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大学生心理状况及影响因素调查研究
——基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信息化平台建设

2022-05-11 08:00姜永志萨茹拉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公共卫生心理健康心理

■ 张 璐 ,姜永志 ,萨茹拉

(1.内蒙古民族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内蒙古 阿拉善盟 750306;2.内蒙古民族教育与心理发展研究基地,内蒙古 呼伦贝尔 162782;3.内蒙古民族大学学生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内蒙古 通辽 028000)

一、引言

2020年3月11日,世界卫生组织(WHO)正式宣布冠状病毒全球大流行,大多数国家采取隔离和居家命令等措施来控制病毒的传播,重大体育赛事、文化活动被取消,公共交通工具受到限制,学校停课开始线上教学。截止到目前为止,冠状病毒疫情仍然是一个全球公共卫生问题,而公共卫生事件的暴发和一般灾难性事件具有相当大的差异,其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更可能导致公众心态的不平衡、安全感和控制感的丧失、压力感的增大。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大学生这一社会特殊群体的影响不容忽视。研究证实,18—30岁、60岁以上的人COVID-19创伤后心理困扰指数(CPDI)得分最高[1]。大学生暴露在大量与事件相关的压力环境中,他们的学业、家庭和社交生活的正常秩序被打破。这些干扰已经被证明会导致无聊、沮丧、焦虑、恐惧、抑郁和孤独感[3],导致大学生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本研究的目的是依据心理健康网络测评平台,调查大学生在此次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发生背景下的心理状况,并对接受线上心理健康教育前后变化进行比较,探索疫情发生前后学生身心特点的差异,以及不同性别、家庭结构、生源地学生间可能存在的差异,分析造成差异的影响因素,为高校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建设、制定科学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政策提出理论依据。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国内某高校2019级学生为研究对象,涉及全校所有专业,共计3794名学生。

(二)研究工具与内容

本研究采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进行线上测评,结果分为三个等级,一级筛查为严重心理问题筛查,包括幻觉等严重精神病性症状、自杀行为与意向两个指标;二级筛查为一般心理问题筛查,分为内化心理问题和外化心理问题两类,其中内化心理问题包括了焦虑、抑郁、偏执、自卑、敏感、社交恐惧、躯体化七个指标,外化心理问题包括了依赖、敌对攻击、冲动、强迫、网络成瘾、自伤行为、进食问题、睡眠困扰八个指标;三级筛查为发展性困扰筛查,包括了学校适应困难、人际关系困扰、学业压力、就业压力、恋爱困扰五个指标,共计22个筛查指标。

(三)问卷发放与回收

整个问卷调查的发放与回收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20年10月采用网络问卷的形式,向全校2019级学生进行线上问卷发放;第二阶段,通过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后台进行问卷回收与数据整理,将回收问卷进行分类并剔除无效问卷,将数据分类整理到SPSS21.0数据分析;第三阶段,分析数据与撰写调查报告。

(四)数据分析方法

主要包括描述统计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和方差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调查问卷的人口统计学特征

此次问卷施测,共计回收问卷3794份,其中有效问卷3769份,无效问卷25份,回收率为100%,有效率为99.3%。有效问卷人口学数据详见表1。

表1 调查对象(N=3769)人口学特征

(二)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大学生心理状况

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中一级和二级筛查是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筛查的核心,而三级筛查主要反映学生心理困扰的来源以及提示可能的潜在心理问题,具体调查结果见表2。

表2 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大学生心理状况调查

由表2可以看出,2019级学生在经历疫情返校后,60%的学生无心理问题,心理健康状况良好。其中,出现二级心理问题的学生比例略高于其他等级的学生,出现一级心理问题的学生比例最低。

(三)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大学生心理状况的影响因素

1.不同等级心理问题的描述统计分析

不同等级心理问题的得分见表3。

表3 不同等级心理问题的得分情况

2.不同等级心理问题的差异性分析

(1)不同性别学生在不同等级心理问题上的差异比较

由表4可知,不同性别的学生在不同等级的心理问题上存在显著差异,主要在二级心理问题学生群体(t=-3.689,P=0.00)和三级心理问题学生群体(t=-6.068,P=0.000)中存在显著差异,在一级心理问题学生群体中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t=1.155,P=0.249)。

表4 不同等级心理问题中学生性别的差异分析

(2)不同家庭成员结构学生在不同等级心理问题上的差异比较

由附表1可知,在一级和二级心理问题学生群体中是否为独生子女不存在显著差异,而在三级心理问题的学生群体中是否为独生子女存在显著差异(t=2.148,P=0.032)。

附表1 不同等级心理问题中家庭结构的差异分析

(3)不同生源地学生在不同等级心理问题上的差异比较

由附表2可知,在不同等级的心理问题上,不同生源地学生间均不存在显著差异。

附表2 不同等级心理问题中学生生源地的差异分析

四、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大学生心理状况及影响因素调查结果讨论

(一)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大学生心理状况

此次调查与本年级大学第一年入学时的心理健康测试结果相比较发现,出现不同级别心理症状的人数明显减少,无心理问题的学生群体比例明显增加。2019级学生入学第一年的心理健康测评结果显示,有12.3%的学生测评结果为一级心理问题,15%的学生评定为有二级心理问题,20.2%的学生评定为有三级心理问题,仅有52.5%的学生测评显示无心理问题。经过10个月的疫情发展及疫情过程中线上心理健康相关工作的开展,本次调查中出现一级心理问题的学生比例为7.5%,出现抑郁、焦虑、恐惧、睡眠困扰等二级一般心理问题的人数为675人,占总测试人数的17.9%,反映学生心理困扰来源的三级发展性困扰筛查数据为514人,占总人数的13.6%,所有心理问题等级中学生群体的数量和比例均有明显的下降,同时本次调查中无心理问题的学生比例(60.9%)相比于疫情发生前明显增加。虽然当前研究及数据相当有限,但足以证明该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情况良好,尤其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期间,无论是线上课程还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信息化建设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同时能够正确和有效地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带来的负面影响。

虽然通过调查显示该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尚可,但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有关的个体负面情绪有所增加,出现焦虑、抑郁、愤怒等危害心理健康的症状,其中压力和睡眠的变化属于疫情大流行的常见心理反应,该校被调查的学生群体中出现上述心理问题的群体数量仍然不容忽视。

大学入学第一年是学生重要的过渡阶段,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他们必须开始学会独自面对多种困难和挑战,如责任感的增加、适应问题、经济需求、学业压力以及社会支持网络的变化,当个体没有足够的个人资源或他人提供的资源来应对挑战,无法有效应对心理压力事件的影响时,这些困难和挑战可能会带来更多的心理压力,进而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尤其是那些生活在偏远农牧区,家里没有笔记本电脑和互联网设施的学生,可能会产生无法参加在线课程的精神压力,而不断推迟的开学时间让大学生活、未来学业状况具有更多不确定性。

大学生处于成年初期,缺乏分析能力、决策能力和经验,情绪不稳定,易冲动,易受突发公共事件的影响,研究还发现在大三学生中没有出现焦虑水平增加的现象,这是由于年龄越大的学生经验越多,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弹性越好,能较好地适应环境中出现的一系列变化。因此,日常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可以侧重于学生的心理压力管理、心理弹性的提升等内容上,将有助于改善大学生对压力的认识及应对能力。

长期而严格的隔离政策导致大学生的社会网络和行为发生重大变化,其中抑郁和焦虑症状随着一般心理健康症状的增加而增加。由于大学生较为频繁地使用手机获取信息,可能导致网络成瘾、睡眠质量变差,出现更强烈的孤独感、抑郁症状,以及与家庭、学校和同龄人的疏远感,甚至失去自控力[12]。此次调查中反映学生心理困扰来源的三级发展性困扰筛查人数占总人数的13.6%,而压力可能对免疫系统产生有害影响,增加对病毒感染的易感性,这是特别特别值得关注的问题。综上所述,不仅需要对公共卫生事件给予高度关注,更加需要注意的是可能随之而出现的心理影响。

(二)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大学生心理状况的影响因素

通过对不同性别、家庭结构、生源地学生间的差异进行比较发现,对于二级和三级心理问题学生群体而言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女生比男生更易感受压力出现心理问题;对于三级心理问题学生群体存在显著的家庭结构差异,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感受到更多压力。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由于女性比男性在人格特质上更加敏感细腻,女性在面对压力时心理上更易受到伤害,更易感受到压力,承受更大的心理压力的同时,更易出现较高的焦虑水平等心理问题。具体表现为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女性的心理特质更容易受到事件发展所带来的消极影响,这可能会加重她们的心理压力,出现更多焦虑、抑郁等症状。孤独感是另一重要影响因素,对于大学生来说,同龄人群体的认同和支持在这一发展阶段特别重要,作为独生子女的大学生群体更易受到孤独的影响。被迫留于家中使孩子与父母相处的时间增加,而缺乏社交活动及同伴互动的同时体验来自疫情所带来的压力,使亲子关系更容易发生冲突,孤独感的持续时间与心理健康症状的相关性强于孤独感的强度,又进一步加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产生的负面影响。

另外,本次调查发现不同等级心理问题在学生生源地差异均不显著。与已有研究中城市学生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心理压力低于农村学生的心理感谢力的结果不同[2]。虽然城乡经济、文化、教育资源不平衡可能会造成差异,但大学生容易接受新事物,往往会从社交媒体上获取大量信息,进而获取同样卫生事件防控。同样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大学生在负面信息上花费太多时间,随之出现的疾病信息偏差认知则更易引发压力体验,而最新和准确的健康信息才会降低压力水平。面对从各种来源获取的负面信息,大学生表现出的高自我风险认知、低估自我应对能力和认知不一致可能是造成心理影响的原因,负面的看法可能会使这种卫生事件看起来更具灾难性和高风险,这反过来又使学生感到无助,并导致他们低估自己的应对能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有13.6%的学生评定为有心理困扰来源的三级心理问题,更需要学校引导学生构建正确的认知,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信息化资源。

五、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建设探索

(一)构建与公共卫生事件防控相结合的线上资源

心理健康专业人员、执业人员、咨询师和卫生设施的缺乏是缓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引发心理健康问题的最大难题,而大学生的心理求助行为和体验则是预测心理健康的关键指标,恐惧、抑郁、寻求心理帮助和感知心理健康均能有效预测求助行为。Liang等[3]首次对国内疫情期间寻求心理咨询与未寻求心理咨询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大规模调查,结果显示心理求助率仍然较低。以往研究中也发现对于面对面的咨询形式,大学生没有充分利用专业心理咨询或心理健康服务[4]。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期间,我国教育部高度重视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开通了多条心理援助热线,在资源相对紧张的情况下,通过视频会议或在线聊天进行远程治疗成为一种可行的替代方法,电子心理健康工具的最大潜力可能在于改善寻求帮助和获得专业治疗的机会,相类似地远程医疗有可能降低年轻人寻求治疗的障碍。同时,设立常见公共卫生事件健康教育课程,普及卫生知识和防控知识及常见心理问题和应对方法,以增强大学生面对困难的勇气和正常压力的抵抗力,并鼓励他们在未来发生灾害时成为健康教育的后盾。随着线上教育的规范化和普及化,在大学范围内适当使用在线的教育方式,将技术融入课堂让学生较好地适应不同的教学形式。通过密切监测大学生心理状况、提供心理干预、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性,提高寻求心理帮助的可能性。

世界卫生组织发出的“加强和建立基于网络和其他远程医疗平台,以提供直接临床服务和临床决策支持”的呼吁,鼓励提供者使用数字干预来支持心理疾病患者。国内也一直在实施应急心理危机干预措施,以减少心理社会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另外,在不同社会群体、不同背景和国家中疫情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可能是不同的,鉴于数据存在很大程度的异质性,及对心理健康影响的不确定性,将大流行的风险因素、消极的心理健康结果和适当地干预策略联系起来,特别是在青少年群体中,根据心理健康目标、人群、方式、强度和提供者类型来评估不同等级的干预措施,在提供满足人群心理健康需求的统一策略的前提下实现干预效果的提升和扩展。

(二)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环境,学校教育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仅仅通过加强知识教育,很难真正改变青少年的行为模式。青少年群体顺利发展的核心因素中生态资产(如社会支持)和个人优势的存在(如有效的应对策略和心理弹性)可以解释创伤经历与心理健康之间联系的根本机制。因此,学校应当根据不同心理问题的特征开展以学生自我构建为出发点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期间的相关研究发现空间距离、自我隔离、社交媒体错误信息是导致异常恐惧、无助感、孤独和紧张的主要因素[5]。结合本次调查结果,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针对学生的身心特点展开工作,对于入学早期就有明显心理问题倾向的学生,应当做为后期评估、心理援助以及短期和长期随访的重点;对于已经有心理和行为障碍的学生,提醒学生警惕因突发事件造成的潜在障碍,如恐惧、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问题;对于不同性别、不同生源地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和关注均衡差异,提供适合学生身心特点和需求的优秀的教育资源,将有助于提升学校心理健康工作教育的质量和效率。

(三)丰富以学生自我构建提升心理防疫能力为基础的线上资源

在面对高危或经历重大消极生活事件后,高自尊、高自我效能感、以问题为导向的应对方式、乐观且有责任感的大学生仍能发展得良好,这也正符合良好心理弹性表征的基本特征,感知压力水平较高的个体可能会发展出较低水平的心理弹性。反过来,低水平心理弹性与高水平的创伤应激反应、心理疾病有关。学校教育是提升心理弹性的首要保护因素,校园文化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弹性的重要因素,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改善心理弹性的重要活动,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认知能力、发展学生良好的人格特质,日常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应该侧重于学生的心理压力管理、心理弹性的提升等内容上,将健康的校园生活作为提升改善心理弹性、最完善和有力的环境支持。综上,引导大学生从客观、积极的角度来认识来自生活、学业等方面的压力,在困难面前能够积极寻求帮助,形成理性的归因方式和积极健康的动机取向,消除或者避免由压力引起的消极情绪反应和行为反应,以促进心理弹性的发展。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心理影响或将是长期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更是长期且灵活的。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是其他灾难性事件,融入心理学干预、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播、提高心理健康认知水平、增强大学生心理弹性,进一步提高大学生求助态度、增加心理求助概率,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建设都将作为今后工作的重点。

猜你喜欢
公共卫生心理健康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感受
《首都公共卫生》征订启事
公共卫生服务怎加强
公共卫生监督不是“陪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