存在,是因其特定的含义和色彩,具有不可替代性。一些新兴的网络新词,在传统汉语缺少能准确表达其含义的对应词汇,这时候适时吸纳部分网络语言成为新词,可以丰富新闻的语言表达,提高新闻用语的准确性,提升新闻传播的影响力,更好地占领主阵地、掌握话语权。

2. 网络语言在新闻报道中的积极意义

2.1 有利于增强新闻的时宜性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語言因其通俗易懂、生动形象、诙谐幽默、形式丰富等信息传播特点,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在新闻报道中吸收和借鉴网络语言,不仅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受众对于信息的需求。合理规范运用网络语言,深入剖析时事新闻,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体现新闻报道的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鲜明时代特征;可以增强新闻语言表达的丰富性、多元化,使受众更加清晰直观地捕捉新闻事实,有利于新闻报道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2.2 有利于增强新闻的传播力

作为一种新兴文化,“网络语言”逐渐成为我国主流文学形式之一,并且诞生了“网络语言学”这门崭新的语言学科,可见网络语言受到的关注度和重视度与日俱增。与此同时,互联网的普及以及智能手机的出现,让“移动优先”成为新闻传播的主阵地,网络语言在新闻报道中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在新闻报道中合理运用网络语言,可以生动形象表达某种含义,帮助受众迅速对某一话题产生兴趣或快速理解一些概念性问题,契合新时代媒体传播准确、简约的需求,满足受众社交生活的需要。

2.3 有利于拉近与受众的距离

在新闻报道中使用网络语言,更容易让受众产生共鸣,提高大家对新闻的认可度,同时也有助于受众更好理解文章所想表达的意思。比如,“高淳发布”在报道中运用“五年,我们的小确幸,农村幼儿园大变样”“给力!又一名校来高淳合作办学”“谨慎驾驶,小心扣分,且行且珍惜”等网络词汇,既可以打破传统新闻媒体的严肃性,让受众迅速理解要表达的意思,又满足了受众追求个性化的社会心理,拉近与受众之间的心理距离,激发受众的阅读兴趣,增强新闻报道的社会影响力。

3. 网络语言在新闻报道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在新闻报道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网络语言的滥用。由于网络上存在一些随意性、不规范性、泛娱乐化、低俗性等用语,如果媒体不加区分便随意使用,这将会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辨别力以及判断力。因此,我们需要妥善的把握网络语言运用的“度”,使其符合新闻传播的规范,写出符合主流价值观的好报道。

3.1 避免戏谑读不懂

为了追求特定的表达效果,如今流行的网络语言中涌现了许多谐音新词,这些新词往往带有戏谑性,例如“有木有”(有没有)、“歪果仁”(外国人)、“蒜你狠”(算你狠)、“蓝瘦香菇”(难受想哭)、“大虾”(大侠)、“我好方”(我好慌)、“童鞋”(同学)等,新闻报道时如果不加选择、照单全收,不顾汉字的表意功能,容易造成语音和语义混乱,给青少年、老年人等群体带来一定的阅读障碍。同时,也不利于汉语的规范发展与传承,不利于青少年的传统文化学习和正确价值观的塑造,有损媒体的教育和引导功能。新闻媒体肩负引导社会、影响舆论、弘扬正气、凝聚人心等功能,应秉承对受众负责的态度,多使用一些积极向上的网络词汇,传播正能量,体现人文关怀,反映时代精神。而那些戏谑难懂、传播负能量甚至恶俗不堪的网络流行语,应该不遗余力坚决摒弃。

3.2 避免套用无新意

在一些热门事件之后,网友们会迅速总结相应的语言形式,并把这种仿句运用到各行各业中。而为了蹭热点赚流量,越来越多的媒体争相模仿,开始造句,有的形式大于内容,有的甚至强行关联。如“奇葩作业遭家长吐槽:臣妾做不到呀”、“加班虽易,加薪不易,且行且珍惜”、“宝,今天做核酸了。什么酸?得不到你的心酸”等等这些“甄嬛体”、“马伊琍体”、“聪言聪语”等语句充斥在新闻报道中。一味求新求异套用这些滥俗的句式,不仅毫无新意,也会影响新闻语言的准确性,使新闻报道陷入硬蹭热点的尴尬之境,频繁重复使用雷同句式也会让受众感到审美疲劳。所以,新闻报道在追求个性创新的同时,也要坚持不惟上、不惟钱、只惟实,力求文章符合文体规范、主流价值观的,展现新时代媒体人的活力与担当。

4. 如何规范网络语言在新闻报道中的运用

当下,在新闻报道过程中,面临着是否运用、如何运用网络语言的境地,对于那些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网络语言,约定俗成后我们在新闻报道中可以放心使用,而无法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的网络语言,昙花一现后就快速被抛弃则要谨慎对待。规范新闻报道中网络语言的运用,是时代所需、人民所需、媒体所需,必须多管齐下,通过全社会共同努力,达到净化网络空间、引导舆论宣传的作用。

4.1 制定规范标准,不同类型媒体报道区别对待

众所周知,报纸、广播、电视、周刊等传统媒体,以及利用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的新媒体,在语言文字的使用上有着不同的特性、不同的规律。网络语言具有随意性、不稳定性,在新闻报道中运用到不同的媒体上,必须符合相应的媒体特点,合理选择、杜绝滥用。报纸主要是书面语,侧重报道的广度和深度,应从“耐看”的角度把握其语言是否端庄文雅、赏心悦目;广播属于口语,主要是对有声语言的把握,应从“耐听”的角度判断其语言是否顺耳动听、活泼生动;电视则是从“视听”的角度来进行报道,应从画面與语言的协调性来衡量其语言是否符合受众观看需要。因此,针对不同的媒体,需要制定不同的标准。

4.2 强化培训学习,提高新闻从业者的职业素养

由于某些新闻从业者缺乏社会责任感,唯利是图,虚假新闻和有偿性新闻时而出现,不仅挑战了媒体和政府的公信力,也会在社会上引起一定的认知混乱和恐慌。“真实、简练、准确、新鲜”是新闻报道的本质要求,面对泛滥的网络语言,应当加强对新闻从业者的培训,通过理论学习、采访实践等多种形式,提升新闻从业者坚定理想信念,增强责任意识,不唯流量求质量,不盲目跟风、生搬硬套,在新闻报道中当好第一“把关人”,认真甄选网络语言,使用那些符合主流价值、被受众所熟知和使用、遵循汉语美学功能的词汇和语句,维护传统语言的纯洁性和规范性,获得较好的新闻传播效果。

4.3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受众的辨别力和筛选力

面对纷繁复杂、鱼目混珠的网络用语,要规范网民行为,加强网民素质教育工作,帮助网民提高品味,不进行低俗恶意暴力等网络语言创作,在线上线下交流时做到有礼有度,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同时,受众也应该加强自身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存,不断提高辨别力与筛选力,有选择、批判性地接收新闻语言,增强对低俗消极等网络用语的免疫力。

4.4 健全法律法规,规范网络语言在新闻中的运用

通过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或政策细则等,对新闻报道中网络语言的运用进行规范和约束。此外,还要加强归纳梳理,加快构建适用新闻报道的网络语言“白名单”“黑名单”,同时定期对《现代汉语词典》进行更新和扩充,以便媒体报道有明确的参考标准。在新闻发布过程中,要从源头把控,建立“三审三校”等内容把关制度,过滤不合宜不文明不健康的词汇。

网络语言的出现和普及,给新闻报道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一方面,在新闻报道中使用亲民、接地气、个性化的网络语言,可以有效提升新闻传播的效力;另一方面,如果一味追求流量经济效益,运用浮夸、媚俗、低俗、负面等网络语言,则会消解着媒体的权威。因此,我们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的鉴别力、判断力,正确合理运用网络语言来进行新闻创作,做新时代有责任有担当的“发声筒”。

参考文献:

[1]刘海燕.《网络语言》[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

[2]朱锦慧.网络语言的分类[J].新媒体研究2017(20):104-105.

[3]李春燕.《网络流行语的生成,归类及规范化问题探析》[J].课外语文2019(9).

[4]王梦.《网络语言的表现形式及其特征》[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4(05):173-174.

[5]张玉洁.《网络流行语形成规律社会学解析》[J].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17(02).

[6]于文静.《网络语言在新闻报道中的运用》[J].新闻战线2019(02):129-130.

猜你喜欢
网络语言新闻报道
论新闻报道中的流行语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活力(2019年15期)2019-09-25 07:22:10
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
从模因看网络语言的流行和传播
网络语言朝生暮死现象探析
模因论视域下的网络语言汉英翻译
模因论视角下的英汉网络语言对比研究
文教资料(2016年19期)2016-11-07 07:06:19
符号学视域下的网络语言传播研究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
新闻传播(2015年21期)2015-07-18 11:14:22
新闻报道隐性失实的四种表现
新闻传播(2015年8期)2015-07-18 11: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