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嵛,袁煜闯
体育课程思政研究:嬗变、聚焦与展望——基于Gephi与Citespace的文献计量与可视化分析
王 嵛,袁煜闯
河南大学,河南 开封,475000。
课程思政与各类课程思政建设,成为了教育学、体育学界研究的热点。基于此,本文通过文献查阅及可视化分析对当前我国体育课程思政研究现状进行梳理与分析,探求当下研究热点与未来趋势,为该领域研究工作者提供参考依据。结果显示:预计在未来几年,体育课程思政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届时,发文数量也会进一步提升;作者的学术合作网络整体呈离散型分布,核心的合作群体较少,大部分以独自研究或两人合作的模式为主;通过综合指数法挖掘核心作者构成,以发文量、被引数、H值三者权重相加对作者影响力进行排名,得出赵富学、董翠香和刘纯献是该领域综合影响力前三名作者;研究机构数量多,但是合作互动较少,缺乏紧密的学术联系和团队攻关;随着时间推移,体育课程思政研究实现了从单一的理论设计到具体运动项目思政建设的转变,并取得一定成果。
体育课程思政;可视化;热点;趋势
2014年,上海市教育部率先开展课程思政试点工作,加快推进“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索构建全员、全课程的大思政教育体系,取得了初步成效[1]。2016年底,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政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理论课同向进行,行成协同效应[2]。2017年教育部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明确提出要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教学改革,构建课程育人体系[3]。2018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指出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推进和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的力度[4]。2020年教育部颁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要发挥专业特点,全方位推进各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工作[5]。本文借助Gephi与Citespace软件,以中国知网收录的“体育课程思政”主题的文献作为研究样本,通过对样本进行数据挖掘,构建共现矩阵,分别对研究机构、核心作者与研究热点等角度进行可视化与理性分析,旨在梳理出“体育课程思政”研究的发文趋势、作者合作情况、机构合作情况与主题演变,总结“体育课程思政”研究理论成果,把握其研究热点、前沿,为今后相关研究提供参鉴。
以CNKI为检索数据库,“体育课程思政”为主题词进行检索,检索截止日期为2021年12月7日,经过数据筛选、去重等操作,共筛选出477篇有效文献作为研究分析样本,涵盖题目、作者、摘要和关键词等基本信息,文献时间跨度从2015年2月20日至2021年11月28日。
1.2.1 文献资料法 对CNKI数据库中有关体育课程思政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检索与下载,并结合超星期刊网、万方数据库、SCI、百度学术数据库,查阅相关的国内外期刊、研究报告、图书等资料,形成理论基础和研究设计。
1.2.2 可视化图谱法借助Gephi与Citespace可视化图谱软件对筛选数据可视化并进行分析。查阅相关文献发现,Citespace和Gephi在进行作者合作分析时,Gephi对Citespace可以起到较好的补充效果。因此,本研究使用CiteSpace5.8.R3和Gephi0.9.2两种可视化工具,取长补短,对该领域进行文献计量与可视化分析。
1.2.3 综合指数法 借助情报学知识,对作者发文量、论文被引数和H指数三者权重相加得出体育课程思政领域作者影响力的综合指数,确定该领域的核心作者。
研究体育课程思政领域的发文量在不同时段上的分布可以帮助我们有效的了解该领域的发展阶段,并预测未来发展趋势。对样本文献按照每一年为间隔进行数量统计,绘制发文量折线图,并显示其线性趋势。由图1可知,关于体育课程思政相关研究文献在2015年首次出现,并在之后的几年呈现迅猛发展的趋势,从2015年的3篇到2021年的247篇,表明体育课程思政问题受到学者们的高度重视,并在学校体育研究领域中逐渐占据了核心地位。国家对于该领域的重视,大大提升了发展速度,《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的颁布,为相关工作的开展奠定了政策基础[6]。同时,“十三五”期间中央财政与教育部对于高校思政课建设投入高达6.3亿元,政策与资金的双重保障,使得相关成果不断涌现[7]。2020年5月28日,《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颁布,更是明确了思政课堂对于人才培养的意义,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校园显性课程的保障,课程思政建设已经迫在眉睫。发文的线性趋势与政策的发布息息相关。预计在未来几年,体育课程思政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届时,发文数量也会进一步提升。
图1 体育课程思政研究年论文发表数量趋势图
通过CiteSpace转码处理后的477条样本数据再次导入,设置操作:Node Types选择“Author”,Pruning选择“无”,Selecttion Criteria设置Top 100 Per Slice,时间跨度为1年,Visualization设置为Cluster View-static和Show Merged Network,运行CiteSpace,得到如图2所示N=138,E=55,密度d=0.0058的作者共现图。图中作者姓名大小表示发文量的多少,作者之间连线的越粗表示合作强度的高低,连线颜色的差别则代表着发文年份的不同[8]。从图2可以得知作者合作网络尚未形成,图中显示大多数都是孤立的点或者一根连线将其连接,呈现小集中、大分散的合作特点,形成了多个2至3人的小规模合作群体,如赵富学和陈慧芳、董翠香和樊三明、袁红和冯洪恩等。借助Gephi软件的社会网络图,更能够清楚明了的看出作者合作关系。但是集中度较低,关系不紧密的问题也较为明显,长期看来还是不利于我国体育课程思政领域的发展。
图2 作者合作关系网络
赵富学和陈慧芳的合作关系最为紧密,该团体发文数量多,且影响力高,研究主要为“途径探寻”“体系构建”“实践意义”等主题;袁红与冯洪恩等人集中于研究高校公共体育同育人改革实践;董翠香与樊三明等致力于研究课程思政建设问题及路径探寻与体系的构建,这几名作者的研究成果也正是该领域最前沿的成果。从高产作者的视角出发,依普赖斯定律得出40位高产作者,共发92篇文章,少于总发文量的半数,这也表明该研究领域的高产作者群体尚未形成。借助情报学知识,通过综合指数分析法[9]进一步挖掘核心作者构成,以发文量、被引数、H值三者权重相加对作者影响力进行排名(表1)。
表1 体育课程思政研究核心作者(前十名)
注:括号内为权重占比,Ⅰ:论文发文量(30%)、Ⅱ:论文总被引次数(30%)、Ⅲ:H指数(40%)
从表2可知,赵富学、董翠香、刘纯献是该领域研究的核心力量,三位作者在综合指数上位列前茅且表现稳定,应对这三位作者的学术成果重点关注。通过对作者信息进一步剖析,发现上述研究团队基本特征是以博导为中坚力量,成果受国家或省部级课题资助,合作模式基于师承或课题项目合作,学术合作呈现离散型分布。
综上,该领域的核心作者是体育“课程思政”研究的重要内生力,代表着该领域最前沿的研究成果,但就作者合作而言,整体呈离散型分布,核心合作群体较少,大部分以独自研究或两人合作模式为主。
将样本数据导入CiteSpace后,分别设置参数信息如下:Node Types选择“Instiution”,Pruning选择“无”,Selecttion Criteria设置为Top 100 Per Slice,时间跨度为1年,Visualization设置为Cluster View-Static和Show Merged Network,运行CiteSpace,得到如图2所示N=370,E=0,密度d=0的作者共现图(图3)。图中字体的大小代表发文量的多少,连线代表各机构之间的合作情况[10]。如图三左上角所示,该领域我国共有370个机构涉及(N=370),0所机构有合作关系(E=0),网络密度低(Density=0),各机构节点大小没有明显差异,且连线较为稀少,表示该领域的研究机构合作不紧密或者不参与合作,这与前文作者合作情况基本相符。研究机构大部分为高职类院校与非重点院校,研究机构层次低、影响力较小。只有武汉体育学院、天津体育学院以及北京体育大学三所体育类重点院校发文量排名前十。《天津体育学院学报》首先设置了“课程思政”板块;《北京体育大学学报》在2022年的征稿中也明确指出设立“课程思政”专栏,对于该专题的投稿文章进行优先处理。
综上所述,我国研究机构数量多,但是合作互动较少,缺乏紧密的学术联系和团队攻关,北京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等机构具有国家体育总局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和相应政策及科研资金投入的支持,但是这些院校的资源整合优势还没有完全发挥,各学报期刊的专栏征稿只是彰显该领域发展的伊始。
图3 机构合作图
表2 发文量前十机构
关键词作为文献内容的高度提炼,能很好反映出样本文献的文本属性特征,即体现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问题[11]。如果在一个研究领域中某一关键词多次重复出现,那么我们可以认为该关键词所代表的内容就是目前领域研究的热点[12]。根据采集的477篇文献,我们将2015至2021年度以每1年为区间,选取每1年发表文章中被下载数排在前100的文献作为节点,生成包括407个节点和528根连线组成的关键词共现图谱(图4),根据频次与中心性分别对关键词进行排序(表3)。
图4 Citespace关键词共现图谱
表3 关键词频次、中心性排名(前十名)
关键词频次越高则代表其研究主题热度越高,也就是代表了体育课程思政研究的热点话题。课程思政(305次)出现频次最高,课程思政思想提出较早,具有一定的研究积淀;其次是体育课程(82次),再者便是思政教学(52次)与体育教学(38次),说明体育课程思政推进的核心是体育教学方法与思政的结合,教学方法决定着课堂的走向,以教学方法为抓手,从思政与体育的本质属性出发探索体育课程思政的融合发展模式。
高中心性的关键词既是某个阶段的热点和前沿、又是后续研究热点的研究基础。由表4知“课程思政”的中心性最高,其次是“高校体育”与“体育教学”,可知体育课程思政推行的主阵地是各大高校。当前体育课程思政领域绝大多数的研究集中于实践意义与路径探寻,而落实到实际教学过程教学操作的研究屈指可数,体育教学方法的高中心性也代表着体育课程思政的研究开始从理论研究到实践方法探索的转变。
平均轮廓值Silhouette用来评估聚类本质的不确定性,一般认为S>0.5聚类就是合理的,S>0.7意味着聚类是令人信服的[13]。利用LLR对数算法进行聚类分析,生成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由图4可知,该图有407个节点,528条连接线绘制,并且模块S值=0.9133>0.5,聚类结果令人信服;模块Q=0.7128>0.3,聚类结果显著,所以根据量化程度得出该图谱具有重大参考价值。
从关键词聚类图谱来看(图5),各个关键词的聚类分布较为集中重合度较高,聚类关键词之间的关联性较强。图中显示了17个聚类,折射我国体育课程思政领域热点问题的现状。分别是:#0课程思政;#1大思政;#2融合;#3体育课程;#4体育;#5高校;#6思政课程;#7实践路径;#8立德树人;#9教育;#10研究;#11体育课;#12大学体育;#13大学生;#14体育精神;#15教学模式;#16思政教学。
图5 关键词聚类图谱
关键词突现性反映某一领域在某个时间段内研究趋势的变化,突现性高的关键词可以被看做是当下的研究热点。对关键词进行突现性分析并绘制图谱(图6),观察图谱可知该领域的发展热点大致经历了三次转变,由此将体育课程领域划分为三个研究阶段:第1个阶段2015-2018年,在这个阶段“高校”“创新”“思政教育”为该时期的高突现性关键词,说明了体育学科开始进入了思政建设的初期阶段;第2个阶段是2019年,在这个阶段“思政”“思政教育”“教学方法”等词语开始突现,表明该领域已经开始进行思政教学方法的探索;第3个阶段2020-2021年,“教学”“体育精神”“教学模式”“教育”等代表着体育教学本质的关键词开始突现,说明了经历了几年的探索,最终回归到了体育教学的本质,思政的融入必须从教学方法及教学模式中探索,体育课堂是实践的课堂,如果脱离了实践而去大刀阔斧的谈理论建设,那么课程思政的发展永远只会停留在表象的研究。
图6 关键词突现图谱
在关键词聚类图谱分析的基础上按照关键词Time line View(图5)显示主题,通过关键词时区图所呈现出的信息可以发现,体育课程思政相关研究开展的时间较短,但关键词呈现出不同阶段主题演变趋势较为明显[14]。
图7 体育课程思政研究关键词 Time Line View
(1)2015—2019年是体育课程思政领域研究的探索阶段,主题词包括“思政教育”、“创新”、“体育课程”、“体育教学”等,发文数量较少但是研究的内容涵盖广泛,主要集中于体育课程思政实践意义、推行可行性及建设路径的初步探讨。有学者从概念方面阐释了什么是课程思政、怎么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等,并以此为基础对如何有效将思政教育元素与体育课程进行融合的方面提出思考。这个时期的研究视角多元,但是深入程度不高,符合学科研究的趋势。
(2)2019—2020年,“高校体育”、“高职体育”、“公共体育”与“社会体育”等主题词开始出现。高校体育课作为一门与思政课同样的高校公共必修课,新时代实施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对于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实现“体育强国”战略和深化“三全育人”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部分学者将研究重心放在如何将思政元素融入线上公共体育教学,提出要从提高体育教师的课程思政理念、优化体育线上教学的课程设计、构建内含思政元素的教学评价制度等方面,实现思政元素融入线上公共体育教学。该阶段的研究大多将重点放在学校体育与思政元素的结合,忽略了体育项目之间的差异性,体育教学中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可以更细化,区分对待。
(3)2020—2021年,“课程教学”、“课程育人”、“排球教学”、“武术教学”以及“篮球课程”等主题词,说明该阶段研究已经开始从单一的理论设计到具体运动项目思政建设的转变。一些学者分别从排球、乒乓球、武术等具体运动项目出发,提出了这些具体项目与思政结合方法,为运动项目教学方法的发掘和融入思政元素提供了更多的参考。比如,以体教融合背景下的排球课程思政建设为例,张明指出首先要厘清课程设计思路,建立案例库讲好女排精神,设计教学情景,提升课堂教学效果[16]。此外,有学者提出要充分发挥高校武术课程的“育人”价值,以理论课为出发点,对武术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进行剖析,包括民族精神、尚武崇德、文化自信等几个方面,并将这些思政元素加入《武术》教材的不同章节[17]。由图5可知,当前不仅有武术、排球和乒乓球等具有中国特色的项目,田径、网球与篮球等主题词随着时间线也开始显现,表明具体运动项目的思政建设是我国该领域研究的热点及未来趋势。
(1)体育课程思政领域发文量线性关系呈上升趋势,当前正处于该领域高速发展时期,预计未来几年该领域的发文量会进一步提升。
(2)体育课程思政理论设计较多,实用性不强。体育作为一门应用学科,其研究应该着眼于一线体育课堂的思政建设。因而,体育课程思政研究应摆脱对体育学、政治学等传统学科的过分理论依赖,在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与突破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课程思政。
(3)学术文献层次结构失衡,核心期刊与边缘期刊比例差异较大,系统化建设有待提升。与其他成熟学科领域相比,该领域学术文章偏少,发展年限较短,文章发表刊物整体水平不高,核心期刊文献数占总文献数量的8.4%,主要集中于体育学刊、武汉体育学院学报与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4)发展速度较快,却伴随学科专注度与一体性的融合不足。整体来看呈现由萌芽期和发展期的浅表式研究,向纵向的深度研究发展,但项目针对性与学科研究持续性仍亟待加强。基于此,后续的研究应专注于具体运动项目的思政建设问题,展开在具体项目中的长期追踪型深度思政挖掘,助以推动体育学科与思政元素深层次融合。
[1] 高锡文.基于协同育人的高校课程思政工作模式研究—以上海高校改革实践为例[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24).
[2]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9(001).
[3]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20-06-01] 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 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
[4] 教育部.2018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EB/OL][2018-10-18] http://www.gov.cn/xinwen/ 2018-10/18/content-5332026.htm
[5]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20-06-01] 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 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
[6] 王学俭,石 岩.新时代课程思政的内涵、特点、难点及应对策略[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02).
[7] 金 一,王淑霞.基于CiteSpace的课程思政研究可视化分析[J].云梦学刊,2021,42(05):67~74.
[8] 汪俊杰,龙 斌.历史回顾与现实拓展:近30年国外户外游憩研究述评[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0,54(11):64~72.
[9] 刘 琨,李春利,白福春.我国图情领域名称规范文献计量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7(12):66~71.
[10] 刘江山,张庆文,邰崇禧,等.基于知识图谱的我国速度滑冰研究可视化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7,43(06):65~72.
[11] 廖显辉,王 林,刘诗洁.基本动作技能研究热点与演化趋势分析[J].湖北体育科技,2019,38(07):615~619.
[12] 水祎舟,黄竹杭,耿建华.国外足球运动体能训练前沿热点与演化分析——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可视化研究[J].体育科学,2016,36(01):67~78.
[13] 肖荻昱.基于CiteSpace的图书馆智库服务研究可视化分析[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8,273(11):94~99.
[14] 王晓刚.国际体育素养研究的前沿热点、主题聚类与拓展空间[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9,42(10):102~116.
[15] 赵 耀,王建新.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双线教学”的价值意蕴、问题研判与优化策略[J].思想教育研究,2021(01):105~110.
[16] 张 明,袁 芳,梁志军.体教融合背景下高校排球课程思政理论与实践研究——女排精神融入排球普修课程的设计[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1,44(09):156~165.
[17] 杨建营,冯香红,徐亚奎,等.体育教育专业武术理论课程思政元素及教学案例解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1,55(05):79~86.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Research on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Evolution, Focus and Prospect——Bibliometric and Visual Analysis Based on Gephi and CiteSpace
WANG Yu, YUAN Yuchuang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Henan, 475000, China.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and various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have become a hot spot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and physical education. Based on this, through literature review and visual analysis, this paper combs and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research of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n China, explores the current research hotspot and future trend, and provides reference basis for researchers in this field. The results show that it is expected that in the next few year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will enter a period of rapid development, and the number of documents will be further increased at that time; The author's academic cooperation network is distributed discretely as a whole, and there are few core cooperation groups, most of which are based on independent research or two person cooperation; The composition of core authors is mined through the comprehensive index method, and the authors' influence is ranked by adding the weights of the number of papers, the number of citations and the H value. It is concluded that Zhao Fuxue, Dong Cuixiang and Liu Chunxian are the top three authors with comprehensive influence in this field; There are many research institutions, but there are few cooperation and interaction, and there is a lack of close academic contact and team research; From 2017 to 2021, the research 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field of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began an exploratory stage, involving many aspects, from a single theoretical design to the transform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specific sports, and achieved certain results.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Visualization; Hot spots; Trend
1007―6891(2022)03―0089―06
10.13932/j.cnki.sctykx.2022.03.22
2020-01-10
2022-01-21
河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一般课题:以课例研修为途径促进青年体育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行动研究(项目编号:2021YB0041)。
G807.01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