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晋江市新侨中学 陈进益
在“双减”背景下,传统的作业模式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和挑战,其科学性和适配性也受到了质疑,这也说明,教师应对作业模式进行调整和优化,提升自身设计和布置作业的质量,深度挖掘作业的育人功能。本文从关注概念、引领探究、链接生活、梯度设计和错题整理等五个角度分析和解读了“双减”背景下初中物理的作业设计策略,将“双减”的相关思想和理念融于作业中,切实改善物理教学中的弊端、减轻师生的教与学负担。
“双减”背景下,教师在践行素质教育理念的教育工作中应全面关注物理学科的概念性知识,在作业中检验学生的概念掌握情况,让他们厘清不同概念间的逻辑关联、准确辨认易混淆和理解错误的知识点,从而推动他们在实践探索或者现实生活中精准地应用物理知识。如,在沪科版“内能与热机”的章节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准确了解“内能”“热传递”“做功”“热量”等基础性概念的外在表征以及它们之间的结构关联,教师可在作业中融入以下内容:
1.在下面的选项中,关于内能的说法正确的有( )
A.静止物体的内能一定比运动物体的内能小
B.如果一杯水和一桶水的温度相同,那么他们的内能也相等
C.随着物体温度的提高,其内能也一定随之增加
D.冰块的温度为0℃,其内能也为零
E.当发生热传递现象时,内能由温度高的物体传递到温度低的物体
从上述作业中总结经验,教师以举一反三的理念设计作业,在“温度与物态变化”的教学中,还可以设计基础性的概念作业,而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也要对作业的形式进行变换,以下面的作业内容为例:
1.根据你在“温度与物态变化”章节中学习的基本概念,补充图中( )内的空缺。
在基础性的概念作业中,教师融入了图文结合的思想,改善了传统作业中的刻板性和僵化性,学生完成作业的热情明显增强,他们对于物理概念也理解得更为透彻,由此出发,初中生不仅能更为扎实地掌握物理知识,也能在脑海中建构网格化的知识系统,“双减”的价值和作用由此体现。
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课程,其逻辑性和抽象性都较强,依据“双减”政策中的相关要求,教师在设计物理作业时,应重视引领学生展开探究,以物理实验作为作业的主要形式,落实操作性的教育理念,让学生在亲自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科学探究能力。
比如,在“平面镜成像”的教学体系中,教师以引领学生科学探究为主要形式,在作业任务单中给出实验操作的条件,让学生明确实验的要求,进而在家中或者课后开展实验操作,由此,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了本节课的知识,也掌握了物理实验的基本步骤和解读信息的技能。基于以上需求,教师以著名的“蜡烛成像”物理小实验作为课后作业的内容,具体涉及的内容以及题干信息如下所示:
1.如图1所示,在水平的桌面上放置了一张白纸,并在白纸上竖立起一块玻璃板,将A蜡烛点燃,这时可以看到蜡烛A的成像,随后,将另一根点燃的蜡烛B放置在玻璃板的另一侧,移动蜡烛B,使其与蜡烛A的成像完全重合,而蜡烛B所处的位置也就是蜡烛A成像的位置,请你在白纸上分别标记A、B两点的位置,展开实验活动。
在实验中,你需要解决如下问题:
►从实验中总结经验,你可以发现当蜡烛A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成像会
玻璃板,其成像的大小会 。
►蜡烛A的成像与蜡烛B完全重合,这个现象说明了怎样的道理?
在这个作业中,教师给出了基本的条件和实验的步骤,学生需按照教师提供的前提展开实验,在此基础上,学生利用本课学习的内容,验证“平面镜成像”的基本理论,他们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夯实了课内学习的基础,并能利用物理理论解释基本的物理现象,由此,学生的探索精神不断增强。
再者,以“浮力”一章的教学内容为例,教师为学生设计实验类型的课后作业,通过“作业任务单”引领学生自主搜集实验材料、开展实验活动,锻炼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实验认知能力,这与上面分析的实验作业略有不同,其实践性质更强,具体以下面的分析为例:
“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实验作业任务单
〖你需要准备的材料?〗
20cm3的铜块和铁块各一块、两个大小完全相等的量杯、弹簧测力计、细线、酒精和水。
〖你的实验步骤是?〗
第一步:在两个量杯中倒入相同高度的水和酒精
第二步:用弹簧测力计测出20cm3铁块的重力,并将其一半体积放置在装有水的量杯中,观察测力计的示数,在实验表格中记录数据,此后将铁块完全淹没在水中,再次观察测力计的示数,最后,将其完全沉浸在装有酒精的量杯中,再次观察测力计的示数和记录数据。
第三步:换用20cm3的铜块,重复第二步的实验过程,分别进行测量并记录相关数据。
〖你需要解决的问题是?〗
►从实验数据中可知,物体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怎样用公式表示“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由上述作业出发,学生不仅掌握了实验探究的基本方法,他们也能在此过程中了解“阿基米德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形式,并能应用物理公式“F浮=ρ液V排g”,表示“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其物理探究和应用能力明显加强。
“双减”政策中要求教师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的作业,而与现实生活相关的作业,则成了教师的首要选择。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从现实生活中提取趣味化的物理现象,让学生将物理知识与现实生活连接起来,判断不同生活现象中蕴含的物理概念,加强学生的生活化学习意识。
如,以“浮力”一章的教学内容为参考,教师根据现实生活设计如下所示的趣味化作业,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的乐趣和蕴含的无限魅力。
1.如下图2所示,图中大鱼和小鱼开展了对话,你认为哪条鱼的说法正确呢?说出你的看法
2.如图3中,将鸡蛋分别放入了淡盐水、浓盐水和纯净水中,你知道它们分别对应哪个杯子吗?说一说你的理解。
图3
作业“1”和作业“2”将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展现出来,以趣味化的情景和生活化的场景作为提问的内容,学生对于作业的刻板印象明显减弱,他们完成作业的热情以及参与物理探究的兴趣显著增强。在此种作业模式中,学生改变了以往被动式的学习方式,转而主动地分析和探究生活中的物理知识,由此,学生既减轻了负担,又增强了科学精神和理性思维。
梯度设计可以从几个角度入手:首先是作业目的。教师针对设计作业的目的,根据初中物理的实际教学要求,按照“开发学生思维潜力”“激发学生认知兴趣”“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等角度,精选筛选作业的内容,使学生在完成具有不同目的的作业时能达成既定的目标。其次是作业类型。在物理教学中,不同的教学阶段对于学生的知识掌控力度的要求有所不同,与其相对应的,在不同阶段也具有多样化的作业类型,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按照预习前导作业、新课巩固作业、课后复习作业、总结反思作业和实践探究作业等分类设计。再次是作业数量。在“双减”背景下,对义务教育阶段作业设计的总量提出了根本要求,为了落实其基本要求,教师应对作业的数量进行合理安排,以“学困生减少量”“中等生稳定量”和“优秀生精简量”为原则,设计物理作业,保证处于各层次水平的学生能获得科学合理的作业。最后,作业难度。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其思维能力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他们能接受的作业难度也有所不同,在设计作业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针对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设计和布置不同难度的作业,由此,学困生能增强学习信心,优秀生也能强化挑战欲望和探究热情。比如,以“声的世界”的教学内容为例,教师可以针对学困生、中等生和优秀生三个群体,设计难度梯级递进的物理作业:
【学困生】
►结合生活经验回答下列问题
1.音调高指的是声音的 高,而响度大指的是声音的哪一方面呢?
2.在人还未对声音做出反应的时候,动物中的猫、狗等已经竖起了耳朵,这说明了什么?
【中等生】
►在一次百米赛跑的赛场上,甲乙两名计时员为同一个运动员计时,甲计时员在听到发令枪声开始计时,而乙计时员则在看到发令枪的白烟后就马上开启计时,那么:
1.两位计时员谁的计时更准确?
2.假设两名计时员具有相同的反应速度,他们两个所记录下的时间大约相差多少?
【优秀生】
►一位同学在前往山区旅游时,面对着山崖大喊出:“我来啦!”,他乘坐的汽车以65km/h匀速直线前进,假设他5s后听到了自己的回声,那么他呐喊的时候,距离对面的山崖有多远?
以上三种作业的难度呈现出梯级递升的状态,学困生、中等生和优秀生根据自身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解答作业中提出的问题,而且,学困生和中等生也可以在完成所属层级的任务后,挑战更高难度的作业,进而达成夯实物理知识基础、提升物理学习能力的目的。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初步接触物理知识,对于那些难懂的物理概念和习题,学生很容易出现畏惧心理,也会遇到一些疑难问题和错题,而这些疑难问题和错误就为作业设计提供了资源和素材。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随堂检测以及阶段性测试等不同阶段,搜集和整理学生的易错题、学习难题等等,将其记录在册,按照不同的章节和习题的种类进行排版,并在设计作业时,选取其中的习题作为作业中的内容,以此落实精准性的作业设计理念,强化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深度探究思维,由此,学生的物理综合实力也能有所加强。此外,教师也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整合错题和难题,激发他们的科学精神和自主学习意识。
由上述分析可知,在基础性、操作性、趣味性和层次性等物理作业中,教师融入了“双减”政策的核心思想和理念,其科学性和适配性明显增强,在作业的有效辅助下,学生对物理教学的排斥感不断减弱,他们能在现实生活中寻找物理资源和现象,进而探索出物理学知识的本质规律,由此,学生对物理概念、公式的了解程度愈渐加深,他们也能灵活地利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增强了理性精神和科学探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