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勇芳 陈敏丽 磨雪玲 李明松
关键词:脑卒中;肩手综合征;针刺肌筋膜触发点治疗Mulligan动态关节松动术
【中图分类号】R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2)10--01
肩手综合征(SHS)是脑卒中后病人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生率为12.5%~70.0%,其中约74.1%发生在发病后1~3个月期间[1]。其临床症状为偏瘫侧肩痛、手肿、被动活动时疼痛加剧,以及活动受限,后期会出现手部及肩胛周围肌肉逐渐萎缩,导致手功能丧失等[2]。SHS若不及时治疗,不仅会影响患肢的功能恢复,严重时还会导致肩和手指的永久性畸形,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日常活动。中医大多采取针灸及烫熨治疗为主,中西医结合在脑卒中后康复治疗上具有明显优势。本文将2020年8月~2022年1月采用肌筋膜触发点联合康复训练治疗的28例SS患者的临床观察总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20年8月~2022年1月本院接受治疗脑卒中后出现肩手综合征患者56例。随机将以上患者平均分为对照组及研究组,各28例。对照组男15例、女13例,年龄42~80岁,平均(65.32±6.51)岁;研究组男17例、女11例,年龄55~85岁,平均(62.34±7.28)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标准:首次发病,病程<6个月;相关诊断符合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诊断标准,为肩手综合征Ⅰ期、Ⅱ期的患者,年龄30~80岁;头颅CT或MRI诊断为脑梗死或脑出血;患者及家属同意本次干预方式。
1.3排除标准:(1)既往有肩关节疼痛等相关疾病者;(2)存在严重意识障碍或有精神类疾病者;(3)合并严重心、肺、肝等疾病,或生命体征不稳定者;(4)肩部皮肤感染破溃者;(5)患者依存性差中途退出研究者。
2治疗方法
2.1基础治疗:两组患者均根据《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3]给予降压、降糖、降脂、改善循环、营养神经等常规基础治疗,且两组康复医师均为受过专业培训的治疗师。
2.2对照组:使用烫熨结合康复训练,具体干预方法如下:①良肢体位摆放。指导患者正确摆放各个肢体位置,避免患肢受压;②主动运动。双手掌心相对,十指交叉相握,在医师帮助下上肢伸展举过头顶;③被动运动。患者侧卧,在不增加疼痛程度情况下,医师对患侧肩、肘、腕以及手指等关节进行辅助运动,活动程度由小及大,活动过程中适当按摩肩部肌肉群。每日进行40~50min,2次/d,连续治疗6d后休息1d后继续。两组治疗时间均为60d,治疗后比较疗效。
2.3 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肌筋膜触发点治疗联合Mulligan动态关节松动术的操作方法:
2.3.1针刺肌筋膜触发点治疗具体实施:针刺肌筋膜触发点(myofascial trigger points,MTrPs)针灸取穴,在偏瘫侧上下肢选取痉挛部位压痛点、条索状物、硬结处以及阿是穴。在背部,按足太阳膀胱经内、外经线、督脉经线和华佗夹脊穴线上,探寻腰部压痛点、条索状物、硬结处以及阿是穴,配合膀胱经穴、督脉经线、华佗夹脊穴。穴位常规消毒后,采取一次性针灸针针刺所取穴位,待得氣同时该肌肉产生抽搐颤动,针刺强度中等,使抽搐颤动消失为准,每次针刺触发点6~9个,每天1次,6次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6]。疗程间休息1天。
2.3.2 Mulligan动态关节松动术:(1)胸锁关节松动术:患者取仰卧位,拇指置于锁骨近端前面,嘱咐患者行肩关节后缩,上举,下沉动作,同时治疗师拇指向上,向后,向前滑动。(2)肩锁关节松动术:患者取端坐位,双手自然下垂,治疗师站于患者后方,以一侧手固定患者肩峰,另一手拇指置于锁骨后方,嘱患者用力耸肩的同时治疗师拇指将锁骨向前下方推动。(3)盂肱关节松动术:患者仰卧位,治疗师站于患侧,一手托住患者肘关节,另一手置于肱骨上方,嘱患者主动屈曲肩关节,同时治疗师推动肱骨头向外向后滑动;嘱患者主动外展肩关节,同时治疗师推动肱骨头向外向后滑动;要以患者感受不到疼痛为主。(4)肩胛胸壁关节松动术:患者取坐位,治疗师站与患者后方一手托住患侧上臂,另一手置于肩胛下角,嘱患者进行肩关节的前屈、外展、后伸,在肩关节进行主动活动时进行肩胛骨的上旋、下旋、前突和后缩活动。康复医师和患者相互协助分别对胸锁关节、肩锁关节、盂肱关节、肩胛胸壁关节等部位进行动态关节松动。每个手法10个1组,治疗3组,每次30min,每日1次,2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2.4 疗效观察2.4.1观察指标①临床疗效。关节疼痛水肿等症状消失,无明显活动受限,手部小肌肉群未发现萎缩;有效:关节水肿消退,疼痛缓解,关节活动轻度受限,手部小肌肉群萎缩不明显;无效:治疗后未达到以上效果甚至病情加重[4];②治疗前后患侧活动及疼痛程度:治疗前后使用简化Fugl-Meyer量表(FMA)评价患肢运动功能,使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肩关节疼痛程度,得分范围0~10分,得分越高说明疼痛越明显[5]。
2.4.2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
3.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经不同干预后,研究组总有效率96.43%,高于对照组的71.43%(P<0.05),见表1。
3.2两组治疗前后FMA及VAS评分比较治疗前,两组FMA及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FMA及VA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4讨论
肩手综合征一般发生于脑卒中疾病后的1~3个月,如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患侧肌肉萎缩以及关节畸形等,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6]。目前对于肩手综合征发病机制尚未清楚,治疗方法一般为药物营养等,未具有针对性治疗。西医认为肩手综合征多为反射性神经营养不良,由于脑循环衰竭导致患者交感神经功能受损,血管舒缩功能改变,引起肢体营养功能障碍。
Mulligan动态松动术主要是治疗关节错位和关节功能障碍,恢复关节正常滑移,促进无痛范围的关节活动,缓解疼痛,增加关节活动度,改善因疾病引起的关节力量下降[7]。与传统的放松疗法相比,Mulligan动态关节松动术是一种被动关节松动加上患者主动活动的康复治疗手法,它结合了常见的生理活动,这种生理活动与持续的关节滑动结合,治疗过程中无疼痛,在主动运动的同时治疗师给予关节松动术,增强关节本体的感觉训练,能充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更好地使患者接受。这种松动术可松解黏连,增加了关节活动的面积,解除血管神经束引起的卡压现象,以改善病变处的血液循环,消除无菌性炎症反应,有效缓解疼痛,增加无痛握力,恢复关节活动[8]。
肌筋膜触发点(myofascial trigger points, MTrPs),旧称扳机点,又称为激痛点或激发点,依据国际公认的MTrPs临床诊断标准,确定活化的疼痛触发点,灭活这些触发点可以有效解决运动康复中的多种临床实际问题,尤其在处理常见急慢性运动损伤以及关节功能障碍等问题上具有独特且显著的优势[9]。这些方法操作简单、有效,康复治疗的周期短,且复发率低,因此欧美国家物理治疗师已逐渐将该理论体系应用于日常骨骼肌疼痛的缓解、运动功能的受限及障碍的康复和运动疲劳的消除等方面[10]。本文通过对本组患者的治疗作者认为受累的三角肌、肱二头肌长期的痉挛、短缩限制了肌肉的活动,肩关节的活动受限,经过肩关节周围肌肉触发点疼痛的针刺治疗及牵张锻炼使缩短的、痉挛的肌结放松,肩关节的疼痛明显缓解,肩关节活动得到了恢复。
该研究结果表明,针刺疗与Mulligan动态关节松动术相 结合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治疗后VAS、肌筋膜触发点治FMA、肩关节 活动度等各项指标均优于单纯的松动术组,这表明针刺肌筋膜触发点治疗结 合Mulligan动态松动术治疗效果更佳,是较好治疗脑卒中后 肩手综合征的方法之一,二者结合能够缓解脑卒中后肩手 综合征患者的疼痛肿胀等症状,可提高患者患侧肢体功能, 改善肩关节活动度。限于该研究样本含量较小,患者远期治疗效果不能得到确认,日后临床上需扩大 样本含量,进一步深入分析研究针刺肌筋膜触发点治结合Mulligan动态关节 松动术对肩手综合征的影响,推进Mulligan动态关节松动术 更好的应用于临床康复。
参考文献:
[1] Qin S,Xu Y,Zeng X.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observation of stellate ganglion block treatment on shoulder -hand syn- drome[J].Life Sci J,2014,11(11):727-731
[2]陈祥芳,乔波,刁殿军.综合康复疗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6,35(3):266-270.
[3]饶明俐.《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摘要[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5,22(5):388-393.
[4]谢芹,庄礼兴,贺君,等.靳三针疗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7,26(8):720-723
[5]桑德春,纪树荣,张缨,等.Fugl-Meyer量表在社区脑卒中康复疗效评定中的应用[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7,22(3):264-265.
[6]黄雯.自制中药结合综合康复治疗中风后偏瘫肩痛的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6,23(1):102-103.
[7]刘琳,黄强民,刘庆广,等.肌筋膜触发点理论及其在运动康复临床实践中应用的研究进展[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6,22(10):1167-1170.
[8]龍佳佳,庄小强,言丽燕.针刺肌筋膜触发点治疗中风后痉挛50例[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15(4):38-39.
[9]梁木荣,石慧芳,龚声敏.冲击波肌筋膜疼痛触发点治疗颈肩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疗效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2020,33(14):2311-2312.
[10]舒永进.针刺肌筋膜疼痛触发点联合肌肉牵伸治疗颈肩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效果评价[J].中外医学研究,2019,17(35):159-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