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林语堂翻译理论视角下《浮生六记》林译本赏析

2022-05-13 13:16彭艺菲黄万武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2年4期
关键词:翻译理论浮生六记林语堂

彭艺菲 黄万武

摘要:林語堂的翻译思想主要体现在其20世纪30年代所写的一篇见解深刻独到的翻译论文——《论翻译》里。《浮生六记》作为林语堂译作中的代表之一,是林语堂翻译思想最充分和最直观的再现。因此本文将结合林语堂的翻译理论,对《浮生六记》林译本进行赏析,进而加深对林语堂翻译思想的理解。文章最后同样对林氏理论的有效性及局限性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译本赏析 翻译理论 林语堂

一、引言

《浮生六记》是清代文人沈复所著自传性散文作品,因其反对礼教、崇尚个性的思想和古雅简练、清新活泼的文笔,此书在中国散文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林语堂眼中,芸娘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可爱的一个女人。由此可见林先生对这部作品的敬重与喜爱。也正因为这份感情,林氏十易其稿,终于1935年将此书译成,刊登于英文《天下》月刊及《西风》月刊。

林语堂( 1895-1976),福建省龙溪县人,因在美、法、德等国多年的求学或工作经历,对西方的语言和文化了如指掌,“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正是对其文学态度最好的总结。独特的文化底蕴也使得林语堂在翻译上有自己非常独到的见解,无论是在英译汉还是在汉译英上,都处理得游刃有余。《浮生六记》的英译本则是其译作中的代表之一。虽其译作经典,受到众多追捧,但对译论的价值认同尚缺乏足够的深度和力度。因此,本文将通过探究林语堂翻译理论在其作品中的体现来从根本上加深对林氏翻译理论的理解,并结合具体译例加以浅析,对其理论的有效性及局限性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二、林语堂的翻译观

林语堂最系统最著名的翻译理论《论翻译》,发表于1932年初,是他为吴曙天《翻译论》一书所作的序论。在书中,林氏表达了其对翻译的看法,在他眼中,翻译相当于艺术,并提出了他对从事翻译艺术者的三条要求:一是译者对于原文文字及内容的透彻了解;第二是译者有相当的中文程度,能写清顺畅达的中文;第三是译事上的训练,译者对于翻译标准及手术的问题有正当的见解。由此可见其对译者语言能力以及译者翻译实践经验的要求颇高。在这里林氏将翻译过程比作“手术”,又间接对翻译的技术和方法提出了要求。但仅是做出要求却并未强加条框,因为在林氏眼中“绝对没有什么纪律可为译者的规范”,由此便更能体现出其对翻译中心问题的看法——“翻译的问题,就可以说是语言文字及心理的问题。”在林语堂的理论中,翻译的方法是在语言和心理之后的。

因此在这两大基础上,他提出了他心中翻译的三条标准——“忠实”“通顺”“美”,之后又从另一角度对这三条标准做了补充,将其看成是译者的三种责任——“译者对原作者的责任”“译者对中国读者(目标语读者)的责任”“译者对艺术的责任”,而“三样的责任心备,然后可以谓有真正的译家的资格”。

三、《浮生六记》英译本中林氏理论的再现

(一)“忠实”的体现

林语堂在“忠实”标准中极为看重语境和意象表达的重要性,对原文完全的再现却并不做过高要求。这一标准在《浮生六记》的译本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例如:

原文:一灯如豆,罗帐低垂,杯弓蛇影,惊神未定。

译文:The light of a rapeseed oil lamp was then burning as small as a pea. and the edges of the bed curtain hung lowin the twilight. and we were shaking all over.

此段取白沈复与夫人开窗赏月,倚窗对酌,忽闻桥下有人落河之声,却未见人影,后二人受到惊吓,返回屋内后的一段环境描写。在这里,林氏并未一字一句、工工整整地完全按照原文格式翻译,而是抓住了原文意象进行了重新加工。“罗帐低垂,弓影杯蛇”,合在一起译为“the edges of the hed curtain hung lowin the twilight”,虽未完全按照原文的行文风格,在语言形式上做了更改,但文字间却再现了原文诡秘的氛围,遵从了散文翻译原则对意象传达的要求,后用“and”连接,对原文逻辑关系也做到了完整的再现

如前文所说,林氏同样也十分注意“句气”和“言外之意”的表达,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是沈复奔丧回去面对其弟的小人作为所讲的一句话:

原文:大丈夫贵乎自立,我既一身归,仍以一身去耳!

译文:A man ought to stand on his feet;I have comeempty-handed, empty-handed I go!

父亲的去世,沈复悲痛万分,又因未尽孝而白责,还担心其弟疑他回来分家产而雇人索债,沈复心里五味杂陈。这句话表达了他面对弟弟所为时心中的愤慨和一介书生清高坦荡的胸怀。林氏此处翻译充分考虑到了语境,体会到文字之外真正想要表达的情感,将“一身归”译作“come empty-handed”,形象生动,也更为目的语读者所理解,文化层面上处理得恰如其分。

(二)“通顺”的体现

秉着对目的语读者负责的心态,林氏认为翻译中的通顺必须以句为本位,并完全依据目的语心理翻译。目的语心理,就是指在表达方式、表达习惯、认知方式等都应向目的语尽量靠近,重视两种语言的差异,并在译本中缩小差异。林氏译本中在这方面的处理是相当成功的,例如:

原文:其形削肩长项,瘦不露骨,眉弯目秀,顾盼神飞,唯两齿微露,似非佳相。一种缠绵之态,令人之意也消。

译文:Of a slender figure, she had droppingshoulders and a rather long neck, slim but not to thepoint of being skinny. Her eyebrows were arched and inher eyes there was a look of quick intelligence and softrefinement. The only defect was that her two front teethwere slightly inclined forward, which was not a mark ofgood omen. There was an air of tenderness about herwhich completely fascinated me.

中文重意,英文重形。英文注重运用各种有形的联结手段达到语法形式的完整,其表现形式严密地受逻辑形式支配,概念所指定界分明,句子组织严密,层次井然扣接,句法功能外显。因此要达到英文表达的通顺,句子间逻辑衔接的处理是必不可少的。原文小句看似相互独立,内部间逻辑实则严明,林氏对于其间关系的处理则非常地道,完全依照目的语心理,不仅把握了散文语言形式的翻译,在文化层面上也处理得当。“slim hut not of being skinny”“the only defectwas”“which was not”对句间关系也把握得非常准确,逻辑层层递进,语句连贯。

原文:正话间,漏已三滴,渐见风扫云开,一轮涌出;乃大喜。

译文:While we were thus bandying words about,it was already midnight, and we saw the wind had blownaway the clouds in the sky and there appeared the fullmoon, round like a chariot wheel, and we were greadydelight.

上例中同样能体现林氏对语句通顺、对目的语地道表达的注重。通常中文表意较模糊,英文表意较准确,按照中文模糊的表意来翻译原文会让目的语读者产生困惑,不知所云,这一做法也违背了译者对读者应负的责任。因此在此句中林氏将原文的模糊表达“漏已三滴”译为准确的时间表达“midnight”,将“一轮”译为“the full moon. round like a chariot wheel",且用更贴近目的语的比喻修辞来替换原文使用的借代,既能帮助目的语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又丝毫没有丢失原文的文学性。

(三)“美”的体现

林氏强调“翻译是一门艺术”,译者要“以爱艺术之心爱他,以对艺术谨慎不苟之心对他,使翻译成为美术之一种”。在对“美”的重现和表达上,林氏可谓做到了极致。

原文:于是相挽登舟,返棹至万年桥下,阳乌犹未落也。舟窗尽落,清风徐来,执扇罗衫,剖瓜解暑。少焉霞映桥红,烟笼柳暗,银蟾欲上,渔火满江矣。

译文:We then came back hand-in-hand tothe boat, and when we stopped at the Bridge of TenThousand Years. The sun had not yet gone down. Andwe let down all the windows to allow the river breezeto come in, and there, dresses in light silk and holdinga silk fan, we sliced a melon to cool ourselves. Soon theevening glow was casting a red hue over the bridge, andthe distance haze enveloped the willow trees in twilight.The moon was then coming up, and all along river wesaw a stretch oflights coming from the fishing boats.

這里林氏的译文完全再现了原文旷然的意象,用语非常优美,极具艺术性。不仅选词考究,在修辞的运用上也大大增添了译文的美感。“breeze”“dow”“haze”“twilight”“stretch of lights”完全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生动、令人向往的黄昏江景图,再加上“comein”“casting”“enveloped”“conung up”等拟人的表达,更为图景增添了一份动感活泼。忠实于原文,却又升化于原文,是林氏对翻译之美、翻译之艺术最好的表达。

四、讨论

通过对林氏《浮生六记》英译本的赏析,更加深了对其翻译理论的理解,对理论的具体应用也有了一个更为微观的认识。《浮生六记》英译本的成功和流传就已经充分证明了林氏翻译理论的有效性,特别是在文学作品翻译上。而理论的局限性也体现在这里,面对非文学作品的翻译,此标准是否仍能得到有效运用。就“忠实”而言,重意而不重义,这条标准放在科技文本的翻译中是否仍然受用,如果真正做到重意的话,是否会丢失科技文本的严谨性。因此理论的适用范围是值得商榷的。再者,对翻译标准的最后一条“美”的标准也存在着争议。陈福康认为,此条“美”的论述比较平平,无甚开拓。确也如此,理论对何为“美”也没有做m明确的界定。

林氏的翻译理论虽存在缺陷,却仍是值得研究、值得借鉴的。林语堂是中国译学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将现代语言学和心理学作为翻译理论学理剖析基础的学者,并以此为基点建构了他的翻译理论,给中国的译学理论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现代性的理论基点。光从这点来看,其理论的价值就应当得到重视,也值得后人去不断学习,吸取经验。

五、结语

林语堂先生一生致力于东西方文化的介绍和沟通,特别是在译介和弘扬中华文化方面,成绩卓著,影响深远。其理论是他从事翻译事业多年来沉淀下来的精华,虽有其不足,但价值更甚。

本文通过对林先生译作的赏析,更加深入地分析了理论的应用方法,具体地阐释了理论的应用价值。但文章只是管中窥豹,对林先生理论更深层次价值的探讨,还需从多种角度加以解读,让其真正的内涵得到体现。

参考文献:

[1]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陈荣东.一篇不该忽视的译论——从《论翻译》一文看林语堂的翻译思想[J].中国翻译,1997(4).

[3]董晖.老到圆熟出神入化——林语堂《浮生六记》英译本赏析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3).

[4]冯智强庞秀成.宇宙文章中西合壁,英文著译浑然天成——林语堂“创译一体”的文章学解读[J].上海翻译,2019(1).

[5]葛校琴季正明.人生态度取向与翻译的选择及策略——谈林语堂《浮生六记》的翻译[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4).

[6]陆洋.论“美译”一一林语堂翻译研究[J].中国翻译,2005(5).

[7]周仕宝.林语堂的翻译观[J].外语学刊,2004(2).

猜你喜欢
翻译理论浮生六记林语堂
《浮生六记夜读》
林语堂的“半场演讲”
林语堂更衣见老友
浮生六记
林语堂妙论“好丈夫”
Lin Yutang’s Aesthetic Orientation and his Translation Thematization
《浮生六记》的人物形象分析
谈谈翻译史的研究方法
试析翻译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