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理论课与现代信息技术 融合的几点思考

2022-05-13 05:06徐瑛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2年4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意义融合

徐瑛

摘   要:信息技术在教学领域的变革与应用,对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出了挑战。思想政治理论课与现代信息技术融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适应学生成长变化的需要。文章通过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与现代信息技术融合的研究,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与现代信息技术有效融合的方法和路径,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提升教学的实际效果。

关键词:信息技术;融合;意义;路径;思想政治理论课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2)04-0027-03

目前,信息技术讯猛发展,推动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信息技术进入教育领域,成为教学改革的关键技术,对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运用新媒

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如何将思政课与现代信息技术有效地结合起来,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和实效性,让思政课课堂充满时代感和感召力,让历史动起来,让课堂炫起来,让思政课教学焕发出生命力,成为学生喜欢的课程,是新时代思政课教师迫切需要研究的新课题。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与现代信息技术融合的意义

(一)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需要

现代信息技术的革新浪潮几乎席卷了社会发展的全部领域,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从网络的出现、多媒体的应用,到人工智能的普及、智慧课堂的建造……促使教育领域进入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阶段,对传统的思政课教学提出了新挑战。传统思政课课堂上,教师凭借一本教材讲到底,没有网络,没有信息技术,合班授课,班额大、学生多,即使教师使出浑身解数,也无法保证学生能够百分百地专注于听讲。因此,思政课必须要与现代信息技术融合,驶入教育信息化的“快车道”,让思政课焕发出活力,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发展需要。

(二)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需要

思政课教学要做到让学生听得进去,真心喜欢,并非易事。传统的思政课教学方法单一,教师全程在讲授,教材、粉笔、黑板几乎是全部教学手段,学生感觉思政课就是“干巴巴”的说教。网络普及后,教师开始借助多媒体设备,采用PPT进行教学,辅助播放教学案例视频,教学效果虽然有了一定的提升,但却依然无法满足学生学习方面的个性化需求。现代信息技术融入思政课,是思政课传统教学方式进行革新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学改革创新的关键环节,能够有效提升思政课的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真正让学生感受到思政课蕴含的时代气息。

(三)适应学生成长变化的需要

现在的00后学生是互联网的“原住民”,是网络时代的主力军。电子产品一直伴随他们成长,互联网为他们开辟了一个无限广阔的世界,打开了更高、更广的学习视

野,提供了丰富多元的交互平台和空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交流沟通、跨界整合、主动探索和自我创新的能力。思政课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迎合了学生的信息获取习惯,而现代信息技术赋予思政课的生动鲜活则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满足学生对新鲜事物的渴求,引发学习动机,有利于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主动学习和探究式学习,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让教育更公平、学习更高效。

(四)意识形态育人的需要

思政课是国家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发挥着立德树人的关键作用。信息化时代,网络环境复杂,良莠不齐,学生容易受到不良思潮的侵扰,对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不良影响。促进思政课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主动占领网络意识形态阵地,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牢牢掌握网络意识形态领导权,是开拓思想政治教育渠道和空间的必然选择,是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2],是顺应信息化时代发展的趋势,更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关键任务,实现思政育人的目标。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与现代信息技术融合存在的问题

(一)片面追求信息技术手段,忽视了思政课的特殊性

为了顺应信息化趋势、迎合信息化评价标准,部分高校偏重于硬件设施的建设。教师则研究如何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抓住学生的眼球,营造震撼强烈的视觉冲击感,追求学生的“抬头率”。思政课与一般课程不同,具有思想引领的特殊性,如果过于追求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则容易造成偏离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及其观点与方法的问题,导致思政课课堂娱乐化、弱化教学目标,无法提高教学实效性。因此,现代信息技术只能作为辅助性手段应用于教学,不能为了“精彩”而“精彩”,造成本末倒置。

(二)教师学习信息技术主动性不足,难以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部分思政课教师教学思维不能紧跟时代步伐,认为思政课是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应该以教师纯理论的讲授为主,因此缺乏学习提升信息化技术的主动性,即使学校组织了培训,也是流于形式,在教学中仍然坚持传统的教学方式,甚至简单地理解为信息化教学就是使用PPT和播放案例视频,这种观念上的束缚阻碍了思政课教师对信息技术学习内化的速度和应用,难以做到思政课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效融合。

(三)内容与手段不适切,难以呈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性

在信息化教学改革中,出现了教学内容与信息化手段不適切、技术与教学“两张皮”的现象[3],这是因为思政课教师只是简单地将教材内容复制到教学平台中,用信息化手段拓展教学内容的展现形式,而未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价值性融入其中[4]。在高校立德树人的主阵地

上,思政课发挥着主渠道的核心作用,用教学内容蕴含的价值育人,既要传播知识体系,也要发挥育人作用,特别是如何进行思想引领,使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思政课,只有两者适切,才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地位,发挥出思政课的育人效应。

(四)强化应用信息技术,弱化了师生情感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1]。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决定了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教师除了要用扎实的政治理论水平把党的思想理论成果转化为思政课的话语体系,还要凭借育人情怀的魅力和情感交互来主导育人效果。思政课与现代信息技术有机融合的目的是为了增强思想引领、价值塑造的教学效果,增强教学内容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提高授课对象学习内化的获得感。如果运用信息技术重构的思政课,用人机互动替代了原有的师生情感互动建设,就会失去思政课教学的使命地位,违背了信息化教学的建设初衷。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与现代信息技术有效融合的方法

(一)强化教师培训,塑造技术素养

首先,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要做到思政课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效融合,思政课教师就要转变“教师中心”的观念,适应新时代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提高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动力,重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挖掘信息化应用的潜力。其次,高校可以根据教师的实际水平分层次培训,帮助教师解决“怎么用”“如何用”的问题,使教师在教学中熟练应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实效。对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掌控,也应当逐渐成为新时代教师高素质核心素养能力之一。因此,思政课教师应当积极参加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有效提升信息技术运用能力。

(二)掌握學生特点,课堂寓教于乐

学生是思政课的授课对象,因此思政课要围绕学生,以学生为中心,把握思想工作的着力点, 有针对性地育人。学生的特点是思想独立、思维跳跃、眼界开阔、大胆自信,对信息的捕捉敏感快捷、获取途径多元,能够及时关注热点,勇于表达自我。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及需求,教师要恰当地将信息技术融入思政课教学,寓教于乐,值得注意的是,要融得有技巧,融得有趣味,融得新奇,让思政课课堂鲜活而富有时代感,彻底改变以往思政课给学生留下的呆板、枯燥、催眠的印象,使学生“抬起头”,从痴迷的电子产品中回归课堂,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活跃度和参与度,让教学内容如盐入水,润物无声地浸润心田,增强说服力和获得感,达到育人效果。

(三)依托教学内容,有效适切融合

教师在选择信息化教学手段时,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对标课程要点,活用、善用历史题材,选择最合适的信息化教学手段,适当地融合切入,发挥信息技术的最大功效,让历史“动”起来。可以融入课前教学的准备中,例如,教师可以使用教学资源库备课,提高效率,学生通过平台的线上教学资源预习,提出问题;可以融入课堂的教学内容中,例如,用信息化手段增强历史题材的感染力,采用答题卡、问卷等灵活多样的形式提高学生的互动率,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可以融入到课堂组织管理中,例如,采用金课坊微助教、钉钉课堂等进行快速签到,开启有趣的抢答或点答功能调动学生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管理效率;可以融入课后的评价中,例如,教师可以在学习通中布置作业、评价和反馈教学效果等,据此及时掌握教学实效,进行教学反思。

(四)互动式教学体验,鼓励自主学习

以学生为主体的翻转课堂互动式教学能够给学生带来全新的听课体验,即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来主讲,教师成为主导解决困惑,在相互交流中教学相长。这种互动式教学能够延伸课堂,鼓励学生结合专业特色进行探究学习,用自己的视角创作优秀的短视频,使用信息技术提交思政作业,展示学习成果,在创作和拍摄过程中,使学生真正理解教材里的语言,让思政课教学拥有生命力。

(五)推进协同联动,构建智能育人环境

高校在构建“三全育人”工作体系中要构建全方位智能育人环境,制定激励机制,推进教学、管理、服务等部门协同联动,服务教学。例如,创设网络教学平台、虚拟教学平台等线上教学环境;升级纳米多媒体教室,改建、扩建智慧教室,建设智能录播教室和数字录音棚,以及创建AR虚拟现实教学场所等交互智能教学环境,打造智慧课堂,创建智慧校园平台,建设信息化2.0智慧校园。

四、思想政治理论课与现代信息技术融合的路径

近年来,在“互联网+智能+教育”的新形态背景下,思政课与现代信息技术融合的路径不断创新,作者结合工作实际,以及教学研究,总结出思政课与现代信息技术融合的有效路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设在线开放课,实现课堂翻转

在线开放课除了能在线观看视频外,还具有互动、考核等功能,并且提供丰富、多元的教学参考资料,能够完成知识拓展、时事链接、师生互动交流、作业提交与批阅,以及相关知识温故知新等任务[5]。教师采用混合式教学

法,进行网络翻转式教学,使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学生通过课前预习提出问题,由被动参与转变成主动参与;教师在课前梳理学生问题,课上以学生为主体,坚持问题导向,释疑解惑,课后进行作业考核评价。

(二)建设教学资源库,提高备课效率

教师平时要注重收集各类教学素材,包括各种案例和短视频,时时更新,形成思政课教学资源库,供教师备课时使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备课效率。教师还可以将党史题材与思政课有机融合,在讲党史故事时,以微视频的形式呈现,作为教学辅助素材,启智润心,铸魂育人,引领学生勇做时代新人。

(三)设计信息化教学方案,提高教学效果

黑龙江职业学院在思政课教学设计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形成信息化教学方案,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比赛中均获得佳绩。例如,以超星学习通、金课坊等平台的线上教学活动为载体,以“真问题”为切入点,将思政本色与专业特色“两融合”,构建“预学—导学—延学”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学生学习兴趣高,获得感强,能够有效达成教学目标和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目标。

(四)指导学生创作信息化作品,完成自我教学

在教师的指导和鼓励下,学生通过钻研教材、围绕社会热点和实际问题,在查阅相关资料及结合自己所思所想的基础上,以微电影的方式表达自己对教学内容、社会实际问题的看法[6]。学生在亲自创作拍摄作品的过程中,激发思想碰撞,产生共鸣,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成“新思想我来说”“我心中的思政课”等自我教学目标,拓展、延伸了思政课堂。

(五)建设虚拟仿真国史学习馆,增强感染力

虚拟仿真国史学习馆是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构建虚拟学习场景,通过完整的教学逻辑和教学思路辅助实践教学,在虚拟与现实中调动视、听、触等感官,有如身临其境。学生在虚拟仿真国史学习馆中穿越时空,与历史面对面,和英烈对话,透析史料,增强思政课的历史厚度,打造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新形态教学模式。360°环幕投影系统的大型高清画面、环绕立体声系统,为学生提供沉浸式教学,使学生深刻了解祖国的光辉历程。

(六)探索“5G+全息”的互动课堂,沉浸式体验

“5G+全息”的互动课堂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探索,能够打破时间和空间界限,为学生提供沉浸式教学环境。全息技术具有全景式、高逼真度、交互式的特点,在5G的助力下,全息技术将人像科幻地投影在讲台上,学生沉浸式地听英雄人物讲故事,身临其境般踏寻历史的足迹,在红色文化中读懂初心和使命,拉近了学生与历史的距离。

(七)建造信息化智慧课堂,增强科技感

在教育信息化2.0时代,科技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教学中,集交互与录播于一体化的智慧教室应运而生,改变了以往教室中刻板、严肃的风格,手机、平板等电子设备的随时投屏互动,交互式电子板书的随时保存查看,令学生新奇而惊喜,营造出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科技赋能打造出了有“风景”的思政课堂,互动式教学让思政课主渠道教学发挥出更高的实效,智慧教育让教学延伸得更深、更广。通过打造思政课教学体验中心,引入電子翻书系统、信息瀑布流场景等信息技术,提升学生学习思政课的收获感与体验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内生动力。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8(1).

[2]  沈壮海,史君.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7(1):16.

[3]  郭元阳.信息技术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J].知与行,2020(3):114.

[4]  熊亮,韩冰,夏涛.信息技术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1,38(1):24.

[5]  谢璐妍,郑鸣九.运用MOOC平台构建高校思想政 治理论课网络化教学新模式[J].思想教育研究,2015(9):64.

[6]  陈志兴,张青青.“让大学生来上思政课”教学法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的运用研究[J].阿坝师范学院学报,2019,36(1):111.

■ 编辑∕陈晶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理论课意义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艺术探究
基于综合能力测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卷考试改革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诗里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