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美华
(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 医学影像科,河北 保定 071000)
膝关节是人体最重要的关节部位,在机体活动中承受着较大负荷,因此损伤的概率更大。半月板是膝关节处的重要部分,主要作用是稳定关节以及润滑作用,一旦受损,随着病情进展,极有可能引起膝关节功能障碍、关节肿胀疼痛等,甚至诱发关节畸形,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1]。因此需尽早确诊并采取有效的治疗手段。对改善预后有重要意义。临床诊断以影像学手段为主,关节镜用于膝关节疾病的诊断中准确率较高,但其属于有创操作,会给患者带来较大的痛苦,因此接受度较低。CT和MRI均是诊断膝关节疾病的常用辅助手段,但关于其诊断的准确性存在争议。研究显示,半月板损伤患者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韧带撕裂,其中前后交叉韧带对疾病的影响最为明显[2]。为确定CT、MRI诊断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的效果,基于MRI诊断结果,对交叉韧带松紧度与半月板损伤情况的关系进行分析,现进行以下研究。
共纳入120例膝关节半月板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经过关节镜确诊,病例选取时间为2019年5月-2021年4月。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实验1组和实验2组,每组60例。实验1组中包括男38例,女22例,年龄24~62岁,平均(40.45±7.15)岁,受伤原因:跌倒损伤12例、交通事故21例、高空坠落8例、重物砸伤14例、其他5例;症状表现:关节肿痛28例、关节伸屈障碍29例、其他症状3例。实验2组中包括男40例,女20例,年龄22~60岁,平均(40.14±7.05)岁,受伤原因:跌倒损伤15例、交通事故20例、高空坠落9例、重物砸伤13例、其他3例;症状表现:关节肿痛30例、关节伸屈障碍18例、其他症状2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具有可比性(P>0.05)。
纳入标准:患者均为单侧膝关节半月板损伤;年龄均在18岁以上;意识清晰且配合度较好;临床资料完整;对本研究知情且同意,研究均经医院伦理会审批。
排除标准:膝关节类风湿、痛风性关节炎等疾病患者;合并老年痴呆等精神性疾病;合并心脏病等突发性疾病;合并重要脏器功能障碍;依从性差。
CT检查。仪器选择荷兰飞利浦16排螺旋CT扫描仪,取患者仰卧位,双膝并拢并处于自然伸直状态,对患侧膝进行扫描,胫骨髁下方至股骨髁为扫描范围。参数设置:管电压120kv、管电流200mA,层距、层厚分别为3mm,矩阵为512×512,螺距为0.438。将扫描的图像传送至工作站,经多平面重组后观察膝关节半月板影像特点。
MRI检查。仪器选择飞利浦Multival 1.5T磁共振扫描仪,取患者仰卧位,将膝关节外翻15°~20°,使扫描部位尽量位于主磁场中心,用海绵垫固定减少运动伪影。将膝关节置于控阵线圈内,依次进行矢状位扫描、冠状位扫描以及横断位扫描三种扫描方位,扫描时注意制动。参数设置:矢状位T1加权像:重复时间500ms、回波时间17ms;质子加权压脂像:重复时间3000ms、回波时间30ms。冠状位质子加权压脂像:重复时间3270s、回波时间30ms。横断位质子加权压脂像:重复时间3000ms、回波时间30ms。层厚4.0mm,层间距0.4mm,视野160mm×160mm,矩阵268×181。
影像学判断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程度的标准[3]:影像未见膝关节半月板病变表现,形态规则正常表示0级;影像显示膝关节半月板处存在球状或者点状的信号影但信号并未到达关节面以及关节缘,CT影像显示存在钙化情况,但面积≤软骨总面积的25%表示Ⅰ级;影像学显示膝关节半月板处存在较密集的点状信号,形成条状或者线状的强信号,信号已经达到关节缘但未到达关节面,CT影像显示存在钙化情况,钙化面积超过软骨总面积的25%但不超过50%表示Ⅱ级;影像显示膝关节半月板处信号异常,信号呈条状或者片状,信号到达关节面,CT影像显示钙化面积超过软骨总面积的50%但未达到75%表示Ⅲ级。以关节镜检查为金标准,计算两组CT、MRI诊断不同半月板损伤程度的准确率。
实验2组患者进行MRI诊断时,根据《MRI检查技术专家共识》[4]的相关内容测量交叉韧带长度,主要包括前交叉韧带长度、后交叉韧带长度,测量对应起止点距离,根据内容计算交叉韧带松紧度系数。交叉韧带松紧度系数=交叉韧带长度/对应起止距离(Ra=a/La;Rb=b/Lb)。比较两组交叉韧带松紧度参数,并分析交叉韧带松紧度系数与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程度的相关性。
将影像学诊断数据输入软件SPSS 19.0,检验中: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以χ2检验对比。计量资料以()表示,以t检验,Spearman分析交叉韧带松紧度系数与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程度的相关性,P<0.05差异明显。
以关节镜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实验1组诊断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的准确率为66.67%(40/60),实验2组诊断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的准确率为88.33%(53/60),实验2组的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实验1组(P<0.05)。见表1、表2。
表1 CT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程度结果[n(%)]
表2 MRI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程度结果[n(%)]
与膝关节半月板损伤Ⅱ、Ⅲ级患者相比,0、Ⅰ级患者交叉韧带松紧度系数(Ra、Rb)更低(P<0.05)。见表3。
表3 实验2组不同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程度患者的交叉韧带松紧度参数比较()
表3 实验2组不同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程度患者的交叉韧带松紧度参数比较()
Spearman分析显示,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程度与交叉韧带松紧度系数呈正相关关系(P<0.05)。见表4。
表4 交叉韧带松紧度系数与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程度的相关性
半月板是位于胫骨关节上的月牙状的骨头,又薄又窄,其存在的左右就是增加关节的稳定性和缓冲关节受到的冲击力和压力。半月板一旦受损,对关节的作用就减弱了,关节也会相应地出现问题,例如膝关节疼痛、肿胀,严重时会出现关节活动受限、关节弹响等。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健康意识的提升,跑步逐渐成为一种受欢迎的运动方式,因此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的发生率明显增加。该疾病患病初期缺乏典型症状,容易与软骨损伤混淆,若不能及时且准确地诊断并给予治疗,膝关节功能会受较大影响,恢复过程缓慢,降低患者生活质量。
关节镜是诊断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的最准确方式,借助关节镜能直接观察到软骨和半月板是否病变以及病情程度,但该诊断方式会造成一定的生理损伤,可能出现血管损伤以及感染等并发症,增加患者痛苦,因此接受度并不理想[5]。随着诊疗技术和设备的不断改进,CT以及MRI已经成为广泛用于各类疾病诊断中,尤其在骨科疾病中的诊断价值越来越明显。CT诊断属于放射性诊断方式,会对患者造成一定的辐射,MRI主要是借助强力磁场在不同组织中能获得不同的信号从而判断病情,对人体健康无害,但对于体内存在金属物的患者不适用[6]。本次研究显示,实验1组诊断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的准确率为66.67%(40/60),实验2组诊断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的准确率为88.33%(53/60),实验2组的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实验1组(P<0.05)。说明MRI在膝关节半月板损伤诊断中的准确度更高。CT诊断方式具有操作简单且空间分辨率高等特点,能观察到半月板是否存在低密度区,半月板边缘整齐度,通过此类表现来判断损伤程度,而MRI诊断方式能全方位地观察半月板结构,通过三维重建的方式了解不同组织的不同信号的分布特点,根据信号强弱判断损伤程度[7]。半月板内部密度相对较小,CT诊断属于断层扫描,易出现误诊情况,而MRI能更好地辨识细微损伤,弥补CT诊断的缺陷。但MRI诊断并不能达到100%的确诊率,原因可能是关节囊与半月板之间的脂肪、肌腱以及部分血管组织可在MRI影像中表现出杂乱、分布不均的信号,从而影响最终判定结果[8]。另外体位摆放不当也会影响最终检查结果。
研究显示,在青少年膝关节的前后方先天性稳定性方面实验中,交叉韧带松紧度系数大小具有较准确的辅助判断作用,可推断韧带损伤与半月板损伤的可能性[9]。交叉韧带松紧度系数能间接反映膝关节稳定性,交叉韧带松弛情况下膝关节稳定性差,增加半月板与关节面的摩擦力,在外力的影响下,易出现半月板损伤[10]。实验2组中,与膝关节半月板损伤Ⅱ、Ⅲ级患者相比,0、Ⅰ级患者交叉韧带松紧度系数(Ra、Rb)更低(P<0.05),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程度与交叉韧带松紧度系数呈正相关关系(P<0.05)。说明半月板损伤程度不同,交叉韧带松紧度不同,两者属于正相关关系,这一研究结果与陈体[11]等研究结果相符。另有研究显示,MRI诊断方式与关节镜诊断方式测量的交叉韧带长度有一定差异,且交叉韧带松紧度系数与半月板损伤程度并无差异(P>0.05)。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半月板发生退行性病变,逐渐失去弹性变得脆硬,更易损伤。部分患者膝关节本身存在不稳定性,会对交叉韧带的松弛度造成一定影响,从而影响最终实验结果。
综上所述,与CT诊断相比,MRI诊断方式应用于膝关节半月板损伤诊断中能更准确地判断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程度,交叉韧带松紧度是引起损伤程度的重要因素,MRI诊断可借助这一参数进行病情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