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玉贞
摘要:目的收集我院687例藥品不良反应(ADR)报告,分析其规律,为临床合理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01~2021.12我院上报的687例ADR报告,总结发生ADR患者的年龄、给药途径、ADR累及的器官/系统、引起ADR的药品分类、ADR涉及的主要抗感染药物等特点。结果687例ADR报告中,患者年龄主要集中于≤10岁(24.31%)、51~60岁(19.07%)、>60岁(32.17%)三个年龄阶段;给药途径中以静脉给药(81.12%)、口服(15.91%)较为多见;ADR累及的器官/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65.31%)、消化系统(7.27%)、血液系统(6.17%)为主;发生ADR的药品种类以抗感染药(47.03%)、抗肿瘤药(24.11%)为主;ADR涉及的主要抗感染药物以哌拉西林他唑巴坦(14.90%)、头孢曲松(14.65%)、左氧氟沙星(12.88%)较为常见。结论在临床用药过程中,应综合考虑患者年龄、给药途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加强对ADR的监测,促进合理安全用药。
关键词:药品不良反应;安全用药;合理用药;给药途径
【中图分类号】 F7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107-2306(2022)08--01
药品不良反应(ADR)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所引起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轻者以皮疹、发热、出汗、低血压等为主要表现,严重者可出现贫血、骨髓抑制、呼吸困难等症状,对患者的生命健康产生威胁[1]。因此,加强对ADR的监测与统计分析尤为重要。目前在我国,ADR监测及上报制度较为完善,新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与监测管理办法》的实施更进一步推动ADR监测的各项工作,为临床合理安全用药提供重要保障[2]。近些年,我院加强对ADR的监测与上报,严格控制临床合理安全用药,现就2017.01~2021.12期间发生的687例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特点,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我院687例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均上报于2017.01~2021.12期间。纳入标准:上报成功;1例ADR报告中上报为多个药品的只统计怀疑药品;关联性评价为肯定、很可能、可能。排除标准:ADR监测中心未成功接收;ADR报告信息不全。其中男378例,女309例;年龄1个月~99岁,平均(59.56±6.88)岁。
1.2方法
收集我院687例ADR报告信息,按照《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进行填写。并根据《新编药物学(第17版)》对药品种类进行分类,同一药品不同厂家不同剂型按照同一品种计算。
2结果
2.1发生ADR患者的年龄
发生ADR的患者主要集中于≤10岁、51~60岁、>60岁三个年龄阶段,分别占比24.31%、19.07%、32.17%,具体情况见表1。
2.2 ADR给药途径
给药途径中以静脉给药、口服为主,分别占比81.12%、15.91%,具体情况见表2。
2.3 ADR累及的器官/系统
ADR累及的器官/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消化系统、血液系统为主,占比分别为65.31%、7.27%、6.17%,具体情况见表3。
2.4引起ADR的药品分类
发生ADR的药品种类以抗感染药、抗肿瘤药最为多见,占比分别为47.03%、24.11%,具体情况见表4。
2.5 ADR涉及的主要抗感染药物
ADR涉及的主要抗感染药物中,以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曲松、左氧氟沙星较为常见,占比分别为14.90%、14.65%、12.88%,具体情况见表5。
3讨论
本研究通过分析发现,687例ADR报告中以≤10岁、51~60岁、>60岁三个年龄阶段患者居多,分别占到24.31%、19.07%、32.17%,而老年患者发生的比例最高,分析原因可能为: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功能呈生理性衰退特点,患者的肝肾功能、胃肠道消化及吸收功能均有所下降,药物的清除降低,加之多数老年患者合并一种或多种基础疾病,用药品类繁多,故发生ADR的风险较高[3]。而≤10岁儿童发生ADR的比例也较高,分析原因可能与儿童机体功能尚未发育完全有关,对药物的吸收及清除能力均较成人低下[4]。
在发生ADR的给药途径中,发现以静脉给药、口服占大多数,分析原因可能为:我院采取静脉给药及口服的人数比例较高;同时静脉给药时可直接进入血液循环而快速起效,输注过程中注射液的渗透压、药物滴注速度、浓度、放置时间、人员操作、个体差异等因素均会对用药产生影响,诱发ADR[5]。根据结果可知,静脉给药引起的不良反应居首位,建议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尽量遵循“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静注”的原则,尽可能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进一步分析ADR累及的器官/系统发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消化系统、血液系统为主,占比分到65.31%、7.27%、6.17%。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易被发现,故较为多见,包括斑疹、丘疹、斑丘疹、瘙痒、皮疹等,在实际用药过程中多需立即停药,并合理给予抗过敏治疗,可有效控制相关症状。消化系统反应多表现为恶心、呕吐等,一般损害较轻,经积极对症处理后可得到缓解。
引起ADR的药品分类排名中,以抗感染药、抗肿瘤药最为多见,分别达到47.03%、24.11%;其中发生ADR的主要抗感染药物为哌拉西林他唑巴坦(14.90%)、头孢曲松(14.65%)、左氧氟沙星(12.88%),分析原因为:抗感染药物在我院临床应用广泛,而部分患者在实际治疗过程中出现耐药性,或引起机体的不良反应;抗肿瘤药物则在杀死肿瘤细胞的同时也会对机体正常组织器官造成损害而出现各种不良反应。在引起ADR的主要抗感染药物中,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曲松、左氧氟沙星抗菌谱广,较其他抗菌药物应用广泛,且根据上文可知多见于老年人及儿童中,老年人及儿童因机体的因素对药物的耐受性较差,故在用药过程中可引起较多的不良反应。因此,在临床上,应注重多因素的影响,结合实际情况合理用药。
综上所述,我院687例ADR报告受到患者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等因素的影响,故临床给药时需加强对ADR的监测,关注特殊人群用药,降低静脉输液率,合理应用抗感染药物,进一步提升安全用药水平。
参考文献:
[1]居宇峰.我院186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海峡药学,2021,33(6):205-207.
[2]姚欢,吴琳,刘银环.我院77例严重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1,6(34):33-35.
[3]于洪礼,逄瑜,邵波,等.我国基本药物不良反应报告与监测情况浅析[J].中国药物警戒,2021,18(8):766-768,775.
[4]张月琴,关颖卓,赵秋红,等.2013~2019年我院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20,22(4):29-32.
[5]张新娜,李明,李瑞明,等.我院591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2021,27(6):886-891,8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