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少哲
基于生态可持续理念下的高校校园绿地景观改造设计——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南湖校区文涛楼北侧绿地为例
耿少哲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高校校园景观是师生活动、休息、交流的重要场所,是学校自身对外展示和宣传的重要名片,更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校园景观的外延意义也在不断扩大,不再仅仅停留在景观绿化层面,更多的需要保持景观生态性,增强景观功能性,提高环境育人性。本文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南湖校区文涛楼北侧绿地为研究对象,根据土方、地形及现状树木分布情况,因地制宜进行景观改造设计,拟打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校园景观。
校园景观;生态设计;景观改造
生态环境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是人类发展的需要。[1]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与自然和资源之间的矛盾冲突愈加严重,人们意识到以自然环境为代价推进经济发展必然对人类生存造成严重危害。从长远来看,生态、社会与经济协同发展,需要各国对节能减排高度重视。作为发展中国家的领头羊,中国对于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尤为重视,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2]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发展期,面临各种资源制约趋紧、污染物加重、生态环境恶化的严酷现实,需强化培养保护自然、顺应自然和敬畏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着力推进绿色、循环、低碳经济发展,以实现人、自然、社会的和谐共处。
高校作为重要社会构成要素,承载着传承和创新知识成果的重要使命,对推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很多发达国家便开始对生态问题进行探究,八十年代后期,生态理念也已成为校园设计的重点。“绿色学校”教育理念便是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世界人类与环保大会中正式提出的,从此世界各国纷纷开始“绿色学校”理论的深入探究。[2]美国教育评论家和教育史家劳伦斯·A·克雷斯于1976年在《公共教育》中首次提出“生态教育学”理念,对生态化原则大力推崇,特别是在教育领域中,还引入生态平衡和自然系统等多种原理。中国对生态校园的研究与探索起步于20世纪后期。1996年“绿色大学”的理念首次被清华教授钱易、井文涌等人明确提出。[3]2012年,可持续发展理念在中国绿色大学联盟工作年会中被广泛运用。2013年4月1日,《绿色校园评价标准CSUS/GBC 04-2013》正式实施,这也是第一个绿色校园评估标准,该标准的编制是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同济大学、节能专业委员会以及城市科学研究会绿色建筑等共同完成,是目前国内评估绿色校园工作的重要技术标准。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高素质人才的不断增多,师生对校园空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高校校园景观的规划设计也日益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与此同时,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也使得都市空间逐渐成了“钢筋混凝土森林”,保护特殊的自然景观要素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变得尤为重要。校园景观作为城市景观的一部分,应当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环境空间,使师生在其中工作、学习、生活充满轻松与舒适感。因此,校园景观引入生态理念,对校园生态环境的构建和改善有很大帮助,对校园文化以及生态文化的传承起到积极作用。[4]如何将校园文化与生态理念相结合,创造一个极具创新性、个性化的综合性功能校园,实现校园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变得至关重要。
作为双一流建设高校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曾获“全国绿色模范单位”、湖北省“生态园林式学校”及湖北省“绿化造林先进单位”等多个荣誉称号,通过改造设计,展现生态校园成果,从而起到社会指引和示范作用。本文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南湖校区文涛楼北侧绿地为研究对象,根据土方、地形及现有树木分布情况,因地制宜进行景观改造设计,拟打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校园景观。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南湖校区)所在位置为武汉市洪山区,毗邻南湖,自然生态环境良好,与武汉纺织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以及中南民族大学构成南湖大学城,学术氛围浓厚,历史底蕴深远。本次改造项目位于学校西区、文涛楼西北侧,西区由于土地归属问题长期荒置,严重影响学校整体环境风貌,目前位于项目北侧的新大门以及友谊林已建设完成,日常人流进出量大,学生活动频繁。项目基地高差较大,常年存在积水问题,但原有植被生长优良,树形高大,形态较好,具有较好的绿地基础,如图1所示。
图1 项目改造前实景图
项目根据学校整体规划拟打造一个具有校园特色、功能丰富、生态可持续的校园绿地,一方面设置休憩平台、疏林草地、山间游步道等供师生游憩、学习交流;另一方面充分考虑景观生态性,利用现有的基地条件和环境特色进行设计改造,并结合南湖的自然风光,展示校园的特色景观风貌,使其成为本校区的特色资源。
1.活动功能
随着西区不断建设,场地人流量的逐渐加大,迫切需要设计规划广场、廊道、疏林草地等日常休闲、学生活动的景观场所,同时根据不同的景观节点规划交通路线,使之合理流畅、重点突出,为师生提供一个功能性较强的景观环境场所。
2.生态功能
随着时代发展,绿地除了传统的游憩功能外,还应考虑其生态功能。雨水花园能够控制雨洪并对雨水合理应用,作为城市雨水应用系统具有存储、滞留和集排水功能。利用基地高差大的地形特点建立雨水花园,不仅可以缓解暴雨时场地积水问题,还可以收集过滤雨水径流,补充地下水资源。[5]植物配置方面,尽量保留原有植被,补植的树木也尽量选择乡土树钟,保证其成活率,并节约后期的管理费用。
3.教育功能
校园景观建设能够实现室外环境的美化,而且对学生精神层面也有一定影响。通过设计文化墙、雨水花园、读书廊、花海等景观节点,不仅营造具有美学意义上的特色景观,更要挖掘校园历史文化,力求最大化反映学校的价值观念、精神风貌以及审美情趣,达到学校“环境育人”的目的。
此项目总占地面积约为24156平方米,设计结合南湖自然风光,并根据土方、地形及现状树木分布情况因地制宜进行景观规划。游园内设置银河广场、雨水花园、梅岭花海、读书廊道等特色景观,形成一道集师生游憩、学习交流、形象展示于一体的风景线,如图2所示。
图2 项目规划图
1.雨水花园
雨水花园景观的原始场地位于一处自然混交林中,周边地势较高,形成一处积水洼地。为了尊重自然景观,保护现有大树,设计就势造景打造了一个由河石卵石、塑木平台、亲水汀步为主体的生态湿地。旱季时,呈现一种天然原石景观,展现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意境;而雨量较大时,沟内可汇聚滞纳雨水,形成汩汩溪流,在疏导雨水的同时展现独特的水景节点。整个雨水花园呈现出一种将车马啸喧挡于门外的半私密环境,为学校增加了静谧休闲场所,如图3所示。
图3 项目改造后实景图(雨水花园)
2.银河广场
北广场紧邻会计史文博馆,是建筑二层活动平台,周边古树葱翠,芳草繁花拥簇。整体布局与新建绣球山、西北门项目相互映衬,成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新名片。会计学是中南财大的重点学科,多年来桃李满园,人才辈出。设计引用“星耀银河”为主题,地面曲线肌理和弧形名人墙一气呵成,整体形象鲜明。地面深色花岗岩代表无尽的宇宙世界,白色石材为银河系,而分散的黄色石材就是那最闪耀的星星,如图4所示。整体寓意着财经大学培养的人才格外出色,出类拔萃。
图4 项目改造后实景图(银河广场)
3.梅岭花海、读书廊
图5 项目改造后实景图(梅岭花海)
图6 项目改造后实景图(读书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整体绿化量较大,但是花卉量偏少,可游憩的、舒适的开放式园林不足。设计选择一处临湖的向阳面栽植大片的红梅,设置读书长廊。以原生树林为背景,背山面湖、视野开阔,是整个场地最佳观景节点,如图5-6所示。梅花是四君子之一,也是冬末春初第一个绽放的品种之一,在寒冬中给人带来喜气,更能代表学生寒窗苦读的心境。
校园景观是一个独特而丰富的场所环境。校园空间环境的改造设计应使各功能区相互交融、相互渗透,保持原有的校园文化特色,增强校园景观的功能性,提高生态环境效益的连续性。在改造设计中,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自然条件来保护和建设校园生态系统,利用现有的地形和区位环境,充分发挥当地的光照、土壤、气候、降水等优势,创造生态可持续的景观校园环境。
[1]王方怡.大学生态校园建设模式研究—以福建农林大学为例[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9.
[2]胡锦涛.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G].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唐华,白炳贵.高校青年环境特使:内涵、价值与培养策略研究 [J].信阳农林学院学报,2019(02):137-141.
[4]李静.高校校园生态景观设计研究—以山东现代学院为例[D].济南:山东建筑大学,2019.
[5]徐欢,王子豪,邵苗苗.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大学校园绿地景观改造设计[J]. 现代科技,2020(07): 64-67.
(责任编辑:赵相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