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远平,吴轩,刘宇辉
(梅州铁炉桥医院 泌尿外科,广东 梅州 514000)
膀胱癌根据组织来源进行区分包括:移行上皮细胞癌、鳞状上皮细胞癌、腺性上皮癌以及其他癌症,其中移行上皮细胞癌发病率高,约占比90%;鳞状上皮细胞癌,占比7%~8%;腺性上皮癌,占比约为1%~2%[1]。膀胱癌病因较多,与生活习惯、性别、年龄、职业、饮食、工作环境、地理位置、种族等存在相关性。美国白人膀胱癌发生率高于黑人,意大利男性膀胱癌发病率高于西班牙、美国、丹麦,我国膀胱癌发病率较低[2]。在染料工业中,与油漆长期接触工作人员的膀胱癌发生率更高,因芳香环类化学物质具有致癌作用。随着年龄的增长,膀胱癌发病率升高,超过50岁人群的膀胱癌发病率最高[3]。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作为膀胱癌常见类型,以手术治疗为主,本文将以60例患者为对象进行研究。
选取2016年3月-2020年3月梅州铁炉桥医院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参照组患者30例,包括男25例、女5例,年龄为44~73岁,平均(61.76±4.68)岁、肿瘤的发生情况如:单发24例、多发6例、共计36枚肿瘤,其位置:4枚后壁、30枚侧壁、1枚三角区、1枚其他位置,肿瘤直径是(20.12±1.45)cm。研究组患者30例,男26例、女4例,年龄为41~75岁,平均(61.15±4.79)岁,肿瘤的发生情况如:单发23例、多发7例,共计37枚肿瘤,其位置:5枚后壁、29枚侧壁、2枚三角区,1枚其他位置,肿瘤直径12~27cm,平均直径(20.45±1.19)cm。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分析,P>0.05。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标准:以关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世界卫生组织制定,2004)有关标准,确诊疾病,所有患者依从性良好,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患有原位癌远处转移、淋巴结转移者,精神异常者。
参照组实施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实施阻滞麻醉,保持截石位体位,常规消毒,铺巾,对电切镜参数进行调节,设置电凝功率60W,设置电切功率120W,使用等渗液作为灌洗液,沿着尿道在膀胱中置入电切镜,了解膀胱肿瘤情况,包括肿瘤数量、大小、分布等。小肿瘤者使用电切镜切除基底部膀胱壁、肿瘤一起切除,需切除到最深肌层部位。大中路患者实施分层分步法切除,对肿瘤边缘瘤体切除,逐层切除到肿瘤中央,将基底部肿瘤切除。肿瘤周围约1~2cm膀胱组织实施电灼。是冲洗器对肿瘤组织彻底冲洗,取三腔导尿管留置,结束手术。在术后使用等渗液冲洗。若患者实施无膀胱穿孔术,在术后1d实施膀胱灌注,每周实施膀胱灌注,1次/周,持续关系2个月,之后每月1次。
研究组在入院以后应用经尿道双极等离子整块剜除术治疗。实施联合阻滞麻醉,保持截石位体位,常规消毒、铺巾。对双极等离子电切镜参数进行调节,沿着尿道在膀胱中置入等离子电切镜,了解膀胱情况,对肿瘤切除的可能性综合评估。对于膀胱结石者,先将结石取出,肿瘤切除;对于血凝块患者,取冲洗器将其取出。在肿瘤周围、根部1cm左右进行电凝环绕标记,黏膜下血管凝闭,在远端标记点下方膀胱壁实施电切,深度直到肌层,对纤维条索切除。在水流冲击作用下,向上掀起瘤体,呈瓣膜状。采用逆向顿推方式,剥离肿瘤,直到近端标记点,电切自近端标记处瘤体,实施离断,瘤体整块腕除。水流冲出瘤体,取吸引器将其吸出,或者使用电切环将其取出。电凝止血,取三腔导管留置。实施膀胱灌注操作,与参照组操作相同。
比较两组治疗情况;随后,详细统计两组患者的组织病理标本保留肌层率,记录术后并发症发病率。使用SF-36量表对患者生活质量实施评估。详细记录1年内复发率,对比分析。
研究组术中出血量、导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比参照组更低(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情况对比()
表1 两组治疗情况对比()
研究组30例患者中,组织病理标本保留肌层率30例(100%);参照组30例患者中,组织病理标本保留肌层率24例(80.00%)。研究组组织病理标本保留肌层率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893,P=0.0327)。
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病率低于参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病率对比[n(%)]
研究组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更高,和参照组数据比较(P<0.05)。见表3。
表3 两组生活质量对比(,分)
表3 两组生活质量对比(,分)
研究组30例患者中,1年复发率为1例(3.33%),参照组30例患者中,1年复发率为6例(20.00%)。研究组患者术后1年复发率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124,P<0.05)。
膀胱癌在治疗时,结合患者的病变分期、进展程度选择治疗方案,且及丙方A站情况与预后存在相关性。膀胱癌的分期是依照癌细胞侵犯程度进行区分:零期癌细胞仅仅局限在黏膜,在治疗时可采用经尿道切除膀胱肿瘤联合膀胱药物灌注治疗,取得显著治疗效果[4]。第一期表示侵犯至黏膜下层,未达肌肉层,其治疗方法与零期癌细胞治疗方法相同。第二期表示肿瘤侵犯肌肉层,未达浆膜,需实施膀胱部分切除、膀胱全部切除术等治疗,结合侵犯深度、侵犯大小确定治疗方案[5]。第三期表示肿瘤超过肌层,达到周围脂肪、浆膜层,未达其他器官,且未发生淋巴结转移,采用膀胱根除性切除术联合放化疗或者尿道改道手术治疗。第四期表示淋巴结转移或侵犯其他组织,需实施化疗或者放射治疗。
经尿道绿激光膀胱肿瘤剜除术、膀胱内肿瘤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为新型治疗方案,在手术操作中能够完整切除肿瘤,但此术式费用较高,很难在临床推广[6]。大量临床实践表明[7-8],经尿道等离子针状电极切除术在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治疗中具有显著应用价值,优点较多:①完整切除肿瘤,减少种植,切割分离部位为疏松结缔组织平面,可完整切除肿瘤,领挖,操作过程中能够综合评估肿瘤浸润程度,确保瘤体完整性切除,可预防瘤体再次种植[9];②预防肿瘤转移,包括血管转移、淋巴管转移,此术式在治疗前做好封闭电凝处理,切断淋巴管、血管,不仅能够减少术中出血量,还能够预防血管转移、淋巴管转移[10];③此术式切除精准,且层次清晰。在该术式中,针状电极呈T形,与膀胱壁接触过程中,接触方式为点和面、线和面,切割灵活且精准,达到精准止血目的,同时,解剖层次清晰,并以此为基础切割分离,具有独特优势[11]。
本文选取不同治疗方式结果显示:研究组术中出血量、导尿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均优于参照组,且研究组组织病理标本保留肌层率、术后并发症发病率、1年复发率均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双极等离子整块剜除术具有显著治疗效果。有学者[12]以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进行研究,在入院后应用双极等离子整块剜除术治疗、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结果可见,前者治疗有效率、复发率均优于后者,与本次研究结果保持一致。另外,该研究结果显示,双极等离子整块剜除术治疗疾病以后,生活质量评分明显升高,表明患者临床症状明显缓解,治疗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实施双极等离子整块剜除术治疗,具有显著近期疗效与远期疗效,在近期疗效中,术中出血量更少、治疗时间短、且并发症少,对患者恢复具有重要意义。在远期疗效中,此术式的复发率较低,延长患者生存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