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玲娟
摘 要: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其收获量会直接影响我国的粮食产量。当前我国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国内外的形势异常严峻。在此背景下,更应该注重小麦种植的科学性,确保我国粮食安全。文章主要分析小麦种植过程中的需肥特性和施肥中的技术应用,以期为相关种植人员提供参考,同时为我国农业的现代化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小麦种植;需肥特性;施肥技术
文章编号:1005-2690(2022)05-0100-03 中國图书分类号:S512.1 文献标志码:B
我国是小麦种植大国,有着丰富的种植经验和历史,在我国北方地区小麦经常作为人们的主要粮食作物。与其他国家不同,我国人口基数较大,对于粮食的需求量较大。但目前许多种植小麦的农户缺乏科学的种植技术,在种植小麦的过程中没有充分了解小麦的需肥特性和施肥技术,导致化肥用量以及化肥应用类型不合理。在这样的情况下,非但没有增加小麦的产量,反而导致减产。因此,必须科学分析小麦的需肥特性,并普及科学的施肥技术,有针对性地调整施肥方案,稳步提升小麦产量,为我国的农业发展以及粮食安全作出贡献。
1 小麦种植过程中的需肥特性
1.1 需要氮元素促进茎叶生长
不仅是小麦,任何农作物的生长都需要充足的养分,如果养分不足,会直接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发育。但肥料也不是越多越好,恰当有效的施肥才是事半功倍的关键。从小麦的需肥特性来看,小麦对氮元素的需求量较大,氮元素能够促进茎叶生长,该类肥料与小麦产量息息相关。当作物生长至分蘖期时,通过追加氮肥可获得更为显著的分蘖效果;孕穗阶段,小麦生殖细胞基本发育成熟,此时可结合小麦生长情况补充适量氮元素,以此增多麦穗数量;发育至成熟阶段时,也可通过追加氮素保证籽粒整体品质。根据相关研究,每生产100 kg的小麦需吸收氮(N)约3.1 kg,随着产量的提高,对氮的吸收总量也相应增加[1]。
小麦的茎叶虽然需要大量的氮元素,但在施肥的过程中应注意小麦对氮吸收的高峰期。小麦对氮元素的吸收主要在两个阶段最为有效。一是出苗至拔节阶段,在这个阶段小麦吸收量占总氮量的38%左右;二是小麦的拔节至孕穗开花阶段,在这个阶段小麦吸收氮元素占总量的30%~40%。因此,保证小麦的氮元素供应,有利于小麦的茁壮生长。
在小麦生长早期,如果氮元素不足,会导致植株矮小,出现黄叶,叶面颜色呈浅绿或黄绿,下部老叶提早枯黄。
但是长久以来,我国大多数种植小麦的农户都采用传统的撒肥方式,尿素利用率不到20%,尿素含氮46%,40年尿素的利用量不到2 kg,导致大量的肥料被浪费。液体氮肥的利用率高达90%,且含钙、镁、锌等微量元素,所以在小麦施肥的过程中,为了确保根茎的氮元素含量充足,合理的喷施液体氮肥也是方法之一。液体氮肥不仅能够取代纯氮追肥,还能补充小麦生长需要的微量元素。
1.2 磷是细胞核的重要成分
小麦对磷的吸收规律为:分蘖期吸收的磷约占总量的30%,拔节后吸收率急剧增长,孕穗期到成熟期吸收量最多,约占总量的40%。通常来说,磷元素会集中于小麦细胞核中,其作用是加快小麦糖分代谢,因此,磷元素直接决定了小麦的最终产量。磷元素作用主要有3点:其一,小麦生长至三叶期时,适当追加磷元素可保证小麦根系的健康发育。其二,拔节阶段,通过增加适量磷元素,能够强化小麦分蘖效果。其三,孕穗时期,磷元素的使用有助于麦穗的形成。从营养时期的角度看,小麦的生长对所需养分的含量有严格的要求,在营养的关键时期,小麦对磷元素非常敏感,因此施加磷钾肥能够显著增加抽穗的数量,增强幼苗的抗寒性。同时应特别注意小麦吸收磷的高峰期,以增强植株的抗寒性[2]。
小麦生长的整个过程对磷的吸收总量,以及在不同时期对磷的吸收量,因品种特性、自然条件、栽培措施等因素而有所不同,但也存在一定的规律性。一般每生产50 kg小麦籽粒,植株需要从土壤中吸收纯氮0.5 kg左右,吸收磷0.5~0.75 kg。氮、磷的比例约为3∶1,磷元素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占植株总量的82.4%。
磷肥的使用能够促进细胞分裂与繁殖,加快小麦的生长速度。只有小麦的根系发达了,抗旱、抗寒的能力才会增强。磷元素是构成小麦体中许多重要有机化合物的成分,会直接影响蛋白质的合成。磷元素是一种类似脂肪的物质,不仅是原生质不可缺少的成分,也是原生质膜的重要组成部分。磷元素参与小麦的代谢过程,是小麦生长过程中的调节剂。
1.3 钾能提高光合效率
钾元素的利用能够提升小麦光合效率。钾元素是小麦茎干机械组织中的重要元素,其作用是生成碳水化合物,同时还能达到增加纤维素总量的效果,有助于小麦茎干的健康发育,并增强作物的抗倒伏能力。小麦所需的钾量除了土壤本身能够提供一部分外,缺少的部分主要是通过基肥及后期的根外追肥补施,只有确保根茎钾肥充足小麦才能茁壮生长,一般情况下钾肥用作基肥时的用量在5~10 kg。
土壤缺钾的程度是钾肥发挥作用的先决条件,首先要考虑土壤本身的含钾量对钾肥效力的影响,因地制宜地对钾元素进行配比。钾肥的效力与小麦生长土壤的丰缺关系密切,即在其他自然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土壤含钾量越低,钾肥的肥效越好,小麦的光合效率就会提升。当土壤的含钾率>80 mg/kg时,小麦可以选择少施或者不施[3]。钾肥的用量遵循报酬递减的原则,针对缺钾的土壤,作物的产量随施钾量的增加而增加,而每1 kg钾肥的增产数则随用量的增加而递减,用量超过一定范围时,能进一步增加产量。
光合作用对小麦生长至关重要,能够直接影响小麦的生长状况、健康程度,进而影响小麦的产量。根据研究表明,在对小麦施加氮肥、磷肥的基础上,每667 m2分别用钾肥(K2O)5 kg作为基肥、分蘖肥和穗肥,每1 kg钾肥分别增产小麦9.1 kg、7.4 kg、4.9 kg。钾肥利用率分别为64%、55%、42%,由此可见,在小麦生长的过程中,钾肥作为基肥的效果较好。
1.4 最大效率期施肥效果更佳
小麦不是任何时刻都需要施肥,而是要在最大效率期进行施肥,才能将肥料的作用发挥到最大。首先,小麦植株在生长的过程中,需要多种化学元素,如氮、磷、钾等。其次,对各类化学元素的需求量主要受小麦品种、生长环境以及种植技术的影响。一般情况下,每100 kg的小麦籽粒需钾肥含量1.5 kg左右,对小麦生育期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返青期前小麦生长发育速度较慢,因此只需追加少量肥料即可[4]。由此可以看出,小麦在最大效率期施肥效果更佳,盲目施肥只会适得其反。
小麦的最大效率期主要指养分发挥其最大增产效能的时期,一般发生于小麦发育的中前期,能够吸收土壤中大量养分。因此,农户在此阶段施加肥料能够对小麦的生长发育发挥最大化的效能,起到极为显著的增产效果。
2 小麦种植过程中的施肥技术
2.1 精准计算施肥用量
计算肥料的用量也是小麦施肥技术之一。一方面,不同地区的小麦品种不同,且自然条件中的土壤条件、空气环境都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在施肥的过程中应精准计算施肥量,根据小麦的实际情况和自然条件进行施肥,合理的施肥能极大增加小麦的产量。可采取测土配方形式计算出施肥量。原理是依托于小麦肥料需求量、总肥料彼此间存在的差异性,计算出达到预期目标产量需追加的肥料总量。为保证计算结果精准,应科学分析总施肥量、不同肥料效力等内容。一般来说,若小麦的生产籽粒为300 kg,则小麦在生长发育时,可吸收磷元素3.2 kg、钾元素7.4 kg、氮元素7.2 kg。要想增加小麦的产量,就必须精确计算施肥量。另一方面,精确计算小麦的施肥量,对技术人员的要求较高。在传统小麦种植方法中,大多数农户都是按照自己的经验、感觉施肥,没有对化肥进行精确的配比,这样的方法是不科学的。应该结合小麦不同发育时期的需求,基于小麦目标产量与需肥量、种植区域土壤的肥量等进行计算,提高施肥的精准度。
在科技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当地政府应对小麦种植进行大数据分析与归纳,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当地土壤、环境、空气等进行分析,精准匹配农田所适合的肥料,并为历史种植肥料的施加量建立数据库,争取为以后小麦肥料的施加提供科学依据。智能装备是农业提升生产效率的关键,现在土壤墒情仪能定时提供所需水肥量,并通过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自动调节。例如,某地区智能装备在小麦的种植中广泛使用,通过分析互联网设备提供的气温、土地湿度等大数据后进行施肥,在减少病虫害的同时大大提升了小麦的产量。此外,还能精准预测病害发生的概率,从而采取针对性的措施,防患于未然。传统农业的命脉在于“天”,小麦等农产品的销售更是受到市场和渠道的双重制约,而如今,电商+农业的发展,使农业和互联网之间碰撞出了更多的火花。特别在直播经济、电商营销等领域,逐渐形成农业新业态。
由此可以看出,人工计算已经不能满足当下农业日益发展的需求,需要通过大数据精确计算小麦所需要的肥料。种植户应该有意识地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在科技的加持下,精准匹配小麦需要的肥料剂量。精准计算施肥用量。在人工与机器的双重努力下,小麦的产量必将越来越高。
2.2 科学选择施肥类型
小麦在生长的过程中会受到各方因素的影响,种植户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没有可以“一劳永逸”的肥料,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科学选择施肥类型才是小麦增产的关键。例如晚播麦田种植就是利用底肥施播技术进行施肥。如果麦田的面积是350 m2就应该施加4.5 kg氯化钾、3.25 kg纯氮。除此之外,为了能够进一步实现增产的目标,在对晚播麦田进行种植和施肥时,需要采用科学合理的施肥技术。此外,科学选择施肥方式还体现在小麦生长的不同时期。例如在冬季肥料的作用是确保小麦能够成功过冬,使小麦的生长更加稳定。在小麦的孕期,需保证所使用的肥料具备提高农作物商品率的功效,主要是在小麦成熟阶段,确保土壤中养分的吸收与消化,同时还能实现植物的光合作用,为小麦发育創设良好环境,也为最终产量提供基本保障。若在此过程中发现麦田中存在因水分不足而生长不良的小麦,则应施加适量穗肥,若麦苗呈健康发育状态,可少施或不施穗肥[5]。
根据小麦不同生育期吸收氮、磷、钾的特点,平衡施肥技术,合理满足小麦对养分的需要,是争取小麦高产的重要因素。坚持“增施有机肥、稳定土壤、减少磷肥,增加钾肥”原则。增施有机肥时小麦的基肥应以腐烂的绿色肥料为主,施有机肥5 000 kg/667 m2左右。增施有机肥能增强地力,改善土壤条件。还要具体分析肥力不同的麦田,高肥力麦田,即土壤有机质含量15 g/kg以上;中肥力麦田,土壤有机质含量10~15 g/kg;低肥力麦田,土壤有机质含量小于10 g/kg,因此,施肥的类型也应根据土壤肥力的不同有所侧重。科学选择施肥类型能发挥其最大增产效能。抓住小麦生长的需肥特性,找准施肥时机,才能在最大效率期满足小麦对养分的需求,提高肥料使用的精准性。投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高的回报,在增加产量的同时提升小麦的品质。
2.3 合理进行肥水管理
小麦的肥水管理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小麦的整个生长过程都要有充分的营养元素,如果根系中吸收的营养成分不足,就需要对小麦进行肥水管理。保障小麦有充足水分的方法之一就是对田地进行灌溉,但灌溉的水量不宜过多,要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则。同时还要控制土壤的湿度和温度。在小麦施肥后,需要对小麦进行灌溉,这样才能提升植株的生长速度。
在小麦返青期,一般整地播种质量好的,田间持水量>60%时不需要返青水肥管理。而需要在返青期进行水肥管理的麦田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小麦冬季受冻严重。第二,整地质量差,出现死苗等。第三,贫瘠地块,底肥不足春季严重脱肥的麦田。第四,根系缺乏营养,患有纹枯病的小麦。针对以上情况,小麦的浇水时间应该在返青初期气温回升时为宜。
小麦拔节和孕穗期需要保持适量的水分。正常情况下维持田间持水量在70%左右。在春季雨水较多的地区,需保证田间排水系统通畅,注意清理泥土,避免其压在麦苗上,将麦苗的地下水位控制在1 m左右。
2.4 运用绿色肥料
綠色肥料是当前普遍应用的一种肥料。可保证小麦最终产量,为小麦提供生长所需的微量元素,促使小麦健康生长。同时,绿色肥料不会对土壤环境构成威胁,能提高作物品质。文章谈到的绿色肥料主要有两种含义,一是环保肥料,二是将肥料重新绿化。环保肥料通常用于春季,可改善发黄小麦,确保其绿色、健康生长,且有助于增强小麦抗衰老能力。而重新绿化肥料则对肥料使用量和自然条件有着严苛的要求,这种方式为小麦生长提供良好条件,防止养分的流失。在使用环保肥料的过程中,需要利用高效率、低毒、低污染、无公害的药剂防治小麦赤霉病和蚜虫,在使用药物除草的过程中,需要定期对农田进行化学除草。若采用物理技术防治病虫害,方法简单,成本投入低,不会对周围环境造成损伤,是一种绿色、无公害的防治方式。例如在田间使用杀虫灯对虫害进行防控,利用害虫的趋光性吸引害虫,从而为后续防治措施的应用提供便捷。
在某镇进行的有机肥料试验中得出,小麦使用绿色有机肥料时,植株的麦穗实粒数不断提升,对麦穗的重量影响也较小。从产量结果分析,有机肥使用量的增加有助于小麦单产数量的提高。在日后小麦种植的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利用绿色肥料,保证产量的同时将化学肥料产生的伤害降到最低。各地不断地试验充分证明了绿色有机肥料的有效性,未来应在全国进一步推广。
3 结束语
在小麦种植过程中了解其需肥特性并掌握施肥技术是至关重要的。采用科学合理的施肥技术,不但能提升小麦的产量,还能提升小麦的质量。小麦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因此需结合现实条件,掌握肥料的运用技术,改善小麦的生长环境,进行自主创新,完善施肥方法与技术,最大限度发挥肥料的效力,从而更好地实现小麦优质生长的目标,为我国的粮食安全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梁雪.小麦高产土壤肥料的管理技术[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1(12):241-242.
[2]葛林.绿色小麦种植田间管理及技术推广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21(22):18-19.
[3]武满琴.小麦种植过程中的施肥技术探析[J].农家参谋,2021(14):41-42.
[4]徐振先.关于小麦种植过程中施肥技术的思考[J].南方农业,2021,15(6):63,75.
[5]王晓彤.小麦施肥技术要点[J].河南农业,2020(1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