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田庄
【摘要】《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完善道德、智力、体育、美育和劳动的综合训练体系,这也再次引发了教师对劳动教育的思考.高中数学教学中,我们必须要正确认识数学学科素养与劳动教育融合的意义,将教学重点落实到数学学科素养的培养上,并找到二者之间融合的切入点,将劳动教育有效渗透到数学教学的方方面面,让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更好地契合高中生的数学学习特点与习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逐步让他们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基于此,本文从当前高中数学教学现状出发,结合高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与劳动教育的意义,探讨了二者融合的有效教学对策.
【关键词】高中数学;学科素养;劳动教育;劳动实践
【基金项目】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立项课题“关于城区高中学科核心素养与劳动教育融合的实践研究(以静宁县文萃中学为例)”阶段性成果(课题批准号:GS[2020]GHBZX150).
数学学科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与逻辑性,且数学知识多来自劳动实践.因此,数学的一般规律可以有效指导劳动活动.为此,在教学时,我们必须将知识与劳动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在情景中观察、体验、猜想、推理数学知识,并学以致用,这才是数学教学的常态.另外,我们也要抓住这一契机,充分认识到数学学科素养与劳动教育融合对学生成长、发展的促进作用,逐步探索出一条学生爱学、爱用的数学教学之路.本文结合文献综述法,探讨了数学核心素养培育与劳动教育融合发展的几点措施.
一、高中学科建设与劳动教育融合的意义分析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大中小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使其形成良好的劳动品质,深化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认识.由此可见,劳动教育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李克强提出,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培育众多中国工匠.工匠需要的是技能与知识,也需要知识的应用方法.高中阶段培养学生扎实的学科知识,渗透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劳动品质,对他们的成才发展与我国经济建设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在数学教学中,由于学科核心素养理念的逐步深化,有效渗透劳动教育,更能让学生明白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真正让他们学以致用.数学学科知识的广泛性、普及性、逻辑性与思维的严密性和應用的基础性,都在其中有着不可替代的教育意义.
(一)数学是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工具
数学是对生活的高度总结.数学学科的概念、公式、原理等内容,在现实社会中都能找到相关的模型.换言之,数学学科是一门生活性、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能够切实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发现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因此,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更能理清其中的逻辑关系,再以此构建解决问题的数学模型,让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一般化,将其转换成一个数学性质的问题.学生在解决这一类问题的过程中,能够总结出一般规律,以解决相关生活中的大部分问题.这一学习、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锻炼学生学习能力、提升数学学习水平的过程.学生在看似无规律的事物中,总结出一般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口,这对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提升其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他们对数学问题进行深入研究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数学思想为劳动创造提供方法指导
劳动,从广义上大体分为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学生在与一些土地、设备等实质性生产资料的接触中,加深了其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在这一过程中也让他们感受到了劳动创造的价值.更为关键的是,他们的劳动技能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另外,在一些技能训练与实际操作环节中,学生能够掌握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如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可能会运用到逻辑思想、分类思想、对应思想、求异思想、类比思想等.值得注意的是,脑力劳动训练对学生日后的学习、生活与工作都有着巨大的方法论指导意义.
二、高中数学学科素养与劳动教育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教学观念落后
通常来说,劳动教育可以分为两种: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更关注数学理论知识层面的教育,学生开展的都是脑力劳动,而忽视了体力劳动对学生发展的重要作用.长此以往,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出现了分离的情况,这会阻碍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意识和习惯,进而影响数学学科素养的发展.
(二)劳动教育形式单一
当前,很少有教师能在培养学生数学学科素养的过程中,引入适合的劳动教育形式与内容,他们更倾向于将时间、精力用在数学学科知识的传授上,这就在无形中导致劳动教育被弱化.在教师理念的指引下,很多学生也会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中,参与劳动的次数非常少,导致无法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此外,部分教师虽能开展一些劳动教育,但整体过程流于表面,未能将劳动教育的效果与价值凸显出来,阻碍了数学学科素养与劳动教育融合的质量.
三、高中数学教材中劳动教育元素的特点分析
(一)丰富性特点
对当前各个版本的高中数学教材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其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劳动教育元素,很多数学知识在劳动中都有很大的利用价值,对提升劳动效果有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此外,高中数学学科素养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它与劳动教育有很强的契合性,在实施高中数学教学时,我们要善于对高中数学教材中的劳动元素进行有效利用,以此增强学生对劳动的认知,最大限度地实现高中数学教学与劳动教育的双向互动,进而提升育人效果.
(二)隐含性特点
在高中数学学科素养的培养过程中,我们可以结合数学教学内容渗透劳动教育,这通常是针对一些劳动元素明显的知识来说的.但是,很多时候高中数学教学知识中存在的劳动教育内容有一定的隐含性,这就需要我们逐渐锻炼出一双“慧眼”,善于发现数学知识中蕴含的劳动元素,并将其以适合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在培养学生数学学科素养的同时,发展其劳动意识、劳动能力,实现学科素养与劳动教育的深层次融合.
四、高中数学学科素养与劳动教育融合发展应遵循的原则
(一)潜移默化原则
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正处在一个身心快速发展的时期,这时对其進行学科素养和劳动教育培养,能在无形中对其产生巨大影响.但是,学生作为独立个体,他们在认识事物时有自己独特的方式和看法,若是生搬硬套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则很难实现育人目标,甚至会出现反效果.为此,我们可以将数学学科素养与劳动教育融合起来,通过双向互动的方式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以此实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二)适时适度原则
在将数学学科素养和劳动教育融合的过程中,我们要充分把握数学学科素养和劳动教育的特点,在适合的时间用合理的方式带领学生发掘数学知识中蕴含的劳动教育元素,这样方可让劳动教育真正走进学生心中.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把握好劳动教育与数学学科素养融合的关键节点,让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对劳动教育内容有所感悟.除此之外,我们还应避免牵强附会、本末倒置等情况的出现,保证数学学科素养与劳动教育融合的效率.
(三)注重实践原则
一般来说,劳动教育分为体力劳动教育和脑力劳动教育两种.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融合劳动教育时,我们可以结合数学学科的实践性特点开展.比如,在进行数学知识讲解时,我们可以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案例展开分析,以此让学生更为深入地理解数学学科与劳动教育间的关系,使其在积累大量数学知识的同时,形成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部分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让他们体会各行各业中数学知识的应用,使其从实际生活中感受数学学科与劳动教育的契合点,使学生逐渐形成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优良品质.
五、浅谈高中数学学科素养与劳动教育融合发展的具体途径
(一)立足劳动教育,深化学生的劳动认知
显而易见,在实践中实现劳动教育的目的是二者融合的最佳途径.理论化的课程讲授固然能让学生在认知上感受到劳动的不易,体会到劳动在促进社会生产发展中的意义.但若想真正让学生了解劳动、认识劳动,还是要通过实践这一形式来实现的.我们在教学时,也要更多地让学生感受到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让他们感受到工人的艰辛.
1.创造问题情境,体会劳动意义
例如,在“集合”这一章节的学习中,学生刚刚步入高中,还没有接触过集合这一概念,这时,我们在教学时,可以以问题情境的创设推进教学进度,让学生明白“分班”是一种集合的形式,而“分班的过程”并不是一个简单轻松的工作.
问题一:例如,我校每年会招收约1500名新生.我们可以把他们全部集中在操场上不上课吗?
问题二:如何正确划分班级,确保一定的公平、公正与合理性?
问题三:分班时,我们参考的依据是什么?入学成绩、姓名、编号、性别?
问题四:在分班过程中,我们经历了什么?分班是一个简单的工作吗?于学生而言,组成一个核心力、向心力较强的班级不容易,因此,我们要懂得珍惜机会,维护、保护班级的荣誉.
以上这些问题,能够让学生了解到集合这一元素的基本特点:互异性、无序性、明确性等.而且,在教学中渗透“班级组成不易”这一理念,也是对学生进行的劳动教育.
2.引入生活实践,体会工人智慧
建筑与工程等领域涉及的几何知识点较多.然而,绝大部分工人在施工过程中很难总结出数学的一般规律,但是,他们在现时生活中却在践行数学原理.例如,为了测试直线是否垂直于地面,建筑师发明了线锤;为了测试地面与屋顶是否保持平行,建筑师将水平尺交叉放在屋顶两侧进行测验;为了测试木块两边是否垂直,木匠将倾斜角度尺两侧旋转半圈,以不规则木块的一个面内的一条线将木块切开,使切口经过木块的另一个面上面的一点;木工师傅准确运用墨斗画出切割线.将这些现实生活中的内容渗透到高中数学教学中,不仅简化了数学知识的难度,更能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让他们意识到,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用理论去辅助实践.了解工人的智慧,将这些内容总结并运用到数学学习中,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落实劳动教育的真正意义与价值.
(二)聚焦劳动教育意义,完善数学教学内容
劳动教育历来都是教育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必须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并让他们将这种意识转化成数学学习的方法,在强化方法的基础上,让学生自觉地将生产劳动与自身的学习进行结合.此外,我们更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他们在数学学习中,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推进数学学习进度,进而把握正确的数学学习方向,发挥劳动在助力数学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高中数学学科是一个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因此,我们必须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历一个自主构建、想象、钻研、练习并不断巩固的知识学习与深化全过程,让他们在这一过程中,加深对数学学习的认知,并在劳动思想的助力下真正掌握学习数学的有效方法.
(三)强化劳动教育方法,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科素养大致包括数学思想、数学分析能力、数学运算能力、数学建模能力等,在其与劳动教育的融合过程中,二者不但能形成一种马克思主义合理思想的主张,还能更好地让学生明确数学学习的目标,更好地培养他们学以致用的能力.学生也能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解答数学知识,了解数学思想,真正掌握数学学习的本质.在实践中应用,在应用中深化,也是提升数学学习质量与效率的有效途径.
(四)借助劳动教育特点,凸显数学教学优势
在数学学科素养与劳动教育融合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将课堂学到的理论知识真正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让他们掌握数学思想的概念与数学学习的真正意义所在,理解劳动主义精神,再次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持续性热情与好奇心,提升他们的数学学习水平.相关研究表明,我国各高校都曾以不同方式推进劳动生产与专业教育的结合,并以大规模的数学教学实验证实了劳动教育对促进数学教学发展的积极意义.
例如,在日常数学教学中,我们首先应让学生了解数学教学与劳动教育融合的本质,让他们更能融会贯通地理解知识间的联系并学会活学活用,这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有很大帮助.例如,在不规则几何体体积的教学中,学生在利用三视图的概念、相关数学逻辑知识进行计算时,可以结合劳动思维,多角度观察几何体,进而从现实生活中找到该几何体的模型,进而求算其体积,完成对题目的解答.
综上所述,数学学科素养培育与劳动教育融合发展的有效探究,不仅迎合了学生数学学习的需求与特点,更顺应了时代潮流.当前,我国大力提倡工匠精神,而劳动教育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渗透正是对工匠精神在学科教学中的有效诠释.在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能够让学生树立劳动观念,真正让他们尊重劳动、热爱劳动,这才是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而高中数学作为劳动教育的主阵地,我们必须要将劳动教育渗透在数学教学的方方面面,帮助学生扎实基础,逐步增强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没有劳动的教学是没有灵魂的.为此,作为教师,我们必须始终站在教育教学的前沿,深化学科素养与劳动教育的有机结合,真正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彰显二者融合的最大意义与价值.
【参考文献】
[1]曹彬.高中数学课堂中劳动教育的渗透[J].教学与管理,2020(001):49-50.
[2]朱术磊.智慧·价值·文化:劳动教育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内生意义[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19(013):19-21.
[3]李新.论劳动教育对高中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性[J].吉林教育,2017(041):29.
[4]何国军.浅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J].好家长,2017(03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