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国坤,何贵新,秦伟彬,胡梦弦,冯雨菲,肖 婷,玉黎燕,申永艳
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痉挛或粥样硬化导致管腔狭窄以致心肌组织供氧不足,心肌组织出现缺氧的病症。近年来,冠心病发病率及死亡率逐年增高,已成为危害全球人类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1]。冠心病早期筛查、诊断尤为重要,但某些冠心病的辅助诊断检查存在费用昂贵、有创、敏感性不高等问题,给基层医疗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研发一种新型方便的冠心病筛查手段十分必要。广西地区属于岭南地区,气候温热潮湿,加之广西饮食文化的影响,广西人患病因素多与“痰浊”相关,痰瘀互结型冠心病病人在广西地区居多,本研究利用红外热成像仪分析50例痰浊瘀阻型冠心病病人相关经络腧穴的图像特点,探讨红外热成像技术在冠心病的筛查中是否具有可行性。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2019年12月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断为痰瘀互结型冠心病病人50例为研究组,其中男23例,女27例;病程6个月至5年,平均病程30个月;年龄43~58岁,平均年龄54岁。选取健康人50名作为对照组,其中男26名,女24名;年龄45~59岁,平均年龄52岁。两组年龄、性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病例选择标准
1.2.1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参照2019年《急性冠脉综合征急诊快速诊治指南》[2]中关于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①心肌肌钙蛋白>99th 正常参考值上限(ULN)或肌酸激酶同工酶>99th ULN;②持续性胸痛;③心电图新发ST段下移,T波改变;④超声心动图提示存在节段性室壁活动异常;⑤冠状动脉造影提示存在狭窄、缺血性改变。上述标准需符合①及②~⑤中1条或1条以上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中医诊断参照《中医内科学》[3]胸痹心痛痰瘀互结型的诊断标准。
1.2.2 纳入标准 研究组符合冠心病中医及西医相关诊断标准;对照组为健康体检者;同意参与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3 排除标准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需行急诊血运重建;心源性休克;检测部位皮肤存在皮肤病或缺损、文身、瘢痕、异物植入;合并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功能减退等代谢性疾病;妊娠、哺乳期妇女;拒绝参与本研究。
1.3 检查仪器、环境 检测器材为医用红外热像仪(由北京中瑞华夏医疗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专业生产)。检查房间应密闭、无暖气及温水管道、无其他强烈的红外线辐射源,室温22~26 ℃,相对湿度40%~60%,空调出风口避免直吹检查者。
1.4 检查方法 检查时间选择早晨至中午时间段(08:00~12:00),检查者检查前均空腹,检测前1 h不得进行剧烈运动,保持情绪平稳,检查者裸露上半身皮肤,擦干体表汗液并休息10 min。检查者取站立位,上肢自然垂直于躯干两侧,目视前方,红外热成像仪采集镜头距离受检体表3 m,拍摄躯干正面及背面。根据心脏解剖位置,取胸部贴近心脏的6个穴位(灵墟、膺窗、神封、乳中、步廊、乳根)并对照取右侧同名腧穴进行对比,背部取足太阳膀胱经的6个腧穴(肺俞、厥阴俞、心俞、膈俞、肝俞、胆俞)。“足太阳膀胱经主一身之表”,同时三阳之首为太阳,太阳为阳之极,而胸痹心痛乃本虚标实之疾,素体虚弱之人太阳经的正气亦会不足,由此选择检查背部足太阳经上的腧穴。腧穴定位根据《WHO/WPRO针灸穴位定位标准》[4]中关于腧穴在人体体表的投影部位,计算分析检查者被检查部位腧穴在红外热成像图像中对应的投影点,并记录上述腧穴体表温度,腧穴定位见表1。研究组红外热成像后24 h内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术后根据狭窄程度分组:第1组为冠状动脉血管狭窄<50%,第2组为冠状动脉1支分支血管狭窄>50%,第3组为冠状动脉双支分支血管狭窄>50%,第4组为冠状动脉双支以上分支血管狭窄>50%。
表1 腧穴定位
2.1 两组胸部腧穴温度比较 研究组胸部双侧(神封、乳中、步廊、乳根)温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胸部左侧(神封、乳中、步廊、乳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详见表2。
表2 两组胸部腧穴温度比较(±s) 单位:℃
2.2 两组背部腧穴温度比较 研究组背部双侧腧穴温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背部左侧腧穴温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背部双侧腧穴温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背部腧穴温度比较(±s) 单位:℃
2.3 两组胸部双侧腧穴温度差(△T)比较 研究组与对照组胸部双侧神封、乳中、步廊、乳根温度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与对照组胸部双侧灵墟、膺窗温度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4。
表4 两组胸部双侧腧穴温度差比较(±s) 单位:℃
2.4 研究组与对照组红外热成像图特征 痰瘀互结型冠心病病人胸部热成像图心前区弥漫性大面积热辐射减低,边界欠清晰,热辐射分布不均匀,与右侧胸部成明显差异。对照组胸部双侧热辐射相对均匀。详见图1~图4。
图1 研究组胸部热成像图
图2 研究组背部热成像图
图3 对照组胸部热成像图
图4 对照组背部热成像图
2.5 不同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冠心病病人腧穴温度差比较 根据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分为4组,病人背部同名腧穴温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故不纳入分析。病人胸部双侧神封、乳中、步廊、乳根温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故纳入胸部腧穴。第1组与第4组、第1组与第3组、第2组与第4组、第3组与第4组胸部双侧腧穴温度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组与第2组、第2组与第3组胸部双侧腧穴温度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胸部双侧腧穴温度差有关,狭窄程度越高,温度差越大。详见表5。
表5 不同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冠心病病人腧穴温度差比较(±s) 单位:℃
冠心病的诊断金标准是冠状动脉造影,在基层地区居民对疾病认知程度及收入较一二线城市居民低,对有创检查接受度不高加之检查费用昂贵的限制,因此,乡镇居民在早期筛查冠心病上存在一定的困难[5]。目前,基层地区多采用心电图及心脏超声作为冠心病的辅助诊断,这两项检查操作简单,费用低廉,多数基层居民均能接受,但该项检查存在敏感度相对不高等问题[6]。因此,迫切需要一种新型方便的冠心病辅助检查手段。
红外热成像技术是一种温差摄影技术,人是恒温动物,物理学上人类是天然的生物红外辐射源,可一直向四周散发红外辐射能。当人体新陈代谢变化或出现某些影响局部或全身代谢的病理改变时,伴随全身或局部组织的热平衡状态变化,从而引起机体组织温度变化甚至达到异常温度,因此,测定人体整体或局部温度分布及变化情况,可对相关疾病的诊断起到较好的协助作用[7]。红外热成像技术在中医方面的应用已十分广泛,包括中医辨证的辅助诊断、中医体质学说的辅助辨识和判断、探讨经络循行路径等。中医诊断讲究整体审察、司外揣内、见微知著,收集传统病人数据以望闻问切为主,舌脉象受医师主观因素影响,红外热成像技术能较好地反映病人整体体表温度分布及变化,为中医辨证提供一定的依据。有研究通过对比针刺合谷穴后面瘫研究组及健康对照组的红外热图片,结果显示,两组图像存在差异,针刺合谷后出现面瘫病人面部热辐射增加,进而为“面口合谷收”这一针灸经典经络腧穴理论提供了现代医学证据[8]。相关研究显示,疾病不同中医辨证分型之间的红外热成像图存在关联,患病是正气与邪气相搏的过程,可引起人体阴阳盛衰平衡变化,中医辨证中的辨“寒热”与红外热成像技术吻合,可利用红外热成像计算并观察病人的“寒热虚实”[9-11]。
周浩等[12]利用红外热成像技术获得平和体质及阳虚体质人群的图像信息,发现两者体表温度区域特点符合中医相关证型阳气分布衰盛的特点。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狭窄、粥样斑块堵塞及冠状动脉痉挛等因素导致局部心肌血液循环障碍引起心肌组织缺血,供氧不足。心肌缺血缺氧后组织细胞代谢产热下降,因而可反映在红外热成像图像中[13]。Saxena等[14]利用红外热成像技术对颈动脉狭窄病人的头颈部体表红外辐射能进行捕获和量化,外表出现异常的温度图,使用红外热像仪对其进行捕获和量化,结果与颈部血管超声进行对比,表明红外热成像技术诊断颈动脉狭窄的准确率达92%。Fais等[15]将30只猪-20 ℃保存的离体心脏升至4 ℃后灌注40 ℃造影液,行热形成像冠状动脉造影,观察冠状动脉血管形态,分辨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心脏与健康的心脏。本研究进一步探讨临床应用红外热成像技术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价值。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胸部左侧(神封、乳中、步廊、乳根)腧穴温度均低于右侧穴位,对照组胸部左侧各穴温度与右侧同名穴位温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及对照组背部腧穴温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研究组胸部左侧(神封、乳中、步廊、乳根)腧穴温度低于对照组,说明胸部左侧(神封、乳中、步廊、乳根)腧穴温度与冠心病痰瘀互结型存在关联,诊断痰瘀互结型冠心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研究组胸部(神封、乳中、步廊、乳根)腧穴温度差随着冠状动脉狭窄病变程度加重而增大,说明胸部(神封、乳中、步廊、乳根)腧穴温度差与冠状动脉狭窄病变严重程度有关。由此可见,痰瘀互结型冠心病病人胸部红外热成像图具有特异性,且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越高,胸部双侧部分腧穴温度差越大,因此,红外热成像技术在冠心病痰瘀互结型的诊断上具有重要意义,且红外热成像技术具有无毒副作用、无损伤性刺激、费用低廉、操作简便等优点,有助于缓解基层医疗压力。本研究观察对象为痰瘀互结型冠心病病人,未对冠心病其他分型进行分析,今后仍需更多红外热成像技术的临床研究证实红外热成像图在冠心病其他分型中是否具有特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