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不同媒介的交互和不断融合,传媒组织积极调整步伐以适应媒体格局的大变革。在媒体融合背景下,身处媒体一线的播音主持艺术人才又该如何应对这一发展趋势?作为培养播音主持专业人才的高校播音主持艺术专业又该如何迎接这一挑战?文章着重探讨在媒体融合背景下,西部高校播音主持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路径,以培养适应传媒生态发展变革的播音主持专业人才,使其在未来的传媒领域获得领先优势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关键词:媒体融合;播音主持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2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01-0070-03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媒介融合时代西部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6YBCB139
一、媒体融合给传媒业带来的新挑战
从2001年3月我国“十五”规划纲要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促进电信、电视、计算机“三网融合”,到2010年1月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作出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决定,再到2015年全面实现三网融合发展,基本形成适度竞争的网络产业格局,三网融合的进程不断加快,推动着传统广播电视与新媒体融合发展。
媒体融合不是单纯从形式上融合,而是较为长期的相对稳定的合作关系,是优势互补和相互促进的协同关系,合作各方都能较好地发挥自身的原有优势,在媒体融合竞争的市场中扬长避短,相得益彰,进而降低媒体运营成本,避免资源重复利用,实现资源最优化配置、最大化利用[1]。媒体融合不仅能为受众提供更优质、更丰富的新闻信息以及服务,还能使融合的各部分之间实现资源共享,发挥各方优势,实现利润最大化,让传媒生态发生巨大变革。
媒体融合及新的传媒生态下,越来越少的播音主持人在传统媒体就业,而网络主播、电竞主播等新媒体平台的播音主持新岗位呈上升趋势,对高效播音主持专业人才的专业能力和媒介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能运用多种技术工具在多媒体集团进行整合传播策划,还要具备很强的团队协作能力。这也使得一些媒体从业人员在媒体融合中承受着很大的压力,工作量加大,时间却更紧迫,陷入工作烦乱的困境。对受众而言,要具备较高的媒介素养,才能借助网络媒介参与到新闻传播实践活动中,更好地使用媒介,提高对新闻信息的辨别力,积极主动地判定或影响媒介的传播实效[2]。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如何顺应时代潮流,提升自身竞争优势,是必须思考和面对的问题。
二、媒体融合时代播音主持人才专业能力的转型升级
媒体融合发展让每一个用户不再仅仅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也成为信息的主动发布者。媒体融合时代,对作为媒体信息传播者的播音主持艺术人才的媒介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媒介信息的选择、理解、评价、分析和传播能力,是对传媒职业规范和精神的深刻认识,对各种信息进行选择、理解、质疑、评估、传达以及能熟练掌握媒体传播技能的综合能力。在媒体融合大背景下,全面提升播音主持专业人才的媒介素养,才能树立良好的媒介形象,增强传播效果。
(一)从单一型语言传播者到全能型传媒人才转变
播音主持专业人才是身处传媒第一线的语言传播者,传播资讯,交流观点,沟通情感,是将各种信息传递给受众的重要一环。作为一名播音员、主持人,在融媒体时代,首先必须是一名新闻记者编辑和节目的整体策划设计者,才能胜任播音主持工作。
全媒体时代,节目形式、传播方式、制作手段等日益丰富。媒体的有声语言传播者必须具备一定的网络操作能力,比如能高效地使用互联网,熟悉不同的网站,充分利用网络搜索工具,建立自己的信息库,了解网络用语,等等。在数字技术与网络传播的推动下,新闻报道或节目制作都要充分利用媒介资源,从传播内容、媒介形态、结构、技术、功能、流程乃至传播方式上进行融合,根据受众对新闻内容和形式的不同关注点,以及不同媒介的传播特点、传播方式进行信息编辑加工,然后将信息传播给特定的受众,尽可能满足受众的个性化需要。从传播的主导地位向真正开放的媒体节目的组织者转变,因此对媒体一线语言传播者的组织能力、应变能力以及对全局的控制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具备采编播能力以及一定的网络操作技术,还要具备整体策划设计的组织协调能力。
(二)从节目参与者到具有高度媒介责任感的把关人转变
媒体融合时代,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相互渗透日益加深,网络的互动性加强,这使得在信息采集以及传播过程中,对播音员主持人的媒介责任提出更高要求。由于网络的普及和使用便捷,人们通过网络媒体平台进行互动参与变得日益平常化、日常化。网络的匿名性和视频上传技术的低门槛,让越来越多的人将网络作为其与外界交流沟通的一种重要手段,他们希望用自己的文字或者镜头反映他们眼里的真实。面对瞬息万变的庞大信息,媒体融合的传播模式使媒体报道传播的节奏加快,为有效地节约时间和成本,主持人逐渐拥有更大的权力,承担着更大的责任,形成新的信息过滤和把关形式,要求播音员主持人具备高度的媒介责任感、很强的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才能全面透析新闻事件,才能从科学的高度判断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能真正从平凡的实践中发掘深刻的主题。作为媒体信息即时筛选的最后一道把关者,在一切不可预知的情况下,高度的职业素养和媒介责任感是当前从事播音主持工作必须具备的,这样在实际操作中才能处理好一系列问题,做一个合格的“把关人”。
(三)从单纯的信息传播者到信息引导者转变
随着信息产业的日益繁荣,人们在选择信息时,范围、自由度和主动权都越来越大,但这并不代表信息的高质量。然而,可选择的信息量涉及面越广,其真伪也就越难辨,增加了检索、查找自己所需信息的难度,对综合處理信息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作为节目主持人,就要从传统媒体时代单纯的信息传播者转变为媒体融合时代信息的引导者。在信息的海洋中,根据受众的需要适时充当信息引导者,或者为目标受众收集、处理节目内容,帮助受众冲出信息的包围圈。在媒体融合大背景下,主持人的身份更加平民化,互动性更强,更需要主持人在信息的海洋中起到引导作用,为受众提供准确有效的信息。
(四)成为具有鲜明个性的有声语言传播者
在传统媒体时代,由于时段和频道的空间有限,常以节目内容为核心来圈定主持人。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只要网络的服务器足够大,就不会受到空间的限制,也不会根据节目的需要挑选主持人,而是根据主持人自身的特点、主持风格制作与之匹配的节目,这样不仅大大提升了节目的个性魅力,主持人也有了更大的表现空间。运用多媒体手段轻松实现多种效果的展示,不仅主持人的个性风格能得到凸显,节目的制作方式、选题定位也更加丰富多样。传统电视的频道和栏目的分类相对网络媒体平台来说毕竟是少数,很难满足各类受众的需求。网络的可选择性使网络传播带有明显的分众化色彩。拥有自己的个性风格,能够以自己的个性魅力吸引受众的播音主持专业人才才能在融媒体时代具有竞争力。对生活有切身感受和独立思考,拥有个性鲜明的语言,讲究语言逻辑,语言简洁有力,准确反映话题的思想、主旨等,生动活泼、富有幽默感和个性的形成均来自平时生活的积累。主持人日常的关注点、生活价值取向、人文关怀,都直接影响着节目选题是否具有独特的视角,思维是否缜密,能否使用和受众顺畅沟通的语言。
三、媒体融合时代西部高校播音主持人才培养模式
近几年,传媒一线语言传播人才的就业形势一直不容乐观,媒体需要的高素质、特色化的人才太少,而低水平、同质化的人才过多,形成了当前“媒体需要的,高校供不上;媒体不怎么需要的,高校却在大量培养”的局面,使学生在就业时面临巨大的挑战。尤其是部分开设播音主持专业的西部高校,由于所处区域相对比较滞后,传媒业不如国内其他地区发达,教育的软硬件设施都相对滞后。由于没有良好的媒体环境作支撑,专业实践机会较少以及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学生的综合素质相对较低,人才培养前景堪忧。如何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播音主持专业人才,是一个值得思考和积极探寻的问题。
(一)以市场为导向,更新教育理念,明确培养目标
面对传播媒介的交叉互动和不断融合发展的传媒业,要着力培养学生树立媒体融合意识。随着传统媒体就业岗位的日益缩减,传统媒体就业市场出现相对过剩,低水平、同类型的业务型人才过多,高素质、个性化、复合型人才过少,上手快、后劲足的专业人才过少。县级融媒体中心以及新媒体平台的大力发展,对播音主持人才的需求增加,这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当前本专业的教学体系是否存在滞后的情况、是否能满足未来传媒业发展的需要。作为培养一线传媒人才的播音主持艺术专业,必须时刻关注传媒业发展动态,根据当前传媒市场的需要确定人才培养模式,适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等,使学生能经受得住传媒市场的考验,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
(二)以实践为中心,丰富教学方法,完善评价体系
传统的播音主持专业教育基本采用中国传媒大学的大课讲授和小课训练、教师示范和学生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在过去的专业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随着传媒生态的不断更新,其教学方式方法就相对单一,无法满足未来传媒岗位的需要,缺乏大媒体意识,缺乏对媒体节目的整体把握。尤其是在西部高校播音主持专业招生人数偏多、师资队伍相对薄弱的情况下,无法适应传媒一线对人才的需求。专业课程的评价体系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应该作适当调整。全媒体时代,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公开发布作品,打破地域性限制,将线下汇报与线上直播的形式结合起来,树立成品节目意识,让学生在真实的媒介环境中进行实训实践[3]。
(三)以课程为重点,加强通才教育,融入课程思政
媒体融合时代需要的是通才基础上的专才,需要的是具备很高的综合素质和较强的职业能力的“多面手”,这就要求在具备专业能力的基础上提升人文素养、新闻素养、新媒体技术素养等综合素养,同时还要具备较强的信息处理能力。
纵观西部几所高校的课程设置,人文素养课程、新媒体技术应用课程以及相互交叉渗透的课程与学时相对较少。在课程设置方面,要从当前以及未来传媒行业的发展需要出发,注重各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使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紧跟传媒业发展,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设置与未来传媒岗位紧密联系的课程。将专业教育与价值观教育相结合,将价值导向与知识传授相融合,在能力培养过程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思政元素有机融入,实现思政教育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促进思政与专业相长,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传媒人才[4]。
(四)注重学生个性,增加特色课程,培养融媒人才
开办播音主持艺术专业的院校都应该根据自身情况、办学条件以及历史传统等,结合传媒市场的需求,制定具有特色的培养方案,与其他高校的播音主持艺术专业实行差异化定位,才能走得更远、走得更好。要注重对学生的个性特点的挖掘,鼓励学生自主创新,尽可能发挥学生的个性特点。例如,中国传媒大学以新闻传播为教学特色,以培养新闻主播和新闻类主持人为主;上海戏剧学院根据自身特点,依托学科优势,将表演中的声台形表注入主持人的训练中,形成了具有上戏特色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培养模式。也可以根据每所高校所在的地域特点,打造适合该地区就业的个性化传媒课程。
随着受众分类化和市场细分化,播音主持专业人才更应该注重分类化、个性化培养,让学生在修完通识课程和专业基础课之后,通过自身专业优势、兴趣、特点等自主选择某一类方向作为自己的主攻方向,在大学三年级开设更多的不同主持方向的课程[5]。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专业开设体育评论解说、双语节目主持、综艺娱乐节目主持等课程,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以及上海体育学院开设电竞解说等,以培养更多专业素养高且精通某一領域的高精尖传媒人才。不同的院校只有充分挖掘自身优势,突出特色办学,充分利用教育资源,才能培养出不负业界期望的优秀融媒人才。
四、结语
随着当今社会数字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和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已经走向深度融合,各个媒介组织都在积极调整步伐以顺应潮流。作为传媒一线的播音主持专业人才也不例外,都在迎接媒体融合时代的挑战。作为培养传媒一线播音主持专业人才的高校,尤其是地处传媒环境不够发达、教育软硬件设施相对滞后、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的西部高校,要紧跟社会发展,根据传媒市场的需要,更新教育理念,调整专业教学课程设置,丰富教学方法,加强对新媒体应用技术的学习,充分挖掘学生的个性特点,提升学生的人文艺术素养、新闻素养,培养具有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上手快、后劲足”的传媒精英。
参考文献:
[1] 邵培仁.媒介理论前沿[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278-290.
[2] 包冉,白羽,韩彪.从被时代到我时代[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210-220.
[3] 蒋丽芬.新媒介生态下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的转型[J].当代电视,2016(7):104-105.
[4] 李建华.知识即美德:课程思政的学理意蕴[J].思想教育研究,2021(2):94-99.
[5] 庞韵叶.融媒体时代高校播音主持专业应用型教学改革研究[J].戏剧之家,2018(35):213.
作者简介 张秋丽,硕士,新闻传媒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播音主持艺术与传媒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