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小燕
内容摘要:数学学习的过程,实质上是人脑对外部数学材料接受、分析、选择、整合的過程。在数学课堂的教学中,教师应把时间充分地留给学生,放手让学生感受、体验整个学习过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课堂提问 质疑 勤于思考 语言
数学学习的过程,实质上是人脑对外部数学材料接受、分析、选择、整合的过程。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如何做到教学中的 “放”的把握,以下是笔者粗浅的见解。
一、 放手让学生“问”
看到一位法国教育家这样一段话:21世纪最困难也是最有价值的事是让老师闭上他的嘴!这段话让笔者有“茅塞顿开”之感,真是一针见血,击中要害。数学课堂上,一般是由教师以提问开始,再展开教学,笔者也脱不了这样的授课模式,舍不得放手让学生提问,怕学生提的问题太简单,无法进行教学,也担心问题提得太杂太乱,浪费课堂上的时间。孰不知这样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把学生的思维放在教师自己的条条框框中。爱因斯坦也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是喜欢寻根刨底地追究问题罢了。课堂提问应该是双向的,不仅要有老师的提问,也应当有学生的质疑,二者该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教师首先要保护孩子好问的天性,大胆放手,引导学生大胆提问。
二、 大胆让学生“思”
赞可夫说:“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它需要理性思维、逻辑思维、体验和感悟,因此教师应留给学生更多“思”的时间,引导学生主动去思考、推理和反思。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脱不了“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有的为了赶时间、赶进度,在提出问题后,便马上给出了答案;有的虽然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但还未等学生进入思考状态就急于让他们回答,以致于学生的回答是肤浅、单一的;有时课堂上出现无人回答的尴尬场面,教师只能自己给出答案,而学生则是被动地接受答案。久而久之,这样的数学课堂不仅起不到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的作用,反而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容易产生依赖心理。
三、鼓励让学生“说”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的工具。一旦儿童能使语言内化为认识的工具,就能用比以前更有效、更灵活的方式将经验和规律表现出来,并加以系统地转换。因此,教师首先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说”的时间,要注意鼓励学生积极发表个人见解,充分发挥小组的作用,使每个学生都有语言交流的机会。其次,在交流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使学生产生心理安全感,帮助学生树立敢于表达的信心。
短短的交流过程,不断丰富与纠正着学生头脑中1平方厘米的形象,每个学生在认知和情感上均百足之虫到了高潮:或赞同,或反对派,或思索,或欣赏……交流使他们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唤起了他们石室的四海为家力,并促成他伯创造了数学学习的奇迹。
教学活动的本质既是学习者的学习教程,也是学习者在教师的帮助下主动学习的生命历程,相信你的学生,科学地处理教学中的“放”,不但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技能、思想方法,获取数学经验,而且有助于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有助于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的能动作用,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