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菜品种台绿系列的选育和推广

2022-05-07 06:52章红运高旭沈立沈伟军黄展林何道根
浙江农业科学 2022年5期
关键词:青花菜花球西兰花

章红运,高旭,沈立,沈伟军,黄展林,何道根*

(1.浙江勿忘农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浙江 杭州 310020; 2.台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浙江 临海 317000)

青花菜(BrassicaoleraceaL.var.italicaPlanch),原产于地中海沿岸,是十字花科芸薹属甘蓝种的一个变种,俗称西兰花,又称青花椰菜、绿花菜、绿菜花、绿头等。青花菜色泽鲜绿,风味好,口感佳,且营养丰富,广受消费者青睐[1]。20 世纪 80 年代,我国从海外引进青花菜品种,开始在国内种植;90年代起,青花菜种植开始形成规模并逐渐扩大,并在我国沿海地区得到快速发展。随着青花菜种植的规模化和产业化,目前我国形成了青花菜沿海地区秋冬产业区和高原高海拔夏秋产业区。但我国青花菜产业快速发展的背后存在着风险和隐患,其种业长期以来受制于国外种业企业。跨国种业公司培育出的绿雄90、耐寒优秀、炎秀、强汉等品种长期占据我国青花菜种子供给的垄断地位,主导我国青花菜种子价格,这严重制约着我国青花菜产业的健康发展,也影响农户种植效益[1-2]。同时,随着青花菜种植面积的扩大,浙江、湖北、江苏、云南等省急需可在 8—9 月播种、翌年 2—3月上市、效益高的迟熟品种。台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经过近 20 年的研究,整合国内外育种资源和技术优势,加快品种创新步伐,培育出5个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质青花菜新品种台绿 1号(中晚熟)、台绿2号(早熟)、台绿3号(中熟偏迟)、台绿5号(晚熟)和台绿6号(中晚熟)[1,3-5]。这些品种的选育和示范推广,打破了国外公司长期对青花菜种子的垄断,有效地抑制了青花菜种子的价格,促进了国内青花菜产业的健康发展。

1 选育过程

1.1 品种来源

通过整合优质种质资源,应用杂交、回交等技术手段,育成台绿系列5个新品种,具体见表1。

表1 台绿系列青花菜品种的亲本来源

1.2 选育经过

台绿系列品种的选育可追溯至2008年,历经十余年,通过杂交组合配制、品种观察试验、品种比较试验和生产示范,筛选出适合国内市场需求的5个新品种,均通过浙江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或认定)[1,3-5]。

2 品种特征特性

2.1 生育期

通过在浙江省秋季定植的数据观测,5个品种熟期各不相同(表2),各品种生育期时间也有区别。因实际气候条件年度差异较大,具体的生育期需依当地实际情况而定。

表2 台绿系列青花菜品种的生育期

2.2 农艺综合性状

台绿系列品种均为生长势较强的品种,株型直立或半直立。各品种花球高圆形紧实,蕾粒匀细。各品种平均株高均能达到60 cm,以台绿1号平均株高值最大,可达71.3 cm。台绿1号也是叶片展开度最大的品种,叶片展开度可达91.0 cm×88.7 cm。除台绿2号外,其余各品种均为耐寒性较好的品种,球色在低温情况下保持不发紫(表3)[1,3-5]。

表3 台绿系列青花菜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

2.3 适宜种植区域

除台绿2号外,台绿系列品种均耐寒,故可以在长江以南地区秋冬季种植。其中台绿6号耐热性也较好,也适合北方春季种植(表4)。台绿2号耐寒性相对较弱,低温下花球易发紫,可以在长江流域秋冬季和北方夏秋季种植[1,3-5]。

表4 台绿系列青花菜的适宜种植区域

2.4 丰产性

品种比较试验表明,台绿1号和台绿5号单球重和单位面积平均产量较高,其中台绿1号单球重可达0.76 kg,单位面积平均产量每年可达23.4 t·hm-2;台绿5号单球重可达0.85 kg,单位面积平均产量每年可达24.56 t·hm-2[1,3-5](图1、图2)。

图1 台绿系列青花菜的单球重

图2 台绿系列青花菜的产量

2.5 品质

经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杭州)检测,台绿系列品种中台绿1号水分含量最低,为86.5%;台绿6号的水分含量最高,达90.8%。台绿6号VC含量最低,为832 mg·kg-1;台绿1号VC含量最高,为1 329.6 mg·kg-1。台绿2号的可溶性总糖含量最低,为2.2%;台绿1号最高,为5.12%。台绿1号也是粗纤维含量最高的品种,为1.5%(图3~6)[1,3-5]。

图3 台绿系列青花菜的水分含量

图4 台绿系列青花菜的可溶性总糖含量

图5 台绿系列青花菜的粗纤维含量

图6 台绿系列青花菜的VC含量

3 栽培技术要点

3.1 播种和育苗

青花菜对温度较为敏感。如果播种时间过早,环境温度过高,会导致青花菜生长过快、花蕾变粗、花球变小,同时侧枝数量增多、产量下降,商品性也随之变差;而如果播种时间过晚,青花菜营养体不能充分生长,导致花球变小、产量降低,影响经济收益。表5为各地建议播种时间。

表5 台绿系列青花菜品种的播种时间

该系列品种育苗可采用穴盘育苗或者土床育苗。穴盘育苗注意在中午遮阳及水分管理。土床育苗选择地势高、排灌方便、土壤肥沃的田块,而且该田块2年内未种过十字花科蔬菜,避免土传病害影响幼苗发育。

3.2 大田种植

移栽时,选择5~6片叶的壮苗进行定植。定植前1 d 需将苗床浇透水,做到带土带肥带药移栽。栽种深度以不埋子叶为宜。种植密度为每667 m2栽2 600~2 800株为宜。

种植大田内的土壤为有机质丰富、保肥力强、排灌方便的砂壤土或冲积土。移栽前15 d翻耕施肥。定植后要注意加强肥水管理,促进主茎发育,防止侧枝生长。该系列品种除台绿2号外,均为中熟或者晚熟品种,生长势强,所以需肥量大,首先要施足基肥,生长期间还要及时追肥,才能获得较高的产量和商品性好的花球。现蕾期是施追肥的关键时期。台绿 2 号为早熟品种,营养生长期较短,故第一次追肥是在定植后7~10 d,比其他品种早3~5 d。

青花菜不耐雨涝,生长发育各时期需注意土壤湿度。缓苗期要保持较高的土壤湿度,成活后要控制浇水,之后保持土壤见干见湿,无雨天一般5~6 d浇一次水,结球期要保持土壤湿润,采收前7 d要控制浇水,减少花球含水量[1,3-5]。

3.3 病虫害防治

苗期主要病虫害有猝倒病、立枯病、甜菜夜蛾、斜纹夜蛾、跳甲、蚜虫等。穴盘需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消毒。拌种消毒可用的药剂有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防治苗期猝倒病可用杀毒矾600倍液喷洒或灌根。防治小菜蛾、菜青虫、蚜虫可用菊酯类或者有机磷类农药。同时应注意保持苗床及周围清洁,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定植后主要病虫害有霜霉病、黑腐病、软腐病、菌核病、小菜蛾、菜青虫、斜纹夜蛾、甜菜夜蛾、蚜虫等。蕾期特别注意防治黑腐病、系统性霜霉病及菌核病。首先清洁田园后需及时深翻。霜霉病在发病初期,可用喷洒药剂在叶背防治,可选药剂和喷施方法有: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2%杜邦克露可湿性粉剂700倍,58%瑞毒锰锌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72%霜脲氰·锰锌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50%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1 500~2 000倍液,一般7~10 d喷1次,视病情,连续喷洒2~3次。黑腐病发病初期及时防治,可用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20%,龙克菌悬浮剂500~600倍液,14%络氨铜水剂350倍液隔7~10 d一次,连续防治2~3次。

需要注意的是,要根据病虫情报科学用药,综合防治,尽量减少农药用量。

3.4 采收

应根据不同品种的特点及时采收。过早采收,花球尚未完全发育,导致产量低;过迟采收,花球疏松,表面不均匀,花球商品性差。如台绿3号,花球12 cm左右采收为宜,台绿5号可在花球13~15 cm采收为宜。

4 制种技术

经过多年的技术研究和攻关,逐步掌握了防止西兰花种性退化及亲本种子大量繁殖技术、病害综合防治技术、蜜蜂辅助授粉技术等西兰花杂交制种的关键技术,实现了杂交制种技术的大突破。另外根据西兰花杂交制种过程中的经验及系列杂交制种技术研究结果,提出了西兰花“三控一补”高产制种技术,2016—2018年度的制种产量平均为10 kg·hm-2以上,每年能收获了1.5 t种子。

5 示范推广

台绿系列青花菜新品种是目前国内自主选育的推广面积最大的青花菜新品种。在浙江、河北、云南、江苏、湖北等青花菜主产区累计推广3.8万hm2,新增经济效益3.18亿元,总经济效益13.33亿元。2019—2021年累计推广应用2.2万hm2,新增经济效益2.09亿元,总经济效益7.80亿元,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该系列青花菜新品种的选育和推广应用促进青花菜品种的国产化率从5%提升到20%,其中台绿系列的贡献率达50%以上,推动了青花菜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国外进口品种对青花菜品种的垄断,摆脱了青花菜种业受制于人的局面。因效益显著,台绿系列品种成为2020年第二届邢台国际十字花科蔬菜产业大会专家推荐品种、2020第十九届广东种业博览会重点推介品种。台绿 5号和台绿6号入选国家西兰花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2019、2021年度优秀品种[6]。

同时也应注意到,国产青花菜品种虽然在产量和花球商品性等部分形状上超越了进口品种,但在广适性等方面仍有一定的差距。仍需加大种质资源创新,利用生物技术等手段,加快育种,选育出更多产量高、商品性好、适应性强的新品种,加快国产化替代的进程[2,7]。

猜你喜欢
青花菜花球西兰花
彩色西兰花绘就七彩乡村经济
“十三五”我国青花菜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新型水溶肥健力素在青花菜上的应用肥效试验
高湿贮藏对青花菜活性成分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星级大厨
西兰花
蔗糖在延缓青花菜黄化过程中维持其能量和抗氧化力
漂亮的毛线花球框
七彩花球
采用花球提高乒乓球搓球技术教学的有效性