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雪婷
摘要:少数民族音乐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一员,因此需要更多的人来学习、继承和发扬传统少数民族音乐的文化和本体,在高校的音乐教育过程中,需要融入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相关内容,让学生能够通过课堂教学的途径,接触和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伴随着经济水平的日益提升,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也逐渐密切,很多学生对少数民族的音乐知之甚少,更喜欢流行音乐,认为少数民族音乐不是主流音乐,导致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继承和学习受到影响。因此,本文就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教育展开讨论,分析了普及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意义以及当前的教育现状,阐述了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对高校音乐教育的影响,并针对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育人方法具体的融合建议。
关键词:少数民族 音乐文化 教学 融合
中图分类号:J6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2)06-0142-04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背景下,高校音乐教育的过程中融入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教育是必行之路,拓展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教育不仅能够促进国家音乐事业的发展,推动国家音乐事业的进程,也能够加强国家的文化教育,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和途径接触、了解和学习少数民族文化,提升少数民族音乐事业的可持续性发展,还能够丰富高校音乐教育的教学内容,因此对高校音乐教育事业是一劳多得的改革措施。但是当前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融入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高校进一步开展音乐改革,加强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与高校音乐教学的融合性和适配度,让学生能够摒弃对少数民族音乐的偏见,真正体会到少数民族音乐的魅力,加强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的学科建设。
一、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基本概述
(一)文化意义
我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其特定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特色,因此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也是我国民族文化中宝贵的财富。少数民族音乐大多都是少数民族在生产生活的过程中对历史和自身感受的真实体会,音乐本身就是音乐人向世界抒发自身对民族信仰、人文文化以及民族特色等内容的有效途径,少数民族音乐更能够从更多的角度抒发自身的情感,因此少数民族音乐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和研究价值。例如,《纳西篝火啊哩哩》和《大理三月好风光》等民族音乐具有非常鲜明的民族特点,也是对相应民族生活的真实写照。
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最大的特点和研究价值在于它能够更加真实和形象的反映少数民族人民真实的生活态度和状态。生活中的真实经历和日常是少数民族人民音乐创作时的灵感来源,例如婚嫁歌、山歌和饮酒歌等,都能够借助音乐叙述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反映人民的生活状态。同时,少数民族音乐的创作风格也会受到人民生活和环境的影响,例如,纳西族人民生活在寒冷的高海拔地区,因此他们的民族音乐更加彰显音域宽广、曲调自由等特征。
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有其特殊的文化价值,人们可以通过加强对少数民族音乐的研究来加深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理解,尤其是很多少数民族都会在音乐创作的过程中融入其民族特有的乐器,或是增加独有的演唱形式,这都是我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需要人们口口相传才能够得以传承发扬的民族文化,因此,少数民族音乐也是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二)少数民族音乐发展现状
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更多的是依靠融入到高校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增加少数民族音乐的受众面积,逐渐使少数民族音乐能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倾听和接受,通过高校音乐教育改革,加强少数民族音乐与高校音乐教育的融合,为学生进一步理解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提供条件,进而实现少数民族音乐的可持续性发展。
当前在少数民族音乐与高校音乐教育进行融合的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首先就是少数民族音乐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由于经济水平的发展和历史迁移,很多少数民族的居民所居住的环境和以前相比都有了很大的改变,很多少数民族逐渐选择了现代的穿衣打扮,而这些民族音乐又依赖于少数民族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性等进行创造,现在的生存空间和以前的创作环境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代入感不强,缺少身临其境的氛围感,在继承和发展的过程中少了很多味道。其次,一部分少数民族已经逐渐放弃了很多以前的风俗习惯,而少数民族音乐的文化来源就是这些各民族所特有的民族特色,民族音乐人借助音乐表达对民俗和民风的叙述和热爱,表达自身的生活理念和情感,但是由于当前的民俗背景已经逐渐消失,少数民族音乐的发展也逐渐受到限制,很多情感的抒发都缺乏民族特点。最后就是当前人们的思想观念也严重阻碍了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播和发展。随着国家经济水平的不断增长,信息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提升,人们生活中充斥着不同的新鲜事物,学生有越来越多的途径去接触国内外的各类音乐,尤其是受到更多国外音乐文化的冲击,使得人们忽略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久而久之,逐渐形成了听流行音乐的风向,而民族传统音乐却无人问津,少数民族音乐事业走向低谷。而且,在这种国外文化的冲击下,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少数民族音乐属于小众范围的音乐,不符合大众的审美习惯,并且缺少国际性,只能够在一小部分人的范围内进行传播,这也严重影响了少数民族音乐的发展。因此,高校音樂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明确当前少数民族音乐发展存在的问题,并且针对这些问题提出高校音乐教育的改革方案,明确少数民族音乐在国家民族文化传播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充分发挥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价值和教育意义。
少数民族音乐由于有极强的地域性和时代性,与当前受大众喜爱的音乐类型有所不同,与人们现在的音乐审美和精神追求有所差异,但是少数民族音乐背后的文化涵养是需要我们学习和继承的,这也就需要越来越多的中国音乐人充分运用自身的创作能力和对音乐的把控,以及对民族音乐的理解,将民族特色的音乐风格与当前流行的音乐风格进行结合,把民族音乐的优点和特点融入到现代音乐中,这样既能够突出音乐的时代性,也能够让人们以全新的形式来认识和熟悉民族音乐。例如,在进行音乐创作时可以将戏腔融入到音乐作品中,或是将唢呐以及马头琴、琵琶等乐器的音色放到编曲中,甚至可以直接采用民族特色的音乐风格进行编曲,就比如当前比较流行的《套马杆》和《黄梅戏》等。虽然我国少数民族音乐的发展正在受到威胁,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也困难重重,但是中国音乐人也在不断用自身的力量进行挽救,高校加强与少数民族音乐的融合能够在学生范围内形成一片良好的传播环境,让学生能够真正认识到学习少数民族音乐的重要性,能够以更加包容和理解的心态去认识和感受少数民族音乐的魅力。
二、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对高校音乐教育的影响
(一)丰富音乐教育内涵
高校音乐教育改革进程下对少数民族音乐进行融合,能够极大程度上丰富高校音乐教育的教学内容,我国的音乐体系中本身就包括了不同民族、不同发展时期的各类音乐,在高校展开音乐教学时要尽可能地让学生了解到更多的音乐风格和音乐类型,真正使学生了解我国少数民族音乐中体现的民族文化内容。高校音乐教育过程中融入少数民族音乐能够为学生提供了解民族文化的途径,结合少数民族的音乐,了解音乐背后所蕴含的民族特点和民族文化,除了能够丰富学生学习和掌握的音乐类型以外,还能够培养学生善于了解音乐发展背景和文化内涵的习惯,这样在感受音乐内涵和创作者的创作理念时能够更加贴合创作者的真实心理,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也更容易被激发灵感。
(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少数民族人民都善于利用音乐来表达自身的情感,音乐大多都是比较积极乐观的风格,让人们能够在倾听的过程中感受到生活的希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增加品鉴音乐的风格类型能够丰富学生的个人积累,让学生不至于完全局限在某一种音乐风格之内,这样进行音乐创作时也能够风格多变,运用不同的音乐风格创作出属于自己的风格特点,而不是创作的每首歌都非常相似,都是利用一个和弦。增加对少数民族音乐的学习,可以弥补学生在传统文化中的学习缺失,通过加强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也能够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逐渐在学校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加强对少数民资音乐文化的学习还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领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加强学生的民族向心力和民族自豪感。
(三)加强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
民族乐器是少数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音乐制作人在进行音乐创作时甚至会随手加入生活中的生活用品或生产用具,用于丰富音乐的内容,反映出少数民族人民的生产生活现象。不同民族之间的乐器类型也有所不同,在高校音乐教育改革时融入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可以有效加强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使各民族文化进行融合。
(四)拓宽学生视野
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教育的过程中,学生可依据自身的特点和喜好选择性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少数民族丰富的文化资源有效融入课堂中,向学生展示其独特性和艺术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眼界,促进学生的综合性发展。
三、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与音乐教学融合面临的问题
(一)校本教材的缺乏
目前各个学校的音乐教学教材没有很大的差别,但是不同地区的少数民族音乐存在着差异性,所以校本教材的制定对于当地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挖掘非常重要,校本教材可以提升课堂教学效果,让当地的少数民族文化特色更好的融入当地学校的课堂中,让学生在课堂中感受到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
(二)教学方式落后
教师对音乐课堂建设的关心程度不断提高,但是在教学过程仍存在一些问题,教师对于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教育方式太过单调,对于教学方式不能有效的创新,这导致了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度不高,学生不能有效地学习到课堂中的内容,造成了课堂效率低的情况,不能保证教学质量。
(三)课堂教学缺少实践性
在目前的教学中,教师对于理论知识的重视程度较高,大部分教师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讲解也只限于对其理论讲解,这种教学方式不能将教学目标与人才培养将结合,缺少实践活动,学生不能对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导致教学效果不明显。
(四)不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
在科技不断进步的今天,互联网与教学之间的联系密切,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要充分借助信息技術的优势,让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与课堂教学充分融合。但是,目前这项工作没有很好的进展,很多任课教师对于教学设备不能有效的利用,在使用多媒体、慕课等现代化方式教学时,把重心放在了对基础知识的教学上,这很难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难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
四、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教学融合的策略
(一)明确教学改革目标
高校音乐教学改革应该明确教学改革目标,在与少数民族音乐进行融合的过程中,应根据少数民族音乐的音乐特点和文化背景等内容,将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等进行相应的修改,突出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特点和重要性,在当前音乐发展的社会背景下,适当对少数民族音乐的内容进行一定的转化,使其更加适应学生的音乐审美和音乐喜好,尽可能丰富教学内容,既满足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也能够进一步丰富学生的音乐知识,明确教学改革目标也能够让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加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
(二)拓展音乐教学内容
在高校音乐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少数民族音乐所具有的特点,充分挖掘少数民族音乐所蕴含的民族特点和文化内涵,在讲解某一首作品时应该为学生充分介绍其创作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事迹等,这些都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入了解歌曲所要表达的真实感受。仅仅通过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很难满足学生当前对音乐作品的好奇心,因此教师应该尽可能丰富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充实。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纳西歌曲《美丽的白云》这首作品时,可以先让学生欣赏一首白沙细乐的作品,然后再介绍这首作品的出处、创作背景等,结合这首歌的民族特点,为学生拓展讲解相关音乐风格的民族特点,让学生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在音乐作品中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也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与作品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更加直接的感受到当地的风土人情。还可以由某一种民族乐器作为导引,引出更多的乐器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也能够通过对民族乐器的讲解,引出更多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内容,拓展学生的音乐视野。
(三)丰富音乐教材
教学过程中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学生本学期所要学习的重点内容,能够通过书面呈现的形式把学生的音乐课程变得更加具象化,因此,丰富音乐教材也是进行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育人融合的重要举措之一。现阶段可供高校所使用的音乐教材有很多,但是其中涉及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内容相对较少,如果直接选择少数民族音乐相关的文献或作品集又有些片面,因此就需要高校对当前的音乐教材重新进行编写,删掉当前教材中过于重复的内容,然后加入一部分少数民族音乐内容。所选择的内容应该是能够突出表现该民族的特点和风格的作品,能够充分体现少数民族的音乐特点和文化价值,通过教材让学生能够大致感受到该民族音乐作品所传播的是哪种感情和文化价值。学生通过教材对所学内容进行学习,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基础的演唱练习,然后学习作品的音乐风格、题材和形式等。例如,演唱类教材可以选择那些传唱度较高且演唱比较有民族特色的作品,乐器教材则可以选择运用了特殊民族乐器的作品,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教材中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人能力安排教学任务,让学生根据所学作品的某一个片段进行不同乐器的演奏,感受不同乐器之间的区别,或是对某一个片段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改编等,都能够进一步锻炼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高校音乐教学质量。
(四)加强师资力量建设
教师是影响高校音乐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教师的教学水平会严重影响教学质量,为了更好地进行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育人融合,就需要加强师资力量的建设。可以对现有在聘教师进行培训,聘用优秀的人才进行教学,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邀请专业的人士进行相关教育讲座。对在聘教师进行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培训,加强教师对民族文化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这样在给学生进行讲解时也能够更加游刃有余。教师彼此之间也可以交流教学经验以及分享自身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和教学想法,选择更加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逐步提升教学质量。高校可以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专题的研讨会,交流分享自己学习的心得体会。选聘一些优秀的少数民族音乐专业的教师进行专业教学,从更加专业的角度为学校音乐教学事业注入新鲜血液,借助他们的专业素养提升教师整体的专业素养和文化底蕴,带动教师们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高校还可以邀请一些民间艺术家来学校进行表演,向学生们分享如何提升对少数民族音乐的兴趣,如何从更加专业的角度分析鉴赏少数民族音乐作品。
(五)重视实践教学
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之余积极组织课外活动,在学校内可以举办少数民族音乐演出、少数民族音乐作品展示等活动,可以增加学生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认识,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让学生在校园生活中可以与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有更多的接触;也可以让学生前往少数民族的生活地区,学习当地的民歌民谣,与当地人民深入交流,观看当地优秀表演艺术家的表演,亲身感受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让学生通过实践深层次的学习当地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对当地音乐文化充分挖掘,提高学校音乐教学的效果。
五、结语
要想在高校开展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教学工作,就需要深刻认识到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在我国传統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文化价值,结合少数民族音乐的民族特点,对高校的教学教材和教学内容等进行改革,加强师资建设,丰富教学内容,充分激发学生对少数民族音乐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高校的音乐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方冰.协同育人视域下高校少数民族学生音乐教育建设机制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8(12):222-225.
[2]蒋燮.探求汉族与少数民族音乐交融关系的教学实践与学术思考——以中央音乐学院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方向为例[J].民族艺术研究,2021(02):77-86.
[3]范西姆.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一项重要措施-论创办广西少数民族歌手的历史意义[J].广西民族研究,1990(02):107.
[4]唐飞.黑龙江少数民族音乐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文存阅刊,2020(12):40.
[5]李春莹,张建明.北方赫哲族音乐文化发展-引发的本土音乐在地方高校推广思考[J].戏剧之家,2019(09):74-74.
[6]郑莉.论少数民族学校“艺术教育综合”回归式发展[J].课程.教材.教法,2020(10):119-124.
[7]李月晴.少数民族地区音乐融入高校古筝课堂的教学实践应用[J].艺术评鉴,2017(01):112-114.
[8]蔡智勇.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民族民间音乐课程的教学现状与创新[J].大众文艺,2016(11):257.
[9]曾宏华.让桂西北少数民族音乐舞蹈走进高校音乐专业教学课堂——以河池学院为例[J].歌海,2011(04):108-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