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达佩斯大饭店》的隐喻探析

2022-05-10 00:47冷思彤
艺术评鉴 2022年6期
关键词:茨威格隐喻

冷思彤

摘要:本文从数字隐喻、器物隐喻和文化隐喻等三个方面分析《布达佩斯大饭店》中的隐喻手法,电影中用器物隐喻文化,文化需要借助物品来表达,在本文的文化隐喻中,又分为边缘人物隐喻和犹太人隐喻两部分,充分表达了电影想传达的茨威格的思想。本文通过试析电影中的隐喻,探索影片的深层主题。

关键词:隐喻  茨威格  《昨日的世界》  《布达佩斯大饭店》

中图分类号:J9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2)06-0166-03

在影片《布达佩斯大饭店》中,导演韦斯·安德森运用高超的技巧,凭此获得了最佳服装设计、最佳艺术指导奖项。被称为“艺术生必看的影片”,抛开这个华丽的外表,其实电影本身的文学意蕴也是极为丰富的。导演就像一个冷静的旁观者,站在主流立场之外观察欧洲的兴衰。在电影结束时影片说道,灵感来源于茨威格的《昨日的世界》,所以电影中处处都有对过去繁华的惋惜。本文抛开影片的构图与色彩,发掘其内部的隐喻,从数字隐喻、器物隐喻和文化隐喻等三个方面解读大饭店中“昨日的世界”。

一、数字隐喻

数字隐喻是常见的隐喻方式之一,对于暗示电影背景、事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布达佩斯大饭店》是一部历史主题的怀旧电影,数字作为隐喻出现必不可少。语言是打开文化的钥匙。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数字,正如杰姆斯·R·赫福德(James R.Hurford)在《语言与数字》(1987)一书中所说,“数字系统以清晰的方式与语言充分融合在一起,并根植于其中。”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数字是用来记数的符号。但是,用于记数只是数字的显性作用,是“外壳”,数字的深层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而这往往是隐性的。

影片开始表露出作者浓浓的怀旧情绪。导演安德森不仅将伏笔埋在时间点上,还埋在了电影开头的“请使用16:9的屏幕观看电影”上。导演安德森和摄影师罗约曼在荧幕比例设置方面就已经暗下玄机,20世纪 60 年代使用16:9的荧幕,30 年代则使用1.37:1的标准比例,80年代使用1.85:1的比例进行拍摄。不同的比例表现了不同的时代,这是在向卓别林、希区柯克、比利·怀尔德和恩斯特·刘别谦等人表示敬意。

时间也作为数字的形式出现,海德格尔认为:时间是存在的本质。所以作为数字出现的时间节点也是解读本电影的关键点。

电影共有四层叙事,叙事时间分别为小女孩在作家雕塑前看书;书中作家讲述的时间1986年;小说中的1968年和零讲述1932年的布达佩斯大饭店的故事。这四层嵌套式的叙述给观众形成了一种“听故事”的视觉感官效果。电影中主要叙事层次是1932年零和古斯塔夫的故事,是欧洲发生历史巨变的前一年。

(一)关于1913年

电影中提到的D夫人迷恋古斯塔夫19年,可以推断出D夫人1913年爱上了古斯塔夫。1913年不仅是一战爆发的前一年,还是“人类群星璀璨”的一年,这一时期,弗洛伊德、薛定谔、斯大林等对人类历史有重大影响力的人物都生活在维也纳,且都活动在相近街区。1913年的德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家,此时每一个德国人都为自己的祖国感到骄傲。1913年不仅是人类群星璀璨的一年,更像是暴风雨之前的平静,我们无法预料到在这种辉煌背后意味着什么。所以,导演将“1913”作为警示,让观影者从中推敲其奥妙,提出了引人深思的问题:在辉煌的背后意味着什么?

D夫人的去世,隐喻了犹太人苦难的开始。

(二)关于1886年

D夫人去世以后,律师上台提到了46年前(1886年)D夫人的丈夫过世,在1886年,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二世去世,这里用这位热爱艺术的“天鹅国王”隐喻了对逝去艺术的缅怀,同时又隐射了电影对消逝艺术惋惜的主题。

由此看见,众多的时间数字都体现出导演对于欧洲逝去艺术的惋惜和对无厘头的战争嘲讽,同时也隐喻了零依靠在破旧的阿拉伯式蒸汽浴缸时说的那句话“我喜欢这副旧时模样,迷人的破败感”的怀旧主题。

二、器物隐喻

器物,本是来源于现实之中,是戏剧赋予它们独特的魅力,在不同的电影中,导演安排各种器物,其呈现的作用各不相同。它们有时作为线索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有时可以作为点缀深化影片主题,但其实不管哪种器物,都是作为一种特殊的造型在影片中显现出来,在这部电影中,器物抛开了固有的实用功能,而是潜移默化中添加了一种审美和美学价值。

(一)香水隐喻

香水的历史非常悠久,可以追溯到埃及艳后克娄巴特拉七世的时代,在那个时代,公共场所不涂香水是违法的。香水在法国盛行的主要原因是为了掩盖恶臭的气味,并且香水有味道的特性,成为了一个人无形的名片。香水在影片中一共出现了三次。第一次是在零讲述古斯塔夫是个酷爱香水的人,他在的地方就有香水味道。第二次是在古斯塔夫回到自己不足电梯间大的小卧室里,画面中出现了数十罐一样的香水。第三次出现是在古斯塔夫从监狱逃出来,向零询问是否携带香水,零否认后被古斯塔夫责骂。由此可见,香水在古斯塔夫心中的重要性。古斯塔夫的香水一直都存在,对于他来说,香水就是他的“优雅”和“尊严”。古斯塔夫隐喻的是茨威格,就算是逃亡中也要喷上象征尊严和优雅的香水,反映了导演对于逝去欧洲文明的惋惜。

(二)火车隐喻

火车作为工业文明的象征,在电影中起到了推动情节的作用。火车不同于汽车,火车的轨道规定了它本身就是不自由的,受约束的,火车只可以在特定的轨道上行驶。火车在电影中出现两次,在主叙述层有明显的时间作为数字,是在车窗上。拿着武器的士兵们定格在窗外,仿佛是历史书上的图片。第一次上来检查的是较为优雅的军人,通过古斯塔夫的说辞,零逃过一劫。第二次上来的是粗鲁的士兵,古斯塔夫因保护零而死。可以说,“火车”推動了情节的发展。在第一次检查零的证件时,较为绅士的士兵放过了零,并且向他们的粗鲁行为道歉,古斯塔夫对零说:“看到了吗?在野蛮的屠宰场上,还有些文明的微光存在,这就是人性。”而在第二次检查证件的时候,也重复了这句台词。

同时,火车作为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发明,不仅使人和物运输更加快速,也使人类的制度发生了改变。19世纪正是工业文化的高峰,弗朗茨·勒洛曾将机械定义为“将自然力量无尽的自由转化为普通的外在力量不可撼动的秩序与规则。”电影中出现的两次历史事件:边界关闭和闪电战都是在火车上“目睹”的,侧面反映了在历史进程中,我们只能坐在火车上,看着历史的变动,我们只能被动接受,只可以坐在火车的窗前,感叹着“无可奈何花落去”。

(三)《苹果男孩》隐喻

《苹果男孩》是这部电影的主要情节,零和古斯塔夫的故事都是围绕着《苹果男孩》展开的。此画是D夫人留给古斯塔夫的唯一遗产,之后D夫人的儿子也盯上了这副价值连城的肖像画,古斯塔夫因此画入狱、逃狱、被追杀,这些事件影射了千年犹太史。古斯塔夫在火车上对着零说,我要抱着这幅画死去,只因为他与苹果男孩相似。仔细观察,古斯塔夫的发型、衣饰都与苹果男孩有几分相似,但是他刚说完想要抱着这幅死去的画之后,转头又说:“我打算卖掉这幅画。”这时的古斯塔夫又为《苹果男孩》的价值连城担心,导演在这里深刻描绘了战争时期欧洲人民心中的不安。

同时,苹果在西方有特殊含义,在圣经中是“禁果”,但在最古老的欧洲古文体系中代表着劳动与丰收。

在影片中,D夫人的儿子寻找资料时找到了《苹果男孩》的详细信息,发现该画创作于17世纪,那时欧洲正在推崇古典主义。在《苹果男孩》中,穿着雍容华贵,高档丝绒材质衣服的男孩却表情严肃,这印证了古典主义为王权服务和理性至上的特征。茨威格在《昨日的世界》中,“由于弗洛伊德的学说提出,颠覆了人类是理性的。可是,整个19世纪囿于一种妄想,人们能够用理性主义的明智解决一切冲突;把人类自然本能隐藏的越深,他那烦躁不安的冲动就会越来越缓和。”所以,全影片围绕着《苹果男孩》隐喻了整个犹太民族风俗与性格,同时又隐喻了民族性的苦难。当犹太民族从耶路撒冷走出来,他们凭借着聪明的头脑,赚取了大量财富,这仿佛就是命中注定的。这时候,D夫人的那个只关心金钱和物质的親属站了出来,他第一个发现画被偷窃的真相。他的疯狂部分隐喻了二战的发端,这种无怜悯之心,无契约精神,将人类丑的部分通过情节的冲突变现出来。古斯塔夫在偷画的时候说道,自己与画中的男孩有几分相似,这其中隐喻了苹果本身就是他的财产,是他应有的财富,在短暂的思考之后他又决定将画卖掉,将犹太人善于经商的品质暴露无遗,在世界电影史上,从《辛德勒的名单》到《出埃及记》,都体现了犹太人与生俱来的精明,这种精明带来的财富使得他们左右逢源,但同时也带来了无尽的灾难与逃亡。

三、文化隐喻

导演在《布达佩斯大饭店》中建筑的是一个虚构的世界,影片的名字和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没有任何直接性的关系,影片中讲述的故事也与茨威格的小说无直接关联,但观众又可以在影片的每个角落都看到历史的影子,每一处都是对欧洲逝去文化的缅怀。文化隐喻不仅是表现此影片的基本价值观,更是表现了对文化的认同。从《昨日的世界》的隐喻和对犹太文化的隐喻是体会本影片精髓的关键。

在影片结束的时候,结局提到该影片灵感来源于茨威格,不难看出无论是第二层叙事中的作家,还是古斯塔夫和零身上都有茨威格的影子。在《昨日的世界》中,茨威格作为第一人称叙述者讲述昨日的欧洲,读者可以看出,他从头至尾都是一个观众的形象。茨威格亲眼目睹了这一切。茨威格在《昨日的世界》里一直追问,欧洲的群星到底怎么了?逝去的人文到底去了哪里?茨威格在书中描绘,他所有的悲痛都隐藏在他文学中的各个角落。茨威格在《昨日的世界》提到“对活的人来说,犹太人已经死了;在当地人看来,犹太人是外来户和无赖;在有产者看来,犹太人是乞丐;在穷苦人心中,犹太人是剥削者和富翁;与爱国者相比,他们无国可爱;对于所有的阶级,犹太人都是可恨的敌手。”如果说古斯塔夫是富有的犹太商人,那么零则是颠肺流离的犹太难民。战争剥夺了他的家乡、他的家庭,使他成为一个什么都没有的“zero”。他没有国籍,只有一张“旅游证明”。军官检查零的身份时,是靠古斯塔夫为他辩护躲过的。零是两层叙事中的中心人物,他寂寞的坐在大厅中央,沉默寡言,吃饭时讲到过去和心爱的人时会落泪,过去的繁华与现在的衰颓形成了鲜明对比。《昨日的世界》也表达了同样的思想。茨威格在自传中对昨日的怀念和理想与现实巨大落差带来的孤独感,他只能带着无法抵挡的孤独感在异国他乡死去,而零也只能守在这个巨大又入不敷出的饭店里。

二战前,茨威格的作品流行全世界,欧洲也是群星闪耀,但是战争把欧洲打得满目疮痍,茨威格也怀着悲痛的心情以身殉道。这象征着一个时代的逝去,战争和现代科技带来的时代变革,给人类的精神家园造成了强大的打击。《布达佩斯大饭店》的文化隐喻不仅仅是那个时代的悲剧,更是对于逝去人文的缅怀,让过去的群星璀璨留在了荧幕上。

四、结语

导演安德森想表达的情感是对茨威格的缅怀和致敬,将茨威格对人文的关怀以另一种方式呈现,茨威格曾在著作《人类群星闪耀时》中回忆人类历史的辉煌,有关怀,也有失落和悲痛,但是更多体现的是是否有新的星星可以照亮欧洲大地,带欧洲重回辉煌。不论是茨威格的小说还是电影《布达佩斯大饭店》,都在隐喻着那个充满战乱的年代,都在对欧洲群星逝去表示缅怀,这是茨威格的痛苦,也是全人类的悲痛。

《布达佩斯大饭店》与《昨日的世界》都是在缅怀失去的欧洲文明,致敬过去的艺术世界,而我们只能像大饭店一样见证欧洲的战火——只能经历,不能逃避。导演站在主流立场之外用冷静的眼光审视欧洲文明的衰落,并进行深刻的思考,再将其巧妙的安排在影片中让观众搜寻。《布达佩斯大饭店》可谓是导演安德森的巅峰之作,不仅是因为巧妙的构图和惊艳的色彩搭配,更是因为其背后的隐喻。火车隐喻了无法更迭的历史,时间隐喻了各国各民族之间历史关系的变格……但大饭店确是永恒的。它像一个冷静的观察者,静静的看着这一切,用不变应对这万变,这就是为什么明明是古斯塔夫和零的故事,导演却把大饭店的名字作为电影名。《布达佩斯大饭店》是符号的盛宴,帧帧皆是隐喻。这些隐喻都指向了一个主题——对昨日世界的怀念。无可奈何花落去,是否有似曾相识的燕归来?

参考文献:

[1]郭萌.浅析《布达佩斯大饭店》的隐喻意味[J].今传媒,2017(05):109-110.

[2]胡凯.《昨日世界》与茨威格的欧洲观念[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05):89-97.

[3]余媛.认同与抵抗:茨威格自传中的文化身份塑造[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4年.

[4][德]沃尔夫冈·希弗尔布施.铁道之旅[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

[5]何佳.汉赋“惊听回视”说——从文化隐喻到语法隐喻[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1):82-87.

[6]刘正山.好莱坞动画电影中的数字隐喻及启示[J].电影艺术,2016(06):30-33.

猜你喜欢
茨威格隐喻
作家的办法
作家的办法
爱的隐喻
茨威格是小一号的陀思妥耶夫斯基
英语读思言的隐喻意象与教学互见
茨威格是小一号的陀思妥耶夫斯基
偶然与命运
A Cognitive Study of English Body Idioms in Textbook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ceptual Metaphors
论隐喻理论构建的参照维度及连续统
概念隐喻新类型中的认知机制探讨:共现性还是相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