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权力理论关照下的课堂场域师生关系研究

2022-05-09 02:06姚瑶畅肇沁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22年4期
关键词:价值观念场域师生关系

姚瑶 畅肇沁

摘      要 构建课堂场域中和谐有序的师生关系,关键在于课堂内部权力主体的有效作为与权力秩序的正确限定。借鉴约瑟夫·奈的软权力理论透视课堂权力,可为理顺师生关系提供全新思路。基于软权力视角,教师通过惩戒或奖励学生的方式促使学生服从指令,属于教师强制性的“硬权力”范畴;教师通过提高文化修养、完善价值观念、更新课堂管理规则、改良师生交流方式等间接措施对学生产生正向影响,则属于教师吸引性的“软权力”范畴。一直以来,对于学生的课堂表现,教师硬权力的矫正与强化作用受到过度重视,软权力的吸引与指导功能往往被忽视,从而导致学生权力长期受限,师生关系出现固化、硬化甚至僵化。因此,合理化课堂场域的权力布局,亟待教师硬权力与软权力的优势融合,以期实现师生关系和谐共赢。

关 键 词 师生关系  软权力  课堂场域

引用格式 姚瑶,畅肇沁.软权力理论关照下的课堂场域师生关系研究[J].教学与管理,2022(12):9-13.

师生关系是课堂场域权力交互的重要表达。优化课堂场域师生关系,作为课堂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题中之义,长久以来备受关注。师生权力在彼此制约的前提下实现有效发挥,有助于回归课堂教学初衷、推动师生关系和谐。

一、软权力理论研究简谈

软权力理论起源于国际关系领域。“软权力”的概念在20世纪90年代初由美国学者约瑟夫·奈明确提出并作以全面阐释。历经逐步完善,软权力理论在愈加契合于诠释国际关系演进的同时,对其他学科相关领域的指导意义也日渐呈现。

1.软权力理论的精髓表现

“吸引而非强制”是软权力理论的精髓。根据权力的运行目的与运用方式,约瑟夫·奈将权力划分为“硬权力”与“软权力”两种作用力。

硬权力可视作“硬性命令式权力”[1],主要基于具体的物质化资源,表示“通过威胁或者奖励,让别人做他们不想做的事情之能力”[2]。不可否认,在国际交往中“有些目标只能通过硬权力取得”[3],但是硬权力之下的外交行为,通常会使硬权力接受国处于被动的趋附状态,而非对硬权力的实质性效仿与认同。

软权力可视作“软性同化式权力”[4],主要基于抽象的非物质资源,相对应地指向“以间接方式使用权力的一个方面,是以吸纳而非强迫的方式使你之所欲成为他者之所求”[5]。“软权力有三个主要资源:文化、价值观念和与其相一致的政治制度以及外交政策”[6],分别对应于国家软权力的三种不同成分,即文化吸引力、政治价值观吸引力以及对外政策吸引力。软权力拥有国在软权力三种构成要素或独立或融合的作用之下,通过迂回的方式触发其他国家的自愿效仿与偏好变更,增强其他国家对该国的信任感与依赖性,继而提升信誉威望、稳固竞争地位。换言之,“软权力就是吸引力”[7]。

2.软权力理论的“权力巧用”

将硬权力与软权力两者之所长有机结合、优质发挥,能够生成“巧权力”,实现基于软权力理论框架之下的“权力巧用”。

正确厘清硬权力与软权力关系,是实现权力巧用的重要基础。首先,硬权力与软权力的作用关系表现为硬权力对软权力的支持或掩盖。其次,软权力可独立于硬权力发挥作用。软性吸引力具有硬性强制力不可替代的结构性与功能性效益。基于“优势互补”与“强强联手”的愿景,如果以此作为两者优势结合的生长点,不失为促成权力巧用的有效契机。

充分聚合硬权力与软权力优势,是实现权力巧用的必由路径。首先,助于两者优势显现的环境创设是首要环节。“权力资源能否产生有利的结果取决于客观环境。”[8]适于硬权力资源与软权力资源植根生长与效用施展的环境要求不尽相同,因此,实现两者优势互补的前提在于排除权力资源正向转化的干扰因素,营造权力优势积极流露的发展空間。其次,权力资源转化技术的有效开发是关键环节。硬权力资源同样能够产生吸引力。权力所有者在明晰权力资源与权力吸引关系的基础上,应该结合所处境域,因势利导,系统地开掘“资源”与“吸引力”两者间的转化方式。再次,寻找硬权力与软权力优势汇集的结合域是必需环节。权力主体需要明确两种权力可能的联通点,基于环境条件与预设目标,在转化技术的支持下由点及面,拓展为两者的可能结合域。

二、基于软权力理论的课堂场域师生关系另解

“课堂就是一个微型的权力装置”[9]。在课堂场域中,软权力理论能够为优化课堂权力布局、促进师生关系运行提供分析支撑与全新注解。其中,合理解构教师课堂权力是立论核心。

1.课堂场域师生关系的现状透视

课堂场域师生关系的应然研究,需要以其现实状貌为基础。其中,学生主体地位可否全面落实、教师课堂权力能否悉数施行,是当前课堂场域师生关系的问题直指。

(1)课堂“学生为本”尚待完形。课堂场域的权力布局应以“学生为本”作环境基调。伴随着“以学生为主体”理念的逐步推进,课堂内外都致力于为学生争取话语权,以期实现学生权力松绑、师生关系缓和。

就实际情况而言,“学生为本”的实践贯彻尚待完形。落实学生课堂主体地位,重点涉及教师教学与管理、学生学习与发展以及教学资源与环境,由此形成实现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基本思路。然而,当前的教学活动、学习方式、环境布置等方面所呈现出的对于“以学生为本”主流观念的形式化、机械化与浅表化迎合,使得学生的情绪体验、思想启迪、兴趣挖掘反而成为边缘附属。虽然,由教师主掌课堂节奏与进程的“教师主导”必不可少,但是长此以往的被动学习,必然导致学生的自主性愈加难以释放与表达。因此,师生课堂的交互行为,理当真正立足学生主体诉求,充分激发学生自主潜能,否则课堂场域的师生关系将持续分离、不易融合。

(2)课堂“教师权力”运行失衡。课堂场域师生关系的构建,重点在于明确教师课堂权力。教师担纲着课堂关键角色。维护教师课堂主导、明晰教师课堂定位,是改革课堂教学、稳固教师权力的必然指向,更是确保师生关系和谐的重要基础。

然而,目前课堂“教师权力”存在结构性滥用、失衡化运行的趋势。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目标的实现,教师多数倾向于使用“批评”学生不当行为、“奖励”学生良好表现等外显化方式。学生为了避免责备或收获奖赏,往往选择被动“迎合”教师,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受到阻滞。在教师课堂权力结构性失调的情形下,出现了运行失衡的局面——控制批评型与诱导奖励型权力愈发放大,柔性吸引型与共享包容型权力逐渐隐没,由此导致师生关系逐渐疏远,甚至走向对抗。

2.课堂场域权力视角的分析比照

基于课堂场域中师生关系的实际境况,以及学界对课堂场域师生关系问题溯源、现实样态与发展路径的已有思考[10][11][12][13][14],接续权力视角的相关分析,结合国际关系领域软权力理论的主旨内容,不难发现,软权力理论可为理顺课堂场域中的师生关系提供全新路向。

课堂关系场域类同于国际关系场域。权力视角之下的课堂场域“师生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可视作“国家关系”在课堂环境的投射与缩影。首先,主体力量存在显著差异。“尊师重道”的传统遵从、“主导课堂”的角色定位、“博通经籍”的形象认可,均将教师置于师生关系的力量高位。其次,权力关系具有高度复杂性。“课堂教学中的权力行为涉及权力主体、权力目的、权力手段、行为条件与行为规范等内部要素。”[15]教师与学生权力行为的多样构成,直接决定了课堂场域中烦复的权力运行方式,继而导致师生权力关系的高度复杂特征。再次,主体权力呈现多元结构。教师课堂权力并非单一结构。鉴于教育领域政策环境的革新、社会舆论的偏倚,厘清教师课堂权力的结构与层次,将适应于教师多样化的课堂行为,进而有利于课堂师生关系的长期和谐。笼统地将教师课堂权力视为单一结构,可能出现教师权力“威势”与“震慑”的一面固化,从而导致场域内教师与学生的长久对立。

3.课堂场域教师权力的定义解构

如何定义教师课堂权力,决定着课堂场域中师生关系的构建方向。以上分析表明,借助软权力理论解构教师课堂权力、规范教师课堂行为、指导课堂师生关系,具有可行性。其中,教师作为知识、技能与观念的主要输出方,可拟作硬权力与软权力高度集中的国家,相应地学生可视作硬权力与软权力相对弱势的国家。

软权力理论可为界定教师课堂权力搭建分析框架——软权力的来源、巧权力的生成是框架主干,软权力“吸引而非强制”的特质是内容凝合。换言之,教师课堂权力包含教师硬权力、教师软权力与教师巧权力三种基本类型。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包蕴着权力主体的有序往来,而“有序”的前提在于对教师硬权力、软权力与巧权力作用过程中柔性因素的充分考量,将人文关怀真正融入于师生多维度、多层次的课堂互动。

(1)教师课堂硬权力。课堂场域的教师硬权力,指代在课堂教学与管理中,教师通过“威胁”或者“利诱”对学生群体产生的强制性向心力。“威胁”主要是指合乎规定的教育惩戒。《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专门就“教育惩戒”给出明确定义。对于推延学习任务、扰乱课堂秩序、违反学生守则的学生,教师均可予以规则范围之内的管理、训导与矫治,进而促使学生服从教师教学安排、明确课堂学习要义。“利诱”主要是指教师借助物质奖励或口头表扬等外显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完成课业。教师往往善于应用多种奖赏形式,激励学生例行出勤、按时上课、专心听讲、成绩提升等良好的课堂表现,同时学生乐在其中。教师的硬权力基于教师身份而获得,在一定程度与范围内的合理实施具有法律保护。

(2)教师课堂软权力。课堂场域的教师软权力,分别对应于软权力结构中的“文化”“政治价值观”以及“对外政策”。“文化”喻指教师自身的文化沉淀,包括但不限于教师长期的知识积累、透彻的理解认知、深厚的人文素养、高雅的审美趣味、正确的处世哲学、丰富的人生智慧。“政治價值观”类比教师立足课堂教学与学生发展,通过师生交往而向学生传递的情感抉择、态度取向与是非判定。与价值观念相对应的“政治制度”可指代在教师价值观念导向下的教师自我约束与自我管理规则。“对外政策”表示师生交往的基本原则。基于师生关系中的教师主导角色,师生交往基本原则即可视为保证学生权力、维护课堂秩序的教师对“生”准绳。

(3)教师课堂巧权力。课堂场域的教师巧权力,是教师课堂硬权力与软权力的有机结合体。塑造国家形象在于硬权力与软权力的综合作用。置于软权力理论框架,构建课堂场域中和谐的师生关系,同样需要教师硬权力与软权力的彼此配合。教师课堂硬权力借助批评或奖励的外显方式,高效驱使学生“整齐划一”“言听计从”;教师课堂软权力通过吸引与包容的内隐方式,委婉引导学生“心神专注”“竞相表达”。教师课堂巧权力则集合硬权力与软权力,将教师课堂权力的功用性发挥至极,使学生在融合的氛围中学习成长。

鉴于师生交往的特殊性,教师课堂权力应以“吸引而非强制”的软权力作为主导型权力。首先,教师课堂硬权力的作用力度与学生学习的动力强度,存在一定程度的负相关关系——就学生常态化的学习而言,教师高频次的批评与奖励,可能导致学生学习目的的外在化与学习行为的被动性,同时伴随学生对教师主观认同度的降低。然而,教师课堂软权力始于教师自身的修养与积淀,借助柔性浸染的方式触发学生的兴致与关注,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符合学生的求知规律与师生的交往理念,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建构知识、养成习惯、塑造品格。其次,教师课堂硬权力的作用范围需要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适配,教师课堂软权力则没有上述限制。课堂场域中,教师的批评性措施往往仅适用于需要及时纠正的共性问题,而对于个别学生或者特殊学生的问题而言,教师的当即指责势必造成他们内心的抵触与抗拒。面对学生的个性化问题,教师通过委婉间接的方式引导学生再认知与再思考,或者将其置于课堂场域之外而私下进行批评与教导,可能会取得更好的纠错效果。同样地,教师的奖励性措施往往也需要在学生符合奖励规则的前提下进行。过度地放开或收缩奖励行为,均不利于学生后续的发展,以及师生关系的融洽。

三、软权力理论指导下的课堂场域师生关系构建思路

借助软权力理论定义教师课堂权力,为推动课堂场域师生关系的构建指明了思路。教师作为师生关系的主导角色,教师文化的包容性、价值观念的导向性,师生交往准则的合情性,以及教师巧权力的功用性,均是协调课堂场域师生关系的核心诉求。

1.有效增强教师文化的包容性

课堂教学与管理中教师的文化传播,是教师发挥软权力的直接方式,更是教师吸引学生群体、和谐师生关系的原始动力。教师的课堂讲授,契合学生对于世界的本能好奇,是学生求知旅途的最权威补给。增强教师文化的包容性,有助于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改善教师的吸引方式、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教师文化的包容性,首先表现为教师文化的广度。知识是教师文化的主要表征,是课堂权力分配的重要参照。然而,拓宽教师教学所涵盖的知识范围,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但是依然未能脱离“知识”范畴。学生的思维习惯、处事原则、决策智慧等文化表现是难以仅从课堂知识的学习中获得的。另外,单纯凭靠教师单向度的知识传授,学生的向师性心理倾向同样无以泛化与持久。因此,教师的文化吸引不能桎梏于知识讲授。教师应该利用工作之余广泛学习、博采众长、积累沉淀,全面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与个人形象,精准对接学生的兴趣与渴求,继而稳定学生对教师的崇拜感与信赖感,凝聚课堂向心力。

教师文化的包容性,其次表现为教师文化的深度。当今,互联网时代将学生的日常生活推向了信息碎片化。由于信息过滤能力、环境研判能力与真相探究能力的缺乏,学生对周围事物的认知普遍经历着从感官新奇到审美疲劳的过程,对学校教育、课堂教学的选择与判定也经受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应该审时度势,积极推进文化积蓄厚度,将自身文化修养的提升落脚于信息吸收、文化感悟、实践亲尝,从而陶染学生的目标追求。聚焦教师的常规教学,教师应该抵御“点到为止”的肤浅讲授,还原课堂呈现的纵深完整,及时纠正、规范与引导学生的理解方式与思考路径,帮助学生搭建立体化、系统性的文化积累脉络。

2.充分实现教师价值观念的导向性

学生接收、认同并内化教师的价值观念,是实现师生共情、关系和谐的必要条件。其中,教师价值观念导向性的最大化发挥,有助于坚定学生发展目标、共赴师生课堂愿景。

(1)保障教师价值观念的正确方向,是充分实现教师价值观念导向性的基本前提。学生尚处在知识技能、情感意志、行为实践的成长阶段,缺乏对于外部世界以及自身状况的理性认知与经验判断。而课堂场域中的师生交往,恰好搭建了引导学生思维取向合理化的平台。因此,在日常教学与管理中,教师需要严格把握内生思想的教育意义,时刻秉承“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全面关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社会化需要,切实将价值观念的正确性落到实处,使之成为教师与学生思想行动的一致主张和共同向往。

(2)规范教师价值观念的踐行标准,是充分实现教师价值观念导向性的行动要求。教师价值观念的践行标准,可理解为教师价值观念指导下的教师自我约束与自我管理要求。保障师生之间的认同感与信任感,需要教师加强自我管理、规范日常行为,基本原则即在于切实将科学理念、独到见解外化为真实行动,帮助学生感知观念与举止的统一,为学生调节、完善自身行为树立学习的榜样。如果教师的价值观念与实际行动脱节,将会给学生呈现“言行不一”的矛盾人格。

(3)丰富教师价值观念的输出方式,是充分实现教师价值观念导向性的现实举措。课堂教学以“一对多”的师生交往模式为主,限定时间内教师同全部学生“一对一”的即时互动不易实现。因此,在充分考量课堂师生交往客观现实的基础之上,教师正确价值观念的传导方式切忌单一化、机械化。教师需要将具体多样的外显手段与潜移默化的隐性技巧有机结合,进而保证教师的价值观念易于被学生洞察、理解与吸收,也为实现师生之间价值观念的共享奠定基础。

3.着力确保师生交往准则的合情性

课堂场域的师生交往准则,是课堂环境中教师与学生互动体验的基本遵循。师生关系中以往需要教师借助硬权力方式加以处理的问题,能够在师生交往准则的正确指导下通过师生契约的方式来解决,进而推动教师权力由硬性强制逐渐走向柔性约束,师生关系由矛盾与对抗逐渐走向习惯与调和。因此,为了提高师生交往的品质,着力确保师生交往准则的合情性,势在必行。

(1)在师生交往准则制定之前,师生交往准则的合情性体现在教师对于学生诉求的充分尊重。课堂教学与管理的受众对象是学生。因此,教师应当悉心体察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真倾听学生的内心声音、全面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将“学生为本”的理念纳入教师对“生”原则的条目设计。在既定的课堂时间、有限的课堂容量中,学生只有对互动内容、互动方式、互动结果产生共鸣,才可能产生对于教师的信赖与肯定。

(2)在师生交往准则执行之中,师生交往准则的合情性体现在师生对于交互活动的动态制约。师生交往准则的落实,是教师课堂权力的转化过程,更是师生之间的双向制约过程。师生交往准则需要明确指出师生的角色定位,以及师生互动的依据、条件、频度、界限与效用,同时要求教师在教学与管理中合理执行、学生在学习与探索中积极配合。如果出现师生冲突且交往准则无法解释与指导的情况,教师理当及时调整对“生”原则的具体内容,从而实现师生课堂权益的过程性协调。

(3)在师生交往准则贯彻之后,师生交往准则的合情性体现在师生对于规则运行的阶段反思。在阶段性运行师生交往准则之后,教师应该基于准则的运行状态,充分结合课堂现状,认真听取学生反馈,并详细评估自身体验、切实反思问题所在,就进一步改进师生交往准则与学生共同商榷、达成共识,使其形成螺旋式发展。

4.切实发挥教师“权力巧用”的功用性

教师课堂硬权力与教师课堂软权力是教师权力在课堂场域内的抽象分类,两种权力的界限并非固定不变。在课堂教学与课堂管理的实际过程中,教师课堂硬权力与教师课堂软权力之间的区分标准,会随着课堂情境的推进、教学状态的起伏、课程安排的取舍等主客观情况而发生变化。由此,在运行课堂权力时,教师需要以具体应用场域为依循,以整体教学目标为导向。

基于权力的性质,教师课堂硬权力与教师课堂软权力呈现对立,而“权力巧用”之下的教师课堂巧权力则将二者在课堂场域中实现统一。教师课堂权力的解构在于“析”,而教师课堂权力的统合在于“用”。将硬权力与软权力凝成合力,即教师课堂巧权力,充分发掘教师课堂巧权力的功用价值,将教师课堂硬权力的强制性驱动与软权力的内隐式管理有机结合,是优化教师权力、凝聚师生关系的关键作为。

(1)发挥教师课堂巧权力的功用性,需要创设利于师生互动的课堂育人氛围。不同于国际权力关系,课堂场域中师生权力关系的育人属性更具现实意义。依据“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有效开展德育工作是营造适合师生互动育人氛围的核心举措。教师可以通过保证师德表现、落实德育课程、实践德育活动、完善德育管理等方式,加强学生爱国情怀的培育、优良习惯的养成、日常行为的规范,深化学生关于教师职业的理解与认同,引导学生不仅能够认真听从教师的悉心教诲与适时鼓励,也能够欣然接受教师的严格指导与及时纠错,由此形成积极向上的师生关系氛围,为教师课堂巧权力的发挥夯实核心基调。

(2)发挥教师课堂巧权力的功用性,需要把握适于课堂节奏的权力运行载体。教师课堂权力的运行载体,主要包括教学活动、教学器具、教学用语、教学情绪等。教师作为课堂权力的运行主体,在考量课堂进程的基础之上,如果能够详细研究并充分利用权力运行载体,做到准确安排授课环节、合理配置教学用具、规范使用表达技巧、适度调节情绪状态,那么教师课堂硬权力与软权力的特性与价值,将会更为清晰地呈现,进而帮助教师打通以上两种权力的固有壁垒,根据课堂教学与管理的实际需求而灵活切换或融合施用。

(3)发挥教师课堂巧权力的功用性,需要严格基于权力视角的教师评价程序。教师课堂权力是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手段,并非师生关系存续与发展的终极目的。其中,权力各方需要阶段性地对教师做出全面评价。教师通过接收反馈、反躬自省,评估学生主体的课堂体验、判断师生互动的力量对比,再次明确自身课堂权力的性质、结构、层次以及强弱,为接下来的课堂教学行为与管理行为提供依据,从而形成改善师生权力关系的良性循环。自此,教师课堂权力作为手段而存在的工具性价值,才可能得到针对性发挥。

参考文献

[1][4] 石俊杰.软权力理论透视[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5(02):109-113.

[2][7] 张小明.约瑟夫·奈的“软权力”思想分析[J].美国研究,2005(01):20-36+3-4.

[3][8] 约瑟夫·奈.“软权力”再思索[J].国外社会科学,2006(04):90-91.

[5] 屈潇影,屈雅利.约瑟夫·奈软权力理论20年的发展变迁[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3(06):138-144.

[6] 周琪,李枏.约瑟夫·奈的软权力理论及其启示[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0(04):69-96+157-158.

[9] 李松林.控制与自主——课堂教学的权力品性研究[J].教育学报,2006,2(06):79-84.

[10] 郭立强,梁莹.关于当前教师课堂权力问题的探讨[J].教学与管理,2015(21):54-56.

[11][14][15] 李松林.控制与自主:课堂场域中的權力逻辑[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112-118,123-131,121.

[12] 蔡静,田友谊.教师权力视角下师生关系的反思与回归[J].当代教育科学,2017(05):25-30.

[13] 施兆莉.学生课堂权力、师生关系与课堂代际资源分配[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38(31):57-60.

[作者:姚瑶(1991-),女,山西运城人,太原师范学院教育学院,助教,硕士;畅肇沁(1962-),男,山西运城人,太原师范学院教育学院,院长,教授。]

【责任编辑  武磊磊】

猜你喜欢
价值观念场域师生关系
基于“自主入园”的沉浸式场域教研
民主论辩场域中的法律修辞应用与反思
新时代价值观念冲突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研究
电影《老炮儿》的价值困顿
组织场域研究脉络梳理与未来展望
三喻文化与师生关系
文化流动视域下的城市价值观念创新:以“深圳十大观念”的生成为例
浅谈技校的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