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浩(兰州文理学院音乐舞蹈学院)
民族弓弦乐器是由弓与弦组成的乐器,据资料解释弓弦乐器是指“以弓擦奏琴弦而发音的弓奏弦鸣乐器”。中国弓弦乐器历史悠久,在中国的社会音乐生活和音乐文化中,有很重要的地位。从先秦时代肇始,在筑身上经历了一个由棒击到棒擦的嬗变过程,嬗变出轧筝,从而形成了筑族乐器。轧筝棒擦之弓影响到胡琴类弹统乐器,从而创制了弓弦嵇琴。正是受到棒擦轧筝的启发,奚族人以其过人的聪明才智首先将形似弦鼗的奚琴改造为棒擦的拉弦乐器。其实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类似的乐器有很多。但对于民族弓弦乐器,其自身有着很强的地域性特征,弓弦每种乐器都存在于固定的区域。在传统社会中,民族弓弦乐器与发展变化较多,由于一些少数民族经常迁徙,也造成了一些民族的文化和风俗发生了很大变化,同时也改变着民族弓弦音乐的风格,使得我国民族弓弦音乐兼收并蓄,文化内涵深厚。时至今日,弓弦音乐等胡琴类乐器越来越受到重视,其音色也被更多人认可,成为民族乐器中不可缺失的重要组成部分。
(1)结构多样性。在我国传统社会中由于人们的生活丰富多样,在艺术形态上通过音乐表现的方式也越来越多,因此,我国民族弓弦音乐在发展中存在着结构多样化,形式多元化的特点,以一带一路中民族弓弦音乐的发展来看,弓弦乐器曲调多变、情绪表达丰富,作品内容多采用本民族历史文化为背景和题材,进一步促进了多民族弦乐的发展,让民族音乐也有了更加丰富的种类,这样的多样性代表的不仅仅是民族音乐的鲜明特点和生动风格,更是一个区域和一个民族进步的象征和文化的传承。
(2)种类繁多但音准不统一(以二胡为例)。在民族管弦乐队中,民族拉弦乐器不可或缺,因此,演奏过程中,为了给观众带来民族拉弦乐听觉上的震撼,各种乐器演奏交相辉映,相互配合,但如若乐器之间融合不恰当,出现了一些音准不统一的问题,就会导致演奏效果大打折扣。此种现象出现的原因主要是民族弦乐音乐发展缓慢并且发展时间较短,在出现问题后不能及时解决。于是在长期的摸索下,民族弦乐音乐也有了更多丰富的种类但种类丰富却没有统一的标准,由不统一到统一再到不统一。由于民族拉弦乐音乐的种类繁多,表现手法和形式也很多,管弦乐器在刘天华先生改革后对于音高有了比较标准的格式统一,但是,对于其他很多民族弦乐乐器来说,没有办法做到统一,使得民族弦乐音乐的发展遇到了瓶颈。在这样的情况下,各种民族弦乐音乐不断萌发,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又逐渐形成了适合自己民族弦乐乐器演奏的途径和方法,形成了更加种类繁多的民族弦乐音乐。
国家主席强调“古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通商易货之道,更是一条知识交流之路。”自汉代丝绸之路开通以来,沿线地区音乐文化不断传播与交流,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丝绸之路音乐体系。弓弦音乐作为其中的典型代表,集中体现了古丝绸之路沿线地区文化交往与认同的历史脉络,为今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文化外交,促进各国各民族人民民心相通提供了有效媒介。
众所周知,丝路弓弦音乐包括弓弦乐器、音乐作品、器乐组合、表演形式等丰富内容。目前,丝路弓弦音乐研究动态主要围绕学理性与应用性两个方向展开。首先是学理性研究,在研究形成以丝路音乐研究与民族弓弦器乐研究两个方向展开。其中,丝路音乐研究以史料相关的历史丝路音乐考究与“一带一路”新视角下民族音乐交流研究两个重点展开;在民族弓弦器乐研究中,主要围绕乐器考古收集、民族乐器制作、民族音乐理论研究三个研究重点展开。其次是“丝路音乐”研究,这方面主要包括史料相关的历史丝路音乐考究为主,自阴法鲁《丝绸之路上的音乐文化交流》(1980)开启了相关学术研究线索的同时,逐渐以三个方向展开。一是从音乐史角度研究音乐交流的阶段性;二是提出了中西音乐文化的“双向对流”交融发展的研究学说;三是重视现存音乐文化的区域性,考查相关音乐文化的历史渊源。可以说丝路音乐文化的研究线索带动了国内外大量学者对此方向音乐文化的研究,内容涉及中亚音乐、少数民族音乐、敦煌音乐等诸多音乐事物的综合研究。这其中尤其是对新疆各民族音乐研究引发的世界木卡姆现象,具有鲜明的学术特点。对于丝路音乐文化的研究从20 世纪30 年代开始,以形成较为成熟的研究成果,但基于弓弦乐器得自身传承环境影响,对于丝路弓弦音乐的研究一直以零散的点状研究为主,只有通过对弓弦音乐视角下对丝路音乐的进一步挖掘,丰富丝路音乐研究中弓弦音乐的内容,才能形成较为完整的丝路弓弦音乐整理。
作为民族弓弦器乐的研究,目前,或为中国民族器乐研究的宏观研究背景下的章节研究成果,或为小范围地域背景下的民族弓弦器乐整理为主,以丝路流域为研究范围,形成系统性的弓弦器乐对比研究成果近乎空白。丝路流域涉及多个民族、地域民族聚居地带,文化形成各具特色又带有一定程度的脉络性特征,完成对该流域民族弓弦器乐的综合性研究,形成学术性对比研究成果将为中国弓弦器乐研究提供民族性、特征性、人文性、艺术性等综合层面的丰硕研究基础,为中国民族弓弦器乐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学术性导向。我国丝绸之路沿线地区的弓弦音乐是历史时期各民族音乐不断交流、涵化、传播的文化结晶,真实反映了中华民族共同体逐渐形成的过程,是中华民族统一标识,彰显独特艺术特性,对现当代弓弦乐器演奏和作品创作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养料,为现代舞台研究实践提供了丰富的音乐素材,为今天丝绸之路沿线国家进行文化交往提供了难得的主题与途径。
(1)音乐的交流交融在弓弦乐器个性的显现。“丝绸古道”上西域诸国音乐的交流交融,致使音乐载体之乐器在本民族的个性烙印中又充满对外来民族的包容性。丝绸之路各国音乐中使用外置弓来拉奏的特点,我国传统的内置弓演奏的乐器更是有很大的不同。正是这种包罗万象的民族开放性使之乐器在形制、音色、演奏法等方面也有着其他民族共有的音乐特点。如维吾尔族的弓弦乐器均置有共鸣弦的个性,哈萨克族和蒙古族的弓弦乐器在没共鸣弦的情况下琴弓均在弦外演奏且能发出和音的音响效果。而这些弓弦乐器都是在“丝绸之路”音乐文化交流上互相融合与借鉴而形成的。(2)增进两国友谊,发展新型外交方式。“一带一路”发展以来,我国与沿线国家的交流日益增多,不论从经济方面还是社会文化方面,都进行了深入的交流。音乐作为一种分享各国文化的文化交流形式,促进了国家外交,推动着国际关系的发展,而对于中国,为了彰显中国特色,表示中国文化内涵,民族弓弦音乐登上了外交的舞台,而音乐文化正是文化交流的一种重要手段,民族弓弦音乐更是能够代表我国特点的音乐方式。因此,外交形式的多元化就包含了更多的非正式外交,音乐具有跨越国界的特点,可以使不同文化的人产生共鸣,更加容易拉近两国人民的距离,使其成为一种全新的外交形式。(3)推动国际合作,传播中国特色的文化。在“一带一路”项目中,沿线60 几个国家均表现出了热烈的反响,体现了国际上各个国家都能够有着共同的利益和诉求,并且具有合作的意愿,中国原本倡议的经济合作也由此推广到文化、科技、教育等方面。音乐也可以本着“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理念来与他国进行合作,吸引外国投资方对一些经典项目进行联合的开发,达到互助共赢的目的,同时,中央音乐学院发起了全球音乐联盟,在一带一路涵盖地域中,有很多国家都加入了音乐联盟,为世界文化的发展音乐的传播尽自己的一份力,并且,已经举办了一系列的交流活动。让中国走出去,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自古以来,我国就有与沿线各国有音乐文化交流的例子。从唐朝以来,我国就已经将当时的音乐传播到丝绸之路的沿线各国,传播到了广袤的亚欧大陆,这样的交流方式一直被沿用至今。
(1)创新民族弓弦音乐的传播方式。首先,民族弓弦音乐的推广不仅仅局限于作曲家、演奏家之间,更重要的是将其推广至更大的受众平台上。只有受众面广阔才能获得广泛的群众基础,从而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在传承我国优秀的民族弓弦音乐文化的同时,也可以使得我国的音乐更广阔的走向世界,更快地在世界中得到的发展和认可。“一带一路”作为我国与沿线国家联系的重要枢纽,借助“一带一路”推广民族弓弦音乐是其进一步发展的重要举措。在文化传播和音乐交流的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到沿途地域的风俗文化和传承等等,在融合当地音乐特色的基础上传播创新民族弓弦音乐。可以适当将民族传统弓弦音乐乐曲融入不同的民族特色,进而重新改编为更加适众的乐曲;改编民族弓弦音乐不仅仅是从形式上,在互联网时代的全面到来,民族弓弦音乐与现代科技不断融合发展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对于民族弓弦音乐的发展和传播有更深层次的研究和探索。将弓弦音乐的宣传运用视频和新型数字媒体的加入与融合。在民族弓弦音乐中打破地域上的独特性,在独特性之中寻找共性。需要注意的是,我们要打破独特性,而不是将独特性盲目变为共性。“一带一路”作为我国与其他沿线国家连结的枢纽,这对于民族弓弦音乐传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学习其他音乐优势,融合多种音乐种类。在发展自身民族弓弦音乐文化时,我们可以借鉴西方音乐文化传播的发展历程,众所周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都开设了孔子学院。孔子学院其本身就具有一定程度上的教学性质和传播路径,民族弓弦音乐文化的教学开展完全可以借助于此。拓展来讲,民族弓弦音乐文化的教育内容可包括:民族器乐演奏,民族弓弦音乐鉴赏等,在对学员的音乐演奏水平进行普及宣传的同时,也培养其对民族弓弦音乐的兴趣。其次,西方音乐文化的传播大都存在于舞台传播。由此,我们可以举办一些关于民族弓弦音乐的大型演奏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与此同时,也在一定意义上起到宣传的作用。在借鉴西方音乐的过程中,要充分的发挥文化自信。因此,要以“一带一路”为基准,将民族弓弦音乐的传承意识进行加深,从而进一步发展民族弓弦音乐。(3)在文化碰撞交流中谋求发展。民族弓弦音乐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没有被泯灭,反而现存于世,其本身必定有着其独特的历史意义。但其不可故步自封,西方其音乐文化种类之广,非常值得我国的民族弓弦音乐来与其碰撞交流。但是,文化和音乐的沟通要对其进行深度的交流研究。在改革创新时,要注意现代音乐文化的鉴赏审美,并取长补短,创造出更多适应大众的民族弓弦音乐。借助新兴专家团与智库的研究,在进行民族弓弦音乐的创造时要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现民族弓弦音乐的文化内涵。音乐文化的交流也应深入发展,民族弓弦音乐在进行持续深化的音乐文化交流时,要充分立足并借助“一带一路”,对“一带一路”沿线的各国家,各民族的音乐创意、成果、作品、人才等文化资源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交流。将民族弓弦音乐与世界音乐文化元素碰撞出“火花”。深入挖掘“一带一路”在音乐碰撞交流中的带动影响,促进国际化的音乐交流与合作。(4)为弓弦民族音乐进行“翻译”。众所周知“音乐无国界”,但语言的重要的程度仍不可忽视。语言不通的人可以从音乐作品中感知音乐的喜怒哀乐,但仅仅是体会情感对于弓弦音乐的传播来讲是远远不够的。如若要将民族弓弦音乐传播于世界,就要对其音乐作品进行多种语言的“翻译”。“一带一路”沿途有65 个国家,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语言,甚至于包含很多小语种。要对这65 种语言进行充分学习了解,并将民族弓弦乐器与其相融合,可以说难度是非常大的。首先在曲谱记录中,要将民族弓弦音乐乐谱翻译成各种适宜的外国文本,使其更能深入了解民族弓弦音乐的魅力所在。同时,在曲谱收录中,应遵循国际统一的五线谱标准进行编著,即使对文字部分的理解有所偏颇,但曲谱的演奏是不受影响的。弓弦民族音乐本就是小众音乐,如若不加强宣传传播交流,那弓弦民族音乐的发展道路则会更加坎坷。因此,我国的民族弓弦音乐“翻译”至关重要,这也为弓弦音乐能否传播较为广泛有着深远意义。
丝绸之路自唐朝以来就是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经历了2000 多年的发展,丝绸之路已经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经济政治体系,也扩展了沿线国家之间的交流。对于我国弓弦民族音乐来讲,一带一路是拓宽民族音乐影响力的重要基石。而对于我国民族弓弦音乐来讲,丝绸之路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民族音乐的传播,更是世界音乐的交流融合与发展。民族音乐是无语言、无国界的,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它可以跨越地区,跨越世界。而在目前民族弓弦乐器研究视域下,以丝路流域为研究范围,在民族共同体思想意识下对丝路民族弓弦器乐的研究,不仅为民族器乐的时代性交融传承发展之路提供了可供思考的方向,也形成了弓弦音乐在专业教学、实践传播途径中,文化交往的作用;完成具有统一中华民族文化标识下,世界人民对丝路音乐文化传播中不断认知中华民族音乐、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当代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