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涛,朱志红,金奕新,程威涛(南海航海保障中心汕头航标处,广东 汕头515041)
“海巡1717”轮由中船工业集团708所整体设计,武昌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承建,2018年6月18日开工建造,2019年6月25日正式列编。笔者作为监造组成员和维护管理方,亲历了该船的建造、试航、列编、磨合、试用、保修和验收等诸多环节,与该船型的设计、建设、承建、使用单位及设备供应商等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技术探讨,见证了该船船员从新船型适应到配合默契的成长历程。现从使用管理者的角度,对两年来该船的使用情况予以总结,分析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优化建议。
图1 “海巡1717”轮正横图
“海巡1717”轮为海事系统1 200吨级电力推进后甲板作业首制船,颠覆了传统航标船前甲板作业的设计理念。该船主要用于沿海港口航道灯浮标等助航设施的设置、维护、航标应急反应等航标现场作业,同时可搭载相关设备进行应急测量及溢油回收工作,其主要技术参数如下:
(一)船型
钢质、局部双层底、连续甲板、全焊接结构的中型航标船,电力驱动,双舵桨推进,DP-1级动力定位,艏侧推器,作业区域为后甲板,生活区布置在船舶前部。
(二)作业航区及技术指标
远海航区、沿海作业,7级海况下安全航行,3级海况下安全作业。船舶总长62 m,型宽12 m,型深4.7 m,满载吃水3.45 m,总吨1 070,净吨321,满载排水量1 370.3 t,设计航速不低于14 kn,经济航速下续航力约3000 n mile,自持力15d,额定船员24人,备员6人。
(三)主要动力装置及设备
主机:YPKS500-4×2台,1 000 kW/690 V。主柴油发电机组:9L16/24×3台,800 kW/400 v/50Hz。停泊柴油发电机组:6C5A8.3-GM155×1台,130 kW/400v/50 Hz。舵浆:NRP140×2套1 000 kW/φ1 750 mm。艏侧推器:NFT110×1台,280 kW/170 kN。
(四)航标作业设备及作业能力
配置1台12 t-15 m航标起重吊机,1台150 kN自排链卧式锚链绞车,2套液压升降鲨鱼钳,2套重力翻转式止链器和2台15 kN液压牵引绞车,满足φ2.4 m和φ3.0 m航标作业要求,航标器材最大装载量约60 t。
(一)后甲板作业设计提高作业效率和安全性。当前,海上施工类船舶采用后甲板作业方式已比较广泛,随着航标导航服务在海上钻井平台、海上风电场、海上管道、海底光缆和海上资源勘探等海上活动领域的拓展,首制后甲板作业航标船的开发,符合航海保障服务职能由近海向深海延伸的趋势。采用后甲板作业方式,不仅使主甲板作业区域有更大的空间,而且整体船型外观更加美观、大气。在船长一定的情况下,后甲板作业船相比前甲板作业船在航标作业区域横向、纵向均为直线型,不受船体线型变化的影响,作业区域更加开阔,对于提高航标作业人员的作业安全和作业效率具有积极意义。
(二)推进系统采用全电力推进,体现了“绿色环保”和“绿色船舶”的理念。动力系统的备份较好,运行管理方便。日常运行中可根据不同的运行工况合理调配运行的柴油机台数,减少柴油机长时间处于低负荷运行的情况,使柴油机运行在较佳的工况下,燃油消耗少,机桨性能匹配合适、船舶操纵灵活、机动性强,倒车时主发电柴油机能耗利用率高、船舶转弯回转速度快。在港口、狭窄航道以及海上维护航标作业时,船舶能准确、迅速地定位靠泊航标,增加海上航标作业安全系数,提高工作效率。
(三)航标作业设备齐全,选型相对合理。配备动力定位控制系统,通过艏侧推和艉部主推进器可实现船舶自动定位,满足航标定点敷设作业和船舶低速定向航行的要求,极大地提高了航标抛设精度,降低了航标作业时操船的劳动强度和难度,显著提高了船舶操纵性能。配备液压锚链绞车、液压升降鲨鱼钳等,改变了传统的作业方式,实现甲板航标作业机械化,极大地减轻了航标作业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安全性。
通过统计“海巡1717”轮2年运行数据(见表1),得出船舶综合油耗约为0.33 t/h。作为大中型航标布置和维护的重要装备,其提升了沿海航海保障能力,为促进航运经济发展、保障船舶航行安全做出了积极贡献。
表1 “海巡1717”轮运行情况(截至2021年6月30日)
图2 “海巡1717”轮总布置图
国内自主设计后甲板作业船舶均为甲板作业区域留出较大的空间,对甲板作业设备、机舱机电设备位置均有合理的布置(如图3、图4)。借鉴后甲板作业船舶的成功案例,针对实际使用运行情况及反馈,该船型在航标作业施工领域大有可为。为了进一步完善新型船舶功能,提升航标作业效能,将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相关建议进行梳理,为该船型日后改进、完善提供参考。
图3 国内后甲板作业某海工船舶总布置图
图4 国内后甲板作业某大型浮标船总布置图
(一)船型设计方面
当进行起锚作业时,船舶驾驶员无法看见锚是否起升到位,与现今海上施工作业类船型相比,船体线型有待优化。
建议:优化船头船体线型,在兼顾抛锚、起锚时方便驾驶员判断锚的位置且满足航标作业需求的前提下,艏部水线采用直线型,平顺过渡到船舯适当部位,避免发生突肩。艉部的设计以减小航行粘压阻力为主,综合考虑艉部去流段的长度和去流角的大小,避免产生过大的界层分离,从而减小粘压阻力。合理的线型设计,可使船舶获得较好的阻力性能和耐波性能,提高船舶航速。
(二)总体布置方面
1. 航标堆放及航标作业区位于0#—37#肋位,实际海上吊检、吊换航标作业区域位于15#—35#肋位。生活区域及船头位于37#—97#肋位。可见,作为后甲板作业航标船,主甲板常用的航标作业区域仅为船长的12米左右,因此,甲板作业区域面积利用率有待进一步挖掘。
建议:将船舶生活区向船头前移5—8个肋位,同时减小驾驶室前部平台面积(“海巡1717”轮驾驶室前部平台位于66#—78#肋位,而仅仅在平台两舷侧放置6台救生筏,整个船舶甲板面积的利用率不高),进一步拓宽后甲板作业区域。
2. 救助艇布置于驾驶室后驾控台侧下方,烟囱从后驾控台两侧伸出,在航标作业时,对视线有较大影响。
建议:将烟囱烟管走向从驾驶室中部适当位置穿出,救助艇置于生活区船舷侧适当位置。这样可以真正实现全景驾驶室,无论船舶航行或者作业时,船舶驾驶员的视线均不受任何影响。
3. 航标插孔靠近船舶左舷,吊机吊臂搁架布置于右舷作业区前部,实际作业过程中,当采用右舷设备进行航标作业时,航标插孔和吊臂搁架对航标作业有较大的影响,右舷航标作业设备基本处于闲置状态,不利于左、右舷作业设备交替使用。
建议:将航标插孔布置于甲板船舯适当位置,有利于左、右舷作业设备交替使用,提高航标作业效率。并将吊机安装位置适当后移,吊臂搁架置于船艉适当位置,并将搁架设计为活动式底座(使用吊机时搁架可以放倒,吊机闲置时搁架可以立起来放置吊臂)。这样可以进一步优化航标堆放、作业区域。
4. 机舱部分设备(如推进电机变压器、淡水压力水柜、海水压力水柜)布置位置对机舱通道以及日常设备维护保养有较大影响,部分油舱、水舱的测深孔、透气孔对甲板作业区域航标堆放、航标作业有较大影响。
建议:将机舱整体前移,同时优化主要设备安装位置,并对油舱、水舱布置优化。将机舱的测深孔、透气孔、通风筒等从前甲板合适位置穿出,后机舱穿出甲板的管系以及后甲板的部分设施布置在吊机基座附近,更大程度提高后甲板作业面积利用率。
5. 机舱未设置用于机电设备备件以及船舶物料存放的舱室,而航标器材舱作为存放沉石和航标器材的舱室,在实际使用中,大部分航标器材均由航标站管理,航标器材舱基本处于闲置状态。
建议:为了更加规范管理船舶备品、备件、物料等,建议优化机舱整体布局,设计专门用于存放船舶机电设备备件、物料的仓库。
(三)设备选型方面
1. 锚链绞车体积过大,占用甲板作业区域过多,且当锚链绞车拉起锚链、鲨鱼钳制动锚链时,即使绞车自动排链摆臂在左、右极限位置移动,锚链仍然很难对准鲨鱼钳钳口,需要人工对准。
建议:优化锚链绞车选型,采用功能对等、体积相对较小的绞车,使航标作业区域更加宽敞。
2. 空调系统采用间接式冷却水冷却方式,由于南方气候原因,室内外温差较大。冷媒水管系的隔热层只要存在一点空隙,便会产生较多的冷凝水,对管系周边的设备设施均会造成影响。
建议:将间接式冷却水冷式空调改为直接冷却风冷式空调。
3. 船员舱室均采用封闭式窗户,自然通风采用2台立式空调。日常舱室通风依靠空调长时间运行来维持,不利于节能降耗。
建议:在满足规范的前提下,将船员舱室窗户改为可开关式,日常可打开窗户自然通风,不仅能减小能耗,自然通风也更加舒适。
4. 2台变频器水冷却系统与3台主发电柴油机低温冷却水共用1个温控阀,而温控阀的自动调节范围是为了满足柴油机运行在最佳工况的温度。当高负荷运行时,温控阀调节的温度无法满足冷却变频器电器元件的最佳温度,经常因变频器内部冷却水温度高报警。
建议:增加1个温控阀用于变频器内部冷却水温度调节,将3台主发电柴油机冷却低温淡水温控阀与2台变频器内部冷却水单独控制。
经过2年多来的磨合、改进,“海巡1717”轮已成为主力作业船,达到了新船型开发的预期目标。但作为首制船,不可避免的存在各种问题,需要使用管理者在实践中不断发掘、思考、改进、验证,提出优化建议,为该船型的完善升级提供一手资料,进一步提升船舶性能,提高作业效率,降低能耗和维护保养难度,使其更贴合现场作业需求,提供更优质的航海保障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