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芬
摘要:在普通中学思政课的课堂教学中,伴随着创新教育的发展,德育的教学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本文从中学思政课的相关概念界定入手,探讨了中学思政课德育实效性存在的问题,对相应的问题提出了四个改进策略: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教育贴近生活实际、树立正确教育理念以及逐步丰富教育资源。
关键词:创新教育;中学思政课;德育;实效性;路径
鉴于中学生思想政治课是学生学习品德教育的一门必修课,也是学校进行德育的最主要的路径,对于提高中学生思政课德育实效性的路径研究至关重要。我们需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对中学思政课德育实效性做出全新的概念解释,以便使其含义能够更加的全面,更加的具有概括力。
一、创新教育下中学思政课德育实效性的相关概念厘定
创新教育是一种现代化教育理论以及先进型教育思想为一体的教育理念,而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结合中学思想品德教育现状,当今社会倡导中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一直是我们在教育发展过程中所要追求的一个理想状态。
(一)中学思政课的责任与使命
思政课程关乎学生的每一个学习和成长阶段,即从刚上小学到进入中学,直到进入大学都必须要认真学习的一门基础课程。当下,中学思政课程不断强调要深化和增强思政课程的教学思想性和教学理论性,与此同时,也强调了课程的针对性和亲和力。第一,在思想性方面,中学思政课从个人和国家的层面,落实到思政课的根本,从而来培养品德优良的中学生。第二,在课堂理论性教学方面,增强中学思政课的教学理论性,这也是这一课程的一个基本教学要求,因为思政课教学要切实做到以理服人。要努力克服在理论教学和实践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知识表面化等不良现象,把中学思政教育理论的教学真理性和理论科学性诠释给广大学生;第三,在针对性方面,新时代的思政课要求教学者做到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以及不尽相同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学;第四,在亲和力上,因为思政课就其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性,所以不论是从教师的仪态,教学手段等方面,要具有亲和力,呵护、尊重和关爱学生。
(二)中学思政课的德育功能
中学思政课德育,即把中学思政課融入到学生的德育教育中去,发挥其德育功能。而我国社会主义对于道德教育,包括思想建设和道德建设,具体体现在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等多个方面。
针对普通中学思政课德育实效性的提高,要求学校教师要在推进德育政治教学理论实践发展过程中,不断加强深化道德教育,提高政治教育,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境界,道德修养和学生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1],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当前中学思政课德育实效性存在的问题
陶行知说过:“学高为师,身正为范。”[2]但在当今各个中学学校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思政课道德教育出现了知识表面化,一心追求升学率等问题。导致中学思政课的道德教育功能被一股脑的传授社会科学知识所淹没,思政课逐渐出现与社会实际相脱离,与道德教育的本质相分割的倾向。
(一)理论与实践的“脱离”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更替,中学思政课的教材表现出强烈的思想性、可读性和时代感,但是现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存在着注重学科知识而忽视理论联系实践的现象,主要体现在教学的过程朝着说教式、空洞化方向倾斜等。
一方面,说教式的教学会导致课堂变得枯燥,中学生作为未成年人,其心智和定力等方面还处于发展中的状态,说教式的课堂把学习的内容停留在课本的理论上,不能更好的使学生理解,从而导致学生对思政课这一门课程逐渐提不起兴趣。例如,在学习遵守规则时,教育者只讲概念,即什么是规则,以及我们要如何自觉地遵守,坚定地维护,积极地改进规则,却不联系我们身边的实际情况来讲具体应该怎么做。当我们谈及“社会规则是人们为了维护有秩序的社会环境,在逐渐达成默契和共识的基础上形成的”[3]时,课本里面讲述的都是理论化的概念,这对于现代的中学生来讲,显得特别枯燥和乏味,并没有赋予其新时代的新内涵,也没能让学生联系他们实际生活中的与社会规则相关联的现象进行思考,从而引起同学们的兴趣,使他们真正的理解什么是社会规则。
另一方面,思政课的政治理论不能与社会的现实相脱离。教材里面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内容,正是从理论的高度去使学生学习并且接受当今我们国家的思想体系。然而一旦出现脱离,整个中学的思政课道德教育的课堂就会失去其说服力,使学生对于所学的内容产生怀疑甚至否认。例如,在德育课堂上教师教导一个学生要具有努力学习,艰苦奋斗的积极精神,但随着学生逐渐步入社会现实,看到自己的父母虽然本身学历不高却也有可能努力做到自己发家致富,看到这个社会上似乎并非每个人都应该是努力积极向上的,各种游戏厅人来人往,进而自己也可能成为其中的一员,全然忘记了在课堂上学生所学的“努力学习和艰苦奋斗”的奋斗精神。
(二)教学方法单一
在我国中学思政课程和德育课程教学的发展过程中,缺乏教学实效性的另外一个根本原因就是德育教学方法的不合理,主要原因体现在德育教学方式上法单一,主要是指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某一种单一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不能从多角度去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目前我们课堂上出现的最多的单一教学方法是过于偏重传统的应试教育,局限于对教材知识的灌输式教学,老师讲,学生听。
教育者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继续采用传统的单一化教学方法,会进一步的降低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学习兴趣。“内在动机是个体内在兴趣、好奇心或成就需要等内部原因引起的动机,并且活动本身就能使活动者的需要得到满足”[4]。教材的内容的专业化加之教学方式的单一化,势必导致学生内在动机的缺失。
(三)教学理念偏差
德育在每一位中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灵魂与统率的作用。但随着我国社会大环境的不断变化,升学压力增大。
一方面,很多学校出现了偏重学生的智育发展,一味追求升学率,而忽视学生的德育发展,主要体现在学校的课时安排上,优先安排语数外等主科科目,有的学校甚至将主科科目课时排的满满当当,完全忽视德育的学习。学校变成了“升学工厂”,而德育丧失了它的社会职能;另一方面,在这个竞争压力越开越大的社会,家长们逐渐淡忘了自己对孩子最初的寄望。从希望自己的孩子快乐幸福的长大并且得到全面的发展,到无止境的培训班,周末语数外各种补课,全然忘记德育的重要性。
三、提高中学思政课德育实效性的措施
随着时代的进步,提高中学思政课德育实效性已经不仅仅是课程任务的内在要求。提高中学思政课德育实效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方向,保持积极的态度以及科学的思维,已然成为社会发展的强烈要求。
(一)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随着现代科学的进步以及技术的发展,现代教育方法得到了丰富和发展。传统的单一化“灌输式”教育方法早已不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现代主要的教学方法包括以下几种。第一,趣味性强化主体教学法,教育者充分运用他们在生活中既可知也可感的各种德育思政教学理论手段,使许多受教育者深刻感受到进入课堂的一种趣味,学习的一种乐趣,增加了对课堂的教学吸引力,把德育理论和课堂实际活动联系在一起,提高中学思政课堂的德育教学实效性;第二,讨论主体教学法,在德育教学的课堂之中,教育者始终起着教学主导作用,受教育者则有着教学主体性的地位,两者都是上好一课堂不可或缺的必要因素。所以教育者一味的灌输或者将课堂全部交于学生等做法都是不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的。促使学生们在任课教师的耐心指导下,相互之间可以进行积极的教学探究与交流讨论,分享自己的教学观点,师生共同参与探讨,使许多学生感受到科学思想的强大力量,提高德育教学的实效性;第三,情景创作教学法,教育者可以将中学教材上所需要描述的各种内容,通过展示形象生动图片,或通过运用与中学教材内容相密切符合的各种音乐元素加以优美修饰等等,让中学教材里的各种情景生动地体现在学生的面前,使学生能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更深刻的体会德育的力量,感知思想的伟大,以此促进中学思政课德育实效性的发展,等等。
(二)教育贴近生活实际
德育教育内容作为教育活动过程中的各种文化和思想的集合。
教育者在为课堂做准备时,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既能与思政教育的课本知识紧紧相扣,又能体现时代感,并且和中學生的实际生活向贴近的内容。让中学生能够参与到德育的学习过程中来,引导学生在德育的学习过程中感受生活,在生活中体会德育的美好。激励中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中学生能够主动思考生活的真谛,主动参与德育课堂的学习和探讨,最终提升中学思政课德育实效性。
受教育者要提高运用知识的。比如,在进行课堂教学《社会生活讲道德之诚实守信》这一民族历史知识课时,教育者或许应该可以大胆地地引用古代的一句民间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5]通过跟同学们讲述“一诺千金”的故事,让我们中学生开始重新思考故事中旧日的那些老朋友为什么不被他们一掷重金所能购买的产品诱惑。由于历史故事的吸引,他们希望有更多机会积极参与踊跃发言,通过各种互动方式分享各自的观点,进行课内的历史问题交流讨论,让其他同学们真正深入理解什么样才能算是诚信,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学生,我们应该知道如何才能真正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中国人。
(三)树立正确教育理念
中学思政课德育的教学本身就是思想性的,是要以提升中学生的道德为最基本的教育目标。
首先,道德教育的教育目的应该落实到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而非功利化的考试和分数之上,避免“重分数而轻道德”的现象;其次,道德教育的教育目的应该落实到对中学生的基础文明教育上,道德情操的培养以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上,而非把中学生的道德教育作为升学的工具。第三,道德教育的教育目的应该落实到中学生的生活当中去,而非把一些道德上的问题捆绑在冰冷的试卷上。
在中学阶段,德育教育目的不能脱离社会生活的德育目标,而是要以教给学生知识,提升学生的智慧,使中学生实现德性的完满。一方面,德育教育目的的功利化,会导致学生难以理解甚至难以接受所学习的道德知识。另一方面,德育教育目的的形式化,把德育看作一种活动而非必修课,即便进行了德育教学,也并不注重德育教学的学习成果,不把提升中学生的德育,促进中学生德育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目的,这些都会导致中学思政课德育实效性的缺失。
(四)逐步丰富教育资源
中学教学要积极的利用各种教育教学资源,德育教学也不例外。
德育教学资源的开发和丰富,可以从以下两点入手。一方面,学校可以适时的举行德育活动。思想理论政治和职业道德教育不能仅仅局限停留在基本理论上,它本身既是一个基本理论基础问题,也是一个具体实践行动问题。中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念,道德情感,只有在社会事件中才能真正的体现出来。学校可以定期开展一些德育实践活动,例如,集体参观博物馆,班级上的交流会,德育演讲,校园内的文化节等等,从课内和课外两个方面,丰富中学生的德育学习资源和教育者的德育教学资源。
另一方面,校园内的一些文化建设也可以使道德教育更加丰富多彩。我们中学的公告栏等地方,可以巧妙地利用起来,进行道德教育。以名言名句的形式,有关德育的热点事件的展示,图片诗歌音乐的分享等多种形式进行。从而能够使广大中学生课余闲暇休息时间,潜移默化的受到科学思想道德的教育熏陶,感受德育的力量,增强对思政课的兴趣。
结语
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中学思政课道德教育已然成为了中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门必修课,德育也是中学生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国家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关于提高中学思政课德育实效性的路径的探讨和研究,不仅有利于促进中学生德育的发展,提升整个社会的德育水平,及时纠正一些德育问题,从而促进文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邢福泽.充分发挥中学思想政治课的道德功能[J].2008(03)
[2]胡丹.浅谈高校教师的自我修养与发展.教育教学论坛[J].2013,(07):1
[3]朱子蔓,李晓东,等.道德与法治.人民教育出版社[M].2017,(05):19.
[4]燕良轼,曾垂凯,等.教育心理学.武汉大学出版社[M].2010.5,(05).
[5]司马迁著.张丰译—北京.史记.中国文联出版社[M].2016.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