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勇
关键词:消化内镜;隧道技术;上消化道;固有肌层;病变;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2)10--01
前言
人体固有肌层的生理位置位于消化道黏膜下,本身属于黏膜的一部分,但在临床中可常见良恶性肿瘤发生于此部位,并且由于我国上消化道肿瘤罹患率逐年升高,该类疾病的治疗方式以及技术手段也不断改进,目前应用较多的治疗方式是通过内镜技术的支持下,进行局部病灶切除分离,此次调研主体则是希望通过对比两种切除方式,了解黏膜下消化内镜隧道法切除术对于上消化道固有肌层肿瘤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40例上消化道固有肌层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治疗与效果观察,所有患者均于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期间在院接受治疗,使用数字表将所有患者随机划分至对照组和观察组中,每组各20例患者,在对照组中患者男性12例,女性8例,年龄范围中最低龄29岁,最高龄53岁,平均年龄均值为(41.42±5.45)岁,肿瘤病灶位置中,处于胃部者13例,十二指肠7例;在观察组中患者男性11例,女性9例,年龄范围中最低龄30岁,最高龄54岁,平均年龄均值为(41.47±5.38)岁,肿瘤病灶位置中,处于胃部者12例,十二指肠8例;已使用数据分析软件分析确认两组患者前置基线资料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后续治疗效果对比,患者家属均知情同意研究内容,并签署相关同意文书进行确认,研究论题由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纳入标准:通过胃镜、造影、超声、CT等检查以及病史、症状综合判断符合上消化道固有肌层肿瘤、并且具备内镜手术治疗指征的患者,意识与认知功能良好、沟通无障碍的患者。
排除标准:合并凝血功能异常、消化道穿孔评估高危、麻醉高危风险、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消化内镜下黏膜挖除术,常规进镜,使用一次性黏膜切开刀对局部病灶进行标记,后使用美兰、肾上腺素以及氯化钠溶液混合所制成的混合液进行黏膜下注射抬高以及间隔肌层,电刀分离标记点黏膜层,并内探剥离瘤体,肾上腺素氯化钠混合液冲洗止血;观察组患者接受黏膜下消化内镜隧道法切除术,病灶标记以及间隔肌层操作同对照组,电刀倒T式①横向切开间隔标记点,开口大小约为0.7cm左右;②纵向切开肛侧方向标记黏膜,开口大小约为1cm;通過所造隧道口延瘤体周围黏膜下层进一步造隧道剥离,期间可根据所需情况追加混合注射液抬高黏膜层,隧道内充分暴露瘤体后完整切除,后使用肾上腺素氯化钠混合液冲洗止血,检查创面确认出血停止后封闭隧道口。两组患者术后均常规禁食以及抗感染治疗,监测体征观察术后不良反应以及并发症情况[1-2]。
1.3观察指标
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半年内的治疗效果,具体包括术后并发症情况(术后出血、感染、穿孔)、病灶完全切除率以及复发率。
1.4统计学分析
整体使用SPSS 26.0数据分析软件进行数据整合与分析处理,%作为数据体现形式,x2进行检验,P<0.05表示对比项目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接受黏膜下消化内镜隧道法切除术进行治疗的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完全切除效果以及复发率情况均优于接受消化内镜下黏膜挖除术进行治疗的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有效(P<0.05),具体见表1。
3 讨论
通过对本院40例上消化道固有肌层肿瘤患者的治疗与追踪分析,发现黏膜下消化内镜隧道法切除术对比黏膜挖除术整体治疗效果更具优势。在研究过程中分别对控制变量的两组患者分别在内镜技术支持下实施黏膜挖除术以及隧道法切除术,在后续术后观察以及追踪随访结果分析中可见接受黏膜下消化内镜隧道法切除术进行治疗的观察组患者在术后并发症、病灶完全切除效果以及半年内复发率情况中表现均优于接受消化内镜下黏膜挖除术进行治疗的对照组患者。但在实际治疗中发现,隧道法切除术的临床应用也具有其限制性,一般来说,对于瘤体大小超过3.5cm的患者,隧道切除难以完整切除瘤体,隧道的构建十分困难。
综上所述,对于瘤体大小以及术前评估适合进行黏膜下消化内镜隧道法切除术的上消化道固有肌层病变患者进行隧道切除术可以提高患者治疗效果,降低术后不良风险以及复发率。
参考文献:
[1]徐德,白玉勤.经内镜黏膜下隧道式切除术治疗上消化道固有肌层黏膜下肿物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21,18(06):91-94.
[2]田雪丽,黄永辉,姚炜,李渊,陆京京.上消化道固有肌层肿瘤经内镜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和黏膜下肿瘤挖除术的治疗对比[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19,51(01):171-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